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有一段关于大学士张居正成长经历的描写———

张居正小时品学兼优,因此成为乡里同龄人的榜样。其中有一位小王爷,因不务正业常遭其母责骂:“你看人家张白龟(张居正幼时名‘白龟’),样样比你强,再看看你……”因此,小王爷记住了这个名字,且怀恨在心,等他长大了,便倚仗自己的权势将张居正的亲人加害致死,用以满足因童年的嫉妒而导致的报复心理。

想必小王爷的母亲抓破了脑袋也想不到,正是由于她的“树立榜样”和“严格要求”,才为儿子埋下了“定时炸弹”。

由此联想到时下一篇广为流传的微博:“别人家的孩子”,它的内容与五百年前那个王府里发生的事情一样: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而无论好心的父母在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时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听到时,会感受到三种信息:

一、安全感丧失,因为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二、自己的状态不被父母接受,成为别人才是好的。

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会形成生命能量的内耗。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孩子本来有机会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

比如有一个男孩子从小喜欢画画,连美术老师都说他“有潜质,若用心引导必可成器”。然而,固执的父母成天把爱因斯坦、牛顿和爱迪生等发明家挂在嘴边,要么就以邻居家的孩子作为榜样,什么“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人家怎么就比你聪明,比你细心?”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懂事,那么用功,你怎么就那么没心没肺?”

好的,孩子在这些榜样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长大,令父母遗憾的是,他没有成为科学家或医生,也没有成为画家,而只是一个纠结、内耗和自卑的男人。

那么,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为别人(科学家或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对不起那个真实的自己———两个自我始终在冲突。最终,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别人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其实,大多数人的童年都具备相同的经历,比如在说话的时候,孩子的说法往往得不到认可,而一定要搬出父母和老师,再大一点,搬出权威,什么引经据典,参考文献,就连招聘或择偶时,也以对方的口碑、标签和外人评价为主……是的,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具有自己的主见,因为早在童年,我们就必须遵从大人的指令:不能相信自己,别人的评价要比自我认知可靠得多。

本能的自我评价,早在童年阶段就被剥夺了。从而导致长大成人后,我们很难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观点和兴趣,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也很难有耐心去接纳别人的缺点,因为不接纳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纳别人。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并非戏言,心理学认为:攀比心就是分别心,它会强化高低贵贱的失衡心理,这就是不安定因素的根源。

因此,健康的爱是提供孩子一种良性的评价机制:对自己,要扬长避短,对朋友,要取长补短。即要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不从心时,请朋友协助。而不是放大别人的长处而轻视自己的长处。由此,孩子才能产生自信和自爱,也才能自尊和自立起来。

扩展阅读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关于家长的话题此起彼伏。那厢,美国的“虎妈”横空出世,以强悍的管教方式助两女成功,引起西方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这厢,上海的“猫爸”以身说法,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家长们纷纷站队、学“虎妈”或“猫爸”成功育儿模式时,网友们开始痛批,自己从小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爸妈从小拿来跟自己比的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自己的童年,就在每天的对比中,日益“自惭形秽”……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说到底,都是因其具备了一个共同点:树起了一根“成功育儿”的新标杆。多少年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还是13岁的少年大学生,抑或4岁时背诵《三字经》的小神童,话题一出,总能引来热烈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成功”的育儿经,也总被很多家长视为至宝而大力追捧。

其实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孩子成长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导。“虎妈”的孩子,不仅学业成功,而且登上最高音乐殿堂;“猫爸”的女儿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成绩优异被国外名校录取。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妈”的女儿、“猫爸”的女儿,成了众多追捧者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培养这么优秀的孩子,应按“虎妈”学虎样,还是照“猫爸”学猫样?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强硬还是宽松?小到选择课外特长学习的种类是画画还是乐器,大到择校升学是寄宿还是走读,该严格管束帮助孩子长大,还是该尊重孩子,自主成长……此类分歧是当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都要遇到的两难境地。因此,“虎妈”和“猫爸”“横空出世”后被不少家长当成效仿的榜样。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几个榜样,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本身有千差万别,教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对缺乏主见、习惯顺从的孩子,如果“虎妈”上场,事事做主、管头管脚,有可能按设定好的模式,一路顺风成长成才;如果对这类孩子按“猫爸”的散养政策,便可能放任自流、无力自主而迷失方向。对于自主性强、活泼多变的孩子来说,“虎妈”的管教方式则很可能压抑其个性,浪费潜能或者出现逆反;按“猫爸”的办法行事,把选择权放手给孩子,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向上、自立自强。

