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伤害是儿童就诊的主要诱因。意外伤害已成为世界各国0―14岁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中国儿童死亡原因中26。1%为意外伤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上升。我国儿童死亡中每4人就有1人是因意外伤害事故造成,超过了因传染病、营养性疾病和儿童恶性肿瘤所造成的死亡率。

有资料显示:我国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0%左右,其中4%的儿童致残,1%的儿童死亡。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人数比儿童恶性肿瘤等4种疾病死亡人数的总和还多,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意外受伤需要就医或者留下残疾。

儿童意外伤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差异和年龄特征。调查显示,南方儿童意外伤害的前三位死因是溺水、窒息和车祸,而北方儿童更多的死于窒息、中毒和车祸。城市儿童的首位意外死因是车祸,农村则为溺水。1岁以内婴儿多因窒息死亡,1~4岁儿童常死于溺水,5~14岁儿童则以车祸为主要死因。

暑假是意外伤害高发期

据市急救中心统计,从6月份开始,北京市青少年儿童因意外伤害事故而呼叫急救车的超过200起。其中,120急救中心的接警量较去年上升23%。在这些意外事件中,儿童外伤占据了最大比例,车祸则为第二“杀手”。

此外,因家长疏忽造成的电击、烫伤、溺水、坠落等伤害也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儿童意外伤害事件多发生在下午5点到晚8点之间,这个时间段通常家长刚吃过晚饭,在休息或外出遛弯时,对儿童照看不周。医务人员提醒,暑假期间孩子独自在家时间较长,家长一定要加强防护意识。

溺水烫伤等意外伤害需重点防护

烫伤是0-5岁儿童最容易发生在家里的意外伤害之一。0-5岁的幼儿,心中对周围事物好奇的种子逐渐萌芽,电饭煲冒出的白烟,红彤彤的瓦斯……他们都想去亲密接触,特别是夏季,穿衣少、皮肤外露,使得这些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孩子极易发生严重的烧烫伤。

烧烫的巨大伤痛,漫长的康复期,高额的治疗费用,以及可能留下终生的疤痕和残疾,这些原本可以预防的伤害却成了孩子童年的痛苦回忆!

1.把家中暖瓶,饮水器和电饭煲等热容器放在高处,使孩子不易碰到。

2.尽量不用桌布,以防孩子拉扯桌布引起盛放热液的容器翻到。

3.把点火用具,如打火机,火柴放在孩子不易取到之处,并教导孩子不玩。

4.煤气不用时关掉总开关,以防孩子模仿点火

5.给孩子洗澡时,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并总是用手先试或用水温卡测水温,使水温保持在38度左右。

6.使用电取暖器,注意远离孩子,或加围栏;热水袋、暖手煲等也要时刻注意其温度不过高。

7.家里的电插板,电源线等要远离孩子。婴幼儿会啃咬电线而被点击。

8.把家用强力清洁剂,如除污剂,碱水,浓硫酸等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以免被孩子误食或泼洒到脸上或其他暴露的皮肤上,导致化学性烧伤。

儿童意外伤害按其轻重可分为以下三类:

1.迅速危及生命的如淹溺、触电、雷击、外伤大出血、气管异物、车祸和中毒等。这一类事故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2.另一类意外伤害虽不会顷刻致命,但也十分严重,如各种烧烫伤、骨折、毒蛇咬伤等,如迟迟不作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造成严重后果。

3.还有一类是轻微的意外伤害,如小刀划破了一个小口,摔破了一点皮等,这些在家里可进行简单处理,必要时到医院治疗。

儿童意外伤害需要急救处理的是前两类,急救处理的原则是:

抢救生命:首先要注意的是受伤儿童的呼吸、心跳是否正常。如果受伤儿童心跳、呼吸不规律,快要停止或刚刚停止,当务之急就是设法暂时用人为的力量来帮助病儿呼吸,以期恢复自主呼吸。在常温下,呼吸、心跳完全停止4分钟以上,生命就会岌岌可危;超过10分钟,病儿就很难复苏。如果不立即进行急救,只等送医院再救,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预防并发症:在抢救病儿时要尽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和以后留下后遗症。如儿童摔伤或坠落伤时可发生脊柱骨折。当病儿脊背疼痛疑有脊柱骨折时,应严禁让病儿走动,转运时一定用木板作担架运送。如果让病儿走动,或用绳索等软担架运送,或抱着背着转送,都可能因脊椎的活动而损伤脊髓神经,造成截瘫。

zj09.com小编推荐

给宝贝买书 安全性不可忽视


图书包罗万象,即便是不识字的宝宝,也能从中获益。但面对琳琅的儿童图书,究竟哪些更适合自己的孩子,纸质、布质,还是有声的?

