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间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化知识,千万不要以别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

学前儿童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当他在生活中对字发生兴趣时,让他学一些随处可见而且喜欢学的字;当孩子疲劳或想转移注意而不想学习时千万不要勉强,以免引起对认字的反感和厌烦。如果父母责备或体罚就会引起痛苦的回忆,为以后学习打下不良基础。

孩子从涂鸦开始学习画图,到练习基本的笔画,通过笔画把一个字变成另一个字甚至更多的字,这样学起来才会有趣,而且有效。入学前,要让孩子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把名字写在自己的书和本子上,便于老师辨认。

有些幼儿园在大班已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有条件的父母也可以在家里辅导孩子读汉语拼音,以减轻刚上学孩子的负担。不过,在家里学习要注意发音的正确。

多数幼儿园儿童会写数字和10以内的加减法,部分孩子有心算能力。心算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天赋,学习速算法可以提高心算能力。

不宜过早把孩子关入教室灌输文化课。受过良好幼儿园教育的孩子有较宽广的常识基础,会讲故事,会绘画,唱歌跳舞和体育活动都不差,这些培养对提高孩子入学后的交往能力和各科的学习能力都有好处。家长不宜为增加孩子的文化知识让孩子过早进入教室,剥夺孩子更广泛基础的培养。

相关阅读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怎么做


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被父母“胁迫”着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当时的自己每次都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过去“敷衍”一阵就迅速撤退;上大学的时候,学校举办文艺汇演,看着那些在聚光灯下散发光彩的同学,心里涌起的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就想,如果当初听爸妈的话好好练习,或者爸妈管教再严一点,也许现在自己也是台上一颗耀眼的星星吧!不过那样的话,会不会少了很多童年的自由自在呢?对孩子拔苗助长或放任自流,总是各有利弊,让人难以取舍。

大部分妈妈观点:发展孩子兴趣点,家长必须要指导

怡怡妈妈:“连周杰伦的歌都是这么唱的!”

“你一定听过《听妈妈的话》这首歌吧?‘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别人在玩游戏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唱的都是我写的歌……’你看,人家歌星的妈妈都是这样从小培养他的嘛!在我看来,从小培养孩子的特长是家长责任心的体现。”

周先生:“小孩子的兴趣是需要家长来引导的。”

孩子还没有长大之前,对什么都不很了解,不太可能明白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过来为其制定一个计划,帮助他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以,他给孩子报了英语班、美术班、舞蹈班,辛苦地带着女儿兜来转去。周先生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小孩都是懒的,不逼他根本什么都学不成,以后长大了就有苦头吃了。”

专家说:

望子成龙似乎是所有父母不能避免的通病,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孩子们要为了父母的遗憾和看不见的未来压力赶赴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班、兴趣班,并要坚定信念、立志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出人头地。这些,似乎已经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特别是那年瞬间刮起的强劲的“郎朗”旋风,令许多家长对于钢琴成功论的钟爱顺势延伸至孩子身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早已被现代教育学家驳斥过的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又开始成为家长的至理名言,不少孩子的父母开始更加“独断”地为孩子安排未来,甚至抛出话来,“练不好就别想吃饭。”

小部分妈妈观点:童年应该多玩耍,不需要加大负担

李芸妈妈:“顺其自然吧!”

一直在辛苦地陪女儿学钢琴,可就在最近即将考级的时候,女儿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了。李芸妈妈的女儿欣欣今年6岁,学钢琴却已经有两年多。但事实上,欣欣活泼好动,在琴凳上不太坐得住。辛苦了这么久,李芸妈妈也觉得可惜,但询问了一些专家,李芸妈妈现在想通了。她说:“孩子的童年生活的确太宝贵了,想想逼她学她不喜欢的东西,费力不讨好,还不如让她多开心地玩玩,一切顺其自然吧!”