因此,问题争议的焦点,不再是虎妈与猫爸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而是哪种办法与某一个具体孩子、孩子成长的哪一方面、哪一阶段更“匹配”。小到每一位家长、大到一所学校,皆是如此。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而且,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准,也绝非“成绩全A”和“演奏到最高音乐殿堂”这一类。郎朗是成功的钢琴师,丁俊晖则是成功的球手,电脑时代的高级技工也可以炙手可热……成功标准要多元化,避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避免总以学习成绩和能否考进名牌大学做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才能多发现自家孩子的长处。孩子的成长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用心去打造出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那才最有效。

早教相关知识:千万别让“别人家的孩子”害了自己的孩子


记得小时候最讨厌爸妈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甚至都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慢慢的我也已为人父母,忽然有些理解说这句“别人家的孩子”时的种种心情……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也用起了这句名言“别人家的孩子”。猛然间与朋友的探讨觉察到了这其中的错误,于是下决心改正。今天就来讲讲:别让“别人家的孩子”害了自己的孩子……

听到“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会怎么想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期望爸爸妈妈夸奖的样子,你再看看今天面前的孩子!听到那句“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会想:爸妈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注,孩子心理上会觉得不安全,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孩子睡觉哆嗦,经常听到说我孩子胆小等等的一个小导火索。

随着长大,孩子有了更多的意识。他会感觉到“别人的孩子”是爸妈希望我成为别人那个样子才是好的。于是,一句“别人的孩子”不知道要埋没多少自己孩子的本性特长,甚至最后成为不了 “别人家的孩子”也没法儿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们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有时因为愤怒,有时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甚至有的家长还搬出了爱因斯坦这样的名人,或者小说里的故事再加上一句残忍的“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这一句句的伤害,以及耳旁这样的榜样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长大,最后就能成为科学家诗人、国家领导吗?恐怕这样的心理只能打造一个一个纠结、自卑的人生经历。而这样纠结的人生便是以“别人家的孩子”为起点的。

关注自己孩子的优点,别忽视别人家孩子的缺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适当引导自己孩子去关注一下“ 别人的孩子”,但是别对着自己的孩子天天灌输“别人的孩子”。我们要在发现自家孩子优点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斗志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成为优秀的孩子,当有了突出表现时还要适当的夸赞表扬,而不是全心全意的夸赞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在利用“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来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而是教会孩子自信和自爱。让自己孩子通过“别人的孩子”取得自己的成绩,争取更大的超越。

总结:同样作为家长,我们特别理解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但是,我们不得不告诉您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部分是看不到自己优势的孩子,无法体会到自爱和自信。而在未来如此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孩子能独立成长吗,您期望这种没有竞争力的孩子是您的孩子吗?所以,从现在我们就让自己的孩子摆脱“别人家的孩子”束缚,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竞争、进取的环境。

2022最全早教知识:去别人家做客提高交往能力


带着自己的宝宝去到亲朋好友家里玩,可以提高宝宝的社会经验,增强宝宝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对宝宝说来大有好处。但有的孩子在做客时不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至使聚会不欢而散,令父母难堪。那么,应该怎样指导自己的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呢?以下几点请参考:

一、做客前指导孩子。

1、对宝宝有明确要求,第一在外做客要讲文明懂礼貌举。让宝宝知道在别人家做客,和在自己家里不一样,各家的生活习惯和规矩是有区别的,要守规矩懂礼貌,别人家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张。

2、带宝宝去做客的时候,要为宝宝介绍各种情况,比如如何称呼之类的,如对方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爱护。

