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的好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宝宝缺乏劳动能力,是当今孩子的普遍现象,这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后果,孩子缺乏劳动,会使宝宝生活缺乏独立的能力。然而很早的教育宝宝劳动是在好不过的了。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有哪些好处呢?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事实上,宝宝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wwW.zj09.coM

小编总结: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期望你的宝宝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一定要让宝宝做适当的劳动。

延伸阅读

“挫折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好处


教育,就是运用正确的方法,有意识地利用或者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于挫折的体验,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以前孩子成长在缺乏鼓励的环境里,导致孩子缺乏应有的自信。当大家意识到了赞赏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后,我们的孩子又整天被“我能行”、“我最棒”这样的话语包围着,让幼小的孩子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人比自己棒。其实,过度的自信反而变成了自负。

如果孩子不经历一些小的挫折,将来很可能无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变得脆弱且不堪一击。但是与此同时,家长们也担心一个问题,就是挫折教育会“挫折”孩子的自信吗,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吗?

其实,挫折教育就像妈妈烧的一道菜肴,主料、配菜和佐料都选择恰当、分量适宜的话,就能让孩子开心又健康。正确适度的挫折教育既能够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还能够让孩子体会到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一道营养全面的“挫折菜谱”

主料:挫折体验

挫折教育这道菜的主料就是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体验挫折的感受。挫折的体验孩子不一定会喜欢,可是就像孩子不喜欢吃的很多有营养的蔬菜一样,我们还是要想办法让他们试试。

*做法:

1.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里,家长要潜移默化地让孩子间接地接触和感知挫折,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比如,你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狮子王》,给孩子讲讲《汤姆历险记》这样的小故事,可以用夸张的语气来描述故事中主人公遇到的苦难,同时要激励孩子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这些虚拟而生动的挫折方式能让孩子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让孩子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它们不能胆怯,要勇敢地面对,才能收获那份成功的喜悦。从故事中体验困难和挫折,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心理建设过程,家长要陪伴孩子一起走哦。

2.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挫折

孩子系不好鞋带,爸爸妈妈帮;孩子和伙伴发生矛盾,爷爷奶奶护;孩子和表哥表姐抢礼物,一群人帮衬。试想,这样一个事事顺心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那么顺心吗?如果,作为家长的你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帮手”,那么赶快撤离这样的“帮手队伍”吧。因为,这样才能让你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免于处处碰壁。

让孩子自己系鞋带,在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天大的”困难,但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困难,他就会学着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失败后,再想其他办法,最后解决问题。当孩子骄傲地把小脚丫伸出来向你“炫耀”他自己系好的鞋带时,想必这份喜悦和自信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

3.小小“刁难”一下你的孩子

除了一些自然的困难情境,家长有时候还应当刻意地“刁难”一下孩子,以此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不要立刻就答应,而是延迟满足,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从而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来之不易的。在与孩子相处或游戏时,设置一些小困难,不要处处顺他的意思,让孩子初步体会人和人之间会存在摩擦,在人际交往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挫折。

佐料:挫折程度

我们都知道要烧出一盘好菜,除了新鲜的原料外,烧菜时的调味料也很重要,它可以把菜变得有滋有味,也可以让菜变得难以下咽。挫折教育到底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推动孩子向前发展,还是“挫折”孩子的自信,关键在于这个调味料的量,也就是挫折教育度的把握。

*做法:

重视,不重压

良好的挫折教育必须建立在恰当的教育程度之上。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考虑两个因素——孩子的年龄和他的承受能力。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另外,每个孩子由于性格、环境的不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孩子会比较敏感,或者对某个方面的承受能力很差,家长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而牺牲了孩子的快乐与健康。由于挫折教育过度而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例子不胜枚举。

林林是个身体较差的孩子,爸爸为了锻炼他,常常要他跑1000米,这对一个6岁且身体素质较差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林林常常跑了300米就气喘吁吁、脸色煞白,他爸爸还要严厉地批评他,久而久之,林林身体没见强壮,性格却变得很孤僻,私底下还出现了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比如砸家里的东西等等。

