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幼小衔接:教为先?养为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如何更好地让孩子适应小学环境?让很多妈妈纠结与困惑。

“妈妈,我不想去上学。我的拼音读不好,字不认识,写得也不好。我成了全班最差的了,怕老师批评我。”近日,一名妈妈在天涯论坛上发帖《孩子上一年级,每天哭着去上学》,帖子一经刊登便收获了超10万的点击量,“幼小衔接”的话题在网上迅速引起了热议。

幼小衔接到底应该侧重于教学知识,还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如何更好地让孩子适应小学环境?这让很多妈妈纠结与困惑。

银鹰二幼的沈园长认为,幼儿园的素质教育到了小学就变成了应试教育,“现在是小学要衔接幼儿园”。而福田小学校长张丕发则表示,幼儿园应该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家长期望值也要适应孩子的发展。

■妈妈的困惑

“顺其自然地成长,到底错在哪?”wWW.ZJ09.cOm

“本以为让小孩自然成长是好事,没想到上了小学一年级却有各种不适应。”开学两个多月,黄女士已经被老师请去“谈话”三次了。据老师反映,黄女士的儿子上课喜欢乱动,一节课45分钟,只能安分地坐上5分钟,随后就开始东张西望,玩文具、玩课本,甚至还和同桌讲悄悄话,这使老师们头疼不已。

除了多动的毛病外,黄女士的儿子还常常拿错课本。“上数学课拿的是语文课本,上语文课却拿的英语课本。”黄女士觉得很苦恼,因为带错课本,儿子常常被身边的同学嘲笑,让儿子倍感压力。

黄女士和其他家长交流发现,类似的“不适应”还有很多。“有的孩子因为喝水太多,常常一堂课就要上几次厕所。”黄女士说,由于上课时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有些小孩不敢去厕所,只能憋着,“回到家就嗷嗷大哭”。

“其实我当初就是想给儿子一个自然的成长空间。”黄女士认为,小孩在小学前就应该释放天性,让他做感兴趣的事情,而他不感兴趣的、不愿意学的,她也不会逼他,“我也曾试着教他认认字,但他总是不愿意,我也就算了”。

“现在觉得挺迷茫的。”黄女士很疑惑: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到底错在哪里?不过,疑惑归疑惑,她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考虑,“现在就要尽快让儿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其他什么兴趣发展都没时间考虑了”。

“我也想女儿开心点,但考试考不好我也急!”

和黄女士的情况不同,宁女士的烦恼则来自于自己的不适应。她告诉记者,女儿上学后,老师通过各种途径把孩子的事丢给家长。“比如作业啊,还有学校各种活动的准备工作,都要求家长协助完成。”宁女士觉得很无奈,每天还没有下班,她就会接到老师发来的短信,告诉自己今天布置了什么作业,要求家长监督完成。而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她根本不用这么操心。

宁女士还感到很着急,“我女儿的拼音学得不是很好,老师教得很快,一般三个月就教完了。”为了让女儿能跟上进度,宁女士只能花钱请老师补课。对于这么早就让女儿补课的安排,宁女士也感到很无奈,“我想她过得开心点,但如果每次考试都考不好,我也着急啊”。

宁女士说,虽然在幼儿园时,老师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但她还是觉得不够。“现在的幼儿园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短时间内大多数学校都不在意。”宁女士表示,孩子的能力培养,变得更依赖于家庭。

宁女士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在幼儿园阶段就培养爱心和责任心。“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开心地过每一天就好了,但整个氛围还是重分数多过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女儿上大班后,每天都有作业,并要求家长监督完成,“有些幼儿园,大班教得比小学还难”。

“其实,都是想得太美好了。”宁女士感到了现实的无奈,“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的目的就是上大学,(孩子)真的很可怜”。

■幼儿园做法

从行为习惯上适应小学环境

彭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幼儿园大班,但她对儿子适应小学环境充满了信心,这都源于她在开学初参加的一次家长会。

“家长会时,老师特别强调,其他幼儿园在大班时可能会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但我们的老师认为,提前培养小孩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环境。”彭女士对这个做法相当认同。

“老师的想法是对的,小学一年级和在幼儿园的学习进度以及方法上,会有不一样的地方,状态也不一样。”彭女士认为,小学注重于知识的教授,而幼儿园则更多的是保育的功能,“吃喝拉撒都是幼儿园管”。

