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实践证明,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刻,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和鼓励孩子大胆表达,都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必要途径,学会倾听是学会说话的基础。

一、倾听对孩子的早期成长有重要作用

有些父母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到了三岁多,突然变得特别不听话,无论父母对他说什么都像没听见一样,其实这正是3岁左右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自说自话,不太会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他们在讲到自己正在做或准备做的事情时,既不会注意别人在说什么,也不去关心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说话。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还不懂得倾听。可以说,倾听是孩子们学会说话的第一步,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培养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孩子也必然会在仔细倾听他人讲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引导并帮助孩子辨认声音,区别声音,是提高孩子倾听能力的重要途径。给孩子呈现的声音要尽量丰富,语言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词汇生动、形象,声调平仄有声、抑扬顿挫,表情动作夸张、传意,这样孩子自然听得认真,听得开心。

1.引导孩子注意室内的各种声音

和孩子玩游戏,比一比,看谁听到的声音种类最多,并且说出是什么声音。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形象地、夸张地说出声音。比如鸣笛开水壶“呜呜”的响声、开水冒泡泡的“沽沽”声、电话铃的“滴嘟”声、水龙头“滴嗒滴嗒”的漏水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等。如果可能,和孩子一起把这些声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鼓励孩子仔细倾听户外的声音

当孩子置身于户外时,他可能掉进了声音的海洋。如果不注意,他可能什么声音也没听见,但如果注意仔细听,就会发现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如火车驶过时的“呜呜”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狗“汪汪”的叫声,小朋友玩耍时的欢叫声,建筑施工现场传来的“突突”声,行人路过的脚步声,甚至是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孩子们都喜欢听洒水车的声音、警车的声音、救护车的声音、消防车的声音,父母要引导孩子区别声音的不同,也可以向孩子解释这些不同声音的重要意义。

3.和声音玩游戏,鼓励孩子寻找声音

捉迷藏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学前期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家里某个地方放点音乐,让孩子顺着声音把“音乐”找出来,也可以自己藏在某个角落,让孩子随父母的声音找到父母。

4.通过猜谜语,引导孩子仔细去听

寻找一些适合孩子的有趣的谜语,甚至是选用家里任何东西来自编谜语,让孩子通过听的游戏来学习仔细听。因为孩子要想猜出是什么东西,他一定先要仔仔细细听。比如说:“有个东西,是玻璃做的,有四条腿,可以在上面吃饭、画画。”孩子仔细听后会说是桌子,得到肯定后,他一定很有兴趣继续玩下去。

5.激发孩子自己制造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如果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孩子会更有兴趣去听,同时,父母的参与和引导也必不可少。唱歌的声音好听,敲门的“咚咚”声好听,照像机“咔嚓”声好听,有节奏的拍手声也好听。上楼下楼有声音,开门关门有声音,看书翻书有声音,呼气吸气也有声音。让孩子知道,好听的声音无处不有,只要我们认真去寻找,仔细去倾听。

三、父母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让孩子知道,认真听别人说话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会交到很多好朋友。还要让孩子懂得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如,当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去听,不随便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话,和别人对话时要懂得一问一答。当然,孩子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进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学会的。其中,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1.与孩子对话时,要注视孩子的眼睛

我们知道,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当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做一个好的倾听对象,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不要一边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一边对孩子说:“宝贝,你说吧,我听着呢!”如果孩子有话要讲,父母亲专注倾听的表情,会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他表达的思想和意见很有趣,他的话很有价值,值得别人倾听,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充满自尊自信的情境中,孩子容易学到如何去关注讲话的人。

2.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要听孩子把话说完

父母往往急于开口,以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曾经见过一个孩子指着一辆汽车说:“妈妈,你看。”妈妈立即接过话说:“你说的是那辆汽车吗?黄颜色的,真漂亮,对不对?”孩子“嗯”了一声,再没说话。这样一来,让孩子认为,妈妈能帮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妈妈说的话就是他想说的话。这既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利于良好的说话和听话习惯的养成。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父母只有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才可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总之,要想让孩子学会倾听,就得先要给孩子发言的权利,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都能正确表白。

zj09.com小编推荐

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


前几天,带着姗姗去给她买芒果。

在一家水果店旁边,好像是卖饮料的,反正我也没在意,在我咨询了水果价格以后,就准备再到超市转转,然后就继续往前走,可是一直很乖的在安静等我的姗姗突然不愿意往前走了,非要回头说是要买饮料喝!!