其实,就像烧菜时不能把一罐盐都倒进去一样,过于苛刻和频繁的挫折教育不但没有帮助到林林,反而让他更加虚弱和孤僻,才会用砸东西这样的不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家长在挫折教育中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要为孩子设置“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配菜:鼓励和榜样

只用主料和调味料烧出来的菜,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如搭配一些合理的配菜,不仅色彩丰富,营养也更加全面均衡了。鼓励和榜样的作用,就是挫折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配菜。

*做法:

自己为孩子做榜样

孩子的思维很直观,周围的人和事会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在挫折教育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家长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当你自己面对挫折时,就要从容对待,让孩子感受到你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你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给自己打气的话,别小看这几句自我鼓励哦,孩子从你身上能学到自我鼓励和平和的心态。

爸爸对宝宝的教育有哪些好处?


△男性更倾向于凭直觉来照顾宝宝。按理说,女性的直觉超过男性,然而母爱太浓烈有时反而成为育婴的干扰因素,新妈妈常常有这样的困扰:亲朋好友提供的育婴经验大相径庭,到底该听谁的?如果放手让新爸爸来担当一定的育婴任务,就能让宝贵的直觉起作用。男性很少为他人的七嘴八舌所左右,他们认为令宝宝更舒服的方式就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判断都是对的。

△男性更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如果宝宝能用双手乃至双脚“抱持”奶瓶,爸爸就不会帮他拿着奶瓶;如果宝宝愿意翻身,爸爸就等他独立翻身,而不会在宝宝翻得不顺利的时候帮上一把;宝宝再大一点,乐意自己吃辅食并把猪肝泥糊得一脸一身,爸爸也会鼓励他自己拿勺子,而对这种“麻烦的喜剧效果”视而不见。爸爸带大的宝宝往往个性坚毅,有主见,有股不服输的精神,这与纯粹由妈妈呵护长大的孩子完全不同。

△男性更能在看护宝宝和自身生活间找到平衡。新妈妈曾抱怨过新爸爸看护孩子“不专心”吗?事实上,长达两三年寸步不离的育婴生涯不仅对妈妈不好,对宝宝也没好处。太紧张孩子的一颦一笑,只会把这种“唯恐出错”的焦虑心理传染给孩子,让宝宝变得情绪不稳。爸爸一面守着宝宝,一面上网或看报,这没什么不好,宝宝也需要“自得其乐”的空间,这一点,妈妈要向爸爸学习。

为了宝宝,爸爸们要经常照顾宝宝哦。

家庭教育对宝宝大脑成长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宝宝大脑成长重要性

事实上,婴幼儿在大脑成形时期,父母的关爱,哪怕仅仅是与婴儿玩一个捉迷藏游戏,对孩子大脑成长和智力开发也影响极大。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智力投入是多么的重要。美国小儿科神经医师哈利·楚加尼通过电子断层扫描发现,3到10岁儿童的用脑量要超过成人的两倍。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大脑有着更多的神经细胞等待形成链接,形成链接的过程正是儿童很容易学会某些技能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教授克雷格·莱米教授认为,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对孩子实施严格的、正统的家庭教育,创造一个随意但很富有启发氛围的环境对提高孩子的智商非常重要。

1.多注视你的宝宝

研究表明,新生儿在出生40天后就能将目光集中于距眼睛7英寸(约18厘米)远的物体,这个距离恰恰是你双手将婴儿抱起时两人眼睛之间的距离。

研究表明,0到2岁时期是婴幼儿大脑爆炸性成长并形成脑神经细胞链接的最佳时期,婴幼儿2岁时脑细胞能形成300万亿个神经链接。这就是为什么要多注视婴幼儿的原因。

2.多与孩子交谈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简奈伦.哈丁罗切尔博士认为,幼儿对语言的早期掌握对形成幼儿成功的智力机制非常重要。实验发现,在幼儿2岁的时候父母对他(她)说的话在扩大幼儿的词汇量方面起了决定作用。

