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一对夫妇住院期间,他们的儿子在家,给他送饭的邻居们发现,这个13岁的孩子竟然连烧开水都不会。

我知道中国小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是说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做家务。我印象中大部分农村孩子都很能干,但城市里一些孩子做家务就少一些。我也听说,有的孩子还被称为“小皇帝”。

在同北京一些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是考虑到孩子的课业负担。中国的小孩到了10岁左右,在学校里受到的压力就很大了,他们要学各种各样的东西,还要应付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这些都忙不过来,家长自然尽可能不让他们插手家务事。

有些小孩子不会做家务也与家庭环境有关。我注意到北京不少人家里都请了保姆或钟点工。我大部分北京朋友都是这样,在北京居住的外国人雇保姆的比例就更高了。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瑞士虽然很富,但我们不像中国有这么多的便宜劳动力,请得起保姆的人其实很少。因此,瑞士女人在生了孩子之后,就要先算一笔账。如果她上班的收入比雇保姆的费用高不了多少,她还不如自己在家看孩子呢;即使工作也只能打半份工,得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等孩子长大一些,妈妈恢复全职工作后,孩子就必须学会负责自己的事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早上起来以后,瑞士的小孩子就应该把被子叠好、床铺整理好。上学回来之后,得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把东西分类整理好,不能搞得乱七八糟,更不能等着爸爸妈妈来收拾。这些事情不用别人督促,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房间都整理不好的人能成什么大事。

对于孩子干家务,中国一些家长强调,关键不在于让孩子干那点活,而在于让孩子通过做家务锻炼生存能力。我倒不这么想。在我看来,对于那些父母都工作的小孩来说,学会做家务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应该人人都动手,这是家庭成员起码的责任和义务。小孩子虽然能力有限,但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我七八岁就开始刷盘子洗碗,帮父母买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可以做一些复杂的事情。

我听说,有些中国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还发给他们报酬。这在瑞士同样是难以想象的。本来,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就应该分担家务,给自己做事怎么能要报酬?

做家务也有平等的观念在里头。在学校里,我们学到很多关于女权和平等的知识。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更要有这个观念,父母也要有这个观念。(来源:环球时报)

扩展阅读

孩子太“独”怎么办


友:我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相处时,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的孩子玩。有时甚至与别的孩子争抢游乐设施,我在旁边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我该怎样做?

茅于燕:你没有说孩子几岁,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只能泛泛回答。

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甚至争抢游乐设施,是很常见的。从他来讲,我的玩具我要玩、滑梯我要玩,秋千我要玩,为什么要给“你”呢?

共享玩具、同玩游乐设施是文明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经过教育、学习,才能做到。

这里有几个方法供你参考:

1、在家里应该让他把玩具拿来和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玩,让他感受到和他人(哪怕是年龄相差很大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享玩具的乐趣。

2、假日里带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家作客,带几件玩具去,由你组织他们一起玩。一开始一定不习惯,但次数多了会有改变。独生子家庭本来只有一个孩子,什么都是他的,他已经习惯了,现在要改变这个习惯,是会感到不适应的。从不适应到适应要有一个过程,经常提供机会,会缩短这个过程。

3、有时也要带他到公共场所玩游乐设施。开始一定会争抢,因为在家里什么都是他的,现在怎么有人要玩我玩的滑梯、秋千……?不行,就抢,这时要冷静地和他讲道理,一次不行,多次会有效。也要和小朋友讲道理。

4、平时和他讲共享的故事,对他也有用。

5、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两岁半了,我建议送他上幼儿园,这对培养他良好的礼貌行为有很大好处。家里的环境是“独”,容易养成孩子自顾自,不尊重其他儿童的毛病,而幼儿园是有很多小朋友,容易养成谦让、共享、关心他人的好品德。

孩子太怕生怎么办


你的提议不错,带庆麟参加朋友的婚礼时,就有一位上小学的小姐姐帮忙安慰庆麟,带他玩气球。后来,庆麟还舍不得离开呢。

悄悄的回复:(写于2/21/200211:20:02AM)

