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的孩子做错事后不肯道歉。

思考:

孩子不是生来就会道歉,他需要学习。大多数孩子事后都知道自己错了,也感到懊悔,但是很多孩子都觉得开口道歉很难。



解决方法:

1、家长要教孩子学会道歉。比如,当孩子把球丢到另一个孩子身上时,你可以小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最好对他说‘对不起,你没事吧?’这才是有礼貌的孩子。”

2、告诉孩子表示歉意的行动和言语同样重要。如果孩子做错事后只是耸耸肩,没有任何道歉,家长要告诉他:“弟弟在哭,你最好把手搭在他的肩上,对他说对不起。”

3、教孩子在道歉后如何弥补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弄坏了,帮助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或者买一个新的赔给人家。

4、如果孩子坚持不肯道歉,你可以用迂回的办法。“卡娅,什么时候塔莎不哭了,你才能出去玩,在此之前,你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你的房间里。”

5、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知错认错,为孩子做出表率。

扩展阅读

孩子做错事不认错怎么办


孩子年龄小,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难免的,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认识错误,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倔强、执拗,确实令人生气。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原因,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教育。

1、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不知是错的。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错。对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等。而应该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会辨别对与错。

2、孩子做错了事拒绝认错。有的孩子个性强,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如孩子摔倒了,家长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家长往往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导致孩子做错事又拒绝认错的原因。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承认错误上,首先,家长必须改变以上不正确的做法,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再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改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

3、孩子做错事,怕受惩罚,不敢认错。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常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只好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要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教育。

家长制的作风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孩子虽小,但也有他独立愿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打骂孩子的做法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其行为、品德上的错误则要毫不客气地给予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以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少犯错误。

宝宝做错事可以“逍遥法外”?


孩子年龄小,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难免的,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认识错误,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倔强、执拗,确实令人生气。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原因,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教育。

1、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不知是错的。

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错。对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等。而应该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会辨别对与错。

2、孩子做错了事拒绝认错。

有的孩子个性强,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如孩子摔倒了,家长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家长往往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导致孩子做错事又拒绝认错的原因。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承认错误上,首先,家长必须改变以上不正确的做法,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再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改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

3、孩子做错事,怕受惩罚,不敢认错。

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常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只好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要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教育。

家长制的作风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孩子虽小,但也有他独立愿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打骂孩子的做法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其行为、品德上的错误则要毫不客气地给予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以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少犯错误。

孩子做错事总爱找借口怎么办?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孩子还小,走路不稳,不是摔了,就是撞了,家长们通常会对着那个地方边做打的动作边说:“谁让你们撞我家宝宝的,打死你。”“妈妈踩它,它让宝宝摔跤了。······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等到下次摔跤了或撞了,也会依葫芦画瓢,学家长的动作。慢慢地,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摔跤了或撞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地或门、墙的事,是它们没有“看”好,让“我”摔跤了,撞门了,撞墙了······。

孩子上了幼儿园,家长们还以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记得,带小班时,孩子刚来,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好,抢玩具、抓人事件较多,孩子们就回家告诉家长。第二天,一家四口人都来了,他们爱子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奶奶却对着和她孙子抢玩具的、抓人的孩子的屁股边做拍手的动作(假装打屁股),边对着孙子念道:“奶奶打他的屁股,他欺负我们宝宝,奶奶打······”。被“打”的孩子吓哭了,而他的孙子却“笑”了。可是这位奶奶的做法,会给她的孙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会觉得:是别人抢了我的玩具,抓了我,我又没有错。渐渐地,等他长大成人后,做事失败或遇到坎坷、挫折时,习惯性会抱怨或者找借口“我没有做错,是因为······。”

这时家长们再来责备孩子:“你就会找借口,也不找找事情的原因、结果。”家长们越责备孩子,孩子们心里就越逆反。因为家长们从小就给他们“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教育,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找借口”的种子,把责任、把错“推卸掉”。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理森等人曾根据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家长意识”,即由“家长或相当于家长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都会自动播放”。

