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躺在床上且不闹腾的玩法“今天宝宝只好在家安安静静地玩了。”妈妈用嘶哑的声音说。

Leo乖乖地到旁边玩起了玩具。可是过不久就厌倦了。

他跑到妈妈身边,让妈妈把眼睛闭上,一秒钟之后轻轻呼唤妈妈。

“小兔子在哪儿呢!”小兔子被Leo藏在被窝里,只露出小脑袋。

Leo又让小兔子缩回脑袋,该从其他位置冒出来。

熊孩子用最简单的游戏告诉你:

我只想陪在你身边,做一个安静的逗B

当“医生”的经验终于派上用场了除了常规检查,还有贴身护理。

只要妈妈提出要求,倒水、捶背、讲故事,统统满足~~

熊孩子用最贴心的方式告诉你:

我希望你快点好起来

“能不能帮妈妈买点东西呢?”

“买些润喉糖和纸巾回来吧,隔壁房间就有超市哦!”

“好的,我走啦!”

“我回来了!买到啦!”

“我再去一趟,看看有没有花!”

操心的麻麻:隔壁房间成什么样子了…哎,没关系!

熊孩子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

我希望你生病时不那么难过

亲子活动扩展阅读

亲子活动,是孩子的需求,更是父母的需求!


很多爸妈都抱怨给孩子不够亲近,那么你有没有反思过,是不是陪他的时间不够呢?亲子活动,是孩子的需求,更是父母的需求!

“宝宝是个小顽固,总是不听话!”

“我说东,他向西,宝宝总是唱反调!”

你和宝宝之间,会不会有类似的尴尬呢?

别着急,这些小状况都是每天的育儿生活中必经的成长烦恼。见招拆招,化解矛盾的方法,也许比你想象的要简单。想让孩子喜欢你、配合你、听你的话么?不妨试试“亲子活动”这件法宝。

我们都知道,小宝宝天生爱玩耍,尤其喜欢和父母一起游戏。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总要自己陪着玩,很缠人。

其实,千万别小看亲子活动哦,它是你和宝宝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当然也是你俘获宝宝芳心的一大神器。

亲子活动是升华亲子关系的捷径

宝宝从游戏中体验玩耍的乐趣,更从游戏中感受父母的爱和关注;父母在游戏中读懂宝宝的性格和发育特征,也从游戏中充分感受与宝宝沟通的惊喜和育儿的幸福感。亲子活动,是你和宝宝沟通的最佳方式。

亲子活动促进宝宝安全感和社交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经常和父母一起游戏的宝宝,能够更完善地建立起安全依恋,这有助于培养宝宝日后与他人的交往兴趣,促进宝宝社交力的发展。

亲子活动促进宝宝的智能发展

宝宝与父母游戏,和宝宝与同龄伙伴玩耍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了父母的参与,亲子活动更能促进宝宝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

亲子活动有这么多好处,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应该多多和孩子玩耍呢?

问题来啦!有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才好,也不知道宝宝喜欢玩什么,怎么办?

了解宝宝是第一步

只有父母,是最了解宝宝的人,你的角色无法取代。蹲下身、趴下来,细心洞察宝宝的一举一动吧。比如,宝宝把玩具摇铃塞进嘴里,是想吃东西了吗?不一定,没准他是在用口唇探索摇铃的奥秘呢。

尊重宝宝

别以为宝宝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远比你想象的懂事。因此你必须了解宝宝的需求,尊重他的意愿。如果宝宝把你帮他捡起的勺子再次扔到地上,别以为他是故意调皮捣蛋。宝宝可能是通过聆听勺子掉地的响声来认知勺子这件物品呢。此时,千万要有耐心,切忌吼叫,可以试着对他讲讲道理,温柔地说不。

做宝宝的朋友

你是宝宝的爸爸妈妈,更是他的第一个大朋友。朋友之间需要互相信任,互帮互助。和宝宝做朋友,你可以的。

和宝宝玩耍时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领:

