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吗。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你平时给孩子展露的,是什么表情?亲子表情影响规律有哪些,接下来看看下文具体了解一下吧。

有一次,我在餐厅吃饭。旁边有一对母子,他们一开始开心地聊着刚买的玩具。当小男孩兴奋地忙着介绍他手里的变形金刚时,不小心打翻了面前的小茶杯,茶水泼湿了他的裤子。前一秒还笑容满面的妈妈,瞬间黑脸,她看了一眼孩子被水泼湿的裤子,表情阴暗得就像一团黑压压的乌云。

小男孩紧张地看了一会自己妈妈,然后低头轻轻地摆弄手里的玩具,再也不敢说话,甚至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生怕面前的乌云变成狂风暴雨……

孩子,会如何被身边人的情绪影响?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专家阿琳.安德鲁斯在研究中发现,4个月大的小婴儿,能轻易地辨认到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情绪表情面孔。比如妈妈发怒,或爸爸微笑。当宝宝们1岁后,他们开始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即他们自己的情绪会被别人的情绪表情影响,比如妈妈发怒,他们可能会害怕;比如爸爸表情严肃,他们可能会紧张。简言之,孩子们不仅能辨认大人们的面部表情,并且还会被别人面部表情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但事实上,父母的面部表情给小朋友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总喜欢黑脸的父母,对孩子将是一场灾难。

?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一点点被剥夺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火车上遇到一家三口,一对年轻夫妻以及他们的宝宝,小宝宝看起来才1岁多。他躺在妈妈怀里玩一只灰熊玩具。没多久,年轻的妈妈接了一个电话,聊了几句后,她开始朝着电话吼叫……她怀里的宝宝开始感觉到不安,不断地抬头看自己的妈妈。挂了电话后,年轻的妈妈一脸灰暗,对宝宝也毫不理睬。这时,宝宝一边看着妈妈的脸,一边把手伸向爸爸,请求爸爸抱自己。当他坐到了爸爸怀里,仍旧不时地看着妈妈的脸,就像在看一张小丑脸那般不安。

经常黑脸的父母,会一点点地剥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在一个“表情暂停”的婴儿情感实验中,妈妈们会在她们的宝宝面前故意做出一些表情,最后,宝宝们被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反应:当妈妈们笑脸相迎时,宝宝们也常常很愉快;当妈妈们面无表情或表情黑压压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痛苦,有些宝宝甚至大哭。

没有安全感,你知道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小女孩。她的妈妈很严格,每次她表现不够好时,妈妈总会黑脸,拒绝跟她说任何话。妈妈以为,她这样做,孩子就能吸取教训。

有一次,他们家来了客人,她因为没有及时分享玩具给其他小朋友,她妈妈又开始黑脸,并拒绝跟她说话。正当客人在愉快地吃饭时,小女孩不见了。当客人离开后,妈妈发现,原来女儿趁人不注意,偷偷抱着布娃娃躲进了床底。被妈妈发现的小女孩,哭着怎么也不肯出来……还说“只有布娃娃对我好”。后来,小女孩虽然从床底爬出来了,但无论去哪里都要抱着布娃娃,上幼儿园也不例外,并且拒绝跟妈妈有任何肢体接触。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半年,妈妈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

?父母对孩子的表情影响,有规律

记得日本一所学校有这么的一个有趣的“调查游戏”。

一位老校长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表情,要求是最经常陪伴孩子的父母,爸爸或妈妈,最常表现出来的那个表情。简言之,陪伴你最多的爸爸或妈妈,经常是不是愤怒的?经常是不是开心的?经常是不是悲伤的?……

当孩子们选完后,这些孩子的老师惊讶地发现,那些孩子们选择出来的表情,跟孩子本人平时在学校的习惯表情基本一致:那些最经常陪伴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如果经常表现出开心表情的,他们的孩子经常在学校也是开心的表情;那些父母经常表现出黑脸表情的,他们的孩子也爱黑脸。

知名研究心理学家卡罗尔·艾萨德曾经提出过面部表情反馈假说的理论,即表情不仅影响面部肌肉的位置,还影响内部情绪。后来有其他研究者表示,情绪是因,表情才是果,黑脸表情背后,是愤怒的心情。除此之外,人脑有镜像反应,当父母总摆出黑脸,孩子也容易摆出黑脸。有常常不高兴的父母,便有了常常不高兴的孩子。当孩子习惯了这种情绪表达方式,他们慢慢地便学会了——不高兴时就摆出一副黑脸。

?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有深刻影响

父母频繁黑脸,这是一种负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父母看似没有朝孩子大吵大闹或打骂孩子,但他们通过黑脸表情表达不满,让孩子难受,以此惩罚孩子,而不是积极和耐心地与孩子沟通。父母黑脸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其实比打骂少不了多少,因为这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们能敏锐地感觉到,并且常常深受其害。

