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教育可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也会让他们的一生受益匪浅。

“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正是从幼儿的这些特点出发,借助具体形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发展思维。通过小班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感觉,这一课程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及生活习惯,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不同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它是以操作材料为依托的探索性、操作性智力游戏。幼儿按照游戏中不断提出的问题和任务,通过操作材料,不断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进行游戏。游戏的整个过程是幼儿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课程的每套操作材料,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操作性极强。这些材料既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水平也在不断调整、提高,通过各阶段的游戏课程,幼儿能体会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兴趣。我注意激发孩子们参与思维游戏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喜好,编制了让孩子朗朗上口的儿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思维游戏的小行家,思维游戏伴我成长,我是思维游戏的小行家”,孩子们和着歌声集中了注意力,并在愉快的情绪中开始,他们喜欢的思维游戏。

在孩子们兴致很高的前提下,我有意培养他们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每次开新游戏盒时,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一节开盒收盒整理游戏盒的活动,让孩子从第一次活动开始就自己学习收拾自己的学具,培养他们收拾整理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也让每次思维游戏能安排得更加紧凑,有条不絮。

给孩子自由创新的空间

针对“思维游戏特色课程”强调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并且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的课程特点。我教学时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并接纳幼儿的不同的创造结果,从不同角度随时给予肯定、鼓励,使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大胆表现。

我总认为,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只要给幼儿创造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推陈出新,超越自己,超越同伴,幼儿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同时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幼儿勇于创新的习惯。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下)


第四,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

最后要让孩子有入园的心理准备。家长应该在入园前几天,有意识的向孩子进行“入园倒计时”,提高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能力”。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你的工作单位,参观你工作的办公室,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工作,这里就是妈妈工作的地方,宝贝工作的地方在幼儿园,宝贝也长大了,过几天也要上幼儿园上班、学本领了。并带孩子到幼儿园看看、走走、玩玩。如有可能,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作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祝贺孩子上幼儿园了。让孩子感到,上幼儿园是件快乐而自豪的事。

入园不适应的情况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最典型表现就是——焦虑。孩子哭了没?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家长的心里满是问题,在等待中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在离开(接到)孩子的那一刻到达了顶峰,父母的难舍难离,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是可怕的。因为,在陌生的情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ence)反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新生”入园前的专家讲座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哭,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任何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此外,家长所必需做到的就是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会大哭大闹。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波动。家长来接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增加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感情。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有条件的幼儿园如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入园新生家长和孩子的入园适应心理辅导,一方面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软、硬环境,帮助孩子形成“幼儿园图式”,以更积极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开展家长讲座和咨询活动,并适当的参与幼儿园活动,以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帮助孩子和自己更好的应对孩子与家庭的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儿子的幼儿园生活


我儿子两岁多了,两岁不到的时候进的幼儿园。哭了3天(也只不过哭了几分钟的样子)以后就一直没哭过,到现在为止只尿过三次裤子(也是因为玩得太疯忘记叫人的关系)。

儿子可喜欢幼儿园生活了,感觉他进了幼儿园又成长了不少。老师说的,在幼儿园里他都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睡觉的。我希望他能尽快学会自己拉裤子撒尿。

看看让老师在幼儿园帮我们拍的照片吧,可爱的孩子们。

他很活泼吧,就他动作最多。

喝豆浆了,学校本来喝光明奶的,现在查出来光明奶有问题,家长们都很担心要求学校停止给孩子们喝光明奶。我们就说要么自己带奶粉冲,我们吃多美滋奶粉的,反正没查出来有问题就能吃的。后来老师建议说也可以喝豆浆,我们觉得带奶粉去学校也挺麻烦的,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所以就同意老师给喝豆浆了。

滑滑梯

自己洗手

和小朋友手牵手回家了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上)


孩子一过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有些孩子会不习惯新的环境,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入园,也会产生不适应。那么,怎样让幼儿尽快的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又如何让家长适应孩子入园这一转变呢?

首先要让幼儿建立“快乐—幼儿园”的联结,要让幼儿一听到幼儿园就会联想到或感觉到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3岁的小孩,怎样的一个环境会让你觉得快乐呢?——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伙伴、新奇的玩具等等,这些都对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可以经常在家说说幼儿园有趣的事,使孩子对幼儿园有好感。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scripts),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所以,对幼儿园“新生”进行入园适应的亲-子-师活动,以帮助孩子在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致将来学校的生活。

第三,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进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要抛弃他。所以入园前还要作好孩子的交往准备:每天早晚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关在家里;每天有意识得给孩子独处的时间;经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离训练(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即使不是在自己的家中,妈妈也会回到分离的地方去接孩子);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他创造机会多接触陌生人……。另外,在入园前创造在幼儿园孩子与幼儿园老师接触的机会,让孩子在有父母在场,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前提下,和老师拉拉手(身体的接触会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和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逐渐接近老师、接受老师,建立与老师的感情联系,同时在父母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幼儿园环境,感受在幼儿园活动的乐趣,这对孩子的适应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下)

