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教育”,我家行得通吗?

厨房,在中国的家庭里,其实是孩子的一个禁区。“别进来,危险。”“这里油烟重,快出去。”当好奇的孩子想走进厨房看看、摸摸的时候,经常被爸爸妈妈拒之门外。但是随着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厨房教育”在国外的兴起,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也开始心动了,不少父母提出,是否可以在自己家进行类似的“厨房教育”呢?

专家建议:放孩子进厨房,未尝不可

“厨房教育”是否每家都适合?

对于孩子进厨房,其实许多家长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毕竟厨房里有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对于孩子来说一不小心就会引来灾难。所以,“厨房教育”是否适合在自家开展,也是许多家长一直存在的疑问。

市民周女士的女儿现在正读幼儿园中班,每天傍晚奶奶准备晚餐的时候,她就喜欢凑到厨房去“帮忙”,但家里就一个孩子,自然是被排除在厨房大门之外。为此,周女士也咨询过一些早教专家,是不是该让这个年纪的孩子进厨房,但得到的回答却是模棱两可的。在学习了一些“厨房教育”的资料后,周女士决定开始让女儿接触厨房里的环境,她认为,女孩子假如能够有不错的厨房经验,其实会受益终生。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教育后,女儿学会了如何择芹菜、如何洗自己的碗,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件小事,对于女儿来讲却是非常大的进步。她说,“厨房教育”比较适合一些女孩子来参加,但孩子在自理能力上一定要比较强,否则就容易有危险。

周女士放胆让女儿进厨房,而白先生却依旧不允许孩子去接触厨房的环境。他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必要让孩子非得学会厨房里的家务,即使是女孩子,也并不是现在非学不可。

“厨房教育”兴起,只为融洽亲子关系

不知道从何时起,一些国家开始摸索“厨房教育”,特别是在美国和日本,这类教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在一些年轻父母中盛行开来。许多小孩子在父母手把手地教导下,开始学着如何打鸡蛋、如何切胡萝卜、如何清洗蔬菜等,在“厨房教室”里,没有父母与孩子间的呵斥,而是教导与合作下的浓浓亲情。而专家也解释,把孩子带进厨房,有助于提升父母与子女的感情,而且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自立教育。

虽然“厨房教育”在国外比较流行,但在国内的早教专家中,对于孩子进厨房的态度却不是很明确。绍兴某早教中心的老师认为,放孩子进厨房,只要有父母在旁边看护,也是未尝不可的。孩子进厨房,培养自理能力其实并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一种信任感,让孩子有被依赖和信任的感觉,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另外,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对于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而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在旁边指导和看护,不可放任孩子自由“发挥”。

但假如家里的厨房环境比较复杂,而且一些危险日用品都是暴露在外的,那么年幼的孩子还是少进厨房为好,以免发生意外。

相关知识

5个婴儿的“通用语言”


8年研究婴儿无休止哭闹

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市、32岁的女子普里希拉·邓斯坦声称,她发现了一种婴儿的“通用语言”。她识别出5个独特的“单词”,婴儿们为了向父母传递特殊信息而哭时,他们便会使用这些词。

原理生理需求发出声音

在异常清晰的记忆帮助下,邓斯坦在儿子和其他小孩开始歇斯底里哭闹之前仔细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她表示,这些声音是由对生理需要的反射引起的。例如,饿了的婴儿开始哭闹时,通过吸吮反射,就会发出“neh”这种声音。这些发现将被制作成DVD在英国发行。

灵感儿子汤姆总是哭闹

邓斯坦女士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8年的研究,而研究灵感来自应付儿子汤姆无休止哭闹。她说:“我的目标是帮助父母们在抚育宝宝中拥有富有成效和愉快的经历,抚育出更多满意的宝宝,让他们睡得多,哭得少。”

试验“宝宝睡得非常香”

来自芝加哥35岁的丽萨参加了在美国进行的试验。学会了宝宝5种发音的含义后,丽萨对号入座,进行照顾,结果发现自己的宝宝一夜没有醒过,睡得非常香。她说:“这种方法既简单、有效,而且很管用。自己以前在抚育其他宝宝时就懂得这些婴儿语言,那该多好。”