“不管给孩子选什么,安全都是第一位的。”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李海鹰指出,“市场上的儿童图书虽然材质多多,但鉴别质量有个基本原则,就是先看再闻。”“先看”指看颜色,色彩过于浓重的,染料必然用得较多,很可能造成铅超标。一旦儿童接触这类图书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铅水平升高。“再闻”,即闻气味,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图书,往往有一股刺鼻的气味。“总的来说,图书加工工艺越复杂,用的原材料越多,颜色越浓重,潜在的风险就越大。综合实用性、安全性,以及印刷工艺等因素来看,纸质图书仍是首选。”

李海鹰建议,给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选有塑封的纸质图书卡片,一方面便于清洁,不易滋生细菌,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有“破坏力”的小家伙们一撕就坏。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孩子,不妨选择一些租赁的图书,经过通风、日晒的“清洁”处理后,安全性是基本可以保障的。

“幼儿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因此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图书卡片非常重要。”李海鹰说,孩子六七个月大时,家长就可以开始给孩子看图画、讲解内容,使孩子扩大眼界,培养孩子视觉、听觉的联系。但对“小月龄”的孩子而言,无论是颜色还是图形,都要选择“最基本”的。如颜色选白、黑、红、黄、蓝等,稍有彩色即可,不必太丰富;图形也不需要复杂,从圆形、方形等最基本的图形开始。再大些的孩子会触摸了,图书卡片里可以出现一些线条简单的人物、花草和房子的轮廓。但要提醒的是,书中的东西再好,也比不了生活中的“实物”,家长要记得教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物品,给他们讲解物品的特点和用途等。过了1岁,家长可以开始教宝宝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此外,一些结构非常简单的小故事,孩子也可以接受了。至于诗词、英文等高级图书,要因人而异,千万不要勉强孩子学习。

暑假来袭,亲子出游“四防”计划


引言:暑期以致,为满足孩子的暑期活动,爸爸妈妈们各式各样的策划这暑期出游活动。不少家长常常会选择周末自驾游,带孩子到临近市县或郊区钓鱼、游泳。这些场所大都无安全警示牌,更无安保人员。

出游前家长和孩子一定要注意出游安全和健康,做好“四防”。

一防中暑

由于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大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孩子容易出现发热、乏力、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甚至痉挛陷入昏迷的中暑症状。

医生建议,出游时尽量让孩子穿轻薄透气、易散热的服装,戴防晒帽,擦防晒霜,合理安排行程,亲子游戏,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并适时补充水分。如果途中孩子出现中暑症状,家长不要慌张。症状较轻时,要带孩子到阴凉、通风处,让其顺畅排汗,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症状很快便会消失;症状较重时,则需立即送医治疗,以免危及生命。

二防摔擦伤

出外旅游,特别是爬山时,孩子磕碰后出现小摔伤小擦伤,很多家长对此不上心,认为无需特别处理。

王敏说,有些摔伤单凭肉眼和痛觉并不能觉察出严重性。如骨折,有时只是简单断裂而没有移位,没有伤及相连的某个神经,并不会立刻使人感觉到应激性疼痛,但在之后的活动中若出现一个闪失,或许会引发大麻烦,因此小摔伤也不可忽视。

户外蚊虫较多,蚊子叮咬孩子擦伤的皮肤,容易使伤口发生严重感染,加重病情。出行应备上创可贴。小摔伤最好在旅行结束后,到医院进行检查。

三防溺水

为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少家长常常会选择周末自驾游,带孩子到临近市县或郊区钓鱼、游泳。这些场所大都无安全警示牌,更无安保人员。

王敏建议,家长最好不要带年幼的孩子去这些场所。一旦发生溺水,紧急拨打120急救。在等待的时间里,将孩子的头部处于低位,拍打其背部,使进入呼吸道和肺中的水流出。如果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要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心跳已经停止,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千万不可因过于悲痛而放弃,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四防饮食不洁

