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体坛,有许多巨星大腕早已贵为人父,他们对待孩子方面,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花费了巨大的心思和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于刚刚成为爸爸的朋友而言,下面几位巨星奶爸经历,不妨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好好观摩一下。

模范一:伍兹

伍兹,绝对是一个“24孝”的爸爸。他曾经说过一番话语,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我认为这一辈子,最棒、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地长大。”的确,再多的大满贯,也比不上孩子的出生让人幸福。没有高尔夫赛的日子,伍兹不喜欢过多地外出,他宁愿留在家里,陪伴着女儿萨姆和儿子查理。他尤其喜欢帮他们洗澡,此外,也喜欢和他们做游戏。甚至,他经常还在巡回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与记者们畅谈“育儿经”。

模范二:阿加西

在男子网坛,阿加西当属一等一的好爸爸了。要知道,阿加西以前可是个风流、叛逆、不羁的浪子啊,可自从和格拉芙喜结连理后,他开始变得儒雅内敛。或许是自己儿时的经历,让阿加西对待儿子非常慈祥、开明。毕竟,想起自己爸爸当时是如何逼迫自己练习打球,加上残酷无比的训练方式,那段痛苦的岁月,虽然造就了一个球王,但同时也让其失去了最朴实最纯真最浪漫的童年。因此,“光头佬”发誓不会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而当他们找到自己的梦想时,阿加西也会尽全力“辅助”,现在,他也开始学习钢琴了。

模范三:休伊特

休伊特现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当年叱咤风云的他,在得到第一个宝贝女儿米娅后,便开始“沉沦”了。的确,当第一胎诞生后,休伊特就对着世界高呼:“我成功了!能当上爸爸实在太神奇了!”此后的日子里,休伊特和女儿“形影不离”,这甚至引来了妻子卡特怀特的“妒忌”:“他对着女儿比对着我和网球还要多”。从这个角度上看,近年来,休伊特的“堕落”根源,我们终于找到了,原来就是那对子女。费德勒和休伊特关系不俗,他常常会见面时聊聊孩子经,天王也坦言,“一说起子女,莱顿(休伊特名字)就会滔滔不绝,不过他很多方法都听起来很好,值得我借鉴。”

模范四:奥尼尔

奥尼尔绝对是星爸们的典范。他有六个孩子,当他们还都是BB的时候,奥尼尔对他们可谓关怀备至。吃饭时,轮番喂他们,一个接一个,没有半点地埋怨;换尿布时,奥尼尔也是“最积极”的,他轮番帮他们清洗以及更换,不辞劳苦。此外,他还经常给予孩子们丰富的娱乐世界:一有好看的动画片上映,他就会全家出动,带着孩子一同观赏。

模范五:乔丹

乔丹,一个始终屹立在顶峰的英雄,一般情况下,他从不哭泣。六次的总冠军经历,也极少次能“博”得他落泪,可是,当他的儿子杰弗里所在的球队获得州冠军那刻,见过无数大场面的“陛下”居然泪流满面了。看着自己儿子光辉的成就,比起那些总冠军,简直微不足道。

模范六:科比

2009年的NBA总决赛,当科比拿到冠军奖杯的那一刻,第一时间拥抱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因为,在他眼里,与宝贝们分享冠军,才是最快乐的事情!科比是个王者,但他在女儿面前从没有那种“恐怖”的霸气和不屑众人的盛气凌人之势。他永远流露出来的,只有笑脸。记得一次总决赛第三战失利后,科比心情糟糕透顶,不仅对记者不理不睬,对队友也没吭过一句声。可是,当她见到女儿们在新闻大厅门前等候他时,脸上的愁容顿时消失,眉飞色舞地亲着两个小公主。多年前的强奸案,他险些和瓦妮莎离婚。但科比放下所有尊严,哀求妻子回来身边。的确,那时刚出生的女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要把婚姻重新拉回正轨,为了女儿,我可以放弃全世界。”多么震撼的宣言!多么伟大的科比。

