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童话故事

2020-06-03 看童话故事 看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看的

看中国富豪如何教育子女。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看中国富豪如何教育子女》,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李嘉诚:做人第一

李嘉诚在谈到对子女的时,他说,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在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李嘉诚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他严格要求儿子艰苦朴素、不讲排场,要他们注意树立自己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而且他要儿子为别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务实奉献。

李嘉诚认为,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

章光101总裁赵章光:要引导

对于孩子你首先就是要放开,引导他。不要硬拉,引导他很关键。每个人都有脾气,他到一定时间会想起来那个事我爸爸说得对。你千万不能硬拉着他,这个很关键。也就是说“放手养鱼”。适当的时候指点指点他。

第二个花钱问题很关键,作为稍微富裕点的父母,别太抠,该花就花。大学刚刚毕业我就让我的孩子去学车,我的老伴说学车多危险,可你让他学他也高兴。他们特别想开,你不让他开偷偷出去开会出事情。所以我的孩子大学刚刚毕业就让他们学车去。

新华联集团董事长傅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我认为,父母如果经常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就会让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和勇气,更会使孩子感到危机。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超常的、过分的爱及给予,引起的负效应是危险的——无疑是告诉孩子“可以依赖父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难以有所作为。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鼓励孩子的善行

在我创业初期,儿子年幼。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和孩子之间无法“零距离”。我就想,干脆让孩子开始“半独立”的生活吧。我一狠心,将儿子送到朋友处寄养。孩子见不到我,经常抱怨。残忍吧?也许。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是天性,但我要搞事业,哪能和孩子天天“亲密接触”啊!

然而,孩子还是和我最亲近。每次,只要我们父子俩凑在一起,我就带他去书店。买什么样的书呢?就买好人行善的故事书吧。孩子非常高兴,于是,我就一个一个故事讲给他听。我用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诉孩子人生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而人的高尚品格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说:“孩子,你想成为有出息的人吗?如果想,你就必须有好品行。你是爸爸的最爱,爸爸为有你这么个孩子而骄傲!努力吧!”

我尽管和孩子相处时间不长,可我很注意观察孩子的每一点每一滴,儿子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哪怕是非常非常细小的一件事,只要反映出他行为”善”的一面,我就用“放大镜”去赞美他。

儿子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他清澈透明,善良正直,爱憎分明,是非观念很强,有民族自尊心。孩子的心态非常健康。

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让孩子独立

只要父母不把财富当一回事,孩子当然也就不会当回事。孩子的言行是受父母影响的。我的收入中有2000元是给女儿的,这里面包括她一年的学费和零花钱。我会告诉她:“在这个范围里,你可以自己支配,可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行了。”

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第一条要做到的是品格好

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第一条要做到的是品格好。要善良,正直,有责任心,悲天悯人,终生不变的是高贵情感。

大连华丰集团董事长任运良:跟有素质的人交往

我之所以希望我的孩子们能跟有素质的人交往,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就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能通过这种交往,对自身的提高、事业的发展有好处。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

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

综艺股份董事长昝圣达:从不过分宠爱孩子

我几乎没有打骂过女儿,但也从不过分宠爱她,对她不合理的要求绝不满足。面对任性的孩子,有些家长一味迁就,怕孩子受苦。然而这样做,事实上不会给孩子真正的幸福。要真爱孩子的话,就要从小严格要求孩子、严格训练孩子,不要让他们养成任性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不懂事时的任性已荡然无存。如今,她依然很有个性,很自信,很要强,但不自负。

西安海星集团总裁荣海:重视对人的素质

我比较欣赏美国的教育方式——重视对人的素质。我相信,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浩:节约

这些年来,老婆自己工作有工资拿,我也就不额外给她钱,家用和孩子的零用钱都是她来付,我管大一些的开支,比如孩子的经费。但是家用真的花很少钱,我们都很节约。

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王林祥:孩子要自己走路

“要找工作,我不会帮她,不会安排她到我的公司里来。她来接我的班是完全不可能的,她自己的路就让她自己去走吧。”

扩展阅读

中国和美国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和美国如何教育孩子吃饭”,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儿童早教: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儿童盆友从休斯敦学习培训回归,好多个朋友前往接风洗尘,好多个三四十岁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就说起了孩子。大伙儿一致规定盆友谈一谈他所看到的美国人是怎样文化教育孩子的。盆友说:“美国的孩子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随意,那麼懒散。她们的父母给他定了很多‘清规戒律’。”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妈妈是孩子的特首

在中国,妈妈是孩子的“平安符”,袒护、宠孩子是妈妈的“专利权”。殊不知,在美国却不是这样。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儿童