夏季气温高,亲子游戏,食物容易变质。出游时,家长不要图方便,在街边摊点随意购买食物充饥。要告诉孩子饭前洗手。此外,冷饮虽好,但孩子不宜多喝。冷饮喝多了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急剧收缩、痉挛,造成胃黏膜严重缺血,致使胃酸、胃蛋白酶等明显减少,降低胃的消化能力、灭菌能力、免疫能力,给出行带来麻烦。

本网站小编总结:近几年,亲子出游成为了每个家庭喜欢的活动,可以亲近大自然,也可以和孩子自由自在的在一起,寻找自己的童年,暑期亲子出游尤其注意一些问题,避免让孩子在暑期出现生病症状,影响心情出游。

暑假为孩子的安全买单(幼儿安全专题)


前言:目前孩子们基本上都已经步入了暑假生活,据相关的统计,每年在暑假因意外死亡的孩子不在少数,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多提醒家长在暑假期间多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意外伤害1:跌倒

惊险一幕蹦蹦床貌似安全实易摔伤

7月18日傍晚,记者在角门南站附近一小区门口看见,贴满了卡通图片的蹦蹦床很受孩子们的欢迎。3个小孩在一张直径不到2米的蹦蹦床上欢快地跳着,孩子们不时地会撞到一起,人压着人,一同滚落到垫子上。

这样的危险画面,在不远处的地铁公益西桥出口附近的儿童游乐场也在上演着。在这里,有弹力的水床和蹦蹦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水床离地有40厘米,四周没有防护围栏,任由孩子们跳来跳去。蹦蹦床离地1.5米,虽设有防护围栏,但是从1岁多的小孩子到五六岁的大孩子都在里面跳着,往往是小个子的孩子还没有站稳,就被大个孩子跳起的力量弹倒在地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教授李榴柏表示,水床、充气蹦床,一般看上去柔软又有弹性,看似安全,但很容易导致跌倒伤害。“玩蹦蹦床时应保证每次只有一个孩子在上面,如果多人玩耍,每个人的振幅不一样,会有危险”。当很多人在蹦床上一起玩时,就有被撞倒或压倒的危险。如果被撞在胸口上,有可能胸口软组织受伤,重者会肋骨断裂。一张蹦床上,孩子越多,危险系数就越高,碰撞及踩踏意外就会更多。

专家支招

跌倒后密切关注反应

李榴柏表示,跌倒或坠落是导致儿童伤害发生和残疾的首要原因。近5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儿童伤害门急诊病例中,跌倒/坠落排在第一位。10岁以下的儿童是因跌落或摔倒而受伤甚至死亡的高发人群,其中1-4岁幼儿的跌落或摔倒大多发生在家里。

李榴柏强调,“如果孩子发生跌倒或坠落,应密切关注跌倒后孩子的反应。如果某一部位疼痛或有困倦表现,应赶快就医”。

如果孩子头部受伤,导致意识不清,要立即叫救护车;同时,将意识不清的孩子侧卧,手放在头下,保持呼吸畅通,等待救护。万一发生了骨折和关节脱位,千万不要随意地移动或搬动孩子,这可能会引起受伤处进一步的错位,以及血管破裂出血。

家中护栏须竖向安放

最近,有多起小孩儿卡在高层楼窗户护栏上的消息见诸报端,引起广泛关注。

李榴柏表示,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楼房,应安装窗户护栏。护栏应选择竖向排列、间距小于10厘米宽的栏杆,避免使用横向栏杆,以免儿童攀爬。同时,确保窗户和阳台边没有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等家具;低矮窗台应有防护栏。

如果家中是有楼梯的复式楼房,楼梯应当有扶手,楼梯的顶部和底部应安装楼梯门,以防儿童从楼梯上坠落。

孩子从床上跌落也是很常见的情况,对此李榴柏表示,儿童床周围的地板上应放置地毯等软性防护材料,以防儿童摔出时受伤;使用抗冲力的海绵等包裹家具锐利的边角,以防儿童碰伤;睡床应靠墙壁并有护栏。

