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2021-06-28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胎教的影响 情绪胎教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吗。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你平时给孩子展露的,是什么表情?亲子表情影响规律有哪些,接下来看看下文具体了解一下吧。
有一次,我在餐厅吃饭。旁边有一对母子,他们一开始开心地聊着刚买的玩具。当小男孩兴奋地忙着介绍他手里的变形金刚时,不小心打翻了面前的小茶杯,茶水泼湿了他的裤子。前一秒还笑容满面的妈妈,瞬间黑脸,她看了一眼孩子被水泼湿的裤子,表情阴暗得就像一团黑压压的乌云。
小男孩紧张地看了一会自己妈妈,然后低头轻轻地摆弄手里的玩具,再也不敢说话,甚至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生怕面前的乌云变成狂风暴雨……
孩子,会如何被身边人的情绪影响?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专家阿琳.安德鲁斯在研究中发现,4个月大的小婴儿,能轻易地辨认到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情绪表情面孔。比如妈妈发怒,或爸爸微笑。当宝宝们1岁后,他们开始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即他们自己的情绪会被别人的情绪表情影响,比如妈妈发怒,他们可能会害怕;比如爸爸表情严肃,他们可能会紧张。简言之,孩子们不仅能辨认大人们的面部表情,并且还会被别人面部表情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但事实上,父母的面部表情给小朋友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总喜欢黑脸的父母,对孩子将是一场灾难。
?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一点点被剥夺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火车上遇到一家三口,一对年轻夫妻以及他们的宝宝,小宝宝看起来才1岁多。他躺在妈妈怀里玩一只灰熊玩具。没多久,年轻的妈妈接了一个电话,聊了几句后,她开始朝着电话吼叫……她怀里的宝宝开始感觉到不安,不断地抬头看自己的妈妈。挂了电话后,年轻的妈妈一脸灰暗,对宝宝也毫不理睬。这时,宝宝一边看着妈妈的脸,一边把手伸向爸爸,请求爸爸抱自己。当他坐到了爸爸怀里,仍旧不时地看着妈妈的脸,就像在看一张小丑脸那般不安。
经常黑脸的父母,会一点点地剥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在一个“表情暂停”的婴儿情感实验中,妈妈们会在她们的宝宝面前故意做出一些表情,最后,宝宝们被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反应:当妈妈们笑脸相迎时,宝宝们也常常很愉快;当妈妈们面无表情或表情黑压压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痛苦,有些宝宝甚至大哭。
没有安全感,你知道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小女孩。她的妈妈很严格,每次她表现不够好时,妈妈总会黑脸,拒绝跟她说任何话。妈妈以为,她这样做,孩子就能吸取教训。
有一次,他们家来了客人,她因为没有及时分享玩具给其他小朋友,她妈妈又开始黑脸,并拒绝跟她说话。正当客人在愉快地吃饭时,小女孩不见了。当客人离开后,妈妈发现,原来女儿趁人不注意,偷偷抱着布娃娃躲进了床底。被妈妈发现的小女孩,哭着怎么也不肯出来……还说“只有布娃娃对我好”。后来,小女孩虽然从床底爬出来了,但无论去哪里都要抱着布娃娃,上幼儿园也不例外,并且拒绝跟妈妈有任何肢体接触。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半年,妈妈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
?父母对孩子的表情影响,有规律
记得日本一所学校有这么的一个有趣的“调查游戏”。
一位老校长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表情,要求是最经常陪伴孩子的父母,爸爸或妈妈,最常表现出来的那个表情。简言之,陪伴你最多的爸爸或妈妈,经常是不是愤怒的?经常是不是开心的?经常是不是悲伤的?……
当孩子们选完后,这些孩子的老师惊讶地发现,那些孩子们选择出来的表情,跟孩子本人平时在学校的习惯表情基本一致:那些最经常陪伴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如果经常表现出开心表情的,他们的孩子经常在学校也是开心的表情;那些父母经常表现出黑脸表情的,他们的孩子也爱黑脸。WwW.ZJ09.com
知名研究心理学家卡罗尔·艾萨德曾经提出过面部表情反馈假说的理论,即表情不仅影响面部肌肉的位置,还影响内部情绪。后来有其他研究者表示,情绪是因,表情才是果,黑脸表情背后,是愤怒的心情。除此之外,人脑有镜像反应,当父母总摆出黑脸,孩子也容易摆出黑脸。有常常不高兴的父母,便有了常常不高兴的孩子。当孩子习惯了这种情绪表达方式,他们慢慢地便学会了——不高兴时就摆出一副黑脸。