方女士:“孩子有兴趣就让她学。”

去年的舞林大会节目几乎成为了方女士一家每日不可缺少的家庭话题。每次回来,全家人聚在一起对明星的舞姿品头论足,偶尔还会站起来舞动一下,这其中也包括了方女士的女儿囡囡。囡囡今年5岁了,每次音乐一起,小家伙都能像模像样地露上几招,惹得全家人开怀大笑。今年年初,方小姐去健身房报了个舞蹈班,就顺手帮女儿也填了张表,当初只是觉得好玩,也没想着要把这个作为培养女儿特长的手段,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方小姐发现女儿在舞蹈方面还真有那么些天分,索性就让她继续学下去。“我到现在也没觉得一定要逼着她学跳舞,现在孩子还有兴趣,愿意去学,如果哪天她厌烦了,不想学了,那我就任由她撤出来,不学了。毕竟对于这么小年纪的孩子,让她开开心心地享受童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说:

对于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帮爸爸妈妈来说,他们对于孩子的教导已经越来越多地趋向理性。他们开始更多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可以如朋友般地和孩子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在一步步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兴趣,进而通过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将其变为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单纯地被父母强加于身。

培养孩子应因势利导

事实上,每个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要培养的兴趣,正好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被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极佳效果。倘若这种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被孩子拒绝,并在二者的抗衡打拼中两败俱伤。

培养孩子要张弛有度

专家认为,逼迫和放任都不是好方法。在现代社会,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是很多父母家长的选择,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有的孩子因为家长的放任而变得非常任性妄为,有的孩子就在家长的逼迫下在心灵上埋下了抑郁的种子。而事实上,“逼迫和放任都是不对的。”

如果太过顺从孩子的“自然”,孩子就会因为懒惰的天性而失去很多宝贵的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对于性格的规范也十分不利。但是如果过于逼迫孩子学这学那,也容易让孩子对于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疲惫心理,对于小孩子的承受能力来说是太过分了。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及时培养,将其转化为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发现孩子的兴趣

首先要接受孩子,尊重孩子,观察孩子。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增加“游戏深度”,便能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让孩子尽可能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巩固兴趣的最好办法。其实,如果孩子能长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件事情,正是其心智充分发展的契机。由此而形成的专注力,更是今后成功的重要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宝宝的兴趣和喜好,进而才能很好地去培养宝宝哦!当然了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宝宝才可以。

如何培养宝宝学习国学的兴趣


兴趣是靠培养的,没有哪个宝宝天生就喜欢认字、弹琴。现在,大多数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没有读过这些国学经典,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家中没有学习的榜样,宝宝自然兴趣也不大。

观点一:“那些古文艰深难懂,别说宝宝,就连我们大人有时候都不明白,宝宝能理解吗?而且很多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对他能有多大用处呢?”

观点二:“现在,宝宝不但要学绘画、钢琴,甚至还有英语,负担那么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学这些东西呢?”

观点三:“我平时有时候也给宝宝将一些《百家姓》、《千字文》,可是小家伙似乎没多大兴趣,我还应该继续教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认为这并非是国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本身对国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是教育宝宝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孩子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亲子共读的家庭,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亲子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而且书中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道德等等,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国学启蒙的发起者认为,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宝宝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其次,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讲国学,并让他在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国学。

在给宝宝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宝宝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我们做事。因此,让宝宝跟读、听爸爸妈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宝宝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当宝宝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宝宝原本答应妈妈的事,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育宝宝,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还有《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宝宝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等到宝宝六七岁时,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千字文》等典籍。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最后,没有宝宝天生就喜欢国学,兴趣是需要培养的。

有人说国学很枯燥,很难学,可是学刷牙、学如厕很枯燥,学英语、学弹琴也很枯燥,为什么宝宝也得学呢?为什么宝宝也能学会呢?