模范七:萨乌丁

04年雅典奥运会后,年岁渐长的萨乌丁决定不再参加奥运会了。回国后,他得到了俄跳水协会的职业安排,并承诺给他很多极有天赋的孩子雕琢。不过,过低的年薪,最终还是让他放弃了此念头。其实,他并非贪得无厌之徒。只是,孩子出生了,他必须赚取更多的金钱养家糊口,之前尝试的经商以失败告终,也损失了一笔巨款。考虑到要让儿子日后生活更加美满,萨乌丁被迫复出,欲借助奥运盛事,取得好成绩,因而获得更多的报酬。这样,北京才有了他神奇的第五次奥运之旅。

模范八:贝克汉姆

小贝对孩子的爱可以说超过所有的体坛大腕。“日理万机”的他,闲暇时必定与孩子们玩耍和做游戏,还有,什么逛街、上公园、买玩具、看电影,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小贝肯定“唯命是从”。为了孩子不着凉,他不惜脱下自己仅有的保暖大衣为其穿上,甚至还在大街上当众“屈膝”为他拉链扣钮。更神奇的是,他为了不让孩子“被骚扰”,还特意请了保镖,24小时坚守身边。

模范九:欧文

欧文对女儿呵护备至。女儿降临人间时,这个大男人居然流泪了,记得当时,他激动地表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让我开心了。”果然,接下来的岁月,欧文对女儿好得有些“离谱”了,对女儿有求必应。即时自己出席个人的赞助商活动,也硬要拉着女儿,因为,“抱着女儿能让我的烦恼一一退却。”

模范十:舒马赫

舒马赫几乎就是世界上最有钱的运动员,可是,他对儿子的管教相当严格。他常灌输儿子,“钱,不是上天赐予的,没有付出,是收获不了回报的。”他给予儿子零花钱方面,更是异常“吝啬”,仅仅2欧元一星期。不过,在其他方面,他就会尽一切满足孩子。例如,他喜欢学什么,舒马赫从不阻止,给他最好的设备,请最好的老师。他喜欢去什么地方,车王即使身负重伤,也定要随行陪伴。总而言之,舒马赫的严厉与宽容的结合教育方法,非常值得推崇。

相关阅读

荷兰夫妇育儿经


爸爸:Eric.J.Wolt

妈妈:Therese.Wolters(中文名:欧康乐)英国人,壳牌天然气及发电公司中国西部特别项目总经理

女儿:Saskia,8岁,北京京西学校三年级

儿子:Matthijs,5岁,北京京西学校学前班

儿子:Caspar,13个月

荷兰爸爸,育儿不甘人后

在荷兰,整个社会对于父亲参与到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有更清楚的认识。

一个家庭如果有小宝宝降生,那么除了母亲享受产假以外,刚刚“上任”的父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他们会和公司商议,把五天工作制调整为四天,以便能更多、更好地照顾家庭中的新添成员。

完善的荷兰婴儿护理体系

1、绝大多数荷兰孕妈妈在临产时不必经受路途颠簸之苦,赶到妇产医院去生孩子。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专业助产士在临产时,来到产妇家中,帮助她们在自己熟悉而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分娩。

2、在宝宝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还有专业婴儿护理人员来到家中,指导和帮助新手妈妈照料刚出世的小宝宝。开始时每天来一次,随着妈妈们对育儿过程的逐渐熟悉,前来帮助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

婴儿护理人员会指导新妈妈如何给宝宝喂奶、洗澡、烹饪,每次在家中呆大约1、2个小时。有了她们的帮助,新妈咪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因婴儿降生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去逐渐习惯做一个母亲。而这一切,据Eric说都是免费的。

那么,在家中分娩的这种人文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在荷兰开始的呢?