?趣味性:就是好玩,孩子感兴趣,才会有游戏的乐趣。

?目的性:不管玩什么游戏,应该是有目的的,比如提升想象力,或锻炼平衡觉,这样玩得才有意义。

?互动性:游戏的过程中,你和孩子一定要有所交流。宝宝可以是主角,但你必须是配角。

?易操作:宝宝可以通过模仿你,顺利学会某个动作,要简单易行,宝宝才会有信心,有积极性。

?体验性:孩子在游戏中,最好能有所感悟,不仅能在感知觉上有所发展,还应该获得心灵层面的启迪。

掌握了上面的要领,亲子活动就能变身有效、有趣的亲子沟通法宝一一化解育儿困扰。

每天和宝宝一起游戏,保证他会灰常灰常地喜欢你哦。

游戏时,让孩子领着你,大家都开心!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游戏让孩子有展现想象力的机会,游戏还能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我们至少有三个陪伴孩子游戏的理由:

了解孩子,「听」到孩子在「述说」什么。

让孩子的潜能自然地得到发挥。

减少亲子间的对抗,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改善亲子关系。

那我们该怎样跟孩子玩起来呢?

扔掉教育目的,放下预设

孩子会在游戏中,很自然地完成学习。但是如果太有目的性地想要教育、训练孩子,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让游戏也失去乐趣,适得其反。

各位有没有看过《小王子》?对小王子刚刚找到「我」,要「我」给他画画的那一段,是否还有印象?我们一起再来重温一次。请大家感受一下小王子「我」的心情。

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看到了一副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页头上就是那副画的摹本。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副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它是这样的:

我把我的这副杰作拿给大人看,我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害怕。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我画的不是帽子,是一条巨蟒在消化着一头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我的第二号作品是这样的: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我的第一号、第二号作品的不成功,使我泄了气。这些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们腻味。

《小王子》里的大人们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也根本不想去理解。他们对孩子的世界的看法是狭隘的、评价的。

主观地去臆测孩子的作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这会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让孩子觉得没有被父母理解,还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破坏孩子积极探索(学习)的欲望。

所以要放下我们一切的预设哦。

孩子才是主人

让孩子当他的世界的主宰

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控制感,得到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被大人们安排了一切,在游戏中让孩子做主,才能让孩子获得控制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时家长对孩子的安排,并没有事先让孩子完全明白,所以孩子不清楚接下来要去做什么、要发生什么,就会感觉无力感,通过游戏,让孩子重获力量感,他们才能学习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

为了给孩子力量感,你可以适当地装傻、演戏。

「哇,这是什么啊?」

「这个原来是这么玩的!我都不知道啊!你懂得好多啊!」

「哇!!!这个纸飞机能飞这么远!!!」

跟随孩子的引领

用孩子的方式玩,用孩子的节奏玩。咱们做家长的,要去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让孩子进入你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去孩子的世界里做客。

咱们来看一个场景:爸爸和不到一岁的baby玩积木。小baby拿起一块积木,慢慢地、颠过来倒过去地看,敲一敲,试图塞到嘴里。爸爸一把抓过baby手里的积木,说:「宝贝儿,看爸爸教你,这个是这样玩的。」说着把积木垒起来。

过了一会儿,爸爸垒起好高的积木,baby看看爸爸,看看积木,笑了,探身过去把垒好的积木推倒。爸爸赶紧抓住baby的手:「啊你不要搞破坏!」

大家有没有不经意间做了这样的爸爸?

在这个爸爸的心里,有积木的「正确」玩法,可是这种「正确」玩法是咱们大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规定的,爸爸没有关注自己面前这个活生生的小baby的发展水平到了哪里、他的兴趣点在哪里。此时小baby觉得积木最好玩的玩法,是敲一敲、吃一吃、推推看。

所以,要是不按照孩子的方式和节奏玩,会破坏小朋友的探索(学习)的欲望,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跟随孩子的引领呀?

