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注意孩子的情绪需求”,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许多父母曾经验到一两岁左右儿童的难以管教,其中最明显的行为就是黏人。在儿童发展阶段中,这种情形称之为依附现象。如果照顾者能随时注意到孩子的身心需求,例如饥饿、疲倦、害怕、孤单,并且适当地给予满足,对于孩子的依附需求及行为都能有耐心地回馈反应,孩子便能顺利完成这个阶段的情绪发展任务,在生活中充分发展出独立自主的行为模式。

1.不满足的孩子适应困难

假如照顾者一直都没办法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照顾者更换频繁、或是照顾态度不一致,孩子往往就没有办法顺利建立对人的信任和安全感,可能部分孩子会导致对于分离情境、新环境的适应有较高的焦虑及其情绪困难。

例如:初生的婴儿每次入睡都需要父母亲的拍哄摇晃,然而在父母的足够照顾下,婴儿便渐渐学到让自己入睡的方法,并不是说他们一觉到天明,而是他们在睡眠中断醒来之时能够自己翻几个身、摸摸熊宝宝就再度让自己入睡。反之如果父母未能提供足够的照顾,饿了没人喂、哭了没人抱,孩子就没有足够机会学会自我安抚情绪的能力了。

2.不要太快下评论

充分满足孩子的情绪需求之外,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表达情绪,喜怒哀乐、恐惧害怕都是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对错,孩子应该有机会经历表达,才可能进一步去管理调整。

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不肯或不能讲出自己的心事,这些父母应该注意一下自己聆听的态度,不要太快就给孩子批评或建议——“真丢脸”、“你应该……”、“你不应该……”,父母要尽量以中性、接纳的态度了解孩子,否则孩子如果觉得父母“跟他说就一直啰嗦!”或是“他们只会叫我好好念书!”当然孩子就不会自找麻烦,找父母说话了。

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陪伴、你的拥抱、你的卫生纸,等到平静下来时给他一些鼓励……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验各种情绪,有空间、时间接纳他的情绪,尝试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激励,这是亲子情感互动的基本要求。

3.引导建立自主能力

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孩子的自发性是很重要的。所以除了尽量满足他的各种情绪需求外,父母应该鼓励他逐渐增加他在情绪处理上的能力。例如一个一岁的幼儿跌倒哭泣,父母通常会立刻抱他安慰他;能力稍进一步的孩子,父母可以只用语言来安慰,鼓励他自己站起来;能力更好的小孩,父母可能可以等一等,在他哭泣停止之后再给予口头鼓励。

在这一系列渐进的处理过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渐渐变轻,孩子则愈来愈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过度保护或过分放任都不是好方法,根据孩子能力,给予适当的协助及鼓励,才会给孩子有机会成长发展。

相关阅读

任性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孩子特别任性,为达到某种目的甚至会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竭仍不罢休。人们往往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这种结论过于简单、武断。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待周围事物,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一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弄个透彻,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情理中表现出来。孩子肯定有他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不可能像成人一样理性。家长有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行为表现,对其要求不可包办代替或断然拒绝。

面对任性哭闹的小儿,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毫无意义,父母应该把力气放在分辨孩子的哭闹原因上,再想些帮助他的办法。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多因家长初始没有理解和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所致。所以,年轻的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从而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心理需求。

无名英雄——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


作为父母,我们从来不去想孩子会有特殊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如果时不时地发现一些问题,我们可能会反问自己,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非常自然地花时间去预想未来一些具有里程标志意义的事件,如孩子说出的第一个字、第一个生日派对、甚至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以及后来的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上高中等等。然而,估计有940万(或18%)的美国儿童最终还是有特殊医疗保健的需求,他们中的许多人面临长期、复杂的药物、神经系统或发展方面的状况。这些困难大多会通过感觉、运动、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来体现——其受损程度由轻到重不等。

有着特殊医疗保健需求的儿童家长,是我们国家的无名英雄--这是从我作为儿科执业护士至今,25余年的工作经历中所得出的结论。家长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和政府机关的全面支持下,得到自然而专业的资源,用以照顾他们的孩子,并帮助孩子发展自身的潜能。但这条路并不容易走,它充满着复杂与艰辛。

作为基础保健医生,我试图提升我的病人的医疗和教育成果,我的支持开始于我见到家长的那一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家长才是自然的教育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在初次见面后,我便从那一天起开始了不安与忙碌,我会在家长与孩子间发现并强调至少一种积极的关系。甚至,那些发展已经非常滞后的孩子,也能变得活跃起来,并随着音乐舞蹈。这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快乐。我们要认可它、赞赏它并培育它。

家庭教育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养育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很多额外的困难会接踵而至。我从事特殊需要儿童护理工作多年,这其间,我尽一切努力去帮助这些家庭在复杂的医疗保健和教育体系中寻找正确的行动方向。