Eric想了想,据他的回忆,他自己还是母亲在医院中生下来的,因此这种情况应该是近二、三十年来逐渐改进形成的。而在英国,Therese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医院出生的,她的弟弟却是在家中出生的。不过,即使在今天,英国的绝大多数产妇还是在医院生下自己的小宝宝。婴儿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也没有荷兰那么完善,居住地离市区大医院近的家庭可以享受到这种免费的上门护理,而居住地距离医院较远的家庭则可能两星期或1个月可以享受到一次。

荷兰VS英国,育儿小差异

在问到Eric与Therese有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时,两人共同的感受是:分歧肯定有,但这更多来自于各人幼年被抚养和自身的成长经历,而非文化背景的不同。不过,细心的Therese还是回忆起几个小小的细节上的差异。

当小宝宝刚生下时,她的荷兰婆婆把一个盛着热水的瓶子用布包好,放到宝宝的床上,给宝宝取暖。而在英国,人们会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绝对不这样做。

宝宝满3个月后,婆婆在牛奶瓶中装入麦片粥喂宝宝。而在英国,婴儿奶瓶生产商往往提醒母亲们,不要将任何牛奶以外的食品放入奶瓶,以免宝宝发生噎食。

Therese坚决反对使用安抚奶嘴,而她的婆婆却认为安抚奶嘴是妈咪的一个小帮手,应该使用。

这些与其说是国家差异带来的不同,不如说是因时代差异造成的。因为Therese的婆婆毕竟是在用她那个时代的育儿方式在指导和帮助自己的儿媳妇。Eric分析说:“在他小的时候,他妈妈按照当时流行的育儿理论,每隔4小时给宝宝喂奶一次,这4个小时中间则什么都不喂。而现在,人们更趋向于按照宝宝的天然生物钟去给喂食,当宝宝饿了,就给他喂奶,而不必刻板地等到4个小时以后。”

哄宝宝睡觉,家传妙招

在宝宝的睡眠问题上,Therese与Eric很有心得。

在荷兰和英国,人们都普遍使用睡袋来作为宝宝睡眠时的覆盖物。Therese与Eric也不例外,在养育3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们都使用了睡袋。一个惊人的发现是,宝宝在使用睡袋以后,睡眠确实好了很多。Eric解释其中的原因在于——很多小宝宝睡眠不好,是因为半夜踢被,被子被踢开后,床上的温度下降,宝宝就被冻醒了,于是哭闹。用了睡袋以后,宝宝晚上能够保持适度的体温,自然就睡得踏实安稳多了。

在荷兰和英国,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气温和宝宝体形年龄的大小,父母给宝宝准备厚薄、尺寸不同的睡袋,让宝宝睡得舒适。Therese与Eric的使用经验是,从宝宝6-8周时可以开始在睡袋中入睡,然后一直用到约3岁左右。

他们还有另一个妙招是,当宝宝到了该入睡的时间,就把Therese或Eric的一件旧睡衣或T恤衫放在宝宝的脸蛋旁,亲吻一下宝宝的脸蛋,跟他说一声“晚安”,宝宝很快就入睡了。这个方法最初是从朋友那里学的,那时他们才刚刚有了第一个女儿Saskia。回到家,他们立即在Saskia身上试了试,果然十分奏效。在照料随后的两个宝宝时,他们也采用这个方法,确实为他们节省了很多哄孩子入睡的时间,而宝宝睡得还很好。其中的原因在于:宝宝闻到妈妈或爸爸衣服上那熟悉的体味,手和脸蛋接触到柔软的棉布料,仿佛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在这种安全和温馨的感受之中,他们很快就甜甜地入睡了。

不过,为避免孩子变得过分依赖父母的衣物,他们告诉孩子只能入睡前,用父母的衣物来作为陪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现在8岁的Saskia已经不再需要爸爸妈妈衣物的陪伴,就可以安然入睡了。这是由于年龄的自然成长带给了孩子更多、更充实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因而不需要再凭借外物。5岁的Matthijs还需要,而且平时喜欢随身带着一块儿柔软的海绵,需要温暖体验时,就摸一摸;1岁的Caspar则还在父母衣物的陪伴下乖乖地入睡。