如果你的孩子太小,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会自己玩,那你可以给他介绍一下身边的玩具,这个过程要慢一点,观察他对什么感兴趣。他如果仔细、慢慢地观察、摸某个玩具,你不要急着介绍其他的玩具,也别急着催他开始中「玩」它,要知道,他是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在探索它、在玩呢。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通常你就先坐在他身边,关注着他。你可以等着他邀请你加入,也可以试着问问他,能不能和他一起玩。总之,让孩子引导着你,给你做他的世界的导游。

如果你手足无措不知道做什么好,该怎么办?

可以先模仿孩子的行为,比方说,他笑你也笑,他说「噗噗」你也说「噗噗」,他用奇怪的方式喝水,你也用奇怪的方式喝水。

玩什么,也要尊重孩子的喜好

孩子是他游戏世界的主宰

有些家长认为,有的玩具是「对的」玩具;或者认为,玩具有「正确的」玩法。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太想当然了,没有牢记孩子是他游戏世界的主宰。

请看看下面描述的场景:

妈妈带着小男孩逛商场,准备一会儿和朋友家的小baby见面。商场里在派发气球,小男孩要来了两个。妈妈心想:「真是的!这廉价的破气球!都7岁了还喜欢这种破烂儿!」

见到了小baby,男孩送了一只气球给baby。妈妈觉得太好了,破烂少了一个。

接下来在汽车上,小baby把自己的气球打到后备箱里去了,于是又去够小男孩的气球。妈妈立刻把气球递给小baby,说:「这个也给他了!」男孩赶紧说:「这个不能也送给他啊。」妈妈说:「你怎么这么自私!!」男孩很委屈:「已经送了一个气球给他了,不能两个都送。」妈妈很不以为然,教育了儿子一番。

到达目的地后,大人们忙着拿东西下车。走出几步去,小男孩问baby的气球在哪,大家才想起来把它忘在后备箱了。小baby的妈妈说,快回去把气球拿出来吧,不然天气这么热,气球会爆掉的。男孩的妈妈说:「不用不用,一个破气球不值钱,爆就爆了。」

怎么样,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可能会做的事情吧?

一个商场派发的气球,从咱们成年人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值钱。但是在这段故事中,对小朋友来说,气球是个很重要的玩具。

小男孩在要气球的时候能够想到一会儿要再分给baby一个,看到baby后主动送出气球,这些行为本应该得到鼓励和欣赏,但是却没得到妈妈的积极反馈。随后妈妈也没有尊重另一个气球是属于男孩的,随随便便就把属于孩子的东西送人了。

最后,妈妈完全没发现,此时此刻对于男孩来说,气球是多么重要。当然重要啦,为了它,他还挨了妈妈一顿骂呢。妈妈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气球的去留,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我们有没有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这孩子,几百块钱买回来的玩具不玩,一个空饮料瓶玩半天!其实,孩子可能也觉得:妈妈好奇怪啊,明明塑料瓶那么好玩,她干嘛不喜欢?

不管是很贵的玩具,还是喝完水的塑料瓶,孩子去玩它,都是在探索它,在探索世界。而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就是学习。不仅孩子的感知觉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探索得到学习,而且孩子们还会通过这样的过程,对这个世界的运转做出推理。

比如,通过不停地扔掉手里的东西,孩子们虽然不知道万有引力的概念,但是却能推理出这种规律,逐渐了解,自己只要一撒手,这个东西就会掉到地上。通过去推动一个躺倒的瓶子和推动一本书,孩子逐渐推理出什么样的物体是能滚动的。

这些外星科学家们,需要不断重复这种咱们看起来很无聊的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结论哦。

多引入开放性的游戏素材

对很多小朋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比如说锅碗瓢盆啦,扫帚簸箕啦,衣架啦,比制作精良的玩具感兴趣的多。因为大人们每天都在玩那些嘛,他们也想玩玩看。所以完全可以在保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给他们玩那些啊。

