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是社会上悄悄蔓延的“流行病”,很多的家庭都可能存在着这种“无声的对抗”。

夫妻间的冷淡、放任、漠不关心,不仅伤害婚姻幸福,更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敢袒露心声

夫妻间的冷漠无话,让家庭环境无比压抑。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不敢对父母讲真心话。

长期的家庭“冷暴力”会导致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让孩子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悄悄藏在心里。心灵的小秘密也找不到分享的出口,孩子就会越来越自我封闭。

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首先要有亲密的夫妻关系,其次才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先改善和伴侣的相处模式,才能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性格过于敏感

夫妻双方冷战时,可能会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做饭时只做自己的,甚至分床睡觉。父母的这些行为会传递给孩子一些不良的信号,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的情感危机。

此时,看到父母之间的剑拔弩张,孩子会变得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母的情绪,变得多疑又胆小。

这样敏感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关注别人的眼光,做事畏首畏尾,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患得患失。

影响人际交往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通过冷漠无视来解决问题,会让孩子养成冷漠的个性。

久而久之,每次遇到事情,孩子都会选择僵持、拖延,不懂得采取积极解决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善于逃避、不负责任的性格,容易被同龄孩子疏远孤立。

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冷漠,夫妻争吵后平静下来用心交流问题,共同解决矛盾,才能让孩子学会直面问题。

刻意讨好他人

夫妻冷战让孩子变得很警惕,他害怕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成为父母吵架的导火索。

为了缓和气氛,孩子会刻意讨好父母,变得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一旦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会通过努力讨好他人去获得爱,成为一个常常被欺负的角色。

当孩子在家的时候,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果矛盾暂时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也不能在孩子面前争执和摆脸色。

越来越不服管教

冷战时,父母总会不自觉忽视孩子的感受,使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港湾”也变凉了。

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会越来越叛逆,比如:故意不写作业、和同学打架、顶撞老师。其实孩子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愤怒打破僵局,让父母重新关注自己。

当夫妻感情不和时,必须控制好彼此的情绪,不然受伤最大的是孩子。

孩子的性格,与家庭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即使成年后也很难摆脱幼时所受的影响。

夫妻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无声的对抗”,其实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和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未来更幸福快乐。

延伸阅读

幼儿园老师打骂孩子被解聘


针对大兴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大兴一幼”)两老师打学生事件,大兴区教委昨日做出处理:打学生老师解聘,幼儿园做书面检查,向孩子及家长道歉。被打孩子已两日未上课,家长表示接受处理结果。

日前,大兴一幼两名女老师拧拽、踢踹、打骂一名学生,被人拍下视频发到网上。

教师被认定体罚学生

昨日下午,大兴区教委通报大兴一幼教师体罚幼儿事件处理经过及结果。

大兴区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马先生称,11月23日,一段疑似大兴一幼教师体罚幼儿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区教委随即展开调查,经查情况属实。

马先生介绍,体罚事件发生在11月12日上午9点45分左右,在吃加餐时间,该园中一班幼儿张某和寇某发生冲突,张某抓伤寇某脸部。教师李某和杨某获知此事后,随即将张某和寇某带到睡眠室,询问处理此事,要求张某向寇某赔礼道歉,但张某不认错也不道歉。两教师情急之下,对张某进行了体罚。

园长负领导监督责任

教委副主任马先生说,事发后大兴区教委成立调查组。教委认为,两位当事老师,处理幼儿矛盾纠纷过程中情绪激动,方法简单粗暴,有明显体罚和侮辱幼儿行为,对幼儿造成身心伤害,违反了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影响恶劣。

大兴区教委认定,两位当事教师虽属个体行为,同时也暴露出大兴一幼,在园所管理、教师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园长、副园长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和监督责任。

昨日,大兴区教委责令大兴一幼解除与两位当事教师聘用合同;责令大兴一幼向区教委做出书面检查;同时责令当事教师,向受体罚幼儿及家长赔礼道歉。

马先生介绍,区教委还会将此事件,在全区教育系统通报批评,对其他相关责任人将依据相关法规处理。

教委副主任马先生介绍,受体罚孩子身体并无大碍,但已有两日暂停上学。

据知情人士透露,孩子家长是无意间在网上视频中认出了自己的孩子。

家长当即联系到幼儿园园长,园长从外地赶回北京处理此事。目前,园方和老师已登门道歉。据了解,昨日大兴区教委也向孩子家长通报了处理结果,孩子家长表示接受。

请勿打骂孩子(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从前的教育都实行棍棒下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稍有不对就是一顿打骂,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在我们今天是非常不受用的,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育孩子应该注意那些的事项吧!

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亲子网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

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亲子教育

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许多的父母们为了磨炼孩子的意志,总是采取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法,通过以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们打孩子很容易使使宝宝受到心灵的伤害,但愿以后在我们国家不要在出现类似的教育!