3.为孩子创造一个音乐空间

专家们认为,即使你不是帕瓦罗蒂,但你嘴里轻轻哼出的小调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也非常有帮助。妈妈的催眠曲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因此,父母要尽早为孩子创造一个音乐空间,让他们通过听和学来接受节拍和韵律,这对他们的智力开发极有好处。

4.让孩子学会标识物体

幼儿在不满1岁时,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有辨别物体颜色、形状、气味、大小等属性的初步能力,父母可让孩子在一堆玩具中挑出父母所说的那种,并反复这样做,能加深孩子对物体的不同属性的印象。

5.多赞扬孩子的积极行为

婴幼儿在10到18个月时期,是大脑的前皮层神经细胞与中脑的扁桃形神经细胞最容易形成链接的时期。因此,专家建议,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多鼓励和赞扬孩子的每一个积极行为。比如,当你的宝宝第一次能独立从杯子里喝到水的时候,你不妨说一些“好”、“真棒”“接着来”等表扬的话来激励孩子,使他(她)获得快乐感、成功感。

选择正规托儿所 对娃成长好处多


当孩子们慢慢的长大的时候,很多的父母都会送孩子们去托儿所。父母在给孩子们选择托儿所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们选择一个正确的托儿所呢?为什么非正式的托儿所可能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伤害呢?

正规托儿所的孩子更优异

孩子去一个正式的学前教育项目或者是去正式的托儿中心,与和妈妈待在家里有着本质上相同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但是,如果孩子们是去那些非正式的托儿中心的话,那么,他们考试的成绩与和妈妈在一起的分数是要低将近百分之二点六的。

正规托儿所可减轻分离痛苦

广泛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成绩和孩子们在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研究表明,让孩子们和自己的父母分离的话,可能会对孩子们的认知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如果父母给孩子们选择了合适的托儿所的话,那么,这样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抵消的。

国外的一项相关研究

这项研究使得1990年美国福利法鼓励更多的单身母亲进入到照顾孩子们的行列。在这个改变出现之前,大约有将近百分之五十九的单身母亲在外工作。在200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百分之七十二。研究人员对在这项改变之前和之后出生的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比较,以发现除了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之外,就业率的增加是否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影响。

选择正确的托儿所很重要

研究发现,在托儿所里面的孩子们的成绩会显著的降低。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去托儿所之后,成绩都会下降呢?当研究人员将这些孩子分为在正式的托儿所里接受教育和接受非正式的托儿所的教育,再次进行分析之后,他们发现,那些接受非正式托儿所的教育的孩子们的分数会更低。换句话说,也就是接受正式托儿所的孩子们的成绩并没有发现有降低。由此可见,给孩子们选择一个适合他们的托儿所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政策的解释就是,如果给单身母亲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的话,这样她们就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并且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混龄玩耍对宝宝成长的影响


近几天,在送宝宝上幼儿园时,黄女士发现:两岁三个月的女儿闹闹,语言能力很强,比一般的小孩早熟、懂道理,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刚进幼儿园,就跑到中班和大孩子们一起玩,非常高兴。

但老师领她到小班教室,看到十几个刚离开父母的小宝宝都在那儿哭,闹闹也开始哭,并且想往外走。看到这样的情形,黄女士想,闹闹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可能更适合上混龄班。

那么,幼儿混龄教育模式对宝宝的入园适应及以后的成长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幼儿园混龄教育就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按一定比例组织在同一个班级的教育模式,每班一般在25—30人,年龄梯度为托、小、中、大,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人数相对均匀。这种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组织方式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幼儿无兄弟姐妹的现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

记者了解到,由于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存在很多困难,目前我省只有少数幼儿园在进行混龄教育,做得时间较长的有西安市黄河幼儿园、咸阳政府幼儿园等,另外还有西安三宝双喜幼儿园(智慧城分园)、西安雁翔阳光幼儿园等也刚刚开始混龄教育。黄河幼儿园园长李忠静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实施混龄教育是因为学校引进了蒙氏教育模式,由于真正的蒙氏必须实行混龄教育,所以学校从2002年开始尝试,现在学校的混龄教育已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积累了不少经验。