此外,应保持地面不湿滑;在浴室应使用防滑垫。清除地面障碍物(电线、地毯的边角等)。使用抗碎玻璃或给玻璃贴膜,以防儿童跌倒时发生玻璃的割裂伤。

户外活动须佩戴护具

对于年龄较大、活动力较强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时发生跌倒或摔倒的情况比家里要多,李榴柏表示,家长应该教育儿童注意识别危险警示标志,远离危险环境。教育孩子不要在楼梯上推拉玩耍,不要跳级或下冲。参加滑冰、单轮轮滑和滚轴溜冰应佩戴头盔和护腕等安全防护装置。

同时,李榴柏建议,那些提供儿童户外运动场地的商家也要重视,户外游乐设施要使用弹性橡胶、木板、树皮或沙子做器械和地表材料。及时清除社区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如加强建设工地安全巡查、覆盖孔洞、缝隙,清除突起物等,防止儿童坠落或绊倒。

意外伤害2:道路交通伤害

惊险一幕半大孩子马路“飙车”

暑期,不少孩子都会在小区道路上骑自行车或驾驶小型电动车玩耍。市民郑女士家有一个5岁大的男孩小峰,郑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孩子小,骑车速度慢,自己能跟上孩子的速度保护他;现在孩子大了,骑车的速度也很快,“我就算跑也跟不上他骑车的速度。”已经出现过几次较危险的情况,让她心惊胆战。“我现在尽量让他少骑车,怕他被汽车撞上,也怕他撞了别的小孩。”儿科疾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心副研究员汪媛表示,骑自行车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但家长应该提前告知他们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要求他们佩戴护具,“再热的天也要佩戴”。

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交通规则的话,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相关的儿歌,以便他们能记住、理解。

专家支招

不同年龄配不同安全座椅

汪媛表示,道路交通伤害是我国儿童伤害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超速、酒后驾驶、没有使用合适的约束装置、骑/乘自行车或摩托车没有佩戴头盔等,都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

有私家车的家庭,应正确安装和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不同年龄(月龄)要配置不同的安全座椅。安全座椅放置的最佳位置是后排两个位置中间,也可以放在副驾后面的位置上。10岁以上或身高150厘米以上儿童,应使用普通安全带。

降低车速很重要

汪媛表示,道路交通伤害和其他意外情况不一样,不是受害人单方面注意就可以避免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减速、不酒驾、不超载,都可以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车速在30公里/小时以下发生碰撞时,步行者和骑车者的生存率能大大提高。”

汪媛呼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要对低龄儿童开展行为养成和技能培养,如在安全道路上进行环境模拟、传授步行及骑自行车的方法和技巧等。

意外伤害3:溺水

惊险一幕浅水区安全状况也堪忧

7月14日,记者在青龙湖郊野公园举办的沙滩节上看见,带孩子前来戏水的市民很多。虽然家长基本都将孩子放在浅水区游玩,但不少家长却没有注意到,这里虽是浅水区,但水底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记者下水试探了一下浅水区的水下状况,水底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十分湿滑,加之石块和杂物,稍有不慎很容易跌倒在水中。很多不会游泳的小孩,在没有佩戴任何救生器械的情况下,光脚站在浅水区打水枪玩耍、嬉戏。

记者在南城一小区的游泳池发现,虽然游泳池配有救生员和浅水区,但水池四周的池壁侧面十分尖锐,存在一定的危险。一些六七岁刚刚学会游泳的男孩,就站在池壁边缘,往水里跳,比试谁溅起的水花大。带女儿来游泳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也会允许孩子跳水游玩,但她一定会在水里看护着女儿,“不是怕水呛着她,而是怕她跳得太近,头磕在池壁边上。”

专家表示,城市的各种条件相对较好,直接发生溺水死亡的事件并不常见,但城市有城市的特点,游泳池里的一些安全措施不到位,常常会导致与水相关的其他伤害发生。

专家支招

5岁以下儿童勿单独洗澡

有关专家表示,暑期在农村,水井、水渠及池塘等是发生溺水的高危场所,在城市,家中浴缸等蓄水容器是儿童溺水的高危场所。“加强对儿童的监管是预防儿童溺水的主要措施。”孩子在很少的水中就可能发生溺水,溺水不到2分钟就会使孩子死亡或大脑受损。