?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有深刻影响
父母频繁黑脸,这是一种负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父母看似没有朝孩子大吵大闹或打骂孩子,但他们通过黑脸表情表达不满,让孩子难受,以此惩罚孩子,而不是积极和耐心地与孩子沟通。父母黑脸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其实比打骂少不了多少,因为这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们能敏锐地感觉到,并且常常深受其害。
2012年,美国家庭杂志有一篇研究,研究者发现,当父母总是以负面方式处理亲子矛盾,孩子也总学会负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做事习惯——用黑脸的消极方式对待不满。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向家长调侃过一位“黑脸小男孩”。这位小男孩在午睡后开始无缘无故黑脸,所有老师关切地询问后,孩子不仅拒绝开口,还继续黑脸。放学时,孩子的爸爸来了,看见儿子黑脸,便问怎么回事。小男孩指了指自己的裤子,上面有一颗小星星贴纸,是老师奖励的。原来,午睡后老师见小男孩午睡表现好,便奖励了一颗小星星,随意地贴在了小男孩的裤子上。但小男孩很生气,他觉得小星星应该贴在额头上,因为习惯黑脸而拒绝说话,所以才黑脸了一个下午……老师很惊讶:“这多大一点事儿呀?”小男孩的爸爸说,孩子的妈妈爱黑脸,所以孩子也学会了。
爱黑脸的父母,其实也在惩罚他们自己。当麻烦来临时,他们不懂得把脸上的乌云拨走,而是任由乌云越积越多,最终演变成狂风暴雨,把家变得黑压压,淋湿自己,也淋湿了孩子。
所以,当乌云开始聚积,请吹一阵清风,还自己晴朗,还孩子明亮吧!
延伸阅读
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时候,作为父母难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大动肝火,有时候孩子吵闹不已我们忍不住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但是,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妈妈的性格与脾气,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那么,宝爸宝妈应该怎样梳理突如其来的情绪化呢?
父母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
1、首先你要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识到自己管教失控后的第一个念头通常是“自责”。看着孩子受惊吓唯唯诺诺的样子,冲动过后的父母又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长在“风暴”过后,都忍不住用尽方式去弥补、修复亲子关系。父母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了解自己,以至于下次同样被冲动的情绪冲昏头脑,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以“学到经验”的心态原谅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后才可能用放松的心情与建设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2、反思当时的情绪状态首先,学会休息,不要让自己太疲惫。疲惫会让自己的心神涣散,所以,要争取吃好喝好睡好,这样父母才有精力挤出时间来反思自己。父母先反思当时管教失控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是因为当时因为某件烦心事心情很差?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一再说教很多次都没用,觉得自己失去耐性了?父母慢慢想想清楚后,再去计划该如何和孩子重修旧好。
3、重新整理思绪如果父母已经找到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要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发现自己特别在意孩子顶嘴,是因为孩子讲话的态度令人不舒服?还是自己不容许孩子有个人想法?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两个人可以一起交流,分析,帮助自己就是在爱护孩子和家庭。
4、安定自己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父母不妨采用冷处理方式,比如你发现自己将要爆发时,先离开现场冷静一下,或者喝杯水,给自己缓冲的时间。避免坏情绪犹如脱缰之马,横冲直撞。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你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冷静冷静”整理一下情绪。当自己安定下来的时候才可以想清楚、看明白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当你已经顺利地找到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并且已经对下次同类事件准备好预案,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跟孩子和好。