刚到休斯敦,大家到商场去购置日常生活用品。有一个美国妈妈牵着一个大概2岁多的小男孩,小男孩拿着一个小玩具狙击步枪坐着地面上又哭又闹:“我要这一!我要这一!”妈妈哄了十多分钟,好像并不奏效,因此两手把握住小男孩的肩部把他提了起來,严格地说:“小约翰,看见妈妈的双眼,妈妈说不能!”小男孩并不仰头。这名美国妈妈更严格了:“约翰,将头抬起来!”小男孩慢慢地伸出了头,看见妈妈。十多分钟后,小男孩好像了解了妈妈的目光,老老实实地把玩具枪拿给了妈妈。

之后就这个难题,我求教了美国同行业,她们觉得在孩子的儿童早期教育中,妈妈对孩子的一生有挺大的危害。在美国,孩子能不能吃朱古力、打网络游戏、请小孩子到家中坐客都事前必须向妈妈请示报告,并作出“费用预算”。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儿童

孩子始终是父母的自豪

让我们授课的罗伯特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离婚了、除开技术专业就没有其他爱好的男生,他常常取出一个孩子气的绘画集使我们看。说真话,这些绘画真是便是艺术涂鸦,一些还能判段是只鸟或是房屋,有的压根就不清楚是啥。但是罗伯特却把它视作商品,逐一让我们详细介绍它是孩子多少岁的著作,令人充足感受到孩子始终是父母的自豪。

在大家归国前,美国同行业机构大家去旅行。一个带队的管理层好像郁郁寡欢,不断拨通手机上。大家都认为是他家中出了哪些大事儿,之后才知道,他孩子在那一天报名参加住宅小区里的足球赛事。大家长出一口气:“啥事啊!不便是孩子们开玩笑吗?”纵使这般,最后孩子還是消沉地为爸爸报告了她们的战绩。这名爸爸听后后笑着宽慰道:“那么猛烈啊!我的小宝贝!可是我没能见到,敌人太厉害了!下一次,大家再勤奋,一定可以击败她们!”

犯错误是要致歉的

也是在归国前夜,我与一盆友受邀到业务经理汤母家中坐客。

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用餐的情况下,我一臀部坐着主人的孩子想坐的部位上。小家伙就刚开始闹:“那是我的地区,我想坐那边。”主人家赶快回来劝,小家伙還是闹,男主角越来越严肃认真起來:“不懂事,就返回自身的屋子里去!”小家伙还真倔,含着泪冲到了楼。我赶忙说:“没事儿,换一下部位吧!”主人家就说:“不好,那样会惯坏孩子的。”已过十几分钟,小家伙下了楼,男主角问:“你准备好了吗?”小家伙重重的点了点点头,低下头向我致歉。此刻,男主角和主人家依次学会放下厨具走以往情深地吻了吻小家伙。

早教:看看国外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教:看看国外父母如何惩罚孩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都是犯错,都是有受父母惩罚的情况下,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发展、提升,不至于因惩罚而使孩子心中堆积内向恨心态,从而导致父子俩彼此对立面,这在其中很一些方法的。海外的《父亲手册》表述了惩罚孩子的七条标准。国外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一是犯错就需要惩罚。

假如孩子发火时把一片夹层玻璃粉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文化教育他它是他的过失。他尽管沒有料想到自身个人行为的不良影响,但他仍旧负赔付之责。国外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二是要将你的规定对孩子讲明白。

倘若你规定孩子做了课外作业才准看电视剧,你就需要对他讲得一清二楚,使他记在心中。假如你发觉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剧,你也就罚他几日以内禁止看电视剧。你先要定好你的规定,他犯了再惩罚,不得不教而罚。

三是在惩罚以前,先向孩子警示,一两次警示就会让孩子警醒,他务必纠正自身的个人行为,不然就会遭受惩罚。

四是惩罚的刚开始与結果要确立,不必让家里一整天都充满了怨愤气场。惩罚结束,一切便算以往。

五是犯错误以后,马上惩罚。

母亲总会孩子说的那句“爸爸回来后就有了你瞧的啦!”的口头语,并不宜具体情况。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这就更坏。由于小孩子没有什么规则意识,直到他被惩罚时,他早忘记了惩罚的缘故了。大一点的孩子如犯了重特大不正确也必须马上惩罚。妈妈假如能马上把爸爸叫回家了来,爸爸在现场惩罚要比等他下班回家来再惩罚合理。国外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六是在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表述一遍惩罚的缘故,不然孩子不明白她们为何责罚。

七是要言行一致。

国外父母如何惩罚孩子?倘若你警示过孩子当他犯某一种过失时要惩罚他,那麼在他犯错后,你也就一定要推行你惩罚的誓言。倘若你没惩罚,你之后便无法下发指令,你的惩罚也就失去恫吓功效。

