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做人第一

李嘉诚在谈到对子女的时,他说,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在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李嘉诚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他严格要求儿子艰苦朴素、不讲排场,要他们注意树立自己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而且他要儿子为别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务实奉献。

李嘉诚认为,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

章光101总裁赵章光:要引导

对于孩子你首先就是要放开,引导他。不要硬拉,引导他很关键。每个人都有脾气,他到一定时间会想起来那个事我爸爸说得对。你千万不能硬拉着他,这个很关键。也就是说“放手养鱼”。适当的时候指点指点他。

第二个花钱问题很关键,作为稍微富裕点的父母,别太抠,该花就花。大学刚刚毕业我就让我的孩子去学车,我的老伴说学车多危险,可你让他学他也高兴。他们特别想开,你不让他开偷偷出去开会出事情。所以我的孩子大学刚刚毕业就让他们学车去。

新华联集团董事长傅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我认为,父母如果经常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就会让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和勇气,更会使孩子感到危机。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超常的、过分的爱及给予,引起的负效应是危险的——无疑是告诉孩子“可以依赖父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难以有所作为。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鼓励孩子的善行

在我创业初期,儿子年幼。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和孩子之间无法“零距离”。我就想,干脆让孩子开始“半独立”的生活吧。我一狠心,将儿子送到朋友处寄养。孩子见不到我,经常抱怨。残忍吧?也许。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是天性,但我要搞事业,哪能和孩子天天“亲密接触”啊!

然而,孩子还是和我最亲近。每次,只要我们父子俩凑在一起,我就带他去书店。买什么样的书呢?就买好人行善的故事书吧。孩子非常高兴,于是,我就一个一个故事讲给他听。我用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诉孩子人生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而人的高尚品格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说:“孩子,你想成为有出息的人吗?如果想,你就必须有好品行。你是爸爸的最爱,爸爸为有你这么个孩子而骄傲!努力吧!”

我尽管和孩子相处时间不长,可我很注意观察孩子的每一点每一滴,儿子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哪怕是非常非常细小的一件事,只要反映出他行为”善”的一面,我就用“放大镜”去赞美他。

儿子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他清澈透明,善良正直,爱憎分明,是非观念很强,有民族自尊心。孩子的心态非常健康。

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让孩子独立

只要父母不把财富当一回事,孩子当然也就不会当回事。孩子的言行是受父母影响的。我的收入中有2000元是给女儿的,这里面包括她一年的学费和零花钱。我会告诉她:“在这个范围里,你可以自己支配,可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行了。”

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第一条要做到的是品格好

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第一条要做到的是品格好。要善良,正直,有责任心,悲天悯人,终生不变的是高贵情感。

大连华丰集团董事长任运良:跟有素质的人交往

我之所以希望我的孩子们能跟有素质的人交往,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就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能通过这种交往,对自身的提高、事业的发展有好处。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

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

综艺股份董事长昝圣达:从不过分宠爱孩子

我几乎没有打骂过女儿,但也从不过分宠爱她,对她不合理的要求绝不满足。面对任性的孩子,有些家长一味迁就,怕孩子受苦。然而这样做,事实上不会给孩子真正的幸福。要真爱孩子的话,就要从小严格要求孩子、严格训练孩子,不要让他们养成任性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不懂事时的任性已荡然无存。如今,她依然很有个性,很自信,很要强,但不自负。

西安海星集团总裁荣海:重视对人的素质

我比较欣赏美国的教育方式——重视对人的素质。我相信,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浩:节约

这些年来,老婆自己工作有工资拿,我也就不额外给她钱,家用和孩子的零用钱都是她来付,我管大一些的开支,比如孩子的经费。但是家用真的花很少钱,我们都很节约。

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王林祥:孩子要自己走路

“要找工作,我不会帮她,不会安排她到我的公司里来。她来接我的班是完全不可能的,她自己的路就让她自己去走吧。”