跟孩子和好的六个步骤:1、向孩子坦诚你的错误
其实,只要我们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谅我们的。家长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解释刚才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了,请求他原谅自己的一时冲动,让他知道你的情绪已经平复了而且无论如何你都是爱他的。比如:“妈妈很抱歉,刚刚有没有吓到你?现在心情还好吗?”鼓励孩子将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防憋在心里留下阴影。
2、让孩子知道你学到的经验家长对孩子发脾气往往只是很笼统地骂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然后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在求原谅的时候,不妨跟孩子解释你这次反思学到的经验:“妈妈再怎么生气、伤心,也不应该那样说话。如果妈妈下次说:"我很生气,因为你跟我说你要上床去睡觉,却还在玩玩具,我有受骗的感觉。"这样讲,你会不会了解呢?”这样孩子下次便更容易懂得你的意思。
3、问问他,你想妈妈下次怎么办孩子喜欢受到尊重的感觉。当孩子确实屡教不听,而你对此又很生气的话,你不妨主动出击,保证自己下次不再随便发脾气,但是相同的错误再次发生,孩子想妈妈怎么做。“当妈妈很生气时,如果以这件事来说,你希望妈妈怎么说,你才会了解呢?”“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你不想妈妈发脾气,你要怎么做呢?”
4、下次让孩子主动提醒你经过这次事件你可以和宝宝来个小约定,“下次妈妈再发脾气的时候,你主动提醒妈妈‘不要生气’,好不好?”这样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伤害事件,又能让孩子意识到妈妈会生气,自己是不是也做错事了。
5、回到事情原点,就事论事孩子对于你刚才的情绪失控表示理解了,但为了避免同样的应激事件再次发生,家长就应该针对这件事,好好给他上上教育课,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错了。比如:“刚刚妈妈叫你吃饭收玩具时,你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么做,不会让妈妈觉得你在骗我。”然后讨论这件事可以怎么解决,孩子也就懂得下次该怎样做得更好了。
6、谢谢孩子的原谅跟孩子和好的最后一步,不忘谢谢孩子的原谅,你可以和孩子勾勾指头,约定彼此生气时的表达方式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不随便发脾气,而是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容易让父母误解的孩子行为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三、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生活镜像:
艺可妈觉得很奇怪:给艺可讲的《灰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灰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艺可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四、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娅俐心理咨询
生活镜像:
甜甜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甜甜粘着自己。在甜甜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教子感言
父母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掂一掂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
父母怎样影响孩子的个性?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怎样影响孩子的个性?》,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友:我的女儿已经5岁4个月,高高大大,比较漂亮,但是我感觉她比别的小孩幼稚。她非常想与小朋友玩,以她的体魄,应是领导者,可她总是追随者。她在亲人面前,有时桀骜不驯,而对别人(主要是小朋友),却殷勤讨好,最担心的是别人不跟她玩。
茅于燕:我想将女儿培养成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的人,尤其反感她将来是一个缺乏个性,易被人所影响和操纵的人。我也认为女儿更具有条件成为一个强者,现在她还算是一张白纸,我该怎样做?