然而到了小学后,小孩更需要自我管理。“比如要控制好喝水的量,不会一节课没上完就想上厕所,衣服湿了要会自己换,上课时要遵守纪律,发言前要先举手,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彭女士看来,幼儿园不应该一味地学英语和数学,而应更注重小孩行为习惯的培养。

记者联系了彭女士儿子所在的莲花北幼儿园,该幼儿园的何老师表示,他们经常和小学老师有沟通,发现很多小孩上小学后适应不了,反而影响学习。对此,他们决定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比如,培养小孩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养成专心做完一件事的习惯,也让他们意识到做事要有始有终。”在何老师看来,幼小衔接是融入到幼儿园各个阶段的,“比如刚开始会让他们懂得自理,学会自己吃饭、添衣服、换衣服,还有喝水上厕所,放学时会自己整理书包再背回家”。

在让孩子学会自理的前提下,何老师会将学习型的内容融入到操作性的游戏中,“我们每天都有学习区的活动,但这种学习是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教授知识。”何老师认为,孩子握笔的姿势,坐的时候离纸多远,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在第二学期,我们还会组织小孩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环境,感受小学生的变化,培养他们上小学的愿望。”何老师说,随后他们还会适当地布置家庭作业,这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形成任务意识。

■幼儿园园长观点

“小学教育也要适应幼儿园发展”

对于很多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的侧重点大都放在了幼儿园的教育适应小学上。但在银鹰二幼的沈园长看来,幼儿园的素质教育到了小学就变成了应试教育,“过去提倡幼儿园和小学衔接,但我觉得现在是小学要衔接幼儿园”。

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两个方面的情况有所改变。首先是学习环境的改变,“过去在幼儿园,自主空间很大,且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但上了小学,课堂的人数变多了,且更注重纪律。”沈园长认为,环境的改变会让很多小孩感觉静不下来。

“第二个就是拼音的学习。”沈园长告诉记者,小学一年级基本上是用一到三个月就完成拼音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压力有点大。

针对这两点转变,银鹰二幼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和活动计划,“其实幼小衔接从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了,将读写坐姿等习惯的培养融入到入园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重点。”但为了适应小学一年级的教学,银鹰二幼也会在大班下学期开始教拼音,“但主要是字母的拼写,加上简单的品读,声母韵母的练下来,到学校适应起来会快一点”。

但即使从幼儿园就开始为小学做准备,沈园长依然觉得幼小衔接上会有很大的不适应。“幼儿园是一个自主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立、自主、大方、自信,让孩子从小学会表达自我,学会自立和自理。”但到了小学阶段,提倡自主表达变成了注重考试结果,提倡自理自立变成了依靠家长监督。

“渐渐地,孩子的事情变成了家长的事,独立能力的培养被淡化了,很多小孩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反而依赖家长。”在沈园长看来,幼儿园注重素质培养,以培养小孩表达自己、记录自己以及培养责任心等为主要任务,但到了小学后,作业多了压力大了,检验孩子的标准,渐渐变成了只看学习结果,而不看过程,“反正作业做完了,考试考好了就行”。

为了保证小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学校会对此进行跟进,最重要的做法就是让家长一同监督,“学校一个班级有很多孩子,只跟孩子交代会遗漏,学校便会发短信给家长,告诉他们放学有什么作业”,沈园长表示,这让家长的责任更大了。

“有些家长不懂幼儿教育,会以追求知识为目的,要求幼儿园改变教学方式,以学习知识的倾向来满足家长的需求。”沈园长认为,小学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极其不适应幼儿园的素质教育,“过去说幼儿园衔接小学,现在是小学要和幼儿园衔接”。

■他山之石

“幼小衔接”在国外

美国

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

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比如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在课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

日本

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五大领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小学校长观点

“家长的期望值要适应小孩的发展”

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却又怕孩子学习跟不上,幼小衔接到底应该侧重于行为习惯还是教授知识,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纠结。福田小学校长张丕发认为,幼儿园应该侧重于培养小孩的学习习惯,家长压力太大是由于其期望值太高,应该摆正心态,“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在张丕发看来,幼儿园和小学在管理方式、课程体系以及儿童本身的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幼儿园会提供吃的,还有午休,但小学就没有。”在课程体系上,幼儿园根据幼教的需要做安排,“规范的幼儿园都不会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但小学毕竟有教育计划和课堂目标,各门课都会按计划进行教授,这是小孩踏入一年级需要适应的。