1、怕生是多数孩子成长的阶段。虎娃在2岁不到半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记忆中比庆麟厉害多了,在人家门口就开始哇哇大哭,我们都不敢带他去串门,怕人家嫌。过了2岁半就好些了。

2、多带孩子外出。但这里面有个策略。对于怕生的孩子,不要带孩子带陌生的封闭环境(室内),这样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可以带孩子到新的自然环境中去,这样孩子的恐惧感就不太明显了。在这种环境下跟生人接触,也会比较自然。

3、分部缓解孩子的恐惧感,比如在陌生的地方见熟人(在公园里和孩子熟识的亲友约好一起玩),在熟悉的地方见生人(比如在家里欢迎客人),然后是在陌生的地方见陌生人,从自然环境到封闭空间逐渐过度。

qimama的回复:(写于2/21/200212:12:57PM)

琪琪现在也挺怕生,院子里的叔叔阿姨下班跟她打招呼都会脸红。在商店里有人觉得她可爱指指点点她会立刻藏到我身后。但是要是在公园这样的地方,却一点也不怕生,还会追着不认识的孩子要一起玩。还有在熟悉的奇乐儿里,也是根本不怕生。所以我总结她其实害怕的是人来人往的拥挤,和大人对她的格外关注。她笔喜欢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想想自己如果成了焦点,也会要怕要躲的吧?

卓予妈的回复:(写于2/22/20029:53:49AM)

如果家里来的客人一进来就很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她就会要躲起来。慢慢地客人和爸爸妈妈聊去了,她就会不怕了,还会拿水果给客人。可是在公园就很好,和不认识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很大方,还滑滑梯比赛。

去商场买东西也会跟叔叔阿姨BYE-BYE。

xueduoduo的回复:(写于2/21/20021:50:25AM)

我记得好象性格内向外向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比如父母都内向,孩子内向的机会大;父母都外向,孩子十有八九是外向型,我想这主要是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关。

以多多为例,多多属于绝对外向型,比我和她爸爸都活跃若干倍,我从她很小就注意带她多接触外界环境,比如说去饭馆,我有时让多多拿着钱去结帐,她在人家腿边一遍一遍地说:“阿姨,结帐!”人家也没注意她,她就拍拍阿姨的臀部,这样就把帐给结了。

天气暖和的时候,我每天上午都带她去小公园和小朋友一起玩,下午在大院里等下幼儿园的大朋友回来一起玩,多多从一岁半就爱跟在大孩子屁股后边瞎跑。

我们没事儿就带她去公园,商场,多多和小孩,大人都能自如地交流,从不怯阵。所以,我认为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创造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从而逐渐克服胆怯心理,而不是刻意的安排几次活动让他锻炼胆量。

lz依妈的回复:(写于2/20/20025:13:28PM)

我家依依也有这种情况,也许是跟宝宝接触的环境有关,长时间在比较静和人少的环境里,就不喜欢太热闹的地方,也总是躲避陌生人。可以试着让他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与同龄孩子玩耍,家人不要强迫,多陪他玩,多开导他,让他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的,他就会树立起自信。另一方面也许跟他的性格有关,上幼儿园后可能有所好转。不用着急,孩子的天性是开朗活泼的,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


孩子太听话是坏事?聪明父母用3招,孩子长大有主见更优秀。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但有时候,太过听话的孩子长大往往会没主见,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和孩子正确沟通?一起来学习吧!