在关键的0~3岁阶段进行常规预防和定期检查,对孩子的健康是极其重要的。监控生长和发育指标、进行全套视觉和听觉评估、提供有计划的免疫接种,所有这些会让婴幼儿的总体健康不偏离正常轨道。

同时对相关的健康话题进行筛查,如喂养困难、成长障碍、遗传或先天性疾病等,这会促使看护人做出转挂专家门诊的决定。通常情况下,早期检测可以为日后预防或减轻很多问题。

处方药和便携耐用的医疗设备,可能是达到最佳保健功能的必要辅助。

及时转移到早期干预(EI)或早期儿童教育(ECE)计划进行诊治是最重要的。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语言疗法(SLP)所提供的治疗服务会促进婴幼儿(和家庭)的发展。几项研究已经证实,参与到这些治疗计划中的孩子,其认知结果得到了改善、取得了更大的学业成就、很少留级,并且对特殊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小。

当一个孩子过渡到一所拥有结构化教学环境的学校时,提倡并主张对其进行持续的特殊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或加强他在早期取得的医疗成果。辅助和支持性的服务,如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下的PT、OT或SLP,还有课堂空间等,都是孩子应有的权利。

精神健康筛查,包括欺凌筛查。这些筛查是治疗的标准。正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近日所发表的,有近一半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美国儿童是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有特殊医疗需求的青春期少年和十几岁的青少年应该根据他们的自身发展状况而得到支持。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技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具有监督性的活动来提供和培养,这样有可能会让家庭得到休息的时间。

儿科医疗服务工作者需要促进工作场所的转变,与成人医疗服务工作者一起创造无缝对接,让青春期青少年在进入成年阶段时,其健康医疗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得到保证。

在满足这些特殊孩子需求的争斗中,父母往往被忽视。不论是单身父母还是已婚父母,都会面对分离、压力、恐惧、内疚和悲痛的挑战。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困难、压力、身体健康问题和离异可以压垮一个家庭,并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关怀和照顾在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少。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要率先进行自我保健。我的建议是,父母要定期到医生那里做检查,不管是不是因为生病;找一家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医疗保健机构,在那里,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了解你和你的家人的健康状况,能很好地为你的全家提供服务,而且他们还能经常联系到自己的同行。

即便在形势大好时,美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也是令人堪忧的。认真看一下下面这个视觉形象鲜明的“爱心地图”,这副图来源于CristinLind,她是一个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的母亲,她目前正经营着一个叫“Durga‘s工具箱”的家庭教育博客。她的图像非常形象地表示出了儿童护理的复杂性,还包括很多参与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心区域显著呈现的是孩子与家庭!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没有指导或外界帮助的情况下独自陷于迷局。我的希望是,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家长感受到来自四方八面的支持,而不是感到孤立无援。最好所有的看护人、亲戚、朋友、医疗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甚至是陌生人都会走上前去为这些“无名英雄”来引路,将他们引向那些拥有合适的资源与服务的地方。

MaryEllenStolecki是注册护士、护理学硕士、持执业儿科护士证,现在波士顿医疗中心负责综合护理项目任儿科执业护士。

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体现


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因此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为此,家长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而有的人却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带得太娇惯。这都是错误的。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此外,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比如,4岁的杰克偶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

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重视到这种心理,采取表扬杰克为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再摆出今晚不可复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

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

家长对此,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最后,父母要想解决孩子任性的坏毛病,就得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找到孩子任性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孕妈妈情绪胎教注意要宁静


宁静,是指孕妈妈本身的宁静,即不急躁、不郁闷、情绪稳定、心情愉悦等精神状态。孕妈妈情绪不安不仅影响胎宝宝的体重,也会影响胎宝宝的智商。

早期妊娠到孕妈妈的胎教、情绪和心理素质是最大的关键因素。孕妈妈正常的有节律的心音是胎宝宝最动听的音乐,孕妈妈规律的肠蠕动声音也会给胎宝宝一稳定的感觉,处在良好的子宫内环境之中,使胎宝宝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而这一切是孕妈妈在宁静的心态下,才会达到的。

反之,当孕妈妈生气、焦虑、紧张不安或忧郁悲伤时,会使血中的内分泌激素浓度升高,胎宝宝会立即感受到,表现不安和胎动增加。如果长时间存在不良刺激,胎宝宝出生后患多动症的机会增加,有的还可发生畸形。

由此可见孕妈妈心情舒畅,心境平和,情绪稳定,始终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这对胎宝宝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以至于未来性格的发育都会起到积极的和良好的作用。

孕妈妈在妊娠期间的所作所闻,乃至梦中的感受,都可以转变为内环境的变化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传给胎宝宝。而恶劣的情绪必然会给胎宝宝带来不良的影响。只有情绪稳定的孕妈妈,才有可能生育一个聪明的小宝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