专家表示,对城市儿童而言,低龄儿童在水中或水边玩耍时,如小区喷水池,看护人应持续看管,孩子保持伸手可及的距离内,不要聊天、接听电话等。不能把正洗澡的低龄儿童(5岁以下)单独留在盆中,即使一秒钟都不行。孩子要在成人的陪同下,到有救生人员的泳池或可游泳的水域游泳,绝不能在无成人监管下游泳。此外,浴缸、水盆中使用过的水要倾倒干净;成人使用卫生间后应及时关好房门,盖好坐便器盖子。儿童疾病预防

意外伤害4:烫伤

惊险一幕热粥热汤烫伤孩子

已经退休的市民史阿姨家住西马金润家园,平时她主要负责看护自己两岁半的孙子。6月20日中午,史阿姨在家为孙子煮饺子,煮好后,小孙子趁史阿姨上厕所的时候,拉扯了桌子上的桌布,刚出锅的饺子扣在了孙子的上衣内,导致胸口烧伤。

北京朝阳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宁淑华表示,来烧伤科就诊的患者中1∕4是10岁以下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很差,特别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烧烫伤更易高发。

家长应注意餐桌、茶几上最好不要放热的东西。同时,不要放桌布。

专家支招

烧烫后应用冷水冲洗

暑假期间,儿童中烫伤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热水。如孩子不小心碰倒热水瓶、热水杯;孩子在洗澡时误入未降温的热水浴盆;刚烧好的热菜汤、热粥放在桌子上,孩子用手扒翻;小孩误碰饮水机热出水口等等。

宁淑华表示,家长应懂得烫伤基本的早期家庭急救。发生烧烫伤后,千万不要给创面涂酱油、醋、碱、牙膏、油性药膏、紫药水、红药水等。

其实烧烫伤的早期处理非常简单有效。首先要保持镇定,如果孩子烧烫伤后患处立即起水泡并明显感觉疼痛,立即用自来水冲洗伤处30分钟至1小时,感觉不太痛了,再把衣物慢慢脱掉,或用剪刀将衣服剪开轻轻脱掉,然后用干净的布覆盖受伤处,送往医院。如果面积大、烧烫伤深,不宜用冷水处理,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如果烧烫伤部位在面、头、会阴部,除用冷水紧急处理外,为防止发生休克,可给孩子口服淡盐水。

本网站小编总结:放长假了,小孩子们就像是一个脱笼的小鸟,但是一些有趣的娱乐时常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是我们所察觉不到的,因此专家特意总结了以上几点,希望家长们平时多注意!

妥善安排好孩子的暑假生活


暑假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长的假期,怎样妥善安排呢?

4岁女孩新仪的妈妈(医护人员):工作比较忙,能请几天假的话,就带上新仪去外地玩几天,没假的话就在家玩。

5岁男孩皮皮的妈妈(广告公司):工作忙,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里,让他们帮助照顾一下。不然的话,交给谁也不放心呀。

5岁男孩小林肯的爸爸(电工):工作忙,让他妈妈在家陪他玩。

6岁女孩笑笑的爸爸(客运):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完整的时间,陪孩子比较少。现在孩子放假了,我想休公假,带老婆和孩子到海边玩玩,因为女儿心心念念惦记着去看大海。

8岁女孩燕子的妈妈(文员):工作太忙,天天上班,根本没时间陪孩子。孩子放假我们不放假,没办法啊!

9岁男孩小宗忠的爸爸(个体):给孩子报了英语辅导班,还没更具体的安排,工作忙,有时间考虑考虑要不要外出玩。

10岁女孩田田的爸爸(酒店管理):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给孩子买了额外的课外书及作业,希望通过暑期,孩子学习有所提高,也玩得开心。

18岁男孩梦梦的妈妈(全职太太):孩子面临升大学的压力,想在暑假通过补习班把梦梦差一点的课程补上。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业有压力,怕孩子找不到工作。

看起来小孩子的家长还知道要带孩子去玩,大孩子的家长就比较聚焦学习了。不过不一定你让他学他就学,建议给孩子留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磨刀不误砍柴工!给孩子点休整的时间。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孩子参加夏令营,条件不允许可以就近到山间野外耍耍;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娱乐,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阅历,增长见识,愉悦身心,还能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和睦。

"春哥"来袭!孩子性别教育不容忽视


“伪娘”、“春哥”来袭,孩子性别教育不容忽视

网络上一个很流行的词语叫“伪娘”,快男选手刘著以其女性化的装扮及言行曾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热议。“这个世界真疯狂,好好的一个男孩子竟然打扮成这样。”一位家长表示出担忧。“伪娘”、“春哥”,到底是在挑战传统观念?还是发生“性别错位”?如果家里也有这样一位“小伪娘”、“小春哥”,家长该如何对待呢?