对于混龄教育模式,多数家长表示,最担心的问题是“年龄小的孩子会受大孩子的欺负,而年龄大的孩子学不到知识”。

幼儿教师李春萍表示,这是家长对混龄教育最初的担心,其实是家长在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小孩子的天性并不是欺负人,而是喜欢帮助别人。在混龄班内,极少发生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现象,因为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帮助他人,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如果偶尔发生,也会引来其他孩子对他的批评。

另外,在混龄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不像传统教育每天给孩子教一首儿歌、一个舞蹈等,这样的学习是显性的,混龄教育对孩子的培养是隐性的,它对孩子的影响内化了,学到的好习惯会在他身上停留好久,影响深远。而且,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幼儿园一般会在学前班时将孩子从混龄班中分离出来,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上小学是否适应的问题。

混龄好处

角色动态化促使能力飞跃提高

李忠静园长告诉记者,根据学校多年实施混龄教育的经验,她发现混龄教育的最大好处是孩子在班内的角色是动态化的,上学三、四年,可以把孩子成长中的老大、老二、老三的角色都能扮演一遍。

在过去的中国家庭中,子女较多,一般老大在孩子当中承担领导责任,具有权威性和责任感;老三是老小,受大人宠爱、随性;而老二呢,要想在家庭中很好的生活,必须得与老大搞好关系,还要照顾老三的感受,所以,老二一般公关能力较强。而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独子,没有当过老二,只是家中的老大和老三,喜欢领导别人,不会很好地与人处关系。在混龄班内,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年龄较小,是老三的角色,随着进一步升级,角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促使其要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变化中孩子的能力会得到飞跃性提高。

另外,混龄班年龄由于分层多,所以相对来说,新生的人数会少些,整个班级的环境与氛围是比较稳定与积极的,这对新生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情绪影响。不像许多幼儿园的新生班,刚开学一段时间基本上是哭声一片。因为年龄大的孩子已经很熟悉自己的班级常规、集体活动的形式,因此教师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在他们身上,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新生上面,给予他们照顾与关爱。而且年龄大的孩子,充当了哥哥姐姐的角色,他们会学着上一届的哥哥姐姐的样子去照顾弟弟妹妹,带领他们做游戏,遵守班级的常规,对于小孩子来说,更容易、喜欢接受哥哥姐姐对他们的帮助,所以,学习速度远远比教师专门的训练更加有效。

实施前提

混龄教育必须在真正的蒙氏班内进行

西安雁翔阳光幼儿园园长陈明明说,其实,幼儿混龄教育模式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非常适用于我国国情,它对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有独特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性。但要真正实施起来,需求条件较高。混龄教育是蒙氏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一个蒙氏班开展混龄教育,付出的教具和教师培训的成本就得十万元,需要上百种科学、生活类教具。另外,教师得经过培训,具有蒙台梭利教师合格证,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具有良好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这也正是一些家长所担心的:蒙氏混龄教育确实不错,值得尝试。但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运动能力、认知能力上有很大差异,幼儿园的软件硬件能否达到要求?有的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对孩子实行部分混龄教育:在进行一些兴趣工作、主题活动时是混龄的,但在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知识时就是分龄的,也就是“混龄生活、分龄学习”的组织模式是否科学?

