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岁宝宝特别喜欢动正常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我的孩子4岁了,家里人都怀疑他有多动症。他特别喜欢动,达不到目的就又哭又笑的。但是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如《白雪公主》等能安静地看完,而且经常反复看。喜欢出去玩,不愿意回家。大人叫他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总是装作听不见,大人用严厉的语气跟他说他才会去做。我看到一些关于孩子多动症的表现,但是说得太笼统,分不清是不是,家里人都非常着急,请专家给解答一下。

答:多动症的特点是严重的注意力维持困难,异常的躯体不安感,行为模式存在于所有场合。从孩子能踏实看《白雪公主》的行为来看,孩子不是多动症。一般,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良好地表达自己、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采用自己认知中所有的方法来引起家长的重视,他所做的举动更多的是为了能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你的孩子采取的方式可能有些偏激,家长能引起重视,非常必要。孩子在幼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获得安全感和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共同遵守一些规则,让他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让他自己规划游戏时间,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并在孩子完成自己的目标时给以肯定。(龚雪梅回答)

相关阅读

3岁男孩只喜欢妈妈正常吗


“只喜欢妈妈!”或者只爱爸爸?

只喜欢妈妈,或者只爱爸爸?你家里是否有一位爱“争风吃醋”的小家伙呢,那么,请允许我告诉所有因此而困惑不解的父母们,你的小宝贝非常正常。这是他成长中短暂而珍贵又关键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学会健康地对待他们。文/付笛

弗洛伊德的理论不都绝对正确,但是关于“俄狄浦斯情结”与“爱列屈拉情结”的论述,有时看起来还是有些道理的。就象我们会突然发现,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尤其喜欢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异的那一位。

平等的‘竞争对手’

“当丈夫夸我新买的裙子很漂亮时,我们的小女儿突然冲回房间,换上了她最喜欢的长裤。表姐家的小外甥,总在他爸爸出差回来的时候,跑到洗手间把妈妈的口红藏起来……”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Pieper夫妇认为:“孩子是在认真地对待他所面临的‘竞争’,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他和爸爸或她和妈妈之间没有区别,他们或她们是平等的‘竞争对手’。”

出于好感的占有欲

“如果说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给我带来享受,那是撒谎。他会对我说的每个笑话都发自内心地大笑,他会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喜欢你,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

Pieper夫妇指出:“在‘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浪漫的感觉。当然,他们不会真去追求浪漫的关系,但他们会出于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产生一些占有欲。于是,按照弗洛伊德的概念,孩子与同性别家长的竞争几乎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

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浪漫期的孩子经常生活在知行不统一的冲突中,比如他们仍然无法避免尿床或者咬指甲等等。这些矛盾使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敏感,而且有时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体贴、更加细心,才能帮助孩子们逐渐度过敏感的浪漫期。

爸爸妈妈的三“不”原则

不“背叛”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这个年龄段,那么你与伴侣间无所顾忌的卿卿我我可能会“刺激”他们表现得更差。因为父母这样的举动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这时,你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父母间亲近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们俩或他喜爱的那一方对他的“背叛”。

 不嫉妒

如果你恰巧是那个不太受欢迎的爸爸或妈妈,那么,你应该尝试着不把孩子的这种拒绝当作是针对你个人的。说来容易,有时候想要理智地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当女儿对你说“走开,我要和爸爸玩”的时候,你心里一定不舒服。但如果这时候你说:“你只想和爸爸玩?好啊,我正好还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呢!”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很不利,会让他们有强烈的害怕被报复的担心,反而会延长他的浪漫期。恰当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你就在旁边,不会离开他----耐心而充满体谅地对待孩子的嫉妒心。同时也适时地安排一些你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机会。一定要知道,孩子在这个阶段会特别愿意和父母中的某一位在一起,这对于他积极的自我定位是很有益的。