香港幼儿园生活大爆光


孩子上幼儿园,大人们的心也跟着去了,总恨不得能在孩子身上装个摄像镜头或是跟着孩子去上课。总希望能看到更多,知道更多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详细情况。早上送完孩子后,总也舍不得迈开离去的脚步,要是能站着多看一会儿孩子多好呀!慢慢的,我发现,乐乐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摄像镜头。他几乎把幼儿园里的生活一览无遗的反馈给我。而且是特别的生动有趣,让人忍不住掩嘴而笑。而模拟幼儿园的生活是乐乐近来在家时每天要玩的内容。

读书课

他最爱玩在幼儿园的上课景况,通常,他自己是陈老师,下面坐着的是他的学生,(当然下面一个学生也没有,只是他脑袋里虚拟的学生)他会把一本书高高举起,以便后面的“学生”也能看得见,然后说:“好,我们现在看书啦!看过来!”又指着书上的东西问下面的“学生”:“这是什么呀?”又自答书上的内容:“答对了。”还送个大拇指给学生并称赞道:“好,很棒!好再看下面!”这书一页页翻下去直到最后一页才告下课。这课上的时间要十几二十分钟呢。有时他会安排我当学生,我只能乖乖的坐在他的下面,回答他那些“无聊”而有趣的提问,我答对了,他就送个大拇指给我并夸我是个很棒的小朋友。

体育课

上完读书课,拍拍屁股站了起来,对着“学生”们说:“好!现在我们要上体育课啦!大家排队!好!”于是一本正经站好了,踢腿,举手,弯腰,转身,抬头,跑步,跳跃,打滚……无所不能。中间还会提醒同学道:大家做好了。不断纠正,指挥各位同学的做法。当然啦,大多数时间因为我没空和他玩,他的学生还是虚拟的。但他总是那样认真,那样投入,演技一绝!

吃茶点

幼儿园吃茶点时间是在午睡后进行的,乐乐大概是体育课后觉得肚子饿了,想起要吃茶点了。而每天的茶点时间是小朋友的快乐时光!接下来开始为学生分碗筷,派食物,然后吩咐同学都坐好啦!说:“嗯,很好!”中间又稍停两秒,以示等候大家入座。完之后,自己也坐下对着“食物”很虔诚地说:“谢谢老师,谢谢婶婶!”(幼儿园里的婶婶是协助老师们照看小朋友生活的人)又说:“好!开始吃啦!”于是乎用小手往张得很大很大的口里扒进食物,三下两下狼吞虎咽的就吃完了。站了起来说要收碗筷啦,那也只是两只手做做样,托着空气从一个桌子放到另一个桌子上去。拍拍手,好啦,进入下一环节。

上洗手间

“好,大家排好队啦!要去洗手间啦!”乐乐说,自己走在前面当成陈老师,这个老师很忙呢,高举着手走在前面,还要不时提醒小朋友要排好队,不要抢,一个一个来,小心不要尿湿裤子。提裤子要记的把上衣包在裤头里,洗手要拉高衣袖,洗手液要放好,不要掉地上。洗好要擦干手……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这洗手间里的小事都是大事。上了幼儿园学到最多本事也是在这洗手间里学到的,大多数不到三岁的小朋友都已学会了独立上厕所的一系列动作了。

睡觉啦

乐乐在家里玩的上课次序不完全是按幼儿园里的次序来的,上什么课通常只是他自己即兴而来的,想到什么就上什么。这会子大概有点困了,他又说道:“好,洗好手了!大家排队了!”(这幼儿园的队也排得忒多了吧,香港的排队文化大概就是由此得来的吧,从娃娃抓起)

“大家跟好了,要睡觉啦!李家俊!排好队啦,不要吵啦,不要大声说话啦!”(还常常点名某位同学呢)

“哎,王乐天,躺好啦,睡觉啦,要闭上眼睛啊!”

又把自己的手盖在自自己的眼睛上,表示睡觉啦,不到两秒,又发话了:“好!睡醒,起床啦!大家排队去尿尿啦,不要抢,要排好队……”哇,这尿也特多了吧,有时我在一旁看着真是乐得直不起腰。

放学啦

放学的一幕是最雀跃,最欢快的时刻,乐乐总是在宣布放学啦之后,随即欢呼一片:“哦~~放学啦!妈妈来接我啦!哦~~放学啦!妈妈来接我啦!”还一边手舞足蹈,又唱又跳。(唱的都幼儿园里学来的歌)有时乐起来竟耍起他的三脚猫功夫,我问乐乐你打什么功夫呀?答:“童子功!”同时还不忘和同学老师说再见。

幼儿园教材要与生活接轨


很多家长在孩子才开始接触学校的时候,往往会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该去学校了,去学校有用吗?