对此,李忠静园长认为,这降低了混龄教育的意义,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非常不利的。这种部分混龄教育只能称为“兴趣班”,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做一些兴趣工作,但当学习数学、语文知识的时间到了,这些孩子就得各回各的教室,很难享受到完成一件工作时的成功感受是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思想不集中,容易开小差。而在混龄教育下,孩子不用担心随时换教室,他们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自己的玩具,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学习),在玩耍中掌握相关的数学和语文等知识,直到把手中的“工作”做完。

鼓励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鼓励是家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许多家长经常不自觉地在行动和语气上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意。如孩子自己用餐具吃饭,弄得满脸饭菜,有些父母干脆自己来喂。小孩子帮助大人收拾碗筷,不小心打碎了盘子,大人马上说:“快离开,毛手毛脚的。”这些言行无疑使孩子心中刚萌生的信心受到打击,也阻碍了孩子尝试挖掘自我能力的意愿。同时反应出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但是如果不让孩子去尝试和学习,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会做事。因此,家长应该尽量避免表现出认为孩子是失败者。相反,家长必须明白“去做”和“作成功”是两回事,“失败”只是表示技巧不够熟练而不应影响“去做”的价值。家长对孩子“不完美的勇气”要给予不断的鼓励和培养,否则孩子会随时产生挫折感,影响心智的发展。

儿童应多受鼓舞,使他们的学习心境保持喜悦。这是适应儿童年龄特点和遵循儿童教育规律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

对于儿童的记忆,鼓励能使记忆得到强化。鼓励还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只有当儿童看到自己的力量时,才会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和情绪,才能主动地去求知。及时、适当的鼓励,是对儿童努力记忆的报偿。儿童体验到记忆知识的愉快心情,就会强化记忆的效果。输出和输入信息,在鼓励的条件下能得到最大的畅通,对于12岁以前的孩子来说,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家长对儿童坚持正面教育和诱导,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教导方法,是维持和发展儿童浓郁的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则。

如何对宝宝进行性教育?


专家指出,性教育可分为幼童阶段(0岁―6岁)、童年阶段(7岁―10岁)和少年阶段(11岁―14岁)。10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但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如何传达给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难题。

如何进行儿童性教育呢?

1、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孩子问到一些性问题时,父母的态度最重要,应该用科学的艺术的解释回答孩子。例如,孩子在3-5岁时,都会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这首先是他们对生命起源的强烈认知,不用担心解释得太清楚孩子会模仿,其实孩子的思维很单纯,即使模仿也是表面上的,而且是把它当作一种游戏,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那种动机和能力。所以,小孩子对性感兴趣很正常,就像她对任何自己没见过,没玩过的东西一样,大人不必大惊小怪,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最自然的东西,就像在麦地里认识小麦,在果园里认识苹果,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大有好处。

对于孩子的这种问题,可以直接告诉他,爸爸和妈妈相爱结婚后,除了拥抱和接吻,还要让爸爸的精子细胞进入妈妈的卵细胞,在妈妈肚子里长成宝宝,从妈妈的产道里生出来。同时要告诉孩子生宝宝是一件很艰辛的过程,培养孩子爱惜生命、孝敬父母。

2、帮助孩子认定性角色

性教育的开始就要告诉孩子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男孩子在认同和接纳自己的性角色上比较自豪,而女孩子则比较被动。现在有些男孩子在奶奶、姥姥和女教师的照顾下,出现“男童女性化”,安静、讲卫生、斯文、听话,有的女孩子则因为娇惯而比较自私和专横,像男孩子,都是不好的倾向。

3、家长的家庭角色认定

有人说,比性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性榜样的树立。如果父母每天的言谈举止相亲相爱、温馨和谐、相互赞赏,无疑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们理想中的异性原型对应的正是他们的父母。父亲应该有责任感、顾家、关心妻子和孩子、不抽烟不喝酒、语言文明、守时守信;母亲应该热情聪慧、勤俭持家、也要懂得美。父母要用自身为孩子做榜样,使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家庭角色的认定。

4、要有好的卫生习惯

比如女孩子从小要培养擦屁股的顺序,男孩子也要勤洗下身,知道保护自己的小鸡鸡。如果孩子喜欢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家长首先要从卫生角度告诉孩子手不干净,容易带细菌,会使自己的小鸡鸡生病,其次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讲他喜欢听的故事,或者做他喜欢的游戏,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不良习惯改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