我不睬她,饮料在我们家视同洪水猛兽,几乎是从来不买的,而且我回头看了看,看到了那家柜台上摆放了很多奶茶,我就以为她想喝奶茶,很奇怪呢,我们从来没给她喝过这个东西,她怎么想到要这个呢??但是我不会给她喝这种除了糖分没有任何营养的东西的!!于是奶奶强行抱着她,我们继续往前走。。。

一向很乖的从不乱要东西的姗姗很生气,大哭着挣扎着要回去买饮料。。。

我一直在跟自己做着思想斗争,记得一本书上说过,我们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自己很想要的一个东西,你的老公或是父母理都不理你,你会怎么样??有时一件东西是小事,可是伤害了的情感却不是一会半会能弥补回来的。。。。。

都走了很远很远了,姗姗还是不放弃,我突然就心软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尊重一下她的意愿,我甚至都不问她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就这样强行带走她,是否太武断了??

想到就要弥补,我立刻带姗姗返回来,奶奶甚至都不乐意了,都走出这么老远了,你还回头。。

可是,有时不想跟奶奶解释那么多,奶奶做的已经不错了,我不能让她百分百的了解现在的育儿理念等等那么多东西,就是我们自己有时都会有很多失误的地方,所以我不能再对奶奶要求太多。。

等我们重新返回那家卖饮料的店前,我让姗姗自己挑想喝什么!当时想大不了就让她要杯奶茶,她从来没喝过,说不定就不喝呢!!因为我们很少给她饮料喝,所以有时她也会受不住诱惑买点饮料什么的,但是每次都是尝了几口就不喝了,不习惯口味,对她来说,还是白开水最好喝!!

但是,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姗姗指向的竟是一杯豆浆!!!原来这家同时也卖豆浆,不过都是密封在一个个杯子里,就像饮料一样的!!

豆浆是个好东西啊,虽然不敢保证这样的豆浆有多少营养,而且肯定没我自己磨的好,可是喝豆浆总比奶茶强吧??

我毫不犹豫的给姗姗买了,与以往一样,姗姗只要小的,结果就花了5毛钱给姗姗买了一小杯豆浆!!

原来,原来,我的宝贝哭喊成那样,就是想喝一杯5毛钱的豆浆而已!!而我却自以为是的想象成她要喝奶茶!!

幸亏我回头了,幸亏我检讨了自己,要不然我对孩子的伤害怎么弥补??对自己的愚蠢又怎么能意识到?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永远都要记得用心去倾听孩子!永远不要自以为是的误解了孩子!!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成长过程是很快的,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对,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不正确的沟通方式,会白白浪费家长的许多精力与时间,让亲自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陪伴用要指导、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倾听孩子的好处?

1、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多倾听孩子的需求,才能多了解孩子的情况和想法,不会在自己没了解实际情况前去做错误的决定,去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如果父母不倾听孩子的需求就做决定,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武断。

在生活中我们的误会因为倾听会变得更加的少,在教育孩子时,因为倾听会变得更有效率,气氛变得更加融洽,也可以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2、提高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被倾听,他们会觉父母是关注和尊重自己的,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述说自己的事情,然后认真倾听,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听到孩子前所未有的想法和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如果孩子长期被倾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提出意见的权利,这样,遇到事情孩子就会独立思考,甚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长该如何倾听孩子呢?

