儿童的不合理要求是每个家庭都必然经历的问题,不同父母,其认识和应对是不同的,不同的认识和应对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大不相同。

那么,儿童的什么要求是不合理的呢?儿童为什么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呢?第一个问题看似不需回答,其实不然,我们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来兼顾。1)出于好奇心

任何一个健康的儿童,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年龄越小,其好奇心越强烈、越广泛。比如孩子喜欢什么东西都看看、摸摸、尝尝、试试。但是孩子考虑不到这些尝试会不会给大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会不会对自己产生危险,会不会对东西造成损害,但是上述三种任何一种情况,通常就会产生“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其实,孩子是无辜的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属于不知者不怪。

2)好逸恶劳、趋乐避苦

贪图享乐、安逸,回避痛苦、劳累是人的本性,大人和孩子都是这样。比如,孩子累了,就要大人抱着;比如孩子吃东西,要打人剥皮,吃饭要大人喂、起床要大人催等。只要不符合“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孩子的此类要求当属不合理要求。

3)破坏欲、攻击欲

有时候孩子喜欢抛掷东西,喜欢把搭好的积木推倒,把整齐的房间弄乱,喜欢摘大人的眼镜,欺负小朋友等,这种情况就要区分。一种情况,孩子破坏既定的规则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属于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是自然和健康的,有时候看起来是“恶作剧”,其实没有恶意;一种情况,是孩子有压抑的情绪,出于发泄和寻求平衡,这种情况就不简单的是“不合理”要求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心理疏导。

4)贪心、占有欲

有一种孩子,凡事喜欢独享、独占,无限制的寻求更多和占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要求,不懂得分享、赠予的乐趣和必要,会大大妨碍孩子对社会的适应。

5)控制欲

很多时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并非是仅仅满足这个要求这么简单,他是想通过这个要求来确认他对成人的控制,占领心理上的优势。可能,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他想证明的是“自己是否有求必应”以及“大人是否听我的”,他非常享受和依赖能控制大人的感觉。

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

1)言出必践,树立威信

我们对孩子承诺的一定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自己情绪好或者事情小,就迁就孩子。这样才能建立父母的威信以及和孩子相处的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感到父母言出必践。孩子所以耍赖,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左右大人,如果我们让他确信耍赖无效,他以后就不会耍赖了,没有人愿意做毫无希望的事。

有的父母朋友会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解决,我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确立规则,让孩子把“哭”、“闹”、“赖”、“搬救兵”等本领都使完,从而发现只有“合理”才能得到支持,其他都无效,是最好的。当然这些是在孩子安全的底线之上。

2)理服之,情感之

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兼顾两个教育点:其一,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其二,让孩子感到我们对孩子的爱意,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或全体。比如,不买奢侈品或者多余的玩具,是因为保证我们有经济能力维持孩子上学和全家地支出,是因为“虚荣”、“奢侈”对人是有害的,满足孩子所有合理的需要是父母的爱和责任,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也是父母的爱和责任;妈妈不能跟宝宝玩是因为妈妈有工作或者和别人谈话,而不是妈妈不喜欢宝宝等。

3)相机而教

孩子的很多要求虽然不宜满足,但是并非这样的要求是过分或者不合理的,比如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和探索。这时候,我们正好帮助孩子来增长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有危险,我们正好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规避危险,比如孩子喜欢按饮水机玩,我们就可以演示苹果被开水烫皱,来告诉孩子热水的危险;如果孩子的尝试,会造成器物的破坏,我们就借机让孩子分辨不同器物的价值,然后帮孩子找到替代品;如果孩子的要求会妨碍他人,我们就借此教孩子“尊重他人”,以及分辨自己和别人的权利。总之,孩子探索的愿望是无辜而健康的,我们要规避相关的危险、不便、损失,又能满足孩子常识、体验的愿望才是最好的。

有一种情况,孩子的要求是合理而且有价值的,但是却给大人带来很多的麻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舍得为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的深切。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4招巧妙应对孩子不合理要求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也就是说我们要狠下心来,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我认为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迁就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助长了他们的“自我为中心”,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激。

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狠下心来理智的爱他们,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成长变化很快,一味的事事顺从孩子,孩子以为父母会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以为父母可能有些怕他们,所以,他们想怎样就怎样,有时甚至会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变得自私自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下面是我给诊所挂掉瓶的时候,听到诊所老板和她儿子的一段母子对话:

“吃饭啦!”