父母不打骂也能教出优秀孩子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种,打骂孩子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但是时代在变,观念也在更新,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当然也不可能不变通。也许父母会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来,是不是就会宠坏孩子?其实,当孩子犯错时,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负责,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

父母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等。不过,有些父母又时常感到很为难,因为除了打骂之外,他们似乎总是难以找到有效的教养方法。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许多父母的回答都是“不听管教”。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其实,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父母来担起,而不是孩子。

正是因为父母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会有打骂的草率表现。一般来说,父母之所以要打骂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影响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父母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父母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父母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父母满意,那么父母多半会打骂上前。

3)自我的成长经验示范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父母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父母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父母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教育专家提出“不打不骂”教育方法。当你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孩子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3)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父母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父母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父母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父母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父母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6)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父母要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不打不骂也能教出优秀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将这个教育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当中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天空。

教育孩子千万别大声打骂


很多家长都有被孩子惹毛的时候:在家里上蹿下跳,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去超市偏要买玩具,不依着就撒泼打滚;邻居上门告状,说你家孩子又动手打了她的孩子……好多家长都会被激怒,大声呵斥,甚至动手就打。然而次数多了却发现,这样的“大喊教育”效果并不好。孩子要么越来越皮,要么越来越没自信,要么干脆成了“两面派”,当着家长的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其实,在教育方式上,不妨尝试低声教育,给孩子留些自信和反思的机会。

低声教育的好处?

1.低声教育能让自己平复情绪

家长在被激怒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会说让自己后悔的话,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低声教育实际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孩子是为了转变孩子,但孩子能否转变,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不在于其表达的声音高低,而在于有没有道理,能否为孩子所接受。

2.防止孩子反感,产生抵触心理

家长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的威慑可能当时会把孩子震住,产生暂时的效果,但孩子心里不服,只是屈从,长远来讲未必有效。最好把力气用在讲清道理上,这样孩子能听进去,不反感,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修正自己的行为。

3.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放低声音,不怒自威,本身就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隐藏的信息是我跟你说了一遍,你就记住了,并按照我说的去做。"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信任和尊重,反过来也会尊重家长。

低声教育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威信。一个动不动就朝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的家长,在孩子眼里,多半是因为拿他没办法。以后孩子不但会越来越不听话,还可能变得不尊重家长、顶撞家长。

如何做到低声教育?

1.家长应加强修养,遇事不慌

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可能每件事都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难免出现偏差,家长要有心理准备。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遇事不着急,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

2.养成跟孩子商量、提建议的习惯,而不是下命令

平时遇到事情或分歧,最好不要强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理解,他理解了就会去做。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交流,对他要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多鼓励,这比单纯的命令效果要好。孩子暂时不理解的、没做到的,家长可以适当让步,适当等待,给些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去消化。教育是为了改变孩子,不能寸步不让,不可能说到就让孩子做到。

3.开口时把音量降低几度,语速放慢一半

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小时候也会犯错,不听话。所以,对孩子不要真生气,小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犯错或屡教不改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发脾气前,尽量控制住自己的音量,放慢语速,这样自然就会压住怒火。可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值得生气。

4.想批评孩子,先以正面的语言开头

孩子虽然犯了错,但绝非不可饶恕,更不能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怒气,就对他全盘否定。所以,先说几句正面的话,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很开心,很喜欢在屋里跑来跑去,但是妈妈刚才告诉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先肯定孩子主流的方面,再批评,既能帮家长降下怒火,也不伤害孩子的自信。上来就批评,孩子会觉得委屈,时间长了很容易会轻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5.把姿态放低,俯下身子或蹲下来,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

家长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很容易就会控制不住大发脾气,而跟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则有助于压下怒气。俯下身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才是出于爱的教育,也能让孩子爱自己。孩子爱父母,自然不愿意让对方生气,做事前会揣摩家长的要求,按要求去做,取悦家长。

需要注意的是,低声教育不是哄着孩子、无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讲清道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改正。

过早入托孩子有暴力倾向?


有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过早入托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造成自闭、暴力倾向等问题。

个案

姓名:多多,年龄:4岁半

入托年龄:1岁2个月

多多1岁刚过就被送进幼儿园读全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妈妈表示没有发现多多有暴力倾向,“有时老师会投诉说他欺负别的孩子,但是情况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担忧的是多多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火,老是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多多妈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算苦一些也应该自己照顾孩子。”

专家观点: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发育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将2岁以下的幼儿送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对一的照看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对于过早进幼儿园会让幼儿具有暴力倾向的说法,他表示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而且幼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把幼儿长时间地放在托儿所中,特别是群体中,可能会培育他们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父母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上幼儿园,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顾,不但会阻碍身体发育,对其心理和性格成长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足够的爱才是重要的

婴幼儿最好由母亲专职照顾,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压力和竞争日趋增强的今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大多数父母都被迫选择的事,而该什么时候送,很多时候会受到诸如工作、经济和照顾孩子的人手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尽管孩子过早入托会产生暴力倾向这种观点还有待证实,但也给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照顾和指导,但却不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个老师。努力赚钱让孩子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记住,被无数例子证明的一个事实:在爱与关怀下成长的孩子远要比仅仅在物质中成长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丰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心、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哄孩子别摇晃,伤脑子啊!