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并不喜欢会发声发光的玩具、制作精良的玩具。至少我不会让那样的玩具进入游戏心理辅导室。因为越是制作精良的玩具,可能性就越小,越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比方说,一个好贵的学习桌,基本上只能是一个会发出固定声音的桌子或椅子。可是一个废纸箱,它可以是桌子,可以成为屋子,可以是大卡车,也可以成为隧道,等等。

如果家长对「脏乱差」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很多日常物品都是很好玩的游戏素材。比如现在的天气,玩水、玩冰、玩沙子都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家长实在无法接受脏乱怎么办?那就在自己觉得能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素材,就可以了。首先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觉得脏而温和打断孩子的探索,虽然孩子少玩了一种素材,但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孩子的成长不会因为偶然的一些行为就遭到很大的破坏的。

此外,艺术媒介也是特别好的帮助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游戏素材。小朋友可以脱光光,用手指画画。也可以选择能水洗的蜡笔,被画到家具上、墙面上也不怕啦。

另外,因为小朋友能够保持注意的时间有限,所以对玩具三分钟热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需要对此有挫败感哦。

最重要的,是心真正跟孩子在一起

始终!始终看到你的孩子!

安排好你的工作和杂务,选择自己身心舒适的时候和孩子在一起。一开始的时候,你不用给自己太多压力,哪怕每周只有30分钟,能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游戏,对孩子和亲子关系也都有很大益处。

给你的手机、平板电脑找一个舒服的家,让它们也彻底地休息一下。

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当然,请不要纠结「地板」,我的意思是说,和你的孩子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不要让他必须仰起头才能看到你。

你可以用语言描述出孩子的行为。「这个是小鸭子,哦,你要吃一下,尝尝它的味道,哦,拍拍它的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在向孩子表达,我一直和你在一起哦,我看到你在做什么了。(当然你得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啊,大一点的孩子你如果不停地说说说他可能觉得你很烦,要注意艺术)。而且,这可以帮助孩子语言的发展,这一点是孩子之间的游戏做不到的益处。

始终关注孩子发出的信号(开心了,烦躁了,害怕了,等等),根据孩子的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另外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反应、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具体地看待每一个游戏。同一个游戏,和9个月的娃娃玩可能是合适的,和4岁的娃娃玩可能就不合适哦。

小结

好啦,总而言之,陪孩子一起玩先不用顾虑太多,告诉自己:

我马上就要进入一个奇妙的外星球了哦,我对这个星球的一切充满好奇,一定很有趣,我好兴奋啊。

我是去外星球做客,而不是侵略哦,所以我会好好的做一个客人,绝不破坏环境,刻下「到此一游」。

这边是外星人的世界,我真的什么都不懂哎,要好好跟他学一下!

接下来,就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光吧。

让孩子的身心“协调运作”


34.9%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也就是由于身体不能协调运作而带来了种种问题,这是记者昨天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得知的信息,据专家介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家庭给孩子带来了“狭窄”的成长环境。记者对该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室进行了探访。

“老游戏”又重回大都市

虽然正值下午4点半,外面太阳还很火热,但训练室内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大多是四五岁到十多岁的孩子。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很多在大都市里久违了的老游戏。一个小男孩正在夹着布袋子跳得满头大汗,他笑呵呵地说这叫“袋鼠跳”,自己长这么大,从没玩过。还有三四个孩子趴在地上对着墙拍球,还有的跳橡皮筋、跳绳、滑板、平衡木等。

训练室成了小“社交圈”

采访中,不少家长和孩子把这里当成了接触外界、锻炼自己的小社会。一位专程从丹阳送孩子过来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日常生活中比较好动,学习注意力老不集中。说起训练的效果,这位家长倒不心急,“这是我第12次带孩子过来,我也不指望一下子就能改变他的多动,孩子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玩,因为这里有很多小孩子。”

