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个朋友的儿子(Kevin,16岁,去年刚到美国年高中)放暑假回来了,听他讲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关于青春期教育的课程。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忍不住想跟群里各位家长们分享!

高一年级的健康课规定每个学生(大部分都是16岁左右的孩子)去超市购买一袋10磅重的面粉当作自己的婴儿,也可以买两个5磅的面粉当作自己生的是双胞胎。规则是:在一周的时间里24小时贴身照顾自己的宝宝,不仅要学习如何喂养和打扮宝宝,还要给自己的宝贝制定将来的学习和财务计划...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宝宝托付给其他人照看,面粉包装袋视为婴儿的皮肤,如果弄破了袋子,老师视破损程度判定你的宝宝是受伤还是死亡...目的是让这些青春期孩子知道做父母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提醒他们交男(女)朋友要谨慎,三思而后行。考核结果将作为本学期健康课的期末成绩。

面粉宝宝买回来后先在网上抽签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结果Kevin抽到的是男孩,然后在网上下载喜欢的婴儿脸谱(Kevin用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打印出来并且贴在面粉包上,Kevin找出了自己不爱穿的衣服给他的儿子套上,还用方便面盒子做了个婴儿床,老师说孩子的床必须舒适,所以,Kevin又用自己的大毛巾把盒子裹起来,看起很温馨的样子才算合格,从此带着他的面粉儿子洗漱、吃饭、上课、逛街、运动...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Kevin说最恼火就是吃饭,因为背上背着书包,老师又不允许把宝宝放书包里说是怕窒息,所以只好一手抱着宝宝,一手去餐台领取食物,上课的时候允许把孩子放在桌子上,或者教室的某一指定地点,结果Kevin有一次下课时居然忘记了自己的面粉儿子,幸亏及时找回自己的宝宝,否则被健康课老师看见了又该扣分了,那一周他都没去打球、没做义工、没上吉它课、没逛街购物,甚至取消了早晚都要洗澡的臭美的习惯...因为背着自己的宝宝做什么都不方便。有一次在寝室,Kevin还不小心弄破了面粉宝宝的皮肤(塑料包装袋),赶紧用胶布补救,父母问,可否把自己受伤的宝宝拿去偷偷换同学的健康宝宝,Kevin说美国老师精得很,当你第一次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见老师时,老师就会在你的孩子身上盖上一个印章,所以想偷梁换柱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被重罚。当问到有时带着宝宝跟高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时,会不会被哄笑而感到尴尬,他说不会,因为高年级同学也上过这门课程。

最后,Kevin说带孩子太烦了,每天驮着儿子做什么都不方便,他几次都想把这该死的面粉宝宝扔了,但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得分有可能要计入GPA,所以只好坚持下去了。父母趁机告诉他做父母的艰辛,告诉他还是个婴儿时,爸爸妈妈从来都是每时每秒呵护着他,何况他还要吃喝、拉屎尿、哭闹,而且每天都在长大越来越沉、越来越抱不动,但是做父母的怎么可能嫌弃孩子呢?爱你还来不及呢。

想想整个高一年级的孩子们人人抱一个面粉宝宝,那该多么壮观和有趣啊!个人觉得,美国的教学方法真的很奇妙,通过这个课程不仅仅告诉孩子们做父母有多辛苦,还向他们强调了做父母的责任心,告诉他们没有能力抚养、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千万不要懵懂懵懂地做了父母,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相当生动的青春期教育课!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怎么跟青春期的儿子相处


青春期是男孩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自己去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是另一种心理状态。因此,父母不必为男孩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不安,也不要对男孩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此时,父母应当适当地进行反思。因为男孩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男孩的控制欲望适当减弱,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

作为父母,要理解男孩的叛逆心理,懂得男孩有一定程度的叛逆是非常正常的,是男孩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必经阶段。如果父母尊重男孩的想法,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就会减轻;相反,如果父母不尊重男孩或者横加干涉,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会变得更加强烈。