你对孩子的关注,希望她成为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问题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确的。但是,你从她长得高高大大的,比较漂亮,就认为她应该是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这就有点偏颇了。
领导者并不都是高高大大的。主要是由于他的调查力、预见能力、组织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才成为领导者的。而且领导者总是极少数,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领导者。反之,不是领导者,甚至是个追随者(指在某些方面),也不是什么问题。
自信、独立、愿意思考问题是美德,应该着意培养。主要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和游戏中来做。一个有自信、不依赖别人、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某个场合是追随者。比如玩游戏、外出、收拾玩具时,可能会跟着别人做,但在学习、在解决问题时,他完全可以独立、自信、有创造性地思维。在某些情景下追随与自信、有创造性,并不矛盾。
培养这些美德应创造机会,帮助她独立处理问题,尽量采纳她的意见,不要扼杀她的创造性。当她有进步、有创造意愿时,要大力表扬。有时可以摸拟一些情景,让她来处理,在具体情景中来帮助她。比如让她独自到邻居家借物;在亲友面前朗诵;让她参加文艺表演;参加棋类、书法等活动,都是好办法。
另外,你说孩子对小朋友殷勤讨好,怕别人不跟她玩。“殷勤讨好”这种词用在一个五岁多的小朋友身上,似乎太过份了。你所说的恐怕是她喜欢小朋友,对小朋友很亲热,这有什么不好呢?这说明她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走”得很好。
“强者”指的方面很多,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强者,管理能力方面的强者,组织能力方面的强者。你可以观察孩子在哪方面有表现,就可在这方面培养。当然,孩子现在还小,以后也会有变化,这没关系。千万不要认为只有领导人,指挥人的人才是强者。
影响孩子的20个父母坏习惯,作为父母都中枪了吗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媒介,也是学习的标榜。所以,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实,有坏习惯并不可怕,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这些要靠我们来告诉他们,但是单纯的只告诉他们说:“不对!不许这样!这样是错误的!”而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我们常常忽略了家庭的精神环境,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精神垃圾,侵蚀、毒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影响孩子一辈子的20个父母的坏习惯:
坏习惯1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2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为什么买鸡不买鸭”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女儿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坏习惯3
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你想: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
坏习惯4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整理好房间、看完今天的报纸。”这种做法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人又惊又气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
坏习惯5
你的孩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你罚孩子一星期不许玩玩具。几天后,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后一致”,于是说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话收回。
提醒:我们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坏习惯6
家里电视机坏了,你请儿子的舅舅来帮忙修理。到了约定的时间,舅舅却打电话说有急事来不了了。你挂断电话,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后再不找他帮忙了。”
提醒:责备和埋怨不仅无济于事,还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表率: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坏习惯7
晚饭后,女儿吵着要你给她讲故事,可你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间;回复邮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刚要坐下讲故事,忽然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处理了。
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为了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和生活,必须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
坏习惯8
你和儿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后面排队去,但是她对你的话置之不理,于是你提高嗓门,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提醒: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坏习惯9
你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你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还不能完成这几篇文章。这时候,你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你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那么,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脱。
坏习惯10
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你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你对6岁的女儿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从此再也不要理他。”
提醒:这样做,孩子学会了恨,在达不到目的时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
坏习惯11
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爱人有外遇了!从开始时的震惊和恐慌,到最后的容忍,你告诉自己:“只要他/她还要这个家就行了,你还图什么呢,不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提醒:我们“善意”营造的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同床异梦”和“貌合神离”带给孩子的将是对生活的不信任,对人间真情的误解!
坏习惯12
在结婚问题上,你的婆婆曾经百般阻挠,于是,婚后你从不孝敬老人,也从不带儿子去老人那里玩,背地里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老人。
提醒:不为孩子树立孝敬的榜样,那么总有一天恶果会降临到你自己头上。
坏习惯13
你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妻子会把你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好,从来不需要你操心。
提醒:这样,孩子也会养成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的习惯。
坏习惯14
你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
提醒: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
坏习惯15
孩子在游乐场上迟迟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见小朋友越来越少,你对孩子说:“别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该走了吧!”终于把孩子拖走了。
提醒:我们总是用相对于别的小孩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比较上,并将此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长大之后做事就会轻易受其他人影响。
坏习惯16
路上又堵车了,你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为什么我们走这边?”你说:“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提醒: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违规,孩子就学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
坏习惯17
你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6岁的儿子钻进来想帮忙,你赶紧把孩子推出厨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闲事’,一边呆着去。”
提醒:我们对孩子的“爱护”,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坏习惯18
吃饭时,你当着孩子的面愤愤不平地告诉爱人:“小王升职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电脑吗……”
提醒:我们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
坏习惯19
5岁的儿子试图拆开一只闹钟看个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么?不准乱动!”
提醒: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可做,哪些不该做,可是,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
坏习惯20
女儿吵着要买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连骗带吓说:“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提醒:当孩子证明“自己被骗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
结语: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