运动疗法激活儿童

据儿科主任医师唐洪丽介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是一种儿童行为心理问题,该科在南京地区2486名6岁至11岁的学龄儿童调查中发现,34.9%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主要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灵活以及内向、孤独、胆小、害羞等。用运动游戏方法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让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得到触觉、注意力等各方面的训练,这种治疗方法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孩子爱玩危险游戏怎么办


孩子爱玩危险游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影视影响,造成孩子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影视中英雄人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孩子通过玩危险游戏,来体验英雄的气概。

2、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在他们的小脑袋瓜中,根本没有危险这个概念。他们常把“危险”与“勇敢”混为一谈。

3、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反对的,孩子越想玩。

针对以上原因,家长可对孩子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意识,教给他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即“安全教育”。孩子有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原本“危险”的游戏就会变得不那么危险了。

2、减少电视电影的影响。彻底消除这方面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要向孩子讲明电视电视里的事是不真的,告诉他从三楼往下跳是不行的、人是不能飞的,让孩子明白玩那种让人心惊肉跳的游戏会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3、家长可选择更加有趣的游戏,转移孩子对危险游戏的兴趣,把他从“危险”的身边拉开。

4、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于不听劝告的孩子,切不可采取强拉硬拽、打骂的办法,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很差的。

孩子缺少游戏伙伴怎么办


孩子缺少游戏伙伴,大体有这样一些原因:

1、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其他小朋友相伴,常独自玩耍。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伙伴,而且性格会更加孤僻。

2、一些搬住新公寓单元的家庭,与邻里缺少往来,孩子在家独自一人,缺少伙伴。

3、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家,如牧区、山区等,人烟稀少,孩子也难找到游戏伙伴。

4、有些父母公务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使孩子结识的伙伴很少,常常一个人呆在家中。

5、有些城镇流动人口,由于他们多来自外地或农村,与当地居民缺少往来,其子女也可能是孤独无伴的。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与同伴的交往、共同游戏,可使儿童增长知识,增强自信,所以家长要重视儿童的游戏伙伴问题。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平时多带孩子到邻居的小朋友、小伙伴家串串门,使他们熟悉。

2、低龄幼儿重要的游戏伙伴多是稍长于他们的儿童,因为与这些哥哥姐姐一起游戏,孩子可学到更多的规则、知识,并能得到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所以,如果孩子缺少同龄游戏伙伴,成人可介绍年长的伙伴来与他们游戏。

3、成人要注意多参与孩子的游戏。有些成人把孩子往地上一放,或把玩具给孩子一起拿出来,就放任自由让孩子自己玩游戏,而自己却去干别的事了。这样,不仅使孩子在游戏中不懂技巧,不晓规则,可能玩的时间不长就厌倦了,而且也易使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所以,成人应尽量多参与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启迪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道德,训练孩子的技巧。

4、成人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控制、自己操作能力,学会只有自己一个人时也能安静地玩,独立思考问题。但成人最好在一旁观察、监督,常与之交流。

5、成人自己也要加强人际关系的修养,注意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多帮助别人,使孩子耳濡目染,不致养成孤傲的性格。

游戏好重要!可是孩子要怎么玩?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你与孩子可以一起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你和孩子一起游戏的时间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是的,玩是他们学习参与这个世界的方式。

游戏还有助于孩子:

树立信心

感受爱、快乐和安全

培养社交技能、语言和沟通能力

学习关爱他人和环境

培养身体技能

连接并完善大脑中的神经通路。

孩子会喜欢和你一起玩,但有时可能更希望自己玩,不想要你过多插手。他可能只是希望你给他一些点子,或者让他知道他玩得怎么样。

不同类型的游戏:

没有固定结构的自由游戏是幼儿最好的游戏方式。

这种游戏是即兴的,取决于当时引起孩子兴趣的事物。自由游戏没有计划,让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按自己的节奏活动。

A

没有固定结构的游戏

独自或与其他人一起的创造性游戏——包括艺术或音乐游戏。

想象游戏——例如,用盒子或毯子搭小房子、角色扮演、过家家。

探索新的或最喜欢的游戏空间——例如,橱柜、后院、公园、操场等。

你可以参与孩子没有固定结构的游戏,也可以不参与。有时你需要做的就是给他指出正确的方向——地板上杂乱的服饰和玩具,或是放着蜡笔和纸的桌子。有时你可能需要更主动些,比如“我们来玩装扮游戏好不好?你今天想扮演什么?”