前言:当今许多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因而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宝贝,养育时倍加呵护。殊不知,有些习惯会在不经意中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育,给孩子带来损伤。

摇晃出来的脑损伤

春蓉生下小宝宝琨琨后,一家人高兴不已,这个抱着逗一逗,那个抱着像荡秋千似地摇呀摇的,长期下来,宝宝养成了不被摇晃,就哭闹着不睡的毛病。就是躺在摇篮里,也要较大幅度地摇晃着,才能入睡。宝宝4岁时,虽然个头与同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可说话还在咿呀学语,就连最简单的爸爸、妈妈都说不清楚,反应迟钝,智力发育也比其他同龄的孩子相差了许多。

补钙小方法:

1.母乳依然是最佳的补钙来源,最容易被吸收,其次才是配方奶。

2. 阳光充沛的时候可以多带宝宝去晒晒太阳,这种补充途径最安全,不会发生VD中毒。

3.补钙时一定要同时补充VD,促进钙在肠道吸收和利用,理想的补钙方法是分别服用VD和钙剂。

4.钙剂不宜与奶混合吃。因为钙粉与奶混合后,奶会结成小块,影响吸收。钙与鱼肝油宜在喂完奶,半小时以后吃。

·湿疹

诊断:如果宝宝在检查脑部发育都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摇头频繁,睡眠时哭闹,这可能是由于皮肤疾病引起的。湿疹也是引起宝宝摇头的原因之一。湿疹是一种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病。以乳品为主食的宝宝,常常会对异性蛋白产生过敏反应,会患湿疹。得了湿疹,会出现皮肤脱屑、潮红、水泡、糜烂、结痂等症状,范围可波及耳道内、外耳及耳后皮肤。出现上述这样的情况,要带宝宝到专科医院就诊,局部涂药治疗。

预防湿疹小方略:

1.保持宝宝双手的清洁,经常帮宝宝剪手指甲。

2.不能用肥皂、热水洗患处皮肤。肥皂和热水会将皮肤表面的油脂洗掉,使皮肤更加干燥。

3.可以给宝宝穿上宽大衣服,衣服质地最好选用棉质,避免衣物摩擦加重湿疹。

4.宝宝常会用手抓挠湿疹处的皮肤,这会引起皮肤的细菌感染。因此,得了湿疹,要警惕宝宝用手搔抓,以免感染。

·小枕头不适宜

诊断:看宝宝在什么情况下摇头,如果宝宝睡觉头在枕头上转来转去,要观察给宝宝的枕头是否有些硬或过高,如果垫的枕头不舒服,小家伙也会以此来抗议的。

解决方法:宝宝的枕头不宜过大,要轻便,透气吸湿,可用灯芯草、蒲绒等来做枕芯。枕头高度以3cm左右最为适宜。

·顽皮

诊断:各项检查都正常,那么宝宝是故意“逗”你玩呢。只要排除病理上的问题,宝宝如果一直摇头,那可能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周岁前,宝宝对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否”的规律丝毫没有概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宝宝的摇头是他们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因此很有可能,即便她很想吃桌上的菜,她也会将小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宝宝觉得他的摇头能够引来你的注意,他可能觉得妈妈对“摇头”会格外关注与好奇,这也促使了宝宝一直热衷于“摇头”。

减少摇头小方略:

1.多给宝宝做示范。宝宝喜欢模仿,在生活中你要时常给宝宝做示范,点头表示“是”或“要”,摇头表示“不是”或“不要”。

2.忽略宝宝的摇头。如果在确定宝宝身体无异样,他只是用摇头来吸引你的关注时,你可以暂时忽略,让宝宝觉得“用摇头引起你的注意”这一招已经不管用了,他需要转用其他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本网站小编总结:婴儿一次次地抛起来又接住,便容易使婴儿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

孩子暴力的幕后真相(秋季亲子专题)


前言:小孩子行为暴力,这很是让家长们担心,但是很少有父母们考虑孩子为什么会有暴力的倾向,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孩子暴力的幕后真相吧,这对于小宝宝的未来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假象一:不会使用正确的肢体动作