先进的育儿法

国内外的父母如今都认识到了,宝宝从刚一降生,尽管还不会表达,也不能立即理解父母的话语,但他们的小脑瓜却是在接受爸爸妈妈带给他的许多信息。

因此,在这个阶段给宝宝提供适合他玩耍的物品、玩具以及可供探索的小世界,对宝宝的成长会很有益。

在语言方面

Therese与Eric根据家庭中得天独厚的双语优势,以及西方语言学家的建议,在对孩子说话时,妈妈总是使用英语,爸爸总是使用荷兰语。这样,孩子们对两种语言都有很好的理解能力。由于父母之间主要使用英语交流,因此家庭的主导语言是英语。孩子们听到爸爸对他们说荷兰语,回答的时候仍旧使用英语。惟一的例外是在孩子们想要讨好爸爸时,才用荷兰语回答,这样似乎很容易让爸爸高兴,他们的如意算盘就可以“得逞”。

在运动方面

据Therese在中国几年来的观察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把宝宝抱在手中,而西方父母在孩子刚刚会爬的时候,就放手让宝宝在家里的地板上随处爬行、活动。当然,为了宝宝的安全,他们首先要把一切不安全隐患排除。比如,到专门的商店购买包家具角、固定抽屉、柜门、马桶盖等的家居安全用品,把危险的物品转移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这样,宝宝就有了一个广阔、安全的自由空间,可以任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Therese回想起他们在伦敦刚有了大女儿Saskia时,尽管居住在一套面积并不大的普通公寓中,Saskia仍然可以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自由爬行,甚至包括厨房和卫生间!据Therese说,这种看护爬行期或学步期宝宝的方式在英国和荷兰都非常普遍,她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及Eric的家人、朋友都是这样看护7、8个月到2、3岁的孩子。

这真是一项明智的育儿举措,对于爬行到学步期的宝宝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也应该在宝宝会爬行、蹒跚学步之时,把家居环境做一个安全化处理,为宝宝提供活动的场所,避免把宝宝总是抱在手中,或限制宝宝的活动自由。宝宝有了广泛的探索空间,他的智力、活动能力、求知愿望都会发生、发展。

夫妻搭档,育儿不累

?爸爸Eric生活小点滴

1、从大女儿Saskia出生以后,就重温和刷新自己所会的儿童歌曲。有时间,就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在送孩子去托儿所的路上,在外出游玩的路上,或者在家中。

2、外出到餐馆或去朋友家时,随身为孩子们带着纸和笔。这样,孩子们在等待时,就总是有事可做——画图画。

妈妈Therese生活小点滴

1.经常带孩子们与同年龄的小朋友聚会,平均每周2次。

2.到超市购物、拜访朋友时经常都带着孩子。

3.每周去图书馆,给小宝宝和两个大孩子借各种图书

专家:爸爸的育儿经


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爸爸”这种家庭中的独特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我知道在线的大多数都是孩子他妈,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已经习惯了全心全意扑在孩子包揽一切繁杂事务,不过我想说的是爸爸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妈妈的你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伸出双手就能撑住孩子的未来。

专家简介:滕婧--教育经营管理培训讲师、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曾任“北京汇佳教育机构”幼教培训中心首席培训策划及讲师;有丰富的幼儿园经营管理经验。擅长幼儿园管理人员及师资培训,曾多次担任全国各地幼儿园管理者培训以及幼儿家长学校的重要课题讲师,课题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幼儿园工作的各个层面。

主持人:大家好!又快到我们

的专家在线访谈时间了,今天的主题是:爸爸的育儿经,邀请的专家是教育经营管理培训讲师、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滕婧,欢迎大家围绕此主题与我们一起学习!

滕婧: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爸爸”这种家庭中的独特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我知道在线的大多数都是孩子他妈,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已经习惯了全心全意扑在孩子包揽一切繁杂事务,不过我想说的是爸爸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妈妈的你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伸出双手就能撑住孩子的未来。

主持人:我们请问一下专家:爸爸在育儿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时需要扮演一个红脸吗?