B

有固定结构的游戏

有固定结构的游戏是不同的,这种游戏更有组织性,是在固定时间或固定场所进行的,往往由大人带领。

学步幼儿的熟悉水性班,或年龄较大儿童的游泳课——你可能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课程,但孩子可能只是觉得好玩。

在当地图书馆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举办的讲故事小组。

为各年龄段的儿童举办的舞蹈、音乐或戏剧班。

家庭棋类或牌类游戏。

为年龄稍大的儿童设计的运动,例如,板球、篮球、无挡板篮球、英式橄榄球,澳式橄榄球等。

无论是否有固定结构,游戏可以在室内或户外开展。户外游戏让孩子有机会探索、运动、测试身体极限——弄得脏脏的但玩得痛快!

游戏如何随着孩子成长而发展:

随着孩子成长,他们喜欢游戏的方式也会改变——他会更有创造性,并尝试更多的玩具、游戏和想法。这也意味着他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游戏。

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游戏形式。这包括独自游戏,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以及与其他孩子互动游戏。

A新生儿和婴儿

对婴儿来说,你就是最好的玩具。看着你的脸,听着你的声音,对新生儿来说就是游戏,特别是当你微笑时。

你可以试试用以下方法和你的宝宝玩:

音乐、歌曲、铃铛或装有各种物件的容器:这些东西有助于开发听觉和运动

不同大小、颜色和形状的物件:这些东西能促使孩子伸展和抓握。

牢固的家具、球、玩具或盒子。这些东西可以让孩子爬行、站立和行走。

趴着和在地板上游戏对宝宝的发育很重要。趴着游戏能帮助宝宝通过加强头部、颈部和身体肌肉来培养运动控制能力。这还能让宝宝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体验世界。

B

学步幼儿

学步幼儿可能喜欢:

各种大而轻的东西,例如纸板箱、桶或充气球:这些东西能促进奔跑、搭建、推或拉等动作;

粉笔、绳子、音乐或容器。这些东西能促进跳跃、蹬踢、跺脚、踏步和奔跑。

呼啦圈、盒子、大石头或枕头:这些东西可以用来攀爬、平衡、扭转、摇摆或滚动。

小丘、隧道或角落:这些地方能促进爬行和探索等身体活动。

你可以在孩子玩的时候放些她喜爱的音乐,她还可以尝试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C学龄前儿童

以下游戏有助于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哦:

旧的牛奶盒、木勺、空的花盆、棍子、皱纸、塑料桶、平底锅和旧衣服等都可以作为游戏的道具。孩子能用这些东西开展没有固定结构的想象游戏。

简单的拼图游戏

孩子喜爱的音乐、花盆和锅碗瓢盆。孩子能用这些东西来举办舞蹈音乐会或制作音乐。

球和飞盘:这些东西可以促进蹬踢、投掷或滚动能力的练习。

鼓励孩子蹬踢或投掷东西时,设法让他先用身体一侧这么做,然后再用另一侧。

D

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乐趣:

可以用于搭建的家具、床单、洗衣篮、帐篷和盒子

全凭自己的想象,假装是自己喜欢的超级英雄

自制的障碍训练场,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走、跑、爬)、朝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速度移动。