1、父母要听孩子把话说完

有时候,孩子会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想告诉父母自己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可是,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听就发火、责骂孩子。

当孩子还没把事情说完,父母就打断孩子,也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就责怪孩子,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为了缓解亲自之间的紧张关系,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听孩子把事情说完。听孩子说活,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2、父母适当给予分析和建议

想要孩子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父母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在倾听中,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

听完孩子的倾诉后,家长还要根据自己的阅历,给予合理的建议。例如,当孩子说起幼儿园里的某个小朋友上活动课的时候推打了自己,你就要和孩子分析,以后要小心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去伤害其他小朋友。

小编结语:当孩子诉说完自己的事情还得到了父母的建议,他们就觉得自己足够重视,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

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原谅


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恐怕孩子在每一位父母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天到晚惹事生非的“打架大王”。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

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

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

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

要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自己的长辈,体谅长辈的辛苦,珍惜长辈的劳动成果和对自己的爱护。

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父母跟孩子交流要多倾听少说话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

让孩子学会休闲


会不会休闲关系大

在休闲时间,孩子们离开了学校,家长又上班,处于失控的状态。可孩子们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势必要从事各种休闲活动。

能否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意义重大。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和各种兴趣、爱好、特长,都是在休闲时间获得的,课外阅读也都是在休闲时间进行的;而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还是在休闲时间形成的。社会学工作者到某市监狱对犯人所做的调查显示:87%的犯人作奸犯科是在闲暇时间;77.7%的犯人因为穷极无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寻求刺激;96%的犯人承认自己的坏习惯是在闲暇时间沾染的。亲子网

儿童青少年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自我克制的能力,面对社会上那些“挡不住的诱惑”,很容易从事一些不良的休闲活动,接受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儿童青少年休闲教育。

明确青少年休闲的任务

什么是“休闲”?通俗地说,是指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自理生活以后,可以自由支配的一种状态。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儿童青少年进行休闲的第一场所是家庭,家长是孩子们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教孩子学会休闲,首先明确青少年休闲的任务:

松弛身心。人通过休闲,使未成年人劳累的身体得到休息,紧张的精神得到松弛,有利于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学习。

满足个人爱好,发展特长。休闲活动一般是个人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课外阅读,增长知识,充实头脑,陶冶精神情操。在休闲时间内,孩子们主要是发展个性。

加强社会交往。在休闲时间,回到家庭,首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家人交往,有利于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广泛进行其他的社会交往,接触社会,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认识青少年休闲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休闲生活不同于学校生活,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自主性。青少年休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自己做主,独自支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能力、自身和家庭的条件安排;既可以是一个小群体的共同活动,也可以是独自活动。

灵活性。休闲生活,一般没有组织,没有严密的计划和特定的目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完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

儿童青少年休闲活动的这些特点,决定“无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容易使孩子接受活动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

休闲要科学、文明、道德

休闲活动虽然是孩子们自主支配的,但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休闲生活要讲究科学、文明、道德。

休闲活动要科学。休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到自身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家庭生活条件,从实际出发,确保能促使身心的健康。亲子教育

选择有益的活动。高雅、健康的休闲活动,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低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满足的是低级趣味,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精神鸦片”。

要尊重社会公德。休闲活动不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休闲方式不仅要从个人的喜好出发,也要注意到不妨碍他人的安宁和安全。

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休闲活动主要是自由活动,没有集体的约束,也没有同学、熟人的监督,思想比较放松。但放松不等于“放任”,不能任意侵害集体或个人的利益。

现代社会,休闲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也是合法的权益。我们要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休闲方式,指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休闲活动,使孩子成为文明的人。

妨碍父母倾听的两大因素


一、评价

任何评判都是一个限定,父母太多的限定使沟通无法进行;预设的评判越多,沟通的障碍就越多。

实际上,妨碍我们倾听孩子或者是阻碍孩子跟我们讲话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评判。孩子还没说,我们就说“别说了,这有什么好说的”,“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还哭呢”?都有一个预算的评判。比如——

这怎么行,这不允许vs你是怎么想的

例: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我恨死我们班主任了。

当妈妈听到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经常会说“你不上学怎么办?人家都上学,你怎么可以不上学呢”?这就是评判。实际上,更好的做法是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不想上学了”?主要是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先不要着急去评价。

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孩子对妈妈表达对别人讨厌的态度。比如说,孩子回来跟我们讲,“妈妈,我特喜欢我们班主任”,我们心里特高兴——他要是喜欢他们班主任,那他肯定愿意听他们班主任的课喽!但是如果他说“妈妈,我恨我们班主任,我恨不得杀了他”,这时候妈妈就有压力了。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他是你的老师。或者当孩子说“我特别讨厌我姥姥”,妈妈可能马上就说,“你怎么可以讨厌你姥姥,她是我妈,你怎么能讨厌我妈呢?”