由于教育方式的差异,孩子在心理上也需要适应。“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不是正规的、有计划性的教育,目的性不强。”张丕发认为,幼儿园的特点是教和养,但养为先,让小孩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培养初步的兴趣。

“但小学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要执行国家意志,很正规。”张丕发解释道,小学的每个学科都是在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考察,需要在一定的课程目标和教育计划下进行,且每节课严格规定时间,对孩子有更强的约束力。

对于有些孩子上学后学习跟不上,张丕发认为,不能全部归根于小孩没有提前学习。“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状态是有差异的。有些孩子是因为不适应,也有的孩子是碰到困难不能逾越而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其分析,克服困难。”

在学习的适应上,张丕发认为幼儿园要起到提前培养学习习惯的作用。“提前教育孩子,反而使得孩子上学后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好,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此外,家长的期望值太高,也是导致家长感觉小孩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任何人都不能被绝对化地进行对比,按照一个标准来衡量每个人是不科学的。”张丕发认为,家长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其他人攀比,应该面对现实,让孩子在个人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张丕发认为,如果家长理解老师的工作,就不会对要监督孩子学习有怨言。“就像把教育完全推给家长也是不对的,家长也不能把教育完全推给老师,老师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双方要密切配合,多互动交流。”

在张丕发看来,每个孩子都有最佳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需要家长和老师来引导。“如果孩子在某个方面兴趣很浓,则可以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强化。”

延伸阅读

孩子幼小衔接家长注意什么


从游戏式教学的幼儿园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孩子固然要面临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家长也要承受许多压力。为此,记者精心梳理了幼儿园大班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名师们的建议。

做事磨蹭

要培养时间观念

问:家长要做哪些关于幼小衔接的预热活动?

答(市城南小学潘红艳):比如说让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给书本分类的习惯,还有握笔姿势的正确方法和坐姿、一些像跳绳之类的运动训练等。

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答(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黄晓秋):一、良好的倾听习惯。家长可以通过平时给孩子讲故事之类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二、学会整理书包。上小学和幼儿园很大的转变就在于一下子多了很多课本,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早早就从书包里掏出了书本准备好,而没有培养好整理习惯的孩子依然在书包里搜寻书本,等老师叫学生把书本翻到第几页时,那些还是找不到书本的孩子就跟不上节奏了。

问:小孩上了小学后,要是在家里做作业磨蹭,比如隔一会儿说上厕所,隔一会儿又说“肚子饿,去吃点东西”等。怎么办?

答(市建设小学高级教师彭爽爽):一,让孩子较早形成良好的时间概念,比如说告诉他吃一顿饭需要多少时间,唱完一首歌通常需要多少时间等,强化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就能让孩子有意识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二、和孩子好好沟通,一起合理地安排他的作息时间;三、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样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切忌“过犹不及”

问: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又不至于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

答一(黄晓秋):有时候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家长造成的,比如有时候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家长发现在家里一个小时过去了,时间还空出一个小时,就会让孩子再做一个小时的额外作业。久了,孩子会发现父母的这个习惯,他可能就学会应对了,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故意拖拖拉拉地做了两个小时。家长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有时候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

答二(教育心理学专家何融融):家长一定要学会鼓励孩子,比如说邻居的孩子考了97分,你的孩子只考了90分的时候,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孩子说“我长大了想当飞行员”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能打击他说:“就你这样,一定会从空中掉下来!”不能打击孩子,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这些看似幻想的东西以后就是他努力的动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态对培养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学会经常鼓励孩子。

问:如何调整孩子的不良坐姿和不良的握笔习惯?

答(黄晓秋):我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刚刚开始握笔写字都很兴奋,他们都想:“终于可以握笔写字了!”但是仔细一看,一个班级里,学生们什么样的握笔姿势都有,横的、竖的,还有一手握笔另一手帮忙推着写的。这些不良的握笔习惯一定要越早矫正越好,班级里学生多,老师很难一一矫正,这就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如果不良坐姿和不良握笔习惯养成长久了,再慢慢矫正就很困难,最好是当孩子刚学写字的时候就教他正确的做法。

上学前不必认很多字

问:上小学以前,要不要教孩子认很多字?需要提前学习书本知识吗?