一位单身妈妈离婚后和儿子相依为命。

生活的重担让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她希望儿子是最优秀的,对儿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儿子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玩游戏的时间,也没有和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时间,儿子感到越来越孤单。母亲不仅如此,还总爱拿他和亲戚、邻居的儿子作比较。倘若他不如其他男孩,就会冷言冷语,甚至动手。母亲的粗暴让儿子饱受皮肉之苦。

最近,母亲发现儿子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很极端,还常常出现对立情绪。他变得急躁易怒、学习被动、没有了激情,成绩也一滑再滑。儿子有一个小日记本,他从小学时就开始记日记。为找原因,母亲开始偷看儿子的日记。儿子似乎也觉察到了。

终于有一天,当母亲刚打开儿子的抽屉时,发现背后正站着怒气冲冲的儿子,母亲一脸尴尬,儿子夺过日记本撕了个粉碎。

看着母亲一脸震惊,儿子一言不发。他知道母亲独自抚养自己的艰辛,只是一直以来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今天他终于做出了无声的反抗。做出这样的举动之后,他没有愧疚,反而觉得很轻松。

作为单身母亲,要走出失败的婚姻,还要承担起对儿子的生活和教育重担,确实很不容易。对儿子的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儿子的教育过于封闭和严厉,让正在成长的儿子感受到的却是沉重的压力。发生冲突之后,母亲必然也会受到伤害,因为儿子的公然反抗沉重地打击了她。

而儿子呢,父母婚姻的结束,家庭的破裂,与同龄人相比他已经承受了很多,再加上母亲严厉的爱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无疑让男孩的生活和心灵雪上加霜。男孩为了不违背内心的声音,他做出了反抗,但是又伤害了辛劳的母亲。矛盾后的爆发,清醒之后的懊悔,从这些方面来看,发生了冲突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对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家长首先要给予男孩充分的尊重,其次要和男孩多沟通、多交流,多听听男孩的想法。因为男孩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冲突可以避免也可以升级,关键在于我们家长所采取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后再去面对会比怒气冲冲时处理问题要理智得多。

所以,家长与其偷偷地翻看儿子日记,不如坦诚地和儿子交谈;与其花费更多的时间不住地叮嘱他学习,不如给他多一些温暖和拥抱。要知道,感受到家长疼爱的男孩会更愿意投入学习中。

爱的深沉、博大要求父母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爱而不伤害。作为家长,在教育中应避免让爱转变成伤害,要做到真正地关爱男孩,让他健康成长。

总之,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时期,这一时期,父母不能只凭一套严格的控制手法就想让青春期的男孩健康成长,而应该让他们独立成长,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生命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并最终成为他自己。

避免与青春期的男孩发生冲突

1.作为父母,要理解男孩的叛逆心理,懂得男孩有一定程度的叛逆是非常正常的,是男孩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必经阶段。如果父母尊重男孩的想法,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就会减轻;相反,如果父母不尊重男孩或者横加干涉,那么后果就是男孩的叛逆心理会变得更加强烈。

2.家长与其偷偷地翻看儿子日记,不如坦诚地和儿子交谈;与其花费更多的时间不住地叮嘱他学习,不如给他多一些温暖和拥抱。要知道,感受到家长疼爱的男孩会更愿意投入学习中。

美国,教育流行“双性化”


美国,教育流行“双性化”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女孩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1、鼓励宝宝向异性学习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2、增加男女宝宝接触的机会

宝宝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家长在培养宝宝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顺其自然

在鼓励宝宝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5、避免走极端

鼓励宝宝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的初衷了。

正确引导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本网站编辑)


前言:现在孩子有些早早就开始了叛逆期,而且来势汹汹让家长们无力招架。可以说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有可能一个不小心就跌入深渊。但是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呢,这是许多父母都想知道的问题。1.让孩子感觉他是“大人”有些父母习惯于在谈话开始便提出批评或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或权威。事实上,这是许多家庭亲子沟通陷入僵局的一个常见原因。 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给孩子营造一种他已是大人的气氛,让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权利,同 时引导他自觉地履行大人的义务。如果做到这些,他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就多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的,父 母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2.顺势方法化解孩子情绪这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当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时,他会故意做一些事情来气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非 常被动的局面,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为,平静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绪,孩子就会感觉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从而转变态度,达到与父母沟通。3.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批评孩子就事论事,不算旧账,不对孩子发出过多的指令。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 “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本网站小编总结:处在叛逆的孩子往往是敏感的,而且整个人都在暴走的边缘,点火就着。在这时就需要父母冷静下来,俗话说以柔克刚。以尊重的方式解决问题,也需要寻找一些途径让孩子合理的宣泄他们的情绪,情绪积压的时间越长爆发的就越厉害。