其实,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很关键。任何感受本身都没有错,行为有对错,感受没有对错,感受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感受本身是深入孩子内心的一条途径,当孩子还能跟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就还有跟孩子沟通的机会。就怕我们这种评判太多,孩子无心听我们讲了。因为他已经确认我们从来不听。

如果再过几年,进入青春期以后,你感觉孩子什么话都不跟你讲,什么话都不说,你问他他都不说,就像跟陌生人相处,甚至有时候他跟一个陌生人都能敞开心扉,但是却跟自己的妈妈、自己的爸爸敞不开心扉,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评判他,不“听”他的。

没有人喜欢被评判,因为任何评判都是限定。你评判说我是一个心理专家,但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心理专家就是一个负担。任何一个评价都是一个陷阱,因为每个人都是综合的,而评价只是针对人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要想听必须敞开。对和错的标准不要那么明显,和我们相同、不相同也不那么重要。孩子可以不同意我,这不重要,我想听听他的道理是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你怎么是(能)这样vs哦,你是这样

例: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

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人操心呢?

再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潜在的台词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早就应该明白了,你如果不明白那就太笨了。这种评判确实是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因为你自己明白了,别人不一定都明白,别人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就记不住呢?”对于我们大人来讲非常重要的事,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并不重要;而对于孩子特别重要的事,我们也是经常忘的,经常不放在心上。这是非常普遍的事,因为大人和孩子有很多不同。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让人操心呢?”这里也有评判的意思,就是你应该听话,孩子就应该听话,应该让大人省心,别让大人再操心了,你就应该让大人放心。其实做父母就是要操心的,甚至作为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操心的。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烦”。“烦”就是烦恼的“烦”,但不是烦恼的意思,是操持、操劳的意思。人只要活着必然操心、必然要操持,无论在哪时哪刻,因为你要选择。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就是在哪时哪刻哪天哪一个阶段,你都必须得操持,哪个时候都不会省心,除了在出生之前、死亡之后。所以,做父母的就不要希望省心,要多方面操持。如果你真的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省心;而假如你打心底就怕孩子让你操心、就嫌孩子让你操心,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让你操心。

二、期待

父母如果有很多强烈的未满足的期待,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的放在如何满足自己的期待上,而看不到孩子的现实和孩子这个人。

为什么没有心思听孩子?

因为自己的期待还没有满足。

除了评判的因素之外,妨碍我们倾听孩子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期待我们自己没有满足,很多人强烈要求孩子去满足。为什么没有心听孩子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愿没有满足。

比如说,今天孩子期中考试刚考完,他回家跟你说,“妈妈,我们班一个同学刚买一个游戏机,你能给我买吗?”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就说,你先告诉我你考得怎么样,你先别说这个游戏机。作为领导是这样,我们安排工作人员出差,回来之后工作人员说风景特漂亮,这个领导就说,你先别管风景,你先说那个事办得怎么样。当一个人有期待未满足的时候,他自然去关注自己的期待,他没有心思来听别人的感受。

我给你们讲一个体验。我之前参加公众活动,什么沙龙、讲座、开会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表现得好不好,自己说得够不够吸引大家,够不够精彩,能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非常关注的是这个,其实这背后的期待是被认可。这个期待非常强,所以一个人在确认自己被人认可之前,是非常渴望被认可的。所以大家都有这种体验,这之前我就非常努力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去倾听别人,这种未满足的期待就妨碍了我们去倾听别人,我们其实是听不到别人的,因为我们的期待太强烈了。

比如今天我来讲座,如果我始终没有得到认可,我非常想得到认可,那我就想表现得好一点,或者一点掌声,或者大家的倾听,或者是你脸上的微笑。任何一个证明我被认可的东西我都特别关注,而唯独不关注听众到底需要什么。