怀疑“只是在学说话”

格拉斯哥大学语言心理学专家西蒙·加洛德教授对邓斯坦女士的发现表示怀疑,加洛德教授说:“这些早期的声音模式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它们一般被认为是婴儿学会说话前发出的咿呀声,这些声音与婴儿声带的关系更大。”(杨凌)

宝宝通用语释义

neh表示饿了(音似“呢”)

owh表示累了(音似“嗷”)

eh表示要打嗝(音似“咿”)

eairh表示着凉了(音似“咿尔”)

heh表示不舒服(音似“嗨”)

对于难以安抚的孩子,父母可以学习一下这些婴儿通用语没准可以有大的用处。

厨房里的智能提升


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学习机会越多,宝宝的大脑潜能就被开发得越多,孩子就越聪明。智能提升的方法很多,比如妈妈一边下厨,就可以一边给小宝宝适当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愉快地参与或做相关的小游戏,妈妈下厨更高效更省心,宝宝也可以更聪明喔!

青菜红椒

南瓜、番茄、胡萝卜……厨房里的食物和用具,对孩子都有无穷的吸引力。拿起一个胡萝卜,放在孩子前面30厘米处,让他注视6秒钟,告诉他:”这是一个橙色的胡萝卜。”换一根青葱,同样让他看6秒钟:”这是一根绿色的青葱。”凡是有单纯色彩的食物都可当教材,颜色各异的红椒、白笋、绿豆、紫葡萄等等,都可以给孩子以鲜明的视觉刺激。

厨具奏鸣

你可以带着宝宝在厨房中,用汤匙轻敲空的玻璃杯,发出清脆悦耳的铿锵音乐。敲几声后,你可以告诉孩子:”这是汤匙敲玻璃杯的声音。“还可以用两个锅盖互相轻碰,也会发出类似响钹的声音,做给孩子听时可以告诉他:”这是碰锅盖的声音。”父母可随意利用其他厨具发声,只要孩子觉得好玩,相信他都会用心听,并饶有兴趣地加以模仿。

悬挂铃铛

拿一条15厘米长的橡皮带,一端贴在不碍事的高处,另一端紧紧粘上一个轻巧的小物,如一个小球或一个小铃铛,让这小物吊在离地面约有一米左右。把孩子放在这吊着玩具的橡皮带下,让他抓住橡皮带末端的小铃铛,当他放手时,小铃铛就会在橡皮带下跳舞摇荡,这会吸引孩子自己伸手再去抓住或拍动橡皮带末端的小玩具,锻炼他大小肌肉运动。

抓碗布

厨房的一个角落可以铺上爬垫,妈妈在忙时可以让孩子趴在爬垫上,把一条颜色鲜艳的碗布放在孩子面前,他想抓到碗布就会忙手忙脚地动起来,不知不觉之中动作的协调能力便得到了锻炼。

触摸厨具

任何直径比孩子嘴巴大的厨具,都可用来训练宝宝的感知觉。妈妈可以收集一些厨房用具,诸如擦碗布、海绵、塑料量杯等等。在孩子清醒时拿起这些“玩具”让他摸,只要用具事先洗干净,他要放在嘴巴上“品尝”都不要紧。他摸了这些”玩具”后,妈妈可把玩具拿来挠孩子,让他感觉”这是妈妈用海绵挠你的脚心”,”这是碗布搔你的肚皮,好舒服噢!”