无回答!

“听见了没有,吃饭了!”

无回答!

“别玩电脑了,饭都凉了!”

无回答!

“先吃饭,别玩了,吃完饭再玩!”

无回答!

最后,还是妈妈屈服了,把摆好的饭菜,重新放到锅里面保温着,等儿子玩完了游戏,啥时候想吃饭的时候再一起吃。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小男孩在几年前没有了爸爸,妈妈一个人支撑这个小诊所,没有人帮忙,为了儿子,妈妈没有选择再婚,母子俩就相依为命,妈妈总觉得孩子没有爸爸的爱很可怜。为了补偿这一点,妈妈总是满足儿子的要求,儿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儿子逃学不上课到网吧上网打游戏,妈妈不让去,他就要求妈妈在家里买一台电脑,为了孩子能在家里,妈妈就满足了儿子的而要求。当时我躺在病床上首先想到一句话“惯子如杀子”!

好多人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要让给孩子,为了他可以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现在回想一下,这恐怕是当爸爸妈妈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吧!

怎样来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我这里有几个建议供爸爸妈妈参考:

一:言出必行

我们对孩子承诺的一定要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

二:以理服人

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们应该把拒绝的理由明确的告诉他们。

三:坚持进行冷处理

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往往会以哭闹来要挟,我们必须要冷静的先简单说清楚你拒绝他们的理由,然后做自己的事情,对于他们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不过,我们要留意他们的安全,还要控制我们自己不要让孩子的哭闹声变的心烦意乱的去哄劝他们)

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除了可以给孩子语言上的告诫外,还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巧妙的吸引到别的事情上,是他们不知不觉中放弃他们原来的行为和愿望。

小心不合理的教育期望


身为父母,假如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遇到困难了,你可以想办法解决,假如你想不出办法,可以向别人求助。但是,假如你对自己的期望错了,不仅没有人帮得了你,而且你越有办法,能力越强,教育结果就越糟。因为你是南辕北辙。

对家庭教育而言,教育期望包含四个方面,即:

1.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2.对孩子的期望,

3.对亲子关系的期望,

4.孩子的自我期望的引导。

先说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有的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是:把孩子拉扯大,给孩子找份工作,给孩子买栋房子(农村则是给孩子盖房子),帮助孩子完婚,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认为当爹当妈的责任总算尽到了;有的父母认为要给孩子一个高的起点,于是用自己打拼半生所得积蓄,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生活,选择好的幼儿园和学校就读,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给孩子请家教老师,更有甚者辞掉公职,陪读陪学;极少数的父母认为,做父母不在于能给孩子多少条件,而在于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从小尊重孩子的选择,用心良苦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价值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种期望孰优孰劣?明眼人一看便知。那些企图为孩子准备一切、照顾一切的家长,不过是培养一个可怜的寄生虫,总有一天,当自己不能再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将面临极大的困境。那些总是催逼孩子,总是监管孩子的父母,往往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还要在那里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真没办法。而真正的希望在于第三种,可惜现在这种人还占极少数。

至于对孩子的期望,不同的父母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希望,自己所有的人生遗憾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比如“大学梦”,比如自己羡慕的某种职业和身份,总之感觉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一定要让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就希望孩子去做,或者期望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于是从商的人,就希望孩子富有商业头脑,从政的人,就希望孩子善于迎合,从文的人,就希望孩子有很高的审美情趣。极少数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另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这样的父母很少去苛求孩子,所以不会像前两种父母那样累,而孩子却更快乐,发展也往往更好。

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反映了父母们的伦理观。有的父母过分看重自己作为“家长”的尊严,以孩子听话、顺从为荣,假如孩子忤逆自己意愿,便不能忍受,只要出现在孩子面前,就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穿梭于自己的成人世界,不屑于与孩子待在一起,或者不愿意把与孩子相处作为自己生活计划的一部分;少数的父母能够从小和孩子亲密无间,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上天的赐予的、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伙伴相处,互为师友,和孩子一起来面对生活,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双赢的亲子关系。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巧妙方法


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巧妙方法

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大人要很好地观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辨别什么是应该满足的,什么是不应该满足的。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当巧妙地加以拒绝。