父母跟孩子也是这样,当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父母对于自己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孩子说什么父母就听不到,真的不是想听不想听,就是父母没有那个心思听,因为你的需要没有满足。好多人说倾听很重要,我要努力地倾听孩子但是孩子怎么不和我说,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很难让孩子开口,因为你评判他了,因为你期待他了,这不是一个可以猛踩油门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调转车头的问题。

为什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

因为这样比较可控,心里踏实——安全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发挥作用——价值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成为“好妈妈”——被肯定。

今天这期讲座是讲亲子沟通,当然也可能是我主观的揣测,其实大部分朋友可能是想听如何说服,不是如何沟通。那么,为什么父母这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不听有什么错?为什么要听我们?想清楚这点很重要。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比较踏实,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会出错,这样比较牢靠,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好好学习,成绩非常棒,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那生活就无忧了,心里比较踏实。当孩子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特别地有作用,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会让我们感到很大的认同感。作为今天来讲座的人我必然也是这样的,特别希望大家能记住我的一句话,那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白来。这些都是自然的。请大家注意,我在讲这些的时候,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去评判好和坏,我们试图来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情。我特别地讨厌某些专家、领导,在讲课的时候采用对父母批判的方式。我觉得没有人有资格来这么说。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一定是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他才这样说。总之,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知行合一”,我比较追求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我自己信奉的,自己做的。

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被肯定。因为在很多人自己的童年当中,被肯定的时候是非常少的,比较少的家庭会了解到肯定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极力的追求被肯定。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太爱听好话了,太不爱听负面的话了。有的时候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就会导致吹毛求疵,就会导致自己对自己很苛刻,很不满意,这时候往往也会对孩子非常苛刻。

前不久,我参加一个课程,跟我一起上课的有一位妈妈。有一天她儿子从家里回来,跟她讲妈妈,今天我没做作业。妈妈说为什么?他说因为自习课老师没在,我就跟同桌聊天了。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妈妈就大怒:“这怎么可以,自习课怎么能聊天呢?!回家这些事情就没法做?本来咱们家还有好多事要做呢……”像火山爆发一样暴怒了。其实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而且她的孩子虽然这一天的作业没做,但是他的成绩是怎么样的?他们那个年级全校有500多个学生,他每次考试最差的一次是第二十名。500个人当中考第20名,这有什么不满意的?这个时候,她其实不是对孩子不满足,是她内心有很多期待没有实现。有一个经验,当我们感到伤心、生气、愤怒……等等所谓的负面情绪,如果超过3分钟,就不是这件事情本身产生的情绪,一定是我们内在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情绪没有得到处理,有很多未满足的期待。经过聊天、对这个妈妈深入了解,其实她的暴怒和她的童年有关。她生长在单亲家庭,爸爸在她小时候就和她妈妈离婚走了。那个年代她妈妈作为一个离婚的女性非常地焦虑,人一焦虑就会看别人不顺眼,而最容易对自己的亲人发泄,更加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当一个人自己活得不开心的时候,最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也最容易去指责、挑剔自己的孩子。所以她的妈妈就很少肯定他,经常就说,将来没有人会娶你,就算有人娶你,你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好妈妈。这让作为女儿的她就特别地压抑、特别地不自信。因为妈妈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讲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对父母说,最爱孩子的是父母,最能伤害孩子的是父母。因为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在孩子心里太重要了。现在这位妈妈工作也特别棒,老公也非常爱他,家人也非常好,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她就是不自信、就是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好妈妈。可是怎样才是一个好妈妈呢?她认为就是让自己有一个好孩子,孩子好了自己才是一个好妈妈。所以,当她关注孩子好不好的时候,她其实更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是一个好妈妈,假如她只是关注孩子好不好的话,她的孩子足够好了,已经这么棒了。想想看,当自己那么伤心、那么害怕的时候,是不是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害怕?

生活话语背后的期待

“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考这么点分儿,把我的脸都丢光了。”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

“孩子,你要争气!”

这些生活话语背后都有特定的期待。比如,“你竟然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这背后是期待被尊重,如果妈妈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非常足够,小时候受到别人的尊重非常足够,就不会有这种生气。这种生气其实是一种害怕——连我的孩子都这样跟我讲话,那其他人怎么样?如果一个人觉得尊重够的话,她会觉得很有趣:“你今天怎么这么跟我讲话?”