幼儿期应如何教育宝宝?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更顺利、更健康地成长,以配合“四化”的需要,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句子;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象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亲,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正常的心理素质,逐步培养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观后才能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美国教育孩子的独特的方法


我们传统教育孩子的方法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落后了,家长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呢。家长可以根据下面的来学习一下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到底落后在那里。

美国有一个“Age Appropriate Chores Chart”, 这个表格写明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使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

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

使用马桶

刷牙

浇花(父母要给孩子适量的水,以免孩子给花草浇水过度)

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的使用马桶

洗手

更仔细的刷牙

认真的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

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

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

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自己使用厕所

洗手

更仔细的刷牙

认真的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自己铺床

准备餐桌(从帮忙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开始帮忙摆盘子)

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

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

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自己会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幼儿教育

5-6岁:

自己使用厕所

洗手

刷牙

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铺床/换床单(从帮助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给妈妈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

准备餐桌

饭后把脏餐具放回厨房

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会正确整齐的叠不同的衣服)

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要用的东西)

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

自己使用厕所幼儿教育

洗手

刷牙

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铺床/换床单

准备餐桌

饭后把脏餐具放回厨房

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

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早期教育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东西

收拾房间

7-12岁:

照顾宠物

做简单的饭

帮忙洗车

吸地擦地

清理洗手间、厕所

扫树叶,扫雪

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

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在美国,各家定时把垃圾箱放到街边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

换灯泡

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

擦玻璃(里外两面)

清理冰箱

清理炉台和烤箱

做饭

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

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干衣,叠衣以及放回衣柜)

修理草坪

本网站小编总结 :相对来说外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上比较侧重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可以在的得到相应的锻炼的同时还能增长孩子的能力。这就是外国教育孩子的高明的一点,家长们也可以成为高雅之处。

浅谈美国对孩子的自信教育


美国的孩子,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趾高气扬、活灵活现,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很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

被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的孩子都有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孩子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长处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作文不行,但是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不善表达,但是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处得以发挥,从而确立自信。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朋友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感慨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丝毫的讽刺挖苦。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要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常被别人赏识的孩子更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自我肯定的感觉,他的心里就会充满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合作排练一台节目给家长们做汇报演出。那天,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两个班的学生家长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排排地坐好,孩子们则轮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诵、演小话剧。我注意到,诗朗诵是大家轮流念的,每个同学都有三四次独立表演的机会,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长们最热烈的掌声。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不被父母信任和放手的孩子不可能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别把盘子给打了!”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连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美国华人家长的教育困惑


假如我说,美国的华人家长比中国的家长更操心更辛苦,你相信吗?尤其是美国高中的华人家长,其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与国内的家长相比毫不逊色,你能理解吗?

美国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指纽约街头无人干预的同性恋或流浪汉。这种自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它与美国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自由当道,人就有了选择的权利。一旦面对选择,取舍和困惑在所难免。向东还是向西?向左还是向右?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美国华人家长们,经常会因美国教育中“高度的自由”而大伤脑筋。

先说美国学校的作息和课外时间吧。美国学校法定的上学时间大约仅7小时,这就意味着每天下午的二点半到三点半,孩子们就可以放学回家了。和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华人子女的课外时间似乎是大把大把的。如何安排好这多如牛毛的课外时间,便成了华人家长面临的首要问题。

按照美国的法律,不足12岁的小学生单独在家是违法的。因此,双职工上班的华人家长就得想方设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分分秒秒。是选用学校的课后交费看护?还是冒险让孩子独自回家?是雇用邻居不会讲英文的中国老人,还是自己再想想办法?除非家里有全职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哪个美国华人家庭没经历过这样的选择呢?