3、tip:作为客人一定要理解主人,多用用一下的句子,例如:好吗?可以吗?方便的话……还要宝宝的习惯给予重点强调要求。如孩子平时好强,事先就要告诉孩子与小伙伴玩时要谦和、忍让;有的孩子较胆小,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会和他玩得很开心”。

二、在做客中指导孩子。

去别人家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也要了解自己的宝宝,不要放任宝宝自己玩,置之不理。可从侧面观察宝宝在与小伙伴玩耍中的情况,作一些适当的指点、暗示,帮助孩子矫正一些不适宜的言行举止。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小问题,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话,也应鼓励孩子勇敢承认错误,言归于好。

三、做客后及时作出评价。

对宝宝在去别人家里玩的时候与小朋友相处时的表现要积极地评价,告诉宝宝正确的是非观,指出他的对错,今后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诫也不听从,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机会,并明确告诉孩子“等你知道怎样做客,怎样对待小伙伴时,我们才能带你去,否则主人不会欢迎你的。”

亲子早教网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人际交往能力十分重要,所以从小就要培养,比如带宝宝去别人家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要对对宝宝有明确要求,不要放任宝宝自己玩,置之不理。对宝宝在去别人家里玩的时候与小朋友相处时的表现要积极地评价,培养他的交往力。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早教:怎么应对孩子爱打断别人说话


孩子喜爱打断他人讲话、插话,父母不可以对孩子的这一个人行为纵容,可是在文化教育的全过程中又要留意限度,不可以损害到孩子的自尊,不可以严厉打击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应对孩子爱打断别人说话?

1、因事制宜

便是对于不一样的状况,采取有效适度的方法和方式多方面正确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內容明确提出疑惑,或碰到困难寻求帮助时,千万别因一时憋屈而当他人的面斥责孩子,不然就损害了孩子的“求知欲”和“自尊”。父母能够 跟孩子讲清,谈话完毕后再解释,还能够再赞美他一句:“你真情动脑子!”那样孩子是会原谅的。但过后一定要推行誓言,并文化教育孩子在他人谈话时不必随意地打断,对他说那样做是没礼貌的。怎么应对孩子爱打断别人说话?

假如大人在闲谈时需谈起的內容使孩子造成“共鸣点”,孩子因急切想表述自身的建议打断他人的谈话,父母何不给孩子一个“主要表现”的机遇,先征询与你沟通交流的另一方的建议,随后让孩子参加进去。但是,讲完话后应很婉转地强调孩子刚刚随意插话不是对的。那样孩子是较为容易认可你的指责的,由于孩子的“好胜心”获得了考虑。

2、照相机诱发

父母要运用一切能够 用于对孩子开展文化教育的机遇,对孩子多方面启迪和诱发,非常要留意应用产生在孩子身旁的事儿来文化教育孩子,使孩子遭受启发和提升。比如,父母带孩子在街上玩,看到了其他孩子在其父母和他人发言时插在中间吵个难休而遭受指责,就可以问一下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吗?为何?你喜爱他吗?”让孩子从这当中遭受文化教育。

3、以身作则

做父母的要留意自身的言谈举止,非常是“行”,这给孩子的危害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欠缺一定的鉴别工作能力,因而父母应塑造起一个文明礼貌地和人相处的楷模。怎么应对孩子爱打断别人说话?

4、立即夸奖

假如大人在谈话的情况下,孩子有一次沒有打搅大人,那麼待大人谈话完毕后,一定要立即地夸奖孩子的这类个人行为,使孩子这类不随便打断他人讲话的个人行为获得好的加强。那样,孩子便会逐渐培养不随便打断他人讲话的良好的习惯。

5、学会思考

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了解,必须等他人说完了,大家才可以接下来讲。尝试正确引导孩子换一个视角去独立思考,感受他人的体会,让孩子掌握插话带来他人的欠佳体会。

怎么应对孩子爱打断别人说话?家中有一个爱插话的孩子,是会让父母觉得头痛,也非常容易令人觉得孩子不礼貌,但这在其中是有缘故的,父母要是选准缘故,开展实际的正确引导,孩子会改正这一习惯性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