2012年,美国家庭杂志有一篇研究,研究者发现,当父母总是以负面方式处理亲子矛盾,孩子也总学会负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做事习惯——用黑脸的消极方式对待不满。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向家长调侃过一位“黑脸小男孩”。这位小男孩在午睡后开始无缘无故黑脸,所有老师关切地询问后,孩子不仅拒绝开口,还继续黑脸。放学时,孩子的爸爸来了,看见儿子黑脸,便问怎么回事。小男孩指了指自己的裤子,上面有一颗小星星贴纸,是老师奖励的。原来,午睡后老师见小男孩午睡表现好,便奖励了一颗小星星,随意地贴在了小男孩的裤子上。但小男孩很生气,他觉得小星星应该贴在额头上,因为习惯黑脸而拒绝说话,所以才黑脸了一个下午……老师很惊讶:“这多大一点事儿呀?”小男孩的爸爸说,孩子的妈妈爱黑脸,所以孩子也学会了。

爱黑脸的父母,其实也在惩罚他们自己。当麻烦来临时,他们不懂得把脸上的乌云拨走,而是任由乌云越积越多,最终演变成狂风暴雨,把家变得黑压压,淋湿自己,也淋湿了孩子。

所以,当乌云开始聚积,请吹一阵清风,还自己晴朗,还孩子明亮吧!

相关阅读

孩子容易激动正常吗


友:教授您好!我儿子现在已经14个月了,近期我发现他经常容易激动,特别是看到晚间新闻联播之前的升国旗奏国歌时,就会全身用力发狠。想请教一下,这正常吗?谢谢!

茅于燕:我认为你说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激动可以认为是一种情绪表现。人类婴儿先天地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两种情绪:积极的,表现为愉快、趋近;消极的,表现为痛苦、躲闭。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开始复杂化、社会化。在一岁以内有8-10种陆续发生,即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烦、寂寞、愤怒、惧怕、悲伤等。以后,每一种又衍生出多种。

激动就是从惧怕和惊奇演绎而来的。人在激动时,有许多外部表现。比如你说的全身用力发狠、眼睛瞪大、双手握拳、身体僵直、微微出汗等。这种激动可以由任何“情况”引起,但这个“情况”的强度、新颖程度必须是很大的。像你说孩子在听奏国歌时有这种激动的表示,就是因为奏国歌声音强度大、形象突出,他就会激动。

随着孩子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情绪反应出现,如妒忌、厌恶、羞愧等。这与他的社会化有密切关系。

家长在保护好孩子积极的情绪,使他身心健康地成长。

容易让父母误解的孩子行为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三、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生活镜像:

艺可妈觉得很奇怪:给艺可讲的《灰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灰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艺可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四、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娅俐心理咨询

生活镜像:

甜甜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甜甜粘着自己。在甜甜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教子感言

父母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掂一掂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

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几个细节


成长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父母,越能了解孩子当前的状态,就越能使自己的教育切中要点,也能使孩子感到被认同的愉悦。

然而,平时,孩子们的一些做法,需要父母俯低视角细心的体会。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整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生活镜像: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三、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生活镜像:

艺可妈觉得很奇怪:给艺可讲的《灰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灰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艺可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四、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

生活镜像:

甜甜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甜甜粘着自己。在甜甜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教子感言:

父母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掂一掂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

做母亲是很容易的事(上)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做母亲是很容易的事(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没有做母亲之前,我觉得自己一直很轻松;做了母亲之后,辛苦有之,快乐有之,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我知道了我的快乐之源:)

作母亲是很容易的事,这应该是指对待孩子的一种心态,有这种心态,孩子也不会觉得很累,因为母亲的爱对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压力。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虽然不易,但是,我却甘于这种辛劳。当孩子对我说:“妈妈,我在学校表现很好。”“妈妈,我又得了小红花。”“妈妈,我的考试全班第一。”……我心中总是有一股浓浓的幸福感,当看到你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时,再大的辛苦也是快乐。

在摇篮接触了很多小宝宝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健康,担心孩子的心理培养,所有这些,总使我想起以前自己带孩子的经历,记忆中,当时的辛劳并没有太多的痕迹,而让人欣喜的场景总是一一再现----以前的困难,在今天重新品尝时,仍有一丝甘甜。

cpic2000的回复:

做母亲确实是很容易的事,只要你充满爱心,抱一颗平常心,看着孩子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看着他一天一天地长大。那种快乐是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尤其是当孩子开始第一次叫你爸爸或妈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实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过去。没有孩子你一样要工作要生活。但在工作之后你体会不到你工作的成绩。但孩子却记录了你的成绩你的辛劳。我要说:“做母亲是很容易的事,是很快乐的事。”

做母亲是很容易的事(下)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