文字游戏,例如押韵童谣和游戏。

如果孩子感兴趣,你可以考虑让他参加一些同龄孩子的运动或团队活动。其他选择包括课后或假期艺术和手工艺活动。

你不必为孩子在玩具、游戏和读物上花很多钱。自制玩具和免费活动经常是让你和孩子一起享受乐趣的最有创造性的方式。

如果孩子不想玩: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想游戏,比如她可能累了或者玩同一个游戏的时间太长而感到厌倦。这很正常,通常没什么可担心的。

但有时候,玩得少或对游戏缺乏兴趣可能是较严重的发育障碍的迹象。

如果有以下情况,应考虑咨询健康专业人员:

婴儿似乎对互动游戏没反应(比如你和他躲躲猫)。

学步幼儿只对很有限的玩具感兴趣,或不按玩具的用途来玩,比如只对转动玩具汽车的轮子感兴趣,而不是像其他同龄儿童一样在房间里把车开来开去。

学龄前儿童对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或玩扮演游戏不感兴趣。

在陪孩子玩游戏时,你有没有故意输给Ta?


为了哄孩子高兴,不少家长在与孩子玩游戏时,常常故意输给孩子。其实,这样做反倒对孩子不好,这种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以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如此,他总要面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总要学会怎样应付输的局面。家长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度呢?

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父母在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有没有故意让着孩子呢?也许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这么小,没必要跟他较真,也没必要让孩子过早的知道社会的残酷。

也有不少的家长怕真真正正跟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一直输,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家长的这种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吗?

1.年龄不同,教育规则不同

一般神经学发育专家的观点是,两岁以前的小孩没有什么输赢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怎么玩。

所以爸妈带着一两岁的小孩子玩的时候,你让他赢,他多半也不会就比输了更高兴,反而是游戏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小细节会刺激到他。

而一两岁的小孩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更加不会有什么竞争意识,这个时候,他看别的孩子大概都是只有两种概念:可以咬的和不可以咬的。

那么爸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教会孩子如何轮流、分享,引导孩子去和其他人一起玩,给他一个社交互动的起点。

竞争和输赢的意识,一般是在3~4岁的阶段开始萌芽,到4~5岁时在某些孩子身上可能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如果在此之前,爸妈已经帮助孩子养成了很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惯了,那么小孩子即使非常在意输赢,起码还会懂得尊重规则。

孩子的年龄还是爸妈选择适当游戏/活动项目的参考。如果爸妈选择的游戏是适合孩子年龄的,那么他总有机会赢,即使你完全没有在让他,比如剪刀石头布、抽牌比大小这种,没错这里面也是有策略可以玩的,但是机率本身就能让孩子赢。

假设你选择的游戏里面,孩子没有自己赢的可能,或者你应该再想过,选一些更适合孩子程度的游戏来玩。

2.输赢不是重点,重点是输赢之后的表现

没有人会认为孩子应该总是输、或者总是赢,重点是一旦孩子掌握规则可以玩游戏了,我们就要把输赢放到长久的发展里去看。

赢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对这种游戏/体验活动更有兴趣,输则可以让他了解凡事不会一帆风顺、学习如何面对失败,而另有一个层面就是如何赢得开心却不骄傲、输得体面却不恼怒,这就有赖爸妈的示范了。

所以,让孩子赢几次完全应该,让他输也一样,真正重要的不是输赢的比例,这个可以根据家庭状态和孩子的性情来调整,真正重要的是,爸妈要示范给孩子看,赢了以后不去挖苦嘲笑对方,输了不发脾气甚至要更积极的再来比一次!