相关阅读

老外看中国养育孩子怪事多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孩子要奢侈的玩具,连收入比较有限的父母都会马上给他(她)买;孩子要不健康的垃圾食品,爷爷奶奶也会不顾一切地喂他(她)吃。被父母宠坏的小孩也变得过分自我、缺少约束。有一次,在火车上我看到这样的几名乘客:爷爷奶奶和无法安静的小孙子。这孩子在车厢里乱跑,旁若无人地大喊大叫,动别人的东西,甚至踢别人,闹得整节车厢都乱套了……我想,全车厢的人都恨不得打这孩子的屁股,而爷爷奶奶却带着微笑看着孙子的这些游戏。

还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里碰到一件事情。一个抱着一个小宝宝的母亲,旁边坐着一个打扮得很时尚的中年女士。孩子的父亲、爷爷和奶奶也在附近坐着。突然我听到一声大叫:“啊,你知道我这衣服多少钱买的,你赔得起吗?”原来小孩从开裆裤里往时髦女士的身上撒了尿。我想孩子的父母应该感觉多尴尬啊!不过他们一点都没尴尬,却反而开始责怪这位女士,他们觉得孩子的尿并没什么,相反应该高兴才对!孩子的行为当然没什么,不过父母的反应让我觉得好奇怪!

“望子成龙”恐怕是世界上每个家长的梦想。不过在中国,好像是每个爸爸妈妈都能肯定,他们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一类的人物。为了这一点,他们愿意花所有的金钱与精力,但结果却是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有一次,我去一位同事的家里,他们家墙上到处都挂着一些汉字和英文单词,说是让孩子(不到三个月大)慢慢背的。同事说越早教育越好,这样孩子才会聪明,将来才会上大学,有出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孩子的生活也越来越难。总的来说,中国小学生按着父母的构想,应该会弹钢琴,会说流利的外语,会背唐诗、宋词等。孩子们只知道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在外边跟其他小朋友踢足球,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虽然被灌输了很多知识,但孩子们缺乏创造力,他们很多也缺少自理能力和社交的能力,还有很多小孩由于缺少运动导致体质虚弱或者过于肥胖。

从扫塔事件看中国式家长的脆弱


上周的《爸爸去哪儿》老爸们带着萌娃们来到了贝叶书院学习禅修,结束后孩子们体验了“斋饭”。按照规则,最后一个吃完饭的林大骏被要求和师傅一起扫塔,惹得“爱子心切”的林永健险些泪奔,不仅与儿子难分难舍,扫塔时更是躲在草丛中深情注视。相比之下,反倒是大骏表现得更加淡定。

据说在后来的采访中林永健还表示了对儿子的愧疚:“长这么大头一回受到惩罚,他一直在那憋着不流眼泪,那一下我就受不了”。说实话,有时候这种中国家长式的脆弱也挺让人“受不了”的。本来,孩子去扫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既伤不着也累不着,肯定是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事。但是林爸爸这样的家长就偏偏“受不了”,偏偏要泪眼婆娑地嘱咐儿子要坚强。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分析林爸爸的心理原因就会明白,这是很多家长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竞争意识在作祟,因为觉得儿子在“吃饭比赛”中输了,被安排扫塔就是惩罚,是输了的代价,所以扫塔才会变成那么“悲壮”的事情。如果抛开竞争、抛开惩罚,单纯地安排一个孩子去扫塔,恐怕每个爸爸都会希望孩子多一次这种难得的体验,是“惩罚”这个魔咒使得扫塔变了味儿。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他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构成关系的理解。具体到扫塔这件事上,影响大骏心理发展的,既不是他自己吃饭的快慢,也不是最后一名必须扫塔的规则,而是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将扫塔看成惩罚?还是看成一种特别的体验?这种对事件的认知将会最终影响到孩子对自身、对世界、以及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小“雷达”,他们对于父母的情绪都是天生敏感的,几个月的婴儿也会对父母的情绪做出反应,如果父母从扫塔事件中体会到得是竞争和惩罚,那么孩子就会终身感受到这个魔咒的力量;如果父母从扫塔事件中看到的是与众不同的宝贵体验,那么孩子也会乐观、淡定地面对成长道路上诸如此类的“挫败”历程。

穿越过漫长的成长之路你终会明白,曾经的善意恶意都是生命中的伏笔,你从中挖掘出什么,你的人生走向就是什么。

往期回顾:

爸爸去哪儿第一期专家点评

中国和美国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中国的“隔代教育”问题


什么是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帮助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