家有“小伪娘”、“小春哥”……

七岁儿子

喜欢妈妈的化妆品

“你在干什么?不要涂妈妈的口红。”洗手间里,当爸爸看到7岁的儿子路路正在神神秘秘地对着镜子“化妆”,一股怒气突然冲上来,伸手夺掉那支口红。“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不能动妈妈的那些东西,那是女孩子用的。”爸爸趁势教育了路路,可是,没过几天,他发现,儿子又偷偷地涂妈妈的指甲油,并很兴奋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

“怎么会这样呢?他是不是心理有点问题,我可不想儿子变成‘小伪娘’。”路路爸爸痛苦地说道。

三岁女儿

很像“假小子”

成成是个女孩,当她爷爷奶奶打心底希望是个男孙。为了不引起儿子、媳妇的不快,他们表面上没说什么,还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带小孩的重任,也理所当然地给小孩起了一个很男性化的小名。在老家,两位老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成成当做男孩养,剪短发、穿短裤,跟男孩子疯玩在一起,还时不时地“夸”她:成成真勇敢,像个男孩子。

快上幼儿园了,成成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妈妈为她买来了漂亮的小裙子和布娃娃,可成成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

专家观点

(指导专家:广州曼拉达心理咨询中心武文)

分析

导致孩子性别错位的几个外在因素:

·家长教养不当,有的妈妈从小就给儿子或女儿按异性的模样打扮。

·父亲对孩子陪伴很少,男孩对男性角色认同不够。

·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学,让孩子对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

 教养方式不当

性别认同易偏差

“‘伪娘’现象的出现,迎合了当今这个需要刺激和新鲜看点的社会心理消费需求,‘春哥’的出现也是同样道理。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性别差异化很必要,尽量防止他们产生性别错位。”广州市曼拉达心理咨询中心武文老师谈道。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确定,一个人从两三岁开始,就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比如,小孩子会体察到爸爸和妈妈的不同;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会发现男孩和女孩身体的不同;也会发现老师对待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他们就从这些不同和区别中渐渐明白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区别,从而完成性别认同。”武老师强调道,假如在性别认同过程中,由于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教养方式失当,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就会出现偏差,比如,特殊的性偏好,性取向的错位等。

教育者女性多

产生“男孩危机”

一般来说,除了先天性的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导致孩子性别错位:其一、父母教养不当,比如,有的妈妈喜欢女孩子却生了男孩,从小就给孩子按着女孩的模样打扮,后来就渐渐养成了习惯,长大后想纠正就很难了。其二、母亲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者父亲对孩子陪伴很少,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对男性角色认同不够。其三、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学,孩子小时候对性的兴趣就和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兴趣一样,向父母提出,但是大多数父母不是敷衍含糊应对,就是训斥,让孩子对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也容易导致性别认同的困难。

此外,学校教育和社会要求也在部分程度上促使孩子性别产生错位,比如,幼儿、小学阶段都是女老师多,容易出现“男孩危机”;而残酷的社会竞争又要求女性同样勇敢、坚强,承担责任,因此女孩有些男性化倾向。

解决

幼儿:用科学方法进行性别教育

中小学生:宽容+引导+顺其自然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在性别取向上有点异类,就非常担心,其实大可不必,武老师介绍,如果是幼儿园年龄的孩子,父母只要了解一些关于性别教育的科学方法,就可以很快纠正孩子的性别认同问题,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性别认同刚刚萌芽,是很容易纠正的。

对于中小学生,性别取向出现一些问题,要看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只是一般的问题,比如男孩子性格像小女孩,女孩子像个假小子,这其实都不是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学校和文化对孩子的性别期待和影响,这些问题和现象都可以改善的。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比如,男孩子的着装打扮、行为举止、兴趣爱好都是偏向女性的,而且对同性感兴趣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反而对异性感兴趣的东西非常喜欢,而且所交往的都是女孩子,没有明显的性别概念,可能在性别认同上有些问题,但是不是一定需要纠正,要看孩子本人的意愿,如果他觉得没问题,父母其实是很难通过“帮助”去改变的,顺其自然的态度可能更加明智。