3.不要因为孩子输不起,就不让他输

如果爸妈怕孩子因为输了而不高兴,就经常性的让他赢,那么孩子只会越来越输不起。

任何事情都是练习越多、做得越好,“输得起”也一样。当然啦,为了让孩子不至于完全失去信心和兴趣,爸妈策略性的让孩子赢两次,也是不可少的。

其实爸妈的平常心最重要,除非你下定决心要培养一个职业玩家/职业竞赛者,否则竞争和输赢,总归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你不把看得很重,孩子也就多半不会那么在意输赢了。

如果家长一味的谦让孩子,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接受不了别人赢自己。如果家长不让着孩子,又容易使得孩子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

所以家长应该在让和不让中找一个平衡点,这里有一下几个建议:

1.让之有道

比如说孩子刚接触跳棋,一开始家长可以适当放低水平,让孩子赢几次,但是随着孩子的下棋技巧提高,家长也要逐步显示出真正的水平,让孩子有输有赢。

2.让在明处

如下象棋,基本规则是不许悔棋,双方都要遵守。考虑到双方实力的差距,家长可以除掉几颗棋子,再和孩子“比试”。而涉及到基本规则的,尽量不让。让了哪些,也要摆在明处,让孩子知道。

3.引导孩子多参加对等游戏

家长与孩子比赛,孩子相对处于劣势。多引导孩子与同伴游戏,双方实力均衡,这样的输赢更利于孩子成长。

4.正确对待输赢

家长要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输赢,比赛或游戏重在分享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要告诉孩子,输了不要垂头丧气,下次还有赢的机会。还要引导孩子弄清原因,以便改进。赢了之后,要让孩子关注对方的感受,抚慰对方。

此外,要引导孩子多参加团队活动,培养协作精神,学会合作。

孩子的态度来源于家长所示范的榜样,所以当家长“输”了的时候,别忘了总结一下教训:“我怎么会输呢?让我想想看,噢,是不太专心的缘故。”

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当孩子输了时,也会考虑输的原因。无论是输是赢,家长都要示范乐观的态度:输赢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训。

教会孩子能够为“赢”而竭尽全力,亦能在“输”时淡然处之。

体能训练可使孩子的身心得到锻炼


王潇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连年都是三好学生。因此,体育上也是较出色的。这主要得益于从小我们对她的体能训练和她自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王潇的爸爸是业余游泳教练,在她3岁的时候我们就带她下水学游泳了。游泳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能锻炼人的勇敢、坚毅和不怕困难的品质。女儿爱水,她学得很认真,有时呛了水,我们就鼓励她勇敢些、不要怕。在学蝶泳时,她由于年龄小臂力不够,动作不规范,爸爸要求她多做上肢运动以增强臂力。有时她嫌累不想多练,爸爸就给她讲自己在部队的经历,鼓励她不怕吃苦,坚持下去。就这样经过几个暑假的训练,女儿熟练地掌握了蛙泳、蝶泳、自由泳、仰泳的游泳技巧,每次游上几千米也不感到累。通过学游泳增强了体质、耐力,初步培养了她好学、向上、竞争、拼搏的精神。上小学时暑假去火车头游泳池参加提高班的训练,她是年龄最小的队员,教练第一次给她们上课,手指着五米跳台问谁敢从上面跳下去?王潇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敢!教练一看是个小不点儿就乐了:你行吗?王潇自信地说:没问题!其实在此之前她仅跟爸爸跳过两次三米跳台,从没上过五米跳台,可能正像俗话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她登上跳台站定,举起右手向教练示意准备好了。跳!随着教练的口令,她向前跨出一步,双腿并拢、笔直的跳了一个冰棍儿。教练高兴地表扬她:小不点儿,好样的!从此她在游泳班有了一个爱称小不点儿。在训练和小组赛中,女儿每次都力争第一,好胜心很强。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简易的旱冰场,许多孩了有空都喜欢去玩儿,这是一项很好的体育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平衡能力、又能培养孩子不怕摔跤、跌倒了自己爬起来重新开始的勇气和信心。上潇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期末考试语、数都是1OO分,作为奖励,放寒假的时候我们给她买了一双滑冰鞋。她非常高兴,每天写完作业就和小伙伴儿去学滑冰,不知摔了多少次,反正从未给我们说过;几天后邀请我们去看她滑冰时,她已经能够在冰场上轻松、自由地滑行了。类似这样的体育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还使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有益的锻炼,身体长得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