笔者的几位华人朋友,为了节省花销,也为了照顾早早就回家的小学生,不得不狠狠地剥削自己。提前上班,早去早回,成了她们的一大绝活儿。假如她们的工作临时需要加班加点儿赶进度,为了孩子,她们非得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路儿小跑往家奔不可。可以想象,天长日久,美国老板会高兴吗?华人家长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便会可想而知了。

与美国小学生相比,美国初中和高中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虽然美国法律允许这些华人孩子独自在家,但他们课后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呢?上网?聊天儿?玩游戏?出去和美国孩子闲逛?你想象一下,华人家长一边为资本家工作,一边要惦记着家中自由自在的孩子。用手机遥控吧,要是孩子死活不接电话拒不接旨,“鞭长莫及”便有了具体的说法。

在美国,我们可以这么说,优秀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差别,就差在如何利用课外时间上了。

要说美国学生的课外活动,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仅以我手中的儿童活动指南为例,家长要是没有点儿不怕苦不怕累的淘宝精神,家里的宝贝儿很可能就会落个拿着金盆讨饭吃的下场。从体育到舞蹈,从画画到烹调,到底让孩子主攻什么,完全靠家长的自由选择。

我听说有本书叫“人生设计在童年”,家长何不就是孩子童年的设计师啊。如何为孩子设计童年,家长则需要动用大智慧。仅以体育活动为例,足球,排球,垒球,网球,长曲棍球,体操,游泳,拉拉队,攀岩石,骑自行车,这么多活动可供选择,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呢?三岁的孩子如果非要爬岩石,那显然不现实。可那么多球类活动,又该挑哪个呢?

美国华人家长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除了考虑健体强身的因素,心中难免会敲敲小算盘。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去校队参加比赛拿名次,为申请大学锦上添花,这是美国华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遗憾的是,美国高中校队也有僧多粥少现象,尤其是体育为美国孩子的相对强项,华人孩子如果想和美国孩子比试体育,其过程不仅是艰苦卓绝的,有时候也会遭遇美国学校的潜规则。

我的一位华人朋友为了让孩子能挤进排球校队,她让孩子从七八岁时起就开始苦练。几年过去了,这孩子终于成了被书包压得几乎直不起腰来的美国高中生,并顺利通过测试进了高中排球队。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这位华人孩子不幸被踢出了校队,由一个球技不如她的美国孩子来代替。这种纯粹的凭主观判断而不需分数来评判的选择,与偏见和歧视谁能分得清楚?中国孩子委屈地哭了,她的母亲除了叹气与困惑不解,她还能做什么呢?据说,学校的那位美国体育教练像法官一样铁面无私,似乎毫无通融的可能。明知不公平,大人孩子也只好认了。多年前有句相声台词,完全可以演绎这个现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美国名校偏爱体育健将,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虽说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学校没有分数挂帅一说。在美国的初中高中,应付书面考试一般难不倒中国孩子。但老师在打分中有一个“课堂讨论”,则完全是老师主观判断的权柄。据我所知,很多华人孩子在“课堂讨论”这项中经常会丢分,华人家长们随之而来的惋惜与不解便可想而知了。

顾名思义,“课堂讨论”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白话能力。怎么能让孩子会白话,这是令美国华人家长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想让孩子将来从事像律师那样的职业,基本的白话能力还是必要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在国内的中小学都没有过课堂大辩论的经历。我疑惑,是我的欠缺之处影响了孩子?还是家庭遗传与民族特性起了作用?这不仅让我困惑,我也和孩子一样心有压力。

几天前,我参加我六岁儿子的家长会时,他的班主任老师善意地提醒我说,你家孩子数学与语文都是班上的尖子,下一步你要多培养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我和儿子的班主任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时,这位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和美国孩子相比,亚洲孩子一般比较安静。这里所说的“安静”,其实就是不会白话的潜台词。如何让孩子敢想敢说?这个问题不知让多少美国华人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假如我们再深度思考一下,即使是我们华裔成人,在这个异国之邦,我们是否能在职场上真的做到畅所欲言呢?