“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大同世界,在国内看是些怪异的现象,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可能就非常正常,一个多元文化鼓励个性,鼓励一切可能性,有更大、更多的包容。”武老师说道。

社会声音

多些指引,宽容看待

幼儿时期,进行性别认同

我是一个“性别错位”的受害者,我前面有两个哥哥,妈妈希望再生一个女儿,可我的出生却让妈妈的希望破灭了,为了弥补这些缺憾,我从小被当做女孩养,导致现在,找女朋友都不好找,她们说我没有男子汉的气概,说话细声细气,不果断。我真的很痛苦,骨子里还是很男性化,可是表现得却很女性化。

我奉劝一些家长,一定要在幼儿阶段,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承认和喜欢自己的性别。

——邹先生26岁公务员

标新立异,吸引关注度

现在生活中还是有些“小伪娘”和“小春哥”的,比如,有些青春期的男孩喜欢戴项链、打耳洞,女孩子却喜欢穿西装、打领带,我倒不认为这都是性别认同的问题,这与年龄段特点有关。青春期的孩子喜欢特立独行,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有个性,喜欢和别人不一样,喜欢吸引别人,尤其是异性的目光,这才是主要的原因。

传统的打扮,比如“女孩要漂亮,男孩要阳刚”等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孩子对“引人注目”的心理需要,而打扮得中性一些,偏离正常一些,反而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妨以宽容的心态接受。

——秦女士35岁媒体从业者

相关资料

“伪娘”,顾名思义,指假女子。它是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即动画、漫画、电玩游戏的总称)界名词,通常指的是拥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甚至连声音都接近女性。因此,很多时候他们能以假乱真,让人误以为是女性。

“伪娘”来自日本动漫,盛行于我国台湾和日本。内地的“伪娘”风虽然比日本和我国台湾吹得晚,但如今也有愈演愈烈之倾向。

孩子自己在家如何安全过寒假


防火防盗学习自救

场景一:看过《小鬼当家》的青少年可能还能清晰地记得,十岁的凯文智胜两个小偷的惊人勇气。两个刚越狱出来的窃贼乘圣诞无人之际入室盗窃,凯文利用游戏陷阱与之进行一番周旋,好好“招待”了这两个不速之客。

引以为戒:虽然电影故事讲得夸张有趣,但作为一个聪明的孩子,独自在家时,要关好门窗、锁好房门,防止盗贼潜入,这一点是应当牢记在心的。

随便给人开门,让人进屋,在这个时代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所以,当孩子懂事时候起,就应该了解陌生人敲门时,一定要问清来意,不轻易开门。当坏人欲强行闯入,可到窗口、阳台等处高声喊叫邻居或打110报警电话。

家里的电器、厨具不会用的时候不要逞能。一旦家里发生火灾时,如果有浓烟,应尽可能俯身或爬行出门,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鼻、口逃生。

外出休闲娱乐安全第一

场景二:在《小鬼当家2》中,又是一个圣诞节,全家决定去佛罗里达度假,早晨醒来时发现又快误了班机,急匆匆赶往机场,好在没有再把凯文忘在家中。但匆忙中,凯文错乘了飞往纽约的班机,再次与家人失去联系。在纽约的街头,凯文一个人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大都市,竟又碰到了曾被他修理过的两个大笨贼。

引以为戒:在《小鬼当家2》中,凯文原本是要跟着家人一起出门去佛罗里达度假,不料他却阴差阳错地搭上去纽约的班机,最后落得孤身一人。可见,外出时休闲度假、逛街旅游时也应格外注意安全,紧跟父母。

如果自己单独外出,需告诉父母目的地、回家时间和出行同伴。在外出途中,不乘坐非法营运车辆、无牌证车辆,不搭乘陌生人的顺路车。广场、商场有时是人山人海,如果遭遇拥挤的人流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或顺着人流走,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一旦被人流挤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不能沉迷电视和网络

场景三:在纽约大都市,凯文想办法用爸爸的信用卡预定了最有名的酒店———广场酒店。在参观豪华宽敞的套房之后,侍应问他,“会用电视吗?”凯文一脸不屑地回答,“我十岁了,电视就是我的命”。于是跳上特大双人床,开始享受电视剧的乐趣。