不绕圈子

你也需要经常对孩子强调,你和你的另一半是伴侣,你们都爱他。至于孩子对你的“求婚”(这种现象很普遍),你也不必绕圈子,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他:“我不能和你结婚,我已经和爸爸结婚了。等你长大了,你会找到和妈妈一样聪明漂亮的人结婚的。”在浪漫阶段,孩子也许会第一次问到,为什么妈妈的身体和爸爸与我的不一样。当然他们也想知道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对于这些问题,只要简短地回答就好了,不需要告诉他细节。父母们现在还不必鼓励小家伙将性别和身体方面的特征与他自己联系起来,这是到学龄前才需要关注的事情。

通过这种种方式,孩子将逐渐意识到,这一时期他所经历的失望与他自身的缺点无关,而是因为一些他不能做主的因素决定的。这种认识对孩子产生自信和爱的能力很重要。

当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之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稳定下来,也因此会变得宽容和大方了。

宝宝常自言自语,正常吗?


自言自语是宝宝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2~3岁正是宝宝语言发展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的关键阶段,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宝宝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2~3岁的宝宝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便出现了“自言自语”的现象。如搭积木时,宝宝往往对自己说:“把这个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不要小看宝宝的自言自语,它是宝宝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这种自言自语在3岁后达到最高峰,一般在8~9岁完全消失。

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思考内容及方向,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为进一步引导孩子发展智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宝宝“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囔的”,而要琢磨他们的话,要注意对孩子的不解、疑惑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在同成长阶梯专家们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年龄和能力增长,宝宝大声的自言自语会变成小声的嘀咕,最后转变为思维过程中静默无声的内部言语。孩子的自言自语正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压制孩子的自言自语,但仍然把它们看作毫无意义的行为,置之不理。基于自言自语对孩子的重要意义,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自言自语。从倾听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孩子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从中助一臂之力。父母还可以多用言语给孩子一提示,便于孩子丰富自己的言语,并用来指导行动。

成长阶梯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容易激动正常吗


友:教授您好!我儿子现在已经14个月了,近期我发现他经常容易激动,特别是看到晚间新闻联播之前的升国旗奏国歌时,就会全身用力发狠。想请教一下,这正常吗?谢谢!

茅于燕:我认为你说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激动可以认为是一种情绪表现。人类婴儿先天地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两种情绪:积极的,表现为愉快、趋近;消极的,表现为痛苦、躲闭。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开始复杂化、社会化。在一岁以内有8-10种陆续发生,即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烦、寂寞、愤怒、惧怕、悲伤等。以后,每一种又衍生出多种。

激动就是从惧怕和惊奇演绎而来的。人在激动时,有许多外部表现。比如你说的全身用力发狠、眼睛瞪大、双手握拳、身体僵直、微微出汗等。这种激动可以由任何“情况”引起,但这个“情况”的强度、新颖程度必须是很大的。像你说孩子在听奏国歌时有这种激动的表示,就是因为奏国歌声音强度大、形象突出,他就会激动。

随着孩子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情绪反应出现,如妒忌、厌恶、羞愧等。这与他的社会化有密切关系。

家长在保护好孩子积极的情绪,使他身心健康地成长。

孩子自己“造词”正常吗?


孩子们之所以会使用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新词”,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而且对词汇掌握不正确所致,一般会随着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及词汇量的增加逐渐消失。

把一双鞋说成“两个鞋”,鸡蛋糕说成“蛋黄糕”,生活中3岁至5岁的儿童常常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造词”。医学心理学专家提醒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造词现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孩子们之所以会使用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新词”,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而且对词汇掌握不正确所致,一般会随着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及词汇量的增加逐渐消失。

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多与孩子谈话,随时随地教孩子与周围事物有关的词汇。多给孩子讲故事,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多给孩子创造言语交际的机会,练习正确运用已掌握的词汇,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而巧妙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创造一些如游戏类的语言表达的情境,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语言,用生动而具体的事例,逐渐增强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