中国父母倾向美国子女教育方式


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美国标准”之时,美国人却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是否真的完美无缺。特别是在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儿童表现进行对比之后,美国人越来越质疑自己所推崇的方式方法是否足够正确。

不久前,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潘蜜拉·杜克曼女士出版的《养育宝贝》一书,更是将幼儿教育这一讨论热题再度推向了高潮。

这位女记者在书中写到,法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礼貌和修养,在豪华餐厅里,她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小孩不乱扔食物,而法国小孩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刀叉吃饭”;“法国孩子玩耍时不需要父母陪着,所以他们的妈妈有足够的精力装扮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描述让美国人跌破了眼镜,羡慕到了极点。那么法国人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树立家长的权威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雷诺博士补充说,权威和爱并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两者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才设立了种种规矩,以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事实上,设立界限和规矩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赢得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缺少了严格的管教,孩子反而会感到被忽视和遗弃。

那么,如何培养家长的权威呢?

接受采访的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正确合理”地教育他们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认真地付诸实践。埃里克说,其实施行权威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当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他不能做的原因。简单粗暴、不加解释的禁止,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在摆出家长威严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情他不能去做,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娜塔莉的感受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间的共识也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双方一个人告诉孩子“可以”,而另一个人却说“不”,孩子便不会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利用父母间的分歧来做坏事。另外,权威在言行一致中才能真正得到树立和体现。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这些规矩绝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在管教儿子的同时,埃里克和娜塔莉也十分注意拿捏分寸,因为“权威不等于专横和专制”。如果家长让孩子感到畏惧,如果他们的命令不合理或有失公正,如果他们连孩子的幽默感和情绪抒发都要禁止,那么他们的教育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根据法国著名的儿童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斯·多尔托提出的“冒险”学说,在对儿子进行一丝不苟的严格教育的同时,这对夫妇也没有忘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留有一定空间的行为自由。“在规矩之内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都十分必要。”雷诺博士解释说。

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美国幼儿教育强调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充足、慷慨、无条件的关爱,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参与他们的游戏,尽量减少对他们的约束,鼓励他们的天性尽情发扬,用表扬代替惩罚等等,而这些理论法国的教育专家们并不完全认同。

法国儿童心理学专家玛丽·吕克医生认为,所有小孩子都会想要大人时刻待在自己身边,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自娱自乐的本领。

吕克医生建议父母不要一直陪孩子做游戏,更不要在游戏时给孩子太多“直截了当”的提示,例如“应该把大象涂成灰色,应该给布娃娃穿这件衣服,当心沙发”等等。当一个孩子太依赖父母的帮助时,他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周围世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无法勇敢地探索外面的精彩,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吕克医生认为,从3岁起,小孩子就有了独自玩耍的能力,并且也有了抵御一定程度孤独感的心理强度。从这个年龄开始,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萌芽,想象中的世界开始向他们展开。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去干扰他们,他们可以与布娃娃对话几个小时,能够自己编出各种故事。然而,这对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为通常家长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在没有他们看护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待着。

那么,如何教导孩子学会独自玩耍呢?如何帮助他们培养独处的能力呢?埃里克和娜塔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借鉴。

娜塔莉首先向儿子做了清楚的说明:“你可以在我身边玩,但这不等于说我要和你一起玩。”然后,她建议儿子把图画本和积木带到身边。“家长的在场会使孩子感到安心,”娜塔莉解释说,“其实对孩子来说,家长参与游戏并不比待在他身边更重要。你可以尽管处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时不时地看一下他就好。他也会很自豪地向你展示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作品’。这时,你一定要向他表示祝贺并且表达你为他骄傲的心情。”

接下来是要培养孩子独自待在房间玩耍的习惯。娜塔莉首先确认了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比方说可以被孩子吞掉的小物件等等。然后她向儿子解释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她把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放在了房间的某个角落,慢慢地,儿子便爱上了这个“属于他”的角落。她总是让房间门保持打开的状态。因为心理医生证实,房子里的响动会让小孩子感到安心。最初几次儿子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娜塔莉也按照医生的叮嘱,没有马上塞给他玩具,而是让他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次把儿子单独留在房间里时,娜塔莉都会鼓励他:“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会自己找到有趣的事情做。”

“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独自玩耍20~30分钟,所以他每过一会儿就来找你是很正常的。这时你要对他说‘我不陪你了,你看起来玩得很高兴,我要准备晚饭’。”娜塔莉说。

雷诺博士认为,让孩子和他的玩具单独待在房间里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创造新的游戏,编出新的故事。儿童通过独自玩耍,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他的想象世界,他还可以克服对空虚和无人的惧怕,并将孤独的时光转化为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经历。“独处的能力”将使他终身受益。

看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