滕婧:爸爸扮演的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用大爱来构筑完整家庭的人,只有维系了家庭的和美和完整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其次爸爸还是教养孩子的“领衔主演”,因为有如此多的教育要项是一定要通过爸爸才能传达给孩子的;第三,爸爸还应该是孩子的好伙伴,是孩子最好的朋友;第四,一个好爸爸会蹲在孩子的面前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是把他高大的身形杵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

滕婧:第五,爸爸是一个和妈妈很不一样的朋友,他作为一个男人身上独有的特质,可以在孩子的性格、情绪培养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六,爸爸应该是一个舍得花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的人(除此之外哪怕给孩子再多的物质上的东西,这样的爸爸也只能算作吝啬鬼爸爸);第七,爸爸还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懂得规矩的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爸爸从小给孩子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能够保护和帮助以及推动孩子的终身发展。

主持人:我们看一下网友金媳鹏妈的问题:因为老公总是出差,和孩子接触的不太多,所以我想向专家请教一下,这样的状况爸爸该如何做更好些?谢谢

滕婧:这位妈妈提到的问题是很多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生活和生计的关系爸爸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无论工作也好,出差也好,总之就是挤占了很多原本应该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程线,过去了就没有机会再折返,也就是说如果爸爸错过了陪伴孩子走这一程的时间,以后想要弥补的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爸爸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在事业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滕婧: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多的给一些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如果是实在是工作繁忙,那也要请爸爸结束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的时候打起精神和孩子聊上哪怕是5分钟的时间,这对孩子来说相当重要,至少可以让孩子在心里觉得“我爸爸很忙,但我一直在他心里装着”。

滕婧:经常听到一些爸爸说“等我将来不忙了,我就好好陪我孩子。”对于这种说法我是挺同情的,不是因为觉得他们太忙,而是因为这些爸爸还没有意识到在人生的长路中自己只能陪孩子走一程而已。一程往长了说是十七年(孩子上高中前),往短了说是三年(孩子上幼儿园前),往中间说是6年(孩子上小学前),这还不算上寄宿学校的孩子,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已经算是一只脚踏进了社会,他的成长轨迹和父母渐行渐远,最终拥有他自己的人生。

滕婧:如果做爸爸的等到将来事业有成的时候才打电话给儿子说:“爸爸想你了,想跟你聊聊天。”孩子可能会告诉你:“对不起,我要陪女朋友看电影。”所以珍惜当下,珍惜每天回家后一声呼叫,3秒之后孩子就会傻笑着站在你面前的机会吧。

网友曈曈0522:您好,我家宝宝刚1岁了,男宝宝。每天都黏着我,不是特别喜欢爸爸,怎样让他喜欢爸爸呢,另外作为爸爸,他应该做些什么呢,在教育宝宝方面他应该充当什么角色?谢谢

滕婧:爸爸和妈妈最大的不同首先就是性别角色的不同,其次是社会角色的不同,再次功能角色的不同,所以孩子单方面的黏着任何一方对孩子下一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妈妈的阴柔、温婉、细腻、耐心对孩子的情绪影响非常关键,但爸爸的果敢、坚定、自信对于孩子品格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

滕婧:孩子不喜欢爸爸一定是有原因的,对于刚刚一岁的孩子“主动选择”的成分相对少些,他现在出现黏妈妈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他的吃、穿、住、行,妈妈基本上都包办着呢,这是一种很天然的依恋。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在1岁半到2岁左右就会开始自然地把爸爸当作“基本游戏伙伴”——也就是很喜欢跟爸爸一起玩,建议你的老公抓住这一大好机会,多花些心思、时间、耐心和孩子一起游戏,就由不得孩子不喜欢爸爸了。