镜头:午饭时间,小朋友都坐在桌子边上等着用餐,乐乐突然用力搂过身边小米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吓得大声哭起来,乐乐有点困惑了,于是又用力把小米从胸前推开,小米被他这么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乐乐看着小米,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解读:2~3岁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乐乐对同伴的“暴力行为”似乎毫无来由,其实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种喜爱的心情,可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让阳阳产生了误解和害怕。

怎么帮孩子:

父母注意正确示范: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宝宝把妈妈打疼了,妈妈觉得好痛。”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喜欢小朋友就轻轻地摸一摸。”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小朋友交往了。亲子网

坚持一贯原则: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暴力行为”。你用同样的方法,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会明白,只要自己做错了事,就得付出代价——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说“你怎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不要过多理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此种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告诉孩子这样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孩子意识到这样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

代币法:这种方法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如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不骂人就发一个三角形,不打人就发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的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如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次出游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当的行为。

假象二: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沟通

镜头:老师带小朋友到游戏室玩。牧牧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刚要去拿,被妞妞抢先拿到了,牧牧走上上去一把夺了过来。看到有许多小朋友在骑车,牧牧也感到十分新奇,跃跃欲试。环顾一下四周,没有空闲的小车了,于是牧牧跟在一个小男孩车子后面跑了一会儿,小男孩停下车好奇地打量他,牧牧站住也看看他,突然伸出手,一把把他推下车自己骑了上去。小男孩哭着从地上爬起来,用脚踢牧牧。

解读:牧牧的语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据他妈妈说,牧牧几个月前才刚刚开口说话。当自己有需求时,牧牧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直接付诸于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妞妞拿了他看中的小汽车,他不会用语言来解释他也想玩,于是上前一把夺了过来;看到别的孩子在骑车,他也无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愿望,只好一把把别的孩子拉下来,语言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孩子“直接动手”。

怎么帮孩子:

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整天与宝宝在一起,对宝宝的需求最为敏感,在他没有语言表述之前就能对他的愿望有所了解并予以满足。可是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他与同伴交往更多地要依赖于语言。2~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减少由此造成的“暴力”行为。同时,由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来与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强化孩子习得正确的肢体语言。亲子教育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的行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或弄得一团糟,他就应该帮忙整理好。如可以让他把打坏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气时扔得到处都是的积木、物品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要让他知道这是暴力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任何人弄坏东西都得这么办。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要说“对不起”,要为错误付出代价。孩子起初也许不情愿,但最终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转移注意:这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等以转移其注意。这些活动需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他会很快忘记刚才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到眼前进行的活动上来。

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给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成为正负强化物来强化他们的行为。比如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可以表示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孩子攻击别人,家长则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后则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这里的要点是使孩子能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也叫“情感矫正”,可以帮孩子逐渐建立规范的行为。

假象三:还不到与人分享的阶段

镜头:小朋友们都坐在小椅子上玩桌面游戏,有的在开汽车,有的正在搭积木。奇奇手里正拿着一辆小汽车,他一个人玩了一会儿,看到另一个小朋友手里的车也很棒,就一把夺了过来。老师走过来劝说:“不可以,每个小朋友玩一辆小汽车。”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车,转过身去,他又从临桌的小女孩手里抢过积木。

解读: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友玩时,宝宝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宝宝甚至会抓咬别人。此时的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分享”,既然没有分享的意识,自然就不会出现分享的行为了。

奇奇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他转,他从小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到了幼儿园后,他对幼儿园里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让别的小朋友玩,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抢夺行为。

怎么帮孩子:

培养分享意识:父母在家要有意识地教育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并在家庭中利用、创设机会让宝宝发展分享行为:如在餐桌上,让宝宝为家人分食物;在小区的草坪上,带上宝宝的玩具让他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随着宝宝集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宝宝的不当行为会越来越少。

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不要只在孩子犯错时,才注意他,同时,要尽量关注他表现好的时候。如孩子把秋千让给另一个一直等在旁边的孩子,这时要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骄傲。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决冲突,比把别人推得老远更让人高兴,带来的结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卧室里贴一个特别的日历,当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时,就给他贴上一张彩色贴画,作为奖励。

迅速做出反应: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攻击行为时,尽量立刻做出反应。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时,立刻让他知道。可以把他带走,暂时隔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三四分钟就够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无论你有多生气,尽量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说他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只会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动口或动手去攻击别人,而不能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把孩子拉开,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

及时和孩子谈谈: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静但还没忘记整件事之前,就及时和他谈谈,理想的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告诉孩子有时候生气是很自然的,但不应该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诉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发泄愤怒:找个球踢、用拳头打枕头、找大人调解。

本网站小编总结:许多的时候宝宝的暴力行为只是一种“假象”,他们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心与关怀,因此做为家长不要盲目的责骂孩子的暴力行为,而要先搞清楚小孩子们的动机再做出相关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