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胎教

2020-06-16 孩子胎教 孩子才艺培养 孩子入学准备

孩子容易激动正常吗。

友:教授您好!我儿子现在已经14个月了,近期我发现他经常容易激动,特别是看到晚间新闻联播之前的升国旗奏国歌时,就会全身用力发狠。想请教一下,这正常吗?谢谢!

茅于燕:我认为你说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激动可以认为是一种情绪表现。人类婴儿先天地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两种情绪:积极的,表现为愉快、趋近;消极的,表现为痛苦、躲闭。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开始复杂化、社会化。在一岁以内有8-10种陆续发生,即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烦、寂寞、愤怒、惧怕、悲伤等。以后,每一种又衍生出多种。

激动就是从惧怕和惊奇演绎而来的。人在激动时,有许多外部表现。比如你说的全身用力发狠、眼睛瞪大、双手握拳、身体僵直、微微出汗等。这种激动可以由任何“情况”引起,但这个“情况”的强度、新颖程度必须是很大的。像你说孩子在听奏国歌时有这种激动的表示,就是因为奏国歌声音强度大、形象突出,他就会激动。

随着孩子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情绪反应出现,如妒忌、厌恶、羞愧等。这与他的社会化有密切关系。

家长在保护好孩子积极的情绪,使他身心健康地成长。

扩展阅读

孩子特别胆小正常吗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特别胆小正常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友:我儿子现在已经一岁零5个月了,近期发现他特别胆小,比如家里有时来了陌生客人,小家伙呆在卧室不敢出来,有时客人大声说话或者对他有什么亲昵动作,他就会吓得哭起来。记得在他小些时候,特别害怕大的声音,甚至在熟睡的时候也会吓醒。

请问这样的症状正常吗?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应该怎样调整他的心理?

茅于燕:你孩子一岁零五个月,正是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的年龄。儿童从五六个月开始到两岁以前正处在有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阶段。这时,他们一反过去见人要抢(不管是不是认识的),变成见人就躲就哭,年轻的家长很纳闷:我的宝宝怎么了?实际是完全正常的。过了两岁,他的生活经验丰富些了,这种怕人的现象就会自动减轻或消失。

至于孩子怕大声音、怕小动物、怕黑暗,也是这个年龄段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知识不足、经验不够,也可能属于敏感气质,比较内向。

孩子胆小可以试试用这样一些方法来减轻:

1、思想要放松,这些现象是常见的,对他今后的成长不会有什么影响。

2、使他的生活尽量简单、尽量规律化,不要让他受特别大的声音或突如其来的陌生人的干扰。

3、当他表现害怕时,尽量把他抱紧,让他有安全感,有强有力的支持。

4、给他一个温馨的家,人人都心平气和地讲话,不恐吓、不训斥、无争吵。

5、自己不要表现出对什么东西(如小猫、小狗、小虫子、大声音、汽车鸣笛声等)的怕,因为你的怕对他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6、可以和邻居、友人打招呼,由于他正处在一个害怕陌生人的阶段,最好见到他时不要马上抱他、亲他,先远距离和他说几句,慢慢接近他,再抱他、亲他。这种逐渐接近法很有用。

7、由于他怕大声音,买玩具时,尽量避免买带声响的玩具,少刺激他。如果有人送他带响的玩具,可以由爸爸妈妈在远距离地方玩,如果他不害怕,再靠近他。

8、如果有几次他见到陌生人或听到大声音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害怕,则应该表扬他,亲亲他的脸蛋、拍拍他的肩膀、微笑、点头,说:“宝宝真乖!”“宝宝真好!”

9、孩子有这种气质,对他要很温柔,等他年龄大一点,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后,会好起来了。

孩子自己“造词”正常吗?