网友leilanmei:我老公在宝宝两三个月的时候,只要宝宝哭了,他就能哄到,但是最近他老加班,宝宝四个多月了,他回家一抱,宝宝就哭,而且很委屈的样子,请问要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

滕婧:我想首先要弄清楚宝宝哭的原因,是饿了?身体不舒服啦?尿片打湿了?还是其他情况?因为您说的情况如果是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那我们很容易判断,那是孩子在寻求情感补偿,但是作为一个4个月的孩子心智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所以我们要从外围来分析他哭泣的原因。

滕婧:我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他最信任和依恋的人就是经常在他身边的人,尤其是经常抱着他的人,孩子的爸爸最近老加班,接触孩子的时间相对就少了,那孩子对他的气息、体味也就随之淡漠了许多,冷不丁地被爸爸抱起他会觉得有点陌生、有点恐惧、有点不安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爸爸少加点班,多跟孩子呆一呆。

网友leilanmei:我宝宝现在四个多月,女。平时连经常出门打牌的爷爷都能逗得到她,可爸爸却不行

滕婧:人的情感一定是像煲汤一样,慢慢煨出来的,我不知道孩子的爸爸在和女儿互动这件事情上花了多大的心思,尝试过多少种方法,付出过多少的耐心,所以没办法一针见血的说出爸爸为什么不能逗得到孩子。既然爸爸的面前摆了这么一个需要去攻坚的项目,那不妨从我说的三方面好好斟酌一下,毕竟从亲子关系来说,父女要比爷孙的距离更近一些,所以爸爸努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网友jsntzll:你好,我儿子快28个月了,跟爸爸也很好,可我家这个LG有时候听不得小孩哭,没有耐心,经常对儿子吼,我就干着急,请问一下,我该如何教育一下我家的孩子爸呀?

滕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爸爸起急、吼人、打人所有这些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爸爸没招了,他的底线就是这么浅。您如果教育孩子他爸爸的话我觉得把这一句话告诉他是很有督促意义的,说完了这一句,趁他还没着急、上火前告诉他: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累积经验的过程,没有谁能够不犯错误的长大(更别说小孩子哭也根本算不上是一个错误,那只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当孩子的言行让爸爸觉得不舒服了的时候,爸爸所要做的是引导、引导、再引导。

网友linda_0:我家飞阳马上满4岁'女孩'老公较忙'很少能有时间陪她.女儿见到他'很亲热'很撒娇.可他们两人也老有冲突.总是过一会儿就听见我女儿哇哇的哭声'老公会说飞阳怎样了'怎样了'硬着来'不去哄,想知道怎样去改善

滕婧:真想对你老公说家里有这么一个可爱娇弱的女儿想要得到爸爸的呵护,干脆让自己多几次“忙里偷闲”吧,听您的描述,恍惚觉得您的老公也有很孩子气的一面,跟女儿起冲突了会告状说:“飞阳怎样,怎样。”所以说了一个好爸爸是需要学习和修炼,学习和修炼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爱孩子才是对的,如何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如果对孩子产生同理心,如何和孩子沟通才有效。

滕婧:如果爸爸有空的话可以看一下这本书《父与子:给爸爸的亲子教养书》,也许会有点帮助。

网友Long223:爸爸的角色不易当呀'在孩子面前严肃点吧'孩子可能会疏远你了;顺着孩子吧'倒怕宠坏他了'我老觉得这个尺度难以把握'主持人'你的意见呢

滕婧:何时该严肃,何时该保持距离,这确实是一个不好把握尺度的问题,但是只要爸爸本身是原则、有底线、有方法、有信念、有勇气的人,那就很容易做到在不涉及原则和底线问题的时候表现出宽容,并且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使用得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网友sunstar98:滕老师:你好!我女儿快2周半了'非常聪明可爱漂亮'我先生喜欢炫宝似地带她去公共场合'但很少愿意花时间陪女儿好好玩'比如做游戏或者读书什么的.有时候闺女淘气了'他不会问清楚淘气背后女儿真正的需求与意图'只是一味地说:再淘气爸爸要打屁屁了.和他沟通过好多次'他不听;给他看相关育儿资料'他不看.整的女儿只要看见我在家'就不愿意找他.我先生不是没文化的人'他好歹也是北大毕业的'但在这方面就是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培养下一代不能光靠妈'但先生在这方面不配合'我该怎么去做?谢谢!