当我们说一个人做错了事,老找“借口”推卸责任,会说他“死不认帐”。也许在他的思维中,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把错推给别人,都已成为习惯,在他们的思维中已根深蒂固。像前面举的两个类似的例子中,第一个是因为孩子自己还不太会走路或不小心摔跤了、撞了;第二个抢玩具、抓人本来就是小孩子“自卫”时的一些表现,在孩子身上发生应该是天性。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我们的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为孩子“找借口”,把错推给环境、推给他人。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家长的教养态度做出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认为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品德、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那做为家长,该如何从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一、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检查他完成任务的情况,使他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不论是什么任务,家长都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讲明,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将它做好。如对大班的孩子就可以要求他帮助收拾房子,自己叠被子,整理、修补自己的玩具、图书,收拾玩耍后自己用过的物品和玩具,每天饭前摆放全家用的餐具,饭后扫地、倒垃圾,打扫楼道等,培养孩子做事的责任心。又如:叫孩子为邻居的老奶奶、老爷爷取牛奶、拎菜篮子,扩大他乐意为别人做事的责任心。通过这些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来说,是既具体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另外,对有的学弹琴、绘画的孩子,家长也应将收拾琴谱、绘画工具等任务交给孩子自己做,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养成独自保管整理用品的认真负责的习惯。一个孩子能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习惯,那他就一定会培养出责任心来。

二、采用故事“游戏法”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责任心。如:让孩子在故事中或游戏中担任“小哨兵”“交通警察”的角色,并在孩子有了角色意识的基础上,逐步有意识地安排他参加不感兴趣的活动,并鼓励他象“小哨兵”“交通警察”坚持站岗那样把事情做完,让孩子在通过担任的角色中,懂得生活中对有兴趣的事要做,对繁杂不感兴趣的事同样也要做好。

三、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孩子的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另外,因为孩子毕竟年龄小,好奇心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特点往往会妨碍他把一件事自始自终的完成,而当孩子完成一件事后,家长要给予公正及时的评价,并善于用语言的教育艺术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和转移过来,继续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如说:“我相信你还会把事情做完做好的”,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时要教他今后还应该怎样做就更好,既使他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又看到不足之处,以利帮助孩子养成积极、认真、严谨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

四、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待学习、工作的认真态度,坚持性和责任感将成为孩子良好的学习榜样。此外,家长可以时常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克服一个困难后的愉快和成就感传达给孩子,使孩子能具体地感觉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责任习惯。

我的宝宝忽然不肯叫人了


网友B:

我儿子20个月了,忽然开始不肯叫人了。以前,在他很小的时候,带他出去玩,见到人他就会冲人家笑,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甚至曾观察到他对每一个走过的陌生人微笑(当然有不少人视而不见),那时我和家里人只担心他会被人拐走或带走,因为他很喜欢和陌生人打招呼和游戏。

一岁以后,他开始不让陌生人抱了,见到同龄的小孩也不肯招呼。每次见到同龄的小孩,他就躲到我背后,却又探出头来偷看,但就是无论如何不肯招呼人家,特别是小女孩。但对大人他倒是表现很好,要他叫人就叫人,要他说“再见”就说“再见”。因此我们并未在意,以为只是怕羞。

现在,上一周开始,带他出去看到一位同事(他小时候一直逗他玩的人)他硬是不肯叫人,要他说“再见”他也不肯,甚至我以不再带他出去玩。不喜欢他相要挟,弄的他大哭,答应叫人,可一旦遇到人他又躲到我身后,无论如何不肯出来。不知这是否孩子成长发育阶段的正常现象,应如何对待?

茅教授答疑:

网友B:

你的孩子的表现是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主要是陌生人焦虑(Stangerauxiety)造成的,即害怕陌生人。有的孩子早在七八个月就开始有这种表现了。你的孩子可能出现得晚些。另外,他现在已20个月了,除了陌生人焦虑以外,又加上了陌生人疑虑(Strangersuspicion),即对陌生人的疑虑:这个生人会不会伤害我(不仅仅是怕)。到两岁以后,他建立起交往行为系统,这种陌生人疑虑才会慢慢减弱。由于孩子的气质先天禀赋、后天的环境、教育的不同,每个孩子的陌生人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表现和程度也都不同。性格内向的、家庭比较封闭的孩子表现较重。

由于这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所以不是纠正,而是要帮助孩子过渡得更快、更好,可以从两方面来做工作:

一、家里每一个人都陪他、带他,不仅是母亲,这样就扩大了他与别人交往的经验,对减轻对陌生人的害怕和疑虑有好处。

二、如果他表现了害怕,拒绝与人交往,不要怪罪他,不要数落他,而要抱紧他,使他有安全感。

三、平时和他讲点勇敢、大方的小朋友人人都喜欢的简单的故事,虽然他不全懂,但有一点印象也好。

四、对碰到的叔叔、阿姨讲,不要马上抱他、让他叫人,让他先“熟悉”一下你,你再慢慢接近他、让他叫人,这时往往不会遭到拒绝,说不定甚至还会让这个“半熟”的人抱呢!这是减轻陌生感的办法。

五、千万不要以“不喜欢”、“不带他出去玩”作为要挟和惩罚,因为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暂时行为,不是他有什么毛病,再说也不应该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不带他出去,来伤害他的自尊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