孩子们之所以会使用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新词”,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而且对词汇掌握不正确所致,一般会随着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及词汇量的增加逐渐消失。

把一双鞋说成“两个鞋”,鸡蛋糕说成“蛋黄糕”,生活中3岁至5岁的儿童常常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造词”。医学心理学专家提醒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造词现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孩子们之所以会使用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新词”,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而且对词汇掌握不正确所致,一般会随着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及词汇量的增加逐渐消失。

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多与孩子谈话,随时随地教孩子与周围事物有关的词汇。多给孩子讲故事,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多给孩子创造言语交际的机会,练习正确运用已掌握的词汇,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而巧妙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创造一些如游戏类的语言表达的情境,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语言,用生动而具体的事例,逐渐增强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吗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你平时给孩子展露的,是什么表情?亲子表情影响规律有哪些,接下来看看下文具体了解一下吧。

有一次,我在餐厅吃饭。旁边有一对母子,他们一开始开心地聊着刚买的玩具。当小男孩兴奋地忙着介绍他手里的变形金刚时,不小心打翻了面前的小茶杯,茶水泼湿了他的裤子。前一秒还笑容满面的妈妈,瞬间黑脸,她看了一眼孩子被水泼湿的裤子,表情阴暗得就像一团黑压压的乌云。

小男孩紧张地看了一会自己妈妈,然后低头轻轻地摆弄手里的玩具,再也不敢说话,甚至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生怕面前的乌云变成狂风暴雨……

孩子,会如何被身边人的情绪影响?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专家阿琳.安德鲁斯在研究中发现,4个月大的小婴儿,能轻易地辨认到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情绪表情面孔。比如妈妈发怒,或爸爸微笑。当宝宝们1岁后,他们开始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即他们自己的情绪会被别人的情绪表情影响,比如妈妈发怒,他们可能会害怕;比如爸爸表情严肃,他们可能会紧张。简言之,孩子们不仅能辨认大人们的面部表情,并且还会被别人面部表情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但事实上,父母的面部表情给小朋友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总喜欢黑脸的父母,对孩子将是一场灾难。

?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一点点被剥夺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火车上遇到一家三口,一对年轻夫妻以及他们的宝宝,小宝宝看起来才1岁多。他躺在妈妈怀里玩一只灰熊玩具。没多久,年轻的妈妈接了一个电话,聊了几句后,她开始朝着电话吼叫……她怀里的宝宝开始感觉到不安,不断地抬头看自己的妈妈。挂了电话后,年轻的妈妈一脸灰暗,对宝宝也毫不理睬。这时,宝宝一边看着妈妈的脸,一边把手伸向爸爸,请求爸爸抱自己。当他坐到了爸爸怀里,仍旧不时地看着妈妈的脸,就像在看一张小丑脸那般不安。

经常黑脸的父母,会一点点地剥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在一个“表情暂停”的婴儿情感实验中,妈妈们会在她们的宝宝面前故意做出一些表情,最后,宝宝们被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反应:当妈妈们笑脸相迎时,宝宝们也常常很愉快;当妈妈们面无表情或表情黑压压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痛苦,有些宝宝甚至大哭。

没有安全感,你知道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小女孩。她的妈妈很严格,每次她表现不够好时,妈妈总会黑脸,拒绝跟她说任何话。妈妈以为,她这样做,孩子就能吸取教训。

有一次,他们家来了客人,她因为没有及时分享玩具给其他小朋友,她妈妈又开始黑脸,并拒绝跟她说话。正当客人在愉快地吃饭时,小女孩不见了。当客人离开后,妈妈发现,原来女儿趁人不注意,偷偷抱着布娃娃躲进了床底。被妈妈发现的小女孩,哭着怎么也不肯出来……还说“只有布娃娃对我好”。后来,小女孩虽然从床底爬出来了,但无论去哪里都要抱着布娃娃,上幼儿园也不例外,并且拒绝跟妈妈有任何肢体接触。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半年,妈妈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