“考这么点分,把我的脸丢光了。”这样说的妈妈还是靠孩子来维持脸面,还是比较依赖别人的看法,来确定自己好不好,所以这是她背后是被肯定的期待。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没有成就感,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和价值感的人,才会这么想。身心发展比较好的,在社会接触人群比较多的人,他们的确是感觉比较平和。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总裁,他就强调自己并不望子成龙。像刚才那位单亲妈妈就是因为望子成龙,而变得刻薄、对待孩子非常尖刻。父母越不成功越渴望孩子成功,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实现,自己很贫穷,就希望孩子将来不要这样,这本来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往往妨碍了我们去尊重孩子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你要争气”也是非常类似的情况。

学会让孩子自由的探索


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之中我们都非常的提倡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但是当孩子们玩一些新花样的游戏时,家长们又常常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拒绝孩子,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案例一:

一次户外活动时,鑫鑫在爬滑梯,正好与滑梯上方滑下来的涛涛撞在一起,涛涛跑过来告了状,我严肃地对龙龙说:“鑫鑫,谁让你倒爬滑梯的,这样多危险,万一把小朋友撞上了,怎么办,以后不可以这样了。”鑫鑫点点头,到别处去玩了。尽管我经常提醒幼儿不可以倒爬滑梯,可还是时常有孩子,偷偷地倒爬滑梯,当他们发现我注视他们时,就会溜到别处去玩。早教网

案例二:

欣怡和甜甜在干嘛呢?怎么把两个小木马拿到了滑梯上呀?我正想制止他们,可已经来不及了,两个木马同时从滑梯上滚了下来,欣怡高兴地叫了起来,“我的木马滚跑得快!”我走过去批评他们说:“谁想出来把木马拿到滑梯上去的,木马应该在下面玩的呀,这样,万一木马撞到小朋友,不是要流血了吗?”这时,只听甜甜嘟着嘴一脸不服气地说:“我们在比赛呀。”

案例分析:

每当我带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玩大型运动器具时,孩子们总是兴奋无比,大声欢呼。在那里,孩子们就像是一只只放飞的小鸟,快乐而自由地练习各种各样的动作技能。他们特别喜欢滑滑梯,有很多的孩子还十分热衷倒爬滑梯,有的还喜欢把下面的木马玩具拿到大型玩具上去,然后再滚下来。

平时为了安全,我经常教育孩子们要遵守规则,不要倒爬滑梯!不要把玩具拿到上面去。可平时,我们经常鼓励幼儿要一物多玩,要创造性的玩,可眼前的滑梯不正是一个大斜坡吗?孩子们练习走斜坡,利用斜坡进行探索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走斜坡的技能,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多种能力。这样,我们怎么忍心去制止呢。

教师反思:

1、陶行知先生曾讲到要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并历来主张学习要有兴味。可是,怎样做到自由地学习、学习要有兴味呢?首要的一条是要允许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空间,有了足够的空间,孩子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创造潜能才会被挖掘;其次,要鼓励孩子自由地玩,创造性地玩、要一物多玩;最后是不要一味地抹杀孩子的冒险精神。城里长大的孩子缺的就是冒险精神,而冒险精神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绝佳条件,敢于尝试、敢于用所想去实践不正是我们成人都缺乏的精神吗!早期教育

2、我深切感悟到现在的孩子束缚太多,这种束缚将会扼杀他们多少灵感的闪现,多少创新的火花。不可否认,冒险与安全有时也会是一种矛盾体,但处理得当,不就能减少矛盾,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了吗?从那以后,我的眼光里少了些挑剔,多了些宽容,我常常会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做一些较为可行的有些冒险性质的活动,我发现,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孩子的技能、创造力、想象力大大增强,他们敢想、敢做、敢于提问、敢于创造,这不正契合了陶行知先生“主张学习要有兴味”的思想吗?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在玩耍当中常常会有一些新的尝试与想法,做为家长,感觉只要是在孩子们的安全范围之内,就应该允许孩子们进行不同的玩法,不要一味的抹杀孩子们的冒险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