引以为戒:这个时代没有孩子不喜欢电视和网络。一旦孩子沉迷电视和网络,就会成为假期里家长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因此,专家认为,假期里放松一下,看看电视,玩玩游戏也好,但需要让孩子制定一个假期计划,便于他提醒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更合理地安排假期生活。

首先,家长最好能和孩子有一个约定,遵守约定,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容易交流了。家长要引导他正确运用电脑,网上有不少好的教学视频和益智游戏,这些都能丰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切不可“谈网络就色变”,视其为洪水猛兽。

切勿暴饮暴食贪吃零食

场景四:游完泳之后,凯文便开始享受自己的假期。客房服务人员问他,“两球吗?”凯文摆摆头,“两球?三球吧,我不赶时间。”于是,在豪华大床上,凯文尽情享用一个香蕉船大小的冰激凌,床头还摆了三四个大蛋糕。

引以为戒:在家里,冰箱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因为里面往往储存了大量的食物和零食。在寒假,父母不在身边管束。所以,就容易放开肚皮,暴饮暴食,大吃特吃零食。就如凯文一样,订房的时候,就要有“特大号床,电视和可上锁的小冰箱”。

合理有度地吃零食既是一种生活享受,又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因此,不能说吃零食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但关键在于吃零食的量不宜过多。在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时候,不停地吃零食,结果就不知不觉摄入太多的能量。

营养学专家认为,含糖的或含脂肪较多的零食应尽量少吃。一般来说,水果、奶制品、坚果等是比较好的零食,在两餐之间可以适当吃这些零食,以免影响正餐的食欲和食量。

不可忽视的幼儿性教育


据某报报道:某学校一位13岁的小女孩因腹痛就诊,经医院检查,其已怀孕五六个月。无独有偶,某小学一位8岁的男孩在午休时把小手伸进同班一位女同学的上衣里面,在胸部乱摸,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爸爸就是这样对妈妈的。据另一报纸报道:一位10岁左右的小女孩,在情人节那天,其母亲收到花店送给她女儿的一束红色玫瑰花,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写道:送给我心爱的人。而来自某市少管所的调查证实:在性犯罪的少男少女中,大多与其幼年缺乏科学的性教育有关。因此,我们提醒孩子的家长:重视幼儿的性教育,性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有关资料表明,儿童因性无知导致过早性体验等异常行为比较常见。有人对某地一村民组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28户中14户儿童有过早性体验,70名儿童中,22人耳闻目睹过性的秘密。究其原因,看到过父母性交的有11人,偷看过异性洗澡的有2人,兄妹混铺,发生过性举动的有6人。这些不良影响加上当今黄色刊物、影碟、电脑游戏的泛滥,因此性教育任务相当艰巨、迫切。

一般说来,儿童从3-4岁起便开始认识到男女之间在外生殖器上的差别,并对成人及其他儿童的生殖器产生好奇感。这种好奇感可持续到8-9岁,并出现与性有关的游戏及对性的探究行为。但随后绝大多数人会淡忘这一时期的经历。早期性教育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不能认为性教育是无师自通或水到渠成。鲁迅先生早年就提出过重视儿童早期性教育,他认为"知"比"无知"更有益。不能把性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性知识教育,性教育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诸多方面。

儿童早期性教育必须严格遵循儿童年龄、心理特征来进行,否则将适得其反。应采取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生动活泼的方式,而不能采取强迫的、教条的、粗俗的方式。切忌对儿童灌输性神秘、性龌龊、性恐怖等思想。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应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丰富儿童生活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防止淫秽书刊、影视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寻欢作乐或进行性行为。

注意纠正儿童不良习惯,如喜欢抱住妈妈的枕头、内衣睡觉,玩弄生殖器,裸露阴部,看异性洗澡等。这些行为一旦形成,对儿童健康成长不利。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适时和父母分床,对于儿童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对他们的提问和某些行为(如摆弄外生殖器、窥视他人性器官等)应当自然坦率、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和引导,进行正确的性起蒙教育,以消除其疑问;倘若有大人羞于启齿、含糊搪塞、一味训斥,反而会使孩子产生种种奇怪联想,乃至造成日后的性压抑、性自卑。至于有些年轻的父母别出心裁地给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则更会使孩子性识别产生障碍,往往导致性角色偏差,为同性恋、性倒错、异装癖等变态心理种下可怕的隐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