?父母对孩子的表情影响,有规律

记得日本一所学校有这么的一个有趣的“调查游戏”。

一位老校长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表情,要求是最经常陪伴孩子的父母,爸爸或妈妈,最常表现出来的那个表情。简言之,陪伴你最多的爸爸或妈妈,经常是不是愤怒的?经常是不是开心的?经常是不是悲伤的?……

当孩子们选完后,这些孩子的老师惊讶地发现,那些孩子们选择出来的表情,跟孩子本人平时在学校的习惯表情基本一致:那些最经常陪伴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如果经常表现出开心表情的,他们的孩子经常在学校也是开心的表情;那些父母经常表现出黑脸表情的,他们的孩子也爱黑脸。

知名研究心理学家卡罗尔·艾萨德曾经提出过面部表情反馈假说的理论,即表情不仅影响面部肌肉的位置,还影响内部情绪。后来有其他研究者表示,情绪是因,表情才是果,黑脸表情背后,是愤怒的心情。除此之外,人脑有镜像反应,当父母总摆出黑脸,孩子也容易摆出黑脸。有常常不高兴的父母,便有了常常不高兴的孩子。当孩子习惯了这种情绪表达方式,他们慢慢地便学会了——不高兴时就摆出一副黑脸。

?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有深刻影响

父母频繁黑脸,这是一种负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父母看似没有朝孩子大吵大闹或打骂孩子,但他们通过黑脸表情表达不满,让孩子难受,以此惩罚孩子,而不是积极和耐心地与孩子沟通。父母黑脸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其实比打骂少不了多少,因为这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们能敏锐地感觉到,并且常常深受其害。

2012年,美国家庭杂志有一篇研究,研究者发现,当父母总是以负面方式处理亲子矛盾,孩子也总学会负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做事习惯——用黑脸的消极方式对待不满。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向家长调侃过一位“黑脸小男孩”。这位小男孩在午睡后开始无缘无故黑脸,所有老师关切地询问后,孩子不仅拒绝开口,还继续黑脸。放学时,孩子的爸爸来了,看见儿子黑脸,便问怎么回事。小男孩指了指自己的裤子,上面有一颗小星星贴纸,是老师奖励的。原来,午睡后老师见小男孩午睡表现好,便奖励了一颗小星星,随意地贴在了小男孩的裤子上。但小男孩很生气,他觉得小星星应该贴在额头上,因为习惯黑脸而拒绝说话,所以才黑脸了一个下午……老师很惊讶:“这多大一点事儿呀?”小男孩的爸爸说,孩子的妈妈爱黑脸,所以孩子也学会了。

爱黑脸的父母,其实也在惩罚他们自己。当麻烦来临时,他们不懂得把脸上的乌云拨走,而是任由乌云越积越多,最终演变成狂风暴雨,把家变得黑压压,淋湿自己,也淋湿了孩子。

所以,当乌云开始聚积,请吹一阵清风,还自己晴朗,还孩子明亮吧!

4岁宝宝特别喜欢动正常吗?


问:我的孩子4岁了,家里人都怀疑他有多动症。他特别喜欢动,达不到目的就又哭又笑的。但是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如《白雪公主》等能安静地看完,而且经常反复看。喜欢出去玩,不愿意回家。大人叫他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总是装作听不见,大人用严厉的语气跟他说他才会去做。我看到一些关于孩子多动症的表现,但是说得太笼统,分不清是不是,家里人都非常着急,请专家给解答一下。

答:多动症的特点是严重的注意力维持困难,异常的躯体不安感,行为模式存在于所有场合。从孩子能踏实看《白雪公主》的行为来看,孩子不是多动症。一般,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良好地表达自己、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采用自己认知中所有的方法来引起家长的重视,他所做的举动更多的是为了能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你的孩子采取的方式可能有些偏激,家长能引起重视,非常必要。孩子在幼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获得安全感和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共同遵守一些规则,让他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让他自己规划游戏时间,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并在孩子完成自己的目标时给以肯定。(龚雪梅回答)

孩子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