太听话的孩子,长大或许会这样

孩子成长有属于他们的自然生长和天性,他们天马行空,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还未对社会规则有所建立,所以常常会“犯错”,家长想要避免孩子走弯路,而让孩子一味的“听话”,孩子的成长未必能够美满。

1孩子长大更容易叛逆

很多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想把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交由孩子来实现。

而这往往会让孩子被压抑在“听话”之下,久而久之,更容易出现“叛逆”的消极做法来表达自我。

因为孩子的压力也需要宣泄口,而且这样的反差往往父母无法接受,对孩子的未来也是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孩子长大没有主见

因为听话的孩子往往身上所有事情,都是家长一手包办,随着长大慢慢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缺少主见。

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去思考,“都行,都可以”,做任何决定都是以获取他人肯定为主,而失去了自我,有的孩子会变得内向和自卑。

正确让孩子听话,这3点很重要

1有底线和原则

没有底线和原则的妥协,会带来很多的伤害,孩子小对于这个社会的规则还没有掌握,他们需要自己去探索。

家长应该要做的是让孩子在不打破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去尝试“犯错”,从而让孩子自己积累经验。

在规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也能保护孩子成长的规律。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孩子想要玩具,可以和孩子约定这个月只能买一样,由孩子自己决定要哪个玩具,可以多几次思考后再决定。

在规定的范围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能够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让孩子能够主动思考和规划。

2家庭教育要一致

很多时候,规则被打破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如父母规定孩子一周只能吃一次糖果,可规则在爷爷奶奶这里却随意被打乱,久而久之孩子知道判断后,就会出现前后不一,在父母面前不要糖,在爷爷奶奶面前要糖的情况。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规则必须具有一致性,这样父母才能有威望,孩子也会尊重父母,遵守规则,不会出现肯定和否定的答案,让孩子陷入自我矛盾中。

3培养孩子自我意识

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真的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一生中都免于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就是在“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说“不”,和家长反抗。

但要知道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父母们应该更加耐心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度过说“不”期。

除此之外,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也是很重要的。

听话是有界线的,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懂得分辨好坏,善恶是很重要的。

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一定是帮助你,和你一个战线的,给孩子最强的后盾。

希望父母的正确引导能帮孩子找到与规则和平共处的方法,不做一个只讲规则的傻孩子,也不做一个不讲道理的熊孩子。

暑期太单调孩子很烦躁


暑期过了一半,原本盼望在家“好好度一夏”的小田,突然变得十分烦躁,甚至还表示想“早点开学了”。据了解,类似小田这样的想法,在一些学生中较为普遍。

教育专家认为,从盼望暑假快来,到希望早点开学,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应该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将孩子关在家并不明智

暑期安全,当然是头等大事。不过,一些家长为了安全索性把孩子关在家里,显然也不是明智之举。一位女生说:“暑假开始,妈妈帮我在日常生活上的安排真可谓‘宾馆搬家’,冰箱里堆满了我喜欢吃的冷饮、西瓜,午饭也非常丰盛。不过,妈妈就是不让我出门,前几天同学约我去游泳,结果被妈妈‘弹’了回来。尽管我说是去室内游泳池,而且几个同学一起去,安全没问题。但妈妈就是坚决不同意,还频频打电话查岗,弄得我好没趣。这个暑假,过得也太单调了。”

一些教育心理学专家表示,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最安全,但他们没有想到,孩子往往会在这种足不出户的环境中产生不安和烦躁情绪,表现出不耐烦,脾气急躁等,对这种暑期“情绪感冒”,忙于工作的家长要有所察觉,不能听之任之,而应采取加强与孩子交流或转换生活环境等办法,调节孩子的心理,疏导急躁情绪。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使他们能利用暑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和才干。

精神营养成为稀缺品

在一些家长眼中,暑期就是让孩子玩一玩,而另外一些家长则把暑期当成补习功课的“第三学期”,他们关心的仅是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学习需求,却对孩子的心理需求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一位初一男孩抱怨说:“当他们把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买回家时,我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除了物质满足之外,他们对我的想法和心理需求都不了解,这不是通过吃冷饮就能解决的。”

对此,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认为,在暑期,孩子的交际空间相对学校生活反而缩小了,由于独处的时间较多,缺少与同伴的交流机会,心理危机现象反而处于“多发期”,因此,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且要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应当抽出更多的时间,尽量多与孩子接触,创造思想交流的机会。民立中学校长曹斌则指出,对中学生而言,家长在暑期所要关心的不仅是功课,而且是思想上的开导,暑期不应成为精神的真空地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