答一(广场路小学副校长潘旸):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还有很多和幼儿园学习习惯相近的地方,比如很多语文课本有插画,孩子们可以根据插图去理解课本。我认为,过早地教孩子太多课本储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小学老师完全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教学,家长只要把认字的担心交给老师就行了。

答二(彭爽爽):对孩子来说,上小学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字计算是有必要的,比如考试的时候如果孩子不会在试卷上写姓名,那就很耽误时间,但是拼音书写之类的完全没必要提前让父母教孩子,这些教育应该留给小学老师,老师会系统而科学地去教学,万一家长教错了,到时候纠正反而麻烦。

问: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观点不一致怎么办?

答(何融融):如果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事,父母亲的观点在孩子面前是必须一致的,比如告诉孩子不能撒谎。而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没必要完全统一,一个人喜欢红色,一个人喜欢绿色,都是很正常的,保留个人爱好等不同观点,更有助于家庭的民主气氛。

看看国外的“幼小衔接”吧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美国: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著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

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日本:幼小衔接列为终身教育体系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

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法国:三大法案加强幼小衔接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陆续颁发的三大法案中有关条文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开学在即,有许多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将升入小学。“幼小衔接”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关键期和转折期,早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深入,学前教育机构也在做大量有益的实践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以下问题:

1、单向性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为幼儿入学做着积极的准备工作,无论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然而,小学则一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二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2、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注重儿童认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题,不关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只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

3、表面性部分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如:课桌摆放的形式、课时的延长、游戏和活动的减少。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注意力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常被忽略。

4、盲目性有的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心理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给幼儿,使幼儿出现刚入学感到轻松而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课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后劲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并为幼儿在上小学后创造更多的优势和潜力呢?

1、知识准备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首先应要求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汉语拼音、执笔姿势、书写习惯的教学,但切忌提前讲授一年级的知识。

2、心理准备幼儿进入小学后由于游戏的减少、课时的增加、自由空间的减少、规则约束的增多等因素,使孩子一时很难适应,因此,做好心理准备是“幼小衔接”的重中之重。在心理准备方面首先应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并初步具备热爱集体等道德品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3、能力准备首先是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即培养儿童与学习活动有关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其次是发展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以上三方面的准备虽不能做到完全成功,但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当然,这需要小学与幼儿园配合,家长与教师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幼小衔接”国外如何做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美: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著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

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日:幼小衔接列为终身教育体系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

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法:三大法案加强幼小衔接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陆续颁发的三大法案中有关条文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幼儿园:“请进来走出去”让孩子提前接触小学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小学的学习环境是很陌生的,没有滑梯、没有玩具、老师们不会天天带着自己玩耍……家长和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提前带领孩子接触小学,让孩子形成“小学”的最初概念,使他不至于升入小学后茫然无措。幼儿园可以采取组织大班的孩子们参观小学的方式,给他们解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的教学中,幼儿园大班也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幼小衔接”的氛围。比如座位的安排、上课时间的设置等尽量向小学的教育方式靠拢,也可以请来一些小学生跟孩子们一起交流,让孩子们意识到身为一名幼儿园学生和身为一名小学生的区别,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应该在孩子进入小学前的教育阶段,就应该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孩子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作息时间、各种生活能力(自我管理、与他人交往、应付突发事件、安全意识等)、心理素质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比如,给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如:早晨几点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应该做什么?第二件事情应该做什么……让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此外,家长也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孩子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等。对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完成,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注意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家长不能以训导的方式培养孩子,以免引起他更大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应以朋友的身份多跟他耐心的交流,仔细回答他的每一个问题。

选择衔接特训需慎重

“女儿马上上小学了,我想让她提前熟悉一下一年级的课本,争取走在别的孩子的前面。”在孩子升入小学前,很多家长可能会忙着为孩子“补课”。面对家长的需求,最近,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开始涉足幼小衔接领域,开设小学准新生特训课。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这类特训课往往以学科为界限设置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学内容以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为主。

据相关专家提醒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读一年级前就学习了这一年的文化知识,容易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误区,上课的时候就会不专心听课,一旦知识储备用完了,以后的课程很难跟上。如果等到发现孩子不能跟上课程进度时,再对其进行教育,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已经形成,要花上数倍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孩子在学前班提前学习的小学部分相关知识可能表面上会了,可是由于教得不规范,孩子学的内容并不准确,这种错误更难纠正。“专家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比提前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应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家长应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学龄前儿童如何做好入学准备,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学前教育。

1、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要做到:

(1)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

(2)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大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