首先,每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父母应当亲切、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给以满足。

但合理的满足一过头,也可能变成不合理,因此父母必须一是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换取这种满足。所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后,也应当真实地告诉孩子,父母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劳动,以便让孩子在愉快的时候,也知道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体谅父母的情感。

其次,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并要耐心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他的要求不合理。

当孩子不听劝告、示威性地反抗时,父母既不应妥协,也不应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

总之,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只要保持冷静,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够想出有效的对策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拒绝不是因为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好的教育机会。

家庭教育不合理导致的后果(六一儿童节专题)


前言:教育小孩子需要家长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巧,据相关的统计得知,不合理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宝宝性格与人格上出现扭曲,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看看有关亲子教育的几点方法吧!

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亲子网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

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

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目前许多的父母们为了磨炼孩子的意志,总是采取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法,通过以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们打孩子很容易使使宝宝受到心灵的伤害,但愿以后在我们国家不要在出现类似的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对孩子的棍棒教育非常的不适合于现在的社会,希望家长们都能够认清楚现实,使小孩子们都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不要因为自己教育的失误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如何应对孩子胆子变大


喜欢冒险是天性

在成人看来,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动,无所畏惧。开着的饮水机,宝宝总想自己开,电源插头的黑洞,总想用小手指去捅一捅,还总想着要搬个小椅子,爬上更高的地方。这些其实是宝宝认知世界的方式,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想要弄明白。他的意识中表达的是——我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但这种探索累坏了父母,稍错眼珠,宝宝可能就会闯祸。因此家长要小心看护,既要保护他的求知欲,又不能让宝宝在“探险”中受伤。

假如他/她:8个月~1岁

8个月后,大多数婴儿会爬了,他开始有能力自己移动身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因为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理解力也由此萌芽。主要表现为:宝宝对于物品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喜欢用手、用嘴巴来尝试各种新鲜东西,随处抓来的一个小东西,他会放到嘴里尝一尝。

●他/她会喜欢:小东西放嘴里

一枚硬币、一个笔帽、一粒扣子,对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东西,他可能抓到后就放进嘴里,不小心就会吞进肚子。因此,一旦宝宝会爬后,要在家中做个大扫除,把各处的小零碎东西全部整理干净,不让宝宝见到。

假如他/她:1~2岁

1~2岁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及动作行为能力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生活常识的积累,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宝宝开始主动尝试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并通过这种探索活动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他开始到处走、到处摸,模仿大人的各种行动。但他还不知道怎样做是安全的。

●他/她会喜欢:插插座

当宝宝看到你把插头插入两个小洞里时,他的小心思开始动了。“趁妈妈不注意,我也试试。”宝宝可能拿手指去捅,也可能拿着插座乱比划,还可能用手中的小东西去捅。对这种探索,家长要严厉制止,打一下他的手掌,让他记住不能动,因为这种冒险一旦出现闪失,是无法弥补的。家长也可以插在插座上安个保护装置,防止宝宝乱动出危险。

●他/她会喜欢:开饮水机

手指一按,水就流出来,小宝宝对这些很感兴趣,但他并不知道,什么是烫。你对他说“烫,别动。”他才不听呢!因此你要让他感受到什么是烫。把一杯温度在五六十度的水放在桌上,一杯冰水放桌上,让他先摸下冰水,感觉一下凉;再让他用手摸一下热杯子,并告诉宝宝烫。并且摸一下即躲开,这样宝宝逐渐会理解烫的真正含义。

假如他/她:2~3岁

2~3岁宝宝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使宝宝对事物的认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宝宝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尝试采取各种方式验证自己关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并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时期的宝宝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开始变得叛逆,他们常常做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痛的事情。

●他/她会喜欢:跑到路上追球

当你带着宝宝在路上玩,不小心球滚到路上了,尽管车来车往,你若不拉着宝宝,他也会跑过去捡球。因此平时带他不要在路边玩。每次走在路上时,要告诉他交通灯、斑马线等,让他知道要有规矩。

●他/她会喜欢:爬高

宝宝对爬高充满兴趣,他会搬来小凳子,自己够东西。他不知道这样做危险,会摔下来。因此你要问清宝宝,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是高处的一件东西吸引了他,那就拿给他看看。再有,他精力旺盛,喜欢运动,不如就带他到小区的游乐设施处,让他爬攀爬架,既锻炼了身体,也满足了他爬的欲望。

