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之所以会使用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新词”,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而且对词汇掌握不正确所致,一般会随着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及词汇量的增加逐渐消失。

把一双鞋说成“两个鞋”,鸡蛋糕说成“蛋黄糕”,生活中3岁至5岁的儿童常常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造词”。医学心理学专家提醒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造词现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孩子们之所以会使用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新词”,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而且对词汇掌握不正确所致,一般会随着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及词汇量的增加逐渐消失。

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多与孩子谈话,随时随地教孩子与周围事物有关的词汇。多给孩子讲故事,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多给孩子创造言语交际的机会,练习正确运用已掌握的词汇,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而巧妙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创造一些如游戏类的语言表达的情境,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语言,用生动而具体的事例,逐渐增强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延伸阅读

孩子特别胆小正常吗


友:我儿子现在已经一岁零5个月了,近期发现他特别胆小,比如家里有时来了陌生客人,小家伙呆在卧室不敢出来,有时客人大声说话或者对他有什么亲昵动作,他就会吓得哭起来。记得在他小些时候,特别害怕大的声音,甚至在熟睡的时候也会吓醒。

请问这样的症状正常吗?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应该怎样调整他的心理?

茅于燕:你孩子一岁零五个月,正是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的年龄。儿童从五六个月开始到两岁以前正处在有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阶段。这时,他们一反过去见人要抢(不管是不是认识的),变成见人就躲就哭,年轻的家长很纳闷:我的宝宝怎么了?实际是完全正常的。过了两岁,他的生活经验丰富些了,这种怕人的现象就会自动减轻或消失。

至于孩子怕大声音、怕小动物、怕黑暗,也是这个年龄段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知识不足、经验不够,也可能属于敏感气质,比较内向。

孩子胆小可以试试用这样一些方法来减轻:

1、思想要放松,这些现象是常见的,对他今后的成长不会有什么影响。

2、使他的生活尽量简单、尽量规律化,不要让他受特别大的声音或突如其来的陌生人的干扰。

3、当他表现害怕时,尽量把他抱紧,让他有安全感,有强有力的支持。

4、给他一个温馨的家,人人都心平气和地讲话,不恐吓、不训斥、无争吵。

5、自己不要表现出对什么东西(如小猫、小狗、小虫子、大声音、汽车鸣笛声等)的怕,因为你的怕对他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6、可以和邻居、友人打招呼,由于他正处在一个害怕陌生人的阶段,最好见到他时不要马上抱他、亲他,先远距离和他说几句,慢慢接近他,再抱他、亲他。这种逐渐接近法很有用。

7、由于他怕大声音,买玩具时,尽量避免买带声响的玩具,少刺激他。如果有人送他带响的玩具,可以由爸爸妈妈在远距离地方玩,如果他不害怕,再靠近他。

8、如果有几次他见到陌生人或听到大声音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害怕,则应该表扬他,亲亲他的脸蛋、拍拍他的肩膀、微笑、点头,说:“宝宝真乖!”“宝宝真好!”

9、孩子有这种气质,对他要很温柔,等他年龄大一点,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后,会好起来了。

宝宝常自言自语,正常吗?


自言自语是宝宝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2~3岁正是宝宝语言发展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的关键阶段,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宝宝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2~3岁的宝宝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便出现了“自言自语”的现象。如搭积木时,宝宝往往对自己说:“把这个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不要小看宝宝的自言自语,它是宝宝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这种自言自语在3岁后达到最高峰,一般在8~9岁完全消失。

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思考内容及方向,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为进一步引导孩子发展智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宝宝“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囔的”,而要琢磨他们的话,要注意对孩子的不解、疑惑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在同成长阶梯专家们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年龄和能力增长,宝宝大声的自言自语会变成小声的嘀咕,最后转变为思维过程中静默无声的内部言语。孩子的自言自语正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压制孩子的自言自语,但仍然把它们看作毫无意义的行为,置之不理。基于自言自语对孩子的重要意义,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自言自语。从倾听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孩子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从中助一臂之力。父母还可以多用言语给孩子一提示,便于孩子丰富自己的言语,并用来指导行动。

成长阶梯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4岁宝宝特别喜欢动正常吗?


问:我的孩子4岁了,家里人都怀疑他有多动症。他特别喜欢动,达不到目的就又哭又笑的。但是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如《白雪公主》等能安静地看完,而且经常反复看。喜欢出去玩,不愿意回家。大人叫他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总是装作听不见,大人用严厉的语气跟他说他才会去做。我看到一些关于孩子多动症的表现,但是说得太笼统,分不清是不是,家里人都非常着急,请专家给解答一下。

答:多动症的特点是严重的注意力维持困难,异常的躯体不安感,行为模式存在于所有场合。从孩子能踏实看《白雪公主》的行为来看,孩子不是多动症。一般,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良好地表达自己、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采用自己认知中所有的方法来引起家长的重视,他所做的举动更多的是为了能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你的孩子采取的方式可能有些偏激,家长能引起重视,非常必要。孩子在幼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获得安全感和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共同遵守一些规则,让他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让他自己规划游戏时间,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并在孩子完成自己的目标时给以肯定。(龚雪梅回答)

你在以自己立场训斥孩子吗


由于体谅的实质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所以只要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充分体谅孩子的心情,就不会想到要去责骂孩子。因此,具有体谅之心的父母是不怎么训斥孩子的。

一般的父母为什么会骂孩子呢?大体上的原因是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去做。

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希望儿女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但这样的“好孩子”不过是父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设计出来的,只能称做“不烦父母心的乖孩子”,这种情况占了绝大多数。

那么,为什么孩子没有按照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做呢?

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一定会意识到,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如果我们能够以谦虚的态度询问一下孩子的理由,便会很清楚地发现,父母与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常常是截然不同的。若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责骂孩子,那是对孩子多大的冤枉啊。假如能意识到这一点,便是父母对孩子初步有了体谅之心。

当爸爸妈妈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时,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责骂孩子了。这样一来,孩子将会自由、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实的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