(3)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上学放学,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可送给孩子一个小闹钟,从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作息时间的转换。按照穿衣、吃早饭、步行到校所需花费的时间量,确定起床时间,让孩子习惯这样的作息制度。

(4)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眼(视力)和耳(听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

(6)重视的家长还可以入学前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紧治疗,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

2、做好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将要入学的学校外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心理期待。一般情况下,在5月份会开始报名,办理入学手续。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学校的长短。议论要避开孩子进行。

3、做好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毫无疑问,父母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孩子小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杂务也由父母包办。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岁的孩子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有问题。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儿留下的最大本钱。!”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给孩子买一个小书包,让孩子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去,教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才能吃饭。过一段时间,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能干,灵巧。只要养成遇事全力以赴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孩子的进取心,责任感,爱心等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再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一个孩子能否学习的好,关键在于他否具有学习能力,即学习潜能。而学习潜能的培养就是从孩子学做日常家务和学会生活自理开始的。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们小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

4、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要独特的鼓励,如写作;帮助别人)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鼓励孩子会问)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遇难事,持之以恒)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5、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参加多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并解决问题。语言能力较差往往对他们入学后产生不良影响。

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发现世界,发展创造力和积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过游戏。如,当孩子堆积木时,就形成了几何图形、物体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游戏,则有助于孩子懂得怎样协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要鼓励他们说话。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现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学的,并且让孩子感到家长对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视。家长还要主动与孩子说话,详细地讲解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澡的过程。今天学到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点沟通,哪怕15分钟也好。

学会与孩子交流之中的问与答。家长面对孩子不应该只是说“是”或“不是”。提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比较和识别事物。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则要尽量周全,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要对孩子坦言,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找出答案。

每天为孩子朗读。为孩子朗读可以从孩子出生时起,并在整个学前阶段持续不断。虽然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听不懂这些故事或诗歌,但是孩子可在听的过程中知悉家长的声音,和家长产生亲近感。此外,孩子的身边经常有些阅读材料,可使其对语言和阅读的兴趣较快增长。

控制孩子看电视。电视是孩子身边仅次于家长的最具影响力的老师。好的电视节目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学习,坏的节目或过长时间观看则适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多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孩子的多样化经历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无论家居何处,周围环境都蕴含着新的体验。一个星期与孩子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发现一些什么,议论一些什么。可带孩子到周围散步,坐公共汽车,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公共场所。还可依孩子的兴趣,让他欣赏和学习音乐、舞蹈、绘画。

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确定高标准,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压力过大,总被要求做一些不感兴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会感到难过和沮丧。家长不要盲目指责孩子“笨”、“傻”,那样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长则要予以表扬。

总之,我们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充分地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幼小衔接的孩子都在抢跑


幼小衔接的孩子都在抢跑

提问:殷老师,我是从外地来南京打工的,在孩子上小学前没有好好上过幼儿园,来到南京后发现班上的孩子都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不少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都已经会了,这给我和孩子很大压力。我要问的是孩子为什么要提前学习这些知识?提前学有没有好处?我现在该怎么办?

回应: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城里的家长为什么会喜欢带着孩子在学习上“抢跑”?我认为,第一是家长在教育信息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对等,致使家长常常被不良商家的概念炒作所蒙蔽,在这个层面上家长属于弱势群体。如“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对孩子而言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以及真正的起跑线在哪里。在孩子有没必要抢跑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在知识层面上孩子其实没有必要抢跑,有效的幼小衔接从本质上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基本习惯的培养,基本意识的培养和对学校环境的熟悉等等,这些内容幼儿园大班阶段和小学一年级都会有相应的衔接内容。过早地在知识上抢跑只会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感觉到轻松但是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不利于孩子建立起适度紧张感并培养与小学生活学习相适应的习惯和意识。如果误入一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培训机构,他们由于需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可能会违背基本教育教学规律,违背低龄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拔苗助长”最终可能导致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厌学。

至于说到你现在遇到的困惑,你的孩子因为没有在知识上抢跑导致在学习上看起来有些吃劲,没有那些抢跑的孩子轻松,甚至孩子还会出现暂时的学习困难。我的建议一是正确认识,平和面对;正确认识的是孩子因为没有提前接触到这些知识而出现的暂时不适应现象,这就需要家长不急躁不放弃,而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支持孩子,这个时候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而言十分重要,这是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的信心来源。二是扶一扶、帮一帮;如给孩子制定良好的预习和复习计划,使孩子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