与小学初中教育相比,美国的高中教育真的让人谈虎色变。每次聚会,华人高中家长们喋喋不休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怎么得A,怎么修AP,怎么进名校等等。公平地说,美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还是比较合理化人性化的,与中国的同龄孩子相比,美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学业压力。可一旦到了高中,情况却大不一样。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读不完的书,把高中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情形令美国华人家长和孩子都措手不及,就好像从悠闲散步突然进入百米冲刺状态时一样。家有高中生,父母不安宁。

除此之外,美国高中生的课外活动表现与申请大学直接挂钩,华人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名校情结,除了功课要出色,课外活动也不能落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用“煞费苦心”来形容华人父母一点儿都不过份。比如,安排家里的高中生暑假做雷锋当义工,帮助孩子选修社区大学的课程,哪样不需要家长摸着石头过河与操心指点呢?

无庸讳言,国内的高中生主要是应付学校的功课,而美国华人高中生除了应付学校还要面向社会和父母的安排。换句话说,国内的家长主要把眼睛盯着学校就可以了,而美国的华人家长除了看紧学校,还要放眼周围兼有更全盘的各种计划。对比一下,中美华人家长,到底谁累?到底谁操心呢?

等孩子上了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那可不一定。

美国大学的指导方针是宽进严出,不管孩子是挤进名校还是混进普通大学,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美国大学相对自由的选课环境,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同时也让华人家长们找不到北。比如,上了两年大学后,孩子坚持要换专业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家长是不是头痛?哪像我们在国内读大学那会儿,一锅进去的一锅熟,好歹大学四年下来都能混个文凭。在美国,情况则大不相同。成绩优秀者,孩子可以提前大学毕业。可那些把大学专业当选择题来对待的华人子弟,他们什么时候能熬出来,那可就是孩子的造化了。

我有一位熟人的孩子,进了美国某大学后吊儿郎当,功课多门不及格。而这一切,家长却蒙在鼓里。原因何在呢?美国大学有个死板的规定,没有大学生本人同意,家长没权力向学校索要孩子的成绩单。这下完了,一进大学,孩子就可以撒丫子跑了。小崽子们如果想和家长玩儿捉迷藏,当爹当娘的非输不可。等大学的退学通知驾到时,美国华人家长除了傻眼,连困惑都来不及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美国,这样的华人孩子虽不多见,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提醒美国华人家长注意。

除了上述的教育问题,美国华人孩子学中文,这又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暂不提海外的文化传承作用,只需看看如今的世界风云,中国这么日新月异,美国这么金融危机,咱不让孩子学中文能行吗?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哪能完全理解家长的苦口婆心呢?家长哄着逼着陪着,如果好歹能让孩子坐在中文学校里,那就是一大胜利呀。

假如你要问,美国的华人家长周末都干什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从纽约到旧金山,从佛罗里达到西雅图,大部分的美国华人家长周末都要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这一去,小半天儿就没了。这下可好了,周末我们大人孩子都为中文事业忙碌着,少了我们华人,美国的咖啡馆和酒店能不冷清嘛,红灯绿灯区哪会有我们华人家长的影子?此外,那些被媒体说烂的话题,诸如美国的未婚少女怀孕,吸毒,儿童的性侵犯问题,身处此邦,我们华人家长哪能不未雨绸缪呢?

大胆设想一下,假如美国的华人孩子不学中文,课外不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不学这个球那个球的,美国学校会干预你吗?显然不会。还有,即使华人孩子八年抗战才拿下大学文凭,美国大学会对你横眉冷对吗?更不会。相反,美国大学照样对你笑眯眯,依旧对你收费没商量。

由此可见,美国的相对自由在为华人家长提供宽松的教育空间时,也难免让家长和孩子同时经历自由碰撞时的阵痛。不知你是否赞同,美国华人家长忙碌与快乐以及随之相伴的压力与困惑,这一切,应该都是“自由”二字的功劳。

的确,美国为华人子女教育提供了太多的自由选择。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中求稳定得成效,是美国华人家长不得不一直思考的问题。俗话说,一日为母(父),终身为仆。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华人家长都面临着同样的育儿问题,经历着不一样的困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