万物闻香

菜烧好了,可以先夹一点菜放在小盘上让孩子闻香。”这是卤蛋,好香好香!”吃完饭洗碟子时,也可以让孩子闻闻洗涤灵或香皂的味道。”好香——”这样刺激他的嗅觉。

筷子对话

“宝宝,你看这些筷子是不是很长?“问了问题后,一定要等孩子发声回答。不管他发出的声音是否正确,都要热情地赞美鼓励他,让他更喜欢和你“交谈”,不久他答案的发音自会越说越正确。”你要不要妈妈用筷子夹花生给你看?”……尽量问他一些判断性的是非问题,这样他只要用一声或两声的回应便算回答了,当然对话的内容不必只限于筷子。

口味品尝

用小吸管蘸些甘蔗汁,让孩子尝味:”这甘蔗汁甜得很。”你还可以用少许酱油,让孩子尝尝酱油咸味,用一点柠檬汁教他品尝酸味。这样一来,孩子很快就会学到怎样分辨这些基本味道,他的味觉会得到很好的刺激。

妈咪手记:

宝宝枕边的小书架

如果想要你的孩子爱上书籍,那么就像我一样,在孩子的枕边为他添设一个小书架吧。

很多父母都知道,一个从小爱书的孩子更容易培养专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要做到这一切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经意间,我却通过一个枕边的小杂志架轻松改变了一切。

曾经,我也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望子成龙心切,给儿子买了很多小人书,可孩子是不知道爱惜书的,丢得到处都是,撕得破烂不堪,很少能静下心来看一看,书的利用率一点都不高,这让我很着急,硬逼着看还真不是办法。

因为我有睡觉之前看看书的习惯,看完后随手放在床头的书架里,很方便。有一次我偶然想:为什么不能给儿子设一个小书架呢?因为他每次洗完澡后一时半会儿睡不着,总是让我给他讲故事,我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引导他看书呢?

于是,我到超市买了一个漂亮的蓝色杂志架,放在儿子的小床边,儿子看到了,显然很兴奋,说:“妈妈,我也有书架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总希望和大人平起平坐。于是,我带着儿子一起挑了几本书放在书架里:有睡前故事。还有优秀的外国漫画《父与子》、朗朗上口的唐诗和简短精选的《论语》,甚至还有展开后长达几米的精美绘本……放好后,我对儿子说:“以后,我们睡前设定一段读书的时间,你和妈妈一起来读书,好吗?”

从那天开始,儿子每天洗完澡后,我就和他一起靠在大靠垫上,然后我让儿子从书架里选一本书我们一起看,开始时我读给他听,晚上是很安详的,灯光是温和的,这时孩子的心也很容易静下来。每天我有一个小小计划:先从儿子最感兴趣的书读起,他很喜欢看漫画,那是我为了培养他的幽默感而买的,小小的儿子看着小开本的《父与子》中的“歪打正着”而哈哈大笑,自然流露出的幽默感让儿子常常有意外之喜。记住,孩子的快乐是可以开发的。然后,我为他念唐诗,再读一篇短小的睡前故事,这样的读书方式儿子显然很感兴趣,这个过程我总是用手点着书上的字讲,这样,他既可以听故事,日积月累还可以学会认字,一举两得。

读书时间大概持续半小时,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儿子根本觉得不过瘾,总是缠着我给他再讲一个故事或一个小漫画:“我再听一个,就一个。”每每这时,我总是卖关子地说:“你看,如果你会认字,就根本不需要妈妈讲了,你自己就可以看书了。”于是,儿子每次跟我一起看书时,总是认真地看,慢慢就认了一些字了,这些我从来没刻意地教。其实很多东西孩子都是潜移默化中学会的,读书一样,认字也一样,所以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有时候,我累了,就会对儿子说:“妈妈想休息一会儿,你自己翻翻书,好吗?”于是,我把小录音机打开,让儿子听音乐,这时,他往往自己要捧一本书一知半解地看一会儿。更多时候,是我们母子俩一人一本书地看,很惬意的样子。有时儿子问我:“妈妈,你不看电视吗?”这时,我会说:“妈妈觉得看书比看电视有益,可以学很多东西。”儿子就似懂非懂地点头。

我们的读书时间已经坚持半年多了,这样的时光是安宁而愉悦的。每到这个时候,儿了总是很兴奋,我会故意开玩笑:“这是不是你最快乐的时间?”儿子小书架里的书已更换好几次了。除了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爱玩爱闹、天真烂漫,3岁半的儿子已经成为一个能坐得住爱看书的孩子了。

其实很多东西孩子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读书一样,认字也一样,所以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胎教不是教育吗?