假如他/她:3岁以上

宝宝总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会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砸坏新买的玩具、拔出长得好好的花草、捞起鱼缸里的金鱼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宝宝想要满足他的好奇心,从实践中体验并积累经验的方式。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损坏一些物品基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相比较而言,给宝宝积累经验的机会,远比斥责他们、打击他们的好奇心有价值得多。

●他/她会喜欢:拆掉玩具

会跑的小火车,他一定要看看是如何跑起来的,于是偷偷拿来工具,乱拆一气。甚至趁你不备,把你的手机都要拆掉。对他们,不要动怒哦。他才不知道你的物品价格几何,他一心想的是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因此在闲下来时,不如就给他一个破旧的钟表,和他一起拆开看看,讲讲原理,满足他的好奇心。

●他/她会喜欢:扒阳台

宝宝看了动画片,对神奇的会飞的超人产生兴趣,他也想从高处跳下去,飞起来。他可能找个椅子,站在阳台上,将身子探出窗外。对于后果他想象的是飞到空中。因此,家中的阳台上不能放可以攀爬的东西,窗子也要有保险,不能让宝宝轻易打开。你在和宝宝一起看动画片时,要告诉他这个主角从一场严重的事故中毫发无损地走出来,是不真实的,从高处摔下去,会永远见不到妈妈的。

其实,孩子在冒险阶段,父母应该看住宝宝,尽量出现在大人视线里活动。正确引导孩子冒险的活动,让宝宝边玩边学习。

对孩子是请求还是要求


请求和要求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请求是可以选择的,可以照办,也可以不照办;而要求则是必须照办。

因此成人教育孩子时,应明确提出的是要求而不是请求,这样就使孩子感到目标明确,没有商量的余地。避免使用选择性语言,如“玲玲,你能不能快点做功课呀?”这就意味着能与不能两方面,看起来好像家长很和气,实际上是一种不肯定的要求,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

因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提要求时,语气要坚决果断、不含糊,并且语言要简练,这样使孩子感到没有讨价的余地,必须照办。

2、用鼓励性话语表达要求,首先讲清楚要求做什么事,接着说明这事会带来什么好的效果,最后可以表示一下自己的感受。如:“你要抓紧时间,做功课要精神集中,这样就可以早睡,保证你明天精神饱满地去上学”。

3、让孩子有主动权。比如:“孩子,前天爸爸洗碗,昨天妈妈洗碗,今天呢?”孩子自然会愉快地主动提出“今天该我洗碗了”,其效果就比分配式的口气好得多。

如何应对孩子有关性的好奇


如何应对孩子有关性的好奇

早晨,妈妈在叠被子,爸爸穿着短裤找衣服。就在这时,4岁的女儿推开了卧室的门——

“爸爸,你那里怎么鼓鼓的?”

1.“你先出去,不叫你就不要进来——说过多少次了,进房间要敲门。”

2.“因为,爸爸那里藏着一只小老鼠……”

“小老鼠?”

“我要小老鼠,我要小老鼠……”

3.妈妈抱住女儿,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爸爸趁机穿好裤子。

“爸爸是男人,你和妈妈是女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宝宝想想看,男人和女人还有什么区别?”

“嗯,女人的头发长、男人的头发短……”

评析:

生活中难免遇到这种尴尬的场景。

场景一中的妈妈,情急之下,把孩子推出门外,虽然在阻挡住孩子的目光之余,教导了孩子的礼节常识,但却没有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反使之更为强烈,而且,易使他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爸爸妈妈之外的人,我并不重要。甚至产生失落的感觉。场景二中的妈妈,谈笑间告诉了孩子一个“歪理”,这种引导将会让孩子对性及性别产生畸意。在这种尴尬的场景中,家长的表现极为重要,是亲切、随和还是紧张、惊慌,是视性为自然还是洪水猛兽,都会在孩子心中打下一个烙印。场景三中,家长的做法值得提倡。妈妈自然地抱住孩子,爸爸趁机“遮羞”,平静地告诉孩子,那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并自然地引导孩子进入自我认知的学习当中。

对于4岁的孩子,也许告诉她什么是生殖器官,而男女的生殖器官有何不同,可能略显早了些。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平静地告诉孩子:男性、女性不同,但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