如:家长考虑幼儿到幼儿园要学些什么,幼儿园老师会教些什么,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有什么关注?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实践的难题。北京东方脑通的幼稚园行为课程思想,对当今幼儿园设计服务于幼儿、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脑通所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在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全脑通反对给孩子灌输抽象的“死知识”,要求重视幼儿的实际行动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这也应是当今幼儿园所吸取的观念。

用“生活来教育”、“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素材”,全脑通强调重视幼儿个体的需要,自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幼稚园课程的独特价值。

全脑通认为,虽然行为课程的教材科目包括手工、美术、言语、常识、故事、音乐、游戏和算术等,但这样的分类只是为了研究上的便利,“生活是整个的东西,教材的变换流转都随着生活,当然不是孤绝地能够分割,更不是专待外面装到儿童肚子里去的货品。”因此,全脑通主张把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幼儿自发的诸般活动,即幼儿自身发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幼儿的自然环境,即幼儿周围生活中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如植物、动物、旅行,幼儿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活动;幼儿的社会环境,即幼儿现在生活与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如家庭、临近的地方、各种职业活动等内容。也就是说,全脑通认为的行为课程的内容就是幼儿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能为幼儿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这种划分,体现了全脑通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基本理念,从而使有计划、自觉的生活成为了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使生活在课程中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北京东方脑通一生实践与研究的智慧结晶,也是它与同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集体工作的结果。行为课程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采用单元教学法,彻底打破了各科的界限,在教材中选择与学习单元相关的材料加以运用,使各科教材自然地融入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

如何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孩子背上小书包,走入了幼儿园。这个时候,妈妈有多么不舍,宝宝也有多少不情愿。可是,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多妈妈在处理孩子入园问题时,总是不够果断,不够坚决,所以造成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所以,妈妈们一定要避免以下事件的发生,因为,它们只会加剧孩子入园的焦虑,不利于孩子顺利入园。

一、妈妈过于担心和焦虑

孩子是敏感的,是聪慧的。他们可以感受大人的情绪。你悲伤时,他们也悲伤,你焦虑时,他们也焦虑。所以,妈妈过于担心孩子的吃饭,午睡,小孩子之间的争吵,孩子是否受欺负等情况,会把这种不好的情绪传染给你的孩子,让他们也跟着焦虑和不安,从而让他们不能在幼儿园安心生活,这样会导致孩子适应较慢。

正确做法:充满信心,不要质疑。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相信孩子的处事能力,相信他们的自理能力。如果不是很放心,应该事先进行训练,这样做到胸有成竹,也不会造成内心的恐慌。

二、家人送宝宝入园,偷偷走掉

很多家长在起初送孩子入院时,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趁着孩子不注意就偷偷走掉。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减少孩子哭闹的机会。岂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和家人不要他了,他们会因此更加畏惧来幼儿园,更加依恋父母和家人,这样造成孩子入园更加困难,无法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正确做法:轻轻的拉着孩子的手,告诉他:“爸爸妈妈上班了,宝宝听老师的话,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睡个午觉后,妈妈就来接你了。妈妈保证,我们拉钩吧。”孩子听到了爸妈的承诺,他们会欣然接受,更为安心。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和亲人是会来的,不是不要他们了。他们会耐心的等待,这样做比偷着走掉效果好很多。

三、事无巨细,每天向教师询问情况

作为父母,咨询孩子的情况是正常的。起初,每天打个电话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心情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然而,过犹不及。尽量不要过多的咨询孩子的情况,每天一个电话,过于关注。如果有事情,老师和阿姨自然会给你电话的。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所以,尽量不要事无巨细的每天打电话唠叨,这样会引起教师的反感。

四、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孩子一开始读幼儿园一定会上火感冒,这是难免的 。如果生病了,在家休息几天。如果好了,就尽快送孩子去幼儿园。更不要因为小孩子哭闹而心软,不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加长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间。

综上所述,想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还是要尽量避免以上的几种做法的。只有妈妈放心,孩子才可以安心。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相信,宝宝很快就会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打探宝宝幼儿园生活?


问题来了:我家宝宝今年刚三岁,这个学期幼儿园开学没几天,夜里他做梦老是大哭,要安抚很久才能平静下来,我担心他是不是在幼儿园里碰到什么事情了,问他,他又说不上来。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一切正常。可我总是放不下心来。你能不能给支支着,让我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辣妈支招:你的宝宝才三岁,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要让他完整告诉你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确实是个苛求。常有一些妈妈跟我抱怨,问宝宝,幼儿园老师有没有骂他,宝宝说骂了,一会儿再问他,是不是没骂,他又说没骂。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确实还分不清想象和事实,极易受成人所提问题的误导。这样提问,是找不出真相的。各国法律在采纳幼儿证言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也正是考虑到幼儿在表达上的局限。

那到底该怎样从孩子嘴里套出真相呢?儿童心理学家有个很好使的法门:游戏。你可以跟他玩一个模拟幼儿园上课的游戏,让他扮老师,你来扮宝宝。模仿是宝宝的天性,等他渐渐“入戏”后,就会自然而然模仿幼儿园老师上课的姿态、说出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我认识一个妈妈,她的宝宝在玩这个游戏时,冲她嚷嚷:“不要再动,再动把小手剪掉”,她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宝宝经常在梦里哭。

当然,举这个例子,不是说你家宝宝也会是这种情况,没准他就是刚开学,还不太适应幼儿园里的节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