在和胎宝宝“交流”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胎儿是不能学习的,也不能接受教育。

胎教不是教育,而是胎儿优孕和环境的丰富化。

这里的环境,既有胎盘血液供养丰富的“营养环境”,也有孕妇和胎儿所处的周围环境。作者从20余年前开始研究胎教时就得出结论:胎儿在子宫内是不能接收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能够形成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或动物后天获得的反射。胎宝宝在子宫内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所以胎儿当然是不能接收教育的。

只有在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教育才能得以进行,而子宫里的胎儿不能形成条件反射,所以也不能接收教育,因此胎教根本不是教育。但是“胎教”的说法又早在中国的周文王时期就开始了,所以也就沿用至今,但是它不属于教育的范畴。

胎儿可听到外界声音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通过B超、胎儿镜、胎心监护仪等仪器的使用,人们对不同月龄的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和一些生命器官的功能情况,都有了很清楚的认识。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国家的产科医师,在研究胎儿医学的基础上,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先进科学仪器的检查,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有了听觉功能,并用实验的方法发现出生后的婴儿,对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的表现。

在我国,胎教这一名词早已不是古代或国外某些人认为的对胎儿的“教育”。

作者曾通过与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的产科和B超室合作,从子宫内收录外界传入的音乐、机器噪音,同时记录胎儿的胎动、胎心率和呼吸相应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胎儿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对舒缓轻柔的音乐有安逸的表现,对噪声则表现为躁动不安。出生后的婴儿听到原先在子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会停止哭泣而转为安详地入睡或进入安静状态。

1985年,研究试管婴儿的著名教授刘斌参观巴黎生殖与健康科学院的时候,亲眼见到了给出生5天的胎教儿播放在子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孩子就会停止啼哭,咀嚼奶嘴并且胳膊也会随着音乐摆动。当改放其他音乐时孩子又啼哭,停止咀嚼奶嘴,胳膊也不再摆动。医学家认为这是胎儿有初浅记忆和对宫内的音乐有再认的能力。所以刘斌教授认为:“从第6个月起,胎儿就能聆听世界,能感受刺激,做出反应,并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甚至能记忆学习。胎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音乐胎教”本意不是教育

虽然胎儿从胎龄满24周后有了听觉,25~28周后有了视觉,但在子宫内和外界隔绝而且视觉功能并未成熟到像婴幼儿那样可以看的很清楚,无法像出生后那样用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来感受同一物体的不同属性,即对外界的物体不具备产生知觉的能力。因此,不论从环境条件还是自身条件上,胎儿都无法建立条件反射,所以把让胎儿听音乐说成是音乐教育或培养音乐爱好,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胎教的实质——让胎儿拥有丰富的大脑

科学的胎教应该是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休息条件下,从胎龄满6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等的刺激,丰富胎儿的大脑网络。大脑网络丰富了,记忆容量和记忆速度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丰富的大脑网络物质基础。所以,胎教的实质是以通过营养的环境的手段来达到使胎儿大脑网络丰富化的目的。

当人们认识到在胎儿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缺乏哪些物质会妨碍什么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就决定在该时期确保那些物质的充分供给。

例如从孕前3个月到孕12周让孕妇补充叶酸,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知道在孕12~24周期间胎儿大脑神经细胞生长繁殖最快,因此需要较多的用来构成细胞核蛋白的各种氨基酸和帮助合成核蛋白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于是让孕妇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饮食营养的充分摄入;当知道外界的强噪音会传入子宫内影响胎儿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发育后,嘱咐孕妇远离噪音环境;当科学证实了神经电脉冲可以促使大脑神经网络更丰富后,在胎儿有了听力后,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给他听等等,这些都是胎教的内容。所以,胎教的内容和实质,应是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从营养和环境方面的维护与促进。

胎教的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

胎教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为建造一座人生的摩天大厦,打下一个良好的大脑地基而已,而这栋大厦能否最后屹立在阳光下,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不能说有了胎教就有了天才,胎教不是培养天才,只是在为天才的生长准备肥沃的土壤,从而让我们的宝宝拥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