兴趣是靠培养的,没有哪个宝宝天生就喜欢认字、弹琴。现在,大多数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没有读过这些国学经典,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家中没有学习的榜样,宝宝自然兴趣也不大。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读半个小时书,每次都叫宝宝一起来读,并配上古典音乐,虽然有些调皮的宝宝开始不配合,但是时间一长(父母一定要坚持,而且不能对宝宝发脾气),宝宝一定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肯定,让他有成就感。平时,可以随身携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口袋书,在路上、在车里就可以给宝宝读,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路上的时光也能进行国学教育。

如果宝宝对于诵读不感兴趣,家长还可以改变一下策略,将国学教育融入故事和游戏中,设计一些国学手指操、国学武功操;爸爸妈妈还可以表演一些国学故事情景剧,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宝宝一定会兴趣大增,并迫不及待地要求加入。

如此,宝宝就被你慢慢地“哄”进了文化的海洋。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0-6儿童的发育

0―6岁儿童的发育、发展历程非常特别。

作为医学博士的玛利亚o蒙台梭利从她的研究中知道,人类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会让孩子能够将环境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吸收进来,而在孩子的敏感时期(即0-6岁),这种有效率地吸收能够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在孩子发育的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孩子的眼耳鼻舌身,从环境中吸收了许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作为日后发展之用。而3-6岁孩子藉由实际的动手经验,即将之前吸收的感官讯息,藉由操作适当的教具,以配对、序列、分类的方式整理感官信息,从而渐渐形成了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蒙台梭利认为教室里的每一个教具就是给孩子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

伊顿的蒙台梭利教室不仅为孩子提供了这种"完备的环境",老师还会给孩子的想象力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操作教具时提供示范和指引,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的发挥和创造。

伊顿蒙台梭利教育法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具有创造力,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对孩子填鸭式的教育体制,却在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而在这方面的科学探索和教育模式,正是伊顿蒙台梭利教育法大放光彩的地方。

如何培养宝宝学习绘画的兴趣


1、站在儿立心理的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儿童绘画具有浓厚的心理意义和主观色彩,不要以孩予画得与实物相比像不像、线条圆不圆或者直不直来评价孩子作品的好坏,这会极大地打击他绘画的兴趣和白信,应该多加鼓励和赞关,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2、培养孩子创意绘画,减少临摹和照搬。

不少父母喜欢拿简笔画示范书让孩予照搬着画,这样孩子画出来的房子、苹果、大树都是千篇一律。面对真实的物体,由于被固定的简笔造型所限制,孩子反而不敢画也不会画了,这样倒束缚了他的砚察力和创造力。多提供机会让该子写生,让他根据自己的视角大胆绘画,其结果可能“不真实”“不美观”,但这种作品对孩子更有发展意义。

3、给孩子提供画大画、自由画的场所和机会。

由于孩子常常不分场所地乱涂乱画,影响了环境的美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态度比较严厉,孩子就有点畏惧画画了。其实,针对乱涂乱画的现象,教育孩了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是正确的,但同时也要尊重和满足孩子绘画的需求。给孩子提供专门的墙壁或者比较大的纸张,让他尽情在上面挥洒,对锻炼他的绘画技能、形成开朗的个性都很有益。

4、尊重孩子左右手都画画的尝试。

不少幼儿画画,有时用左手有时用右手,还都很协调,这种情况下是刻意规定他用哪个手,还是随他习惯。

很多幼儿都有这个特点,只要大人没有故意引导,他们善于“左右手开弓”。从大脑功能的分工来说,左脑主要负责理性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儿童由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右脑功能偏强,而右脑控制人的左半身的活动,所以儿童时期“左撇子”偏多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左脑的理性思维日益健全,很多孩子进入少年、青年时代就习惯于用右手了。有的孩子天生“左撇子”,形成“右脑优势”,体现在色彩、空间感、节奏感和左侧肢体运动等方面较有发展优势。强行让孩子使用右手反而更容易造成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不适与混乱,对他的智能发展不利。其实,不管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只要是自然形成,都没有什么问题,刻意塑造反而失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