我家的IQ小精灵


上周末,带聪聪到早教中心上课。没想到,第一次上课,他表现就很抢眼。老师带着一群宝宝堆积木,我根本就没想聪聪会玩得那么不亦乐乎。他会把积木垒在一起,做个“小楼”;又大概是因为喜欢积木相碰时发出的声音,他会常拿积木玩“碰碰”。老师很高兴,说一般8个月左右的宝宝才会发现积木的趣味。聪聪才7个多月,当妈的我自然更欣慰了,好不容易才培养了这个醒目小精灵啊。

智力,等于能力?

宝宝能那么快地跟着老师堆积木,从此前编辑过的国外早教资料来看,这可是他IQ发展的一个能力表现。

20世纪初,IQ成为了科学论题。因为它对学业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所以常常被大家认为等同于学习成绩。但实际上,它是诸如逻辑、创意、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乃至处理信息时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职场发展、人际交往等等息息相关。

而针对婴幼儿,更多的是考察综合了认知、言语、社交、乃至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智能发展指数。国外的研究人员已发展了一套专门的测试,主要是围绕1-42个月的宝宝,在上述几个方面可以出现的能力作评测。像聪聪现在的年龄,对新鲜事儿特别来劲,所以当妈的我,对他记忆、观察、想像和注意力的培养,自然打醒十二分精神。编辑经验告诉我,把握启智的时间、注重宝宝摄入的营养乃至我们对宝宝智能发展投入的积极程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启智,越早越好

“三岁定八十”的老话,印证了现代科学的相关研究:之前就看过:美国那边的试验,出生头四个月补充足量DHA和ARA的宝宝,在18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比其他的宝宝高7分。到他们4岁,智商测试中高7分的结果仍然存在。还有研究发现:4岁与17岁的智力水平,相关性高达71%。也就是说如果聪聪现在有好的智能发展,那他长大成人后很有可能还保持着较高的智商,对他的学业、事业,甚至是人生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宝宝的脑袋可是个无底的宝藏库,能在未来挖掘出多少宝藏,就看在他们脑部发育的关键时刻,我们给予了什么。

DHA,启智“发动机”

我们首先还是要为宝宝打好脑部营养基础。如果承载宝宝智力的小脑袋瓜都没长好,何来智力的发展?营养专家经常强调的DHA,是脑部发育不可缺少的“发动机”。杨健教授说过,一个发育健全的大脑主要由脂肪酸组成,其中大部分是DHA和ARA。

不过,Google、百度了之后,才发现DHA这“家伙”只在海藻、深海鱼等生物及配方奶粉中存在。聪聪现在那么小,就算每顿都有鱼肉,量也很少,还要担心现在的鱼肉会不会重金属超标。所以母乳或含足量DHA水平的配方奶粉应该是他摄入DHA的最主要渠道。

还好,在怀聪聪前就知道,所以就算我不爱吃鱼,怀孕时也逼着自己硬啃,再补充富含DHA的孕妇奶粉,就是为了保证母乳中的DHA量。现在上班了,不能全天候照顾聪聪。就算是混合喂养,也是看过了各种营养的含量,才选择了现在这种含科学验证水平的

DHA/ARA奶粉。17mg/千卡的DHA和34mg/千卡的ARA,已经是可以找到的奶粉中最接近母乳水平,也最接近国际机构相关的建议水平。

下个星期,我还要带聪聪去早教中心,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做启蒙游戏。这样的双管齐下,DHA“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应该会成倍地增强了吧。

博客留言:

多多妈2008-4-2012:16

我家的多多也快一岁了,我也是一直给他喂养含高水平DHA和ARA的配方奶粉滴,现在的他和博客主的宝宝一样聪明伶俐,十分逗人喜欢。^_^

小熊妈妈2008-4-2319:53

我的宝宝只有两个月大,原来宝宝没病没痛已经放心,看完博主的介绍,现在要赶紧给他补DHA/ARA了,能培养出个“IQ博士”,当然更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