滕婧:罗素说“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女儿生得聪明可爱漂亮原本是一件幸事,可是如果爸爸只是以此为炫耀的资本,而并不在乎孩子内心世界的敞亮,这对于孩子来说算不上是一件好事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爸爸往往跟爸爸的学历和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有的男士在朋友面前有亲和力,在同事堆里有凝聚力,在领导面前有执行力,在下属面前有领导力,但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会缺乏“父亲力”。

滕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因为爸爸本身缺乏做好爸爸的潜质,而是因为“态度”问题,他可能没有把跟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当作一个重要的事件来对待,所以当然也就不会动用他在北大学习期间所积累下的深厚文化内涵。作为孩子的妈妈我觉得是可行的办法还是诚意的沟通,明确提出您对孩子爸爸的期望,并且做给他看,同时还要以宽容的心来包容您的丈夫,哪怕发现他有芝麻大的进步,您也要夸张的表扬:哇,好大一个西瓜。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爸爸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改变教养方式之后自己所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网友kang2000:你好,我家孩子4岁了,女孩,她爸应酬多,见面少,所以见到她爸特别黏,缠着要这个要那个,满足不了就哭,他没耐心,特烦,常对她吼,把气洒在我身上,怎么办,请教

滕婧:前面有一位妈妈提的问题跟您很相似,您可以看看之前的回答,对于您提到的问题里面我尤其想聊一聊为什么孩子看到爸爸会要这要那,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感补偿和情感注意力转移的表现,由于见面少,在孩子的心里已经产生了“情感空洞”,当她再见到爸爸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寻找一些方式来填补自己内心对父爱的渴求,要这要那并不是孩子的终极目的,孩子其实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和享受爸爸对自己的关爱。您把这一点告知爸爸,我想他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网友铭子妈:孩子爸爸看到电视里一些很不现实的东西就喜欢说那是假的,或者看到一些人捐器官,也说哪有这样的人,我担心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请问嘉宾,这样该怎么办?

滕婧: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人文环境,爸爸妈妈就是这个环境中起绝对引导作用的人,也就是说孩子最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都有赖于父母的影响和传达。您老公虽谈不上是“愤青”,但可以看出有某些消极的想法和观念——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确不尽完美,但是孩子的世界是相对纯净的,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懂得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始终要给孩子下面的引导,毕竟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仍然是真、善、美,至于那些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周边的“黑暗和是非”不妨让孩子自己慢慢去分辨吧。

网友liuyaoqin1022:你好,我家宝宝快八个月了,他爸爸在平时逗宝宝时,把小孩扔的老高再接住,宝宝明显看见很害怕,但接住是他又笑了,请问敢这样逗宝宝吗?

滕婧:恭喜您!您的老公有成为优秀爸爸的巨大潜质,因为已经有太多的事实证明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玩伴就是爸爸,而且因为爸爸性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和孩子之间互动的方式一定是很男人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男人味”了,爸爸用粗野的方式(正着抱、反着抱、抱腿、抱腰、抱屁股、提拉双臂、拔萝卜等,甚至把孩子头朝下倒着提起来)让孩子充满了一种对求知的期待,他看见爸爸走过来都会很激动,因为不知道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离开地面。

滕婧:和爸爸在一起玩时的兴奋和快乐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让孩子的心绪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而且爸爸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多元的、丰富的、更有互动性的玩耍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挖掘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爸爸经常和孩子一起玩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这是双赢的。唯一需要提醒的是: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注意安全。祝你们一家幸福快乐!

网友Long223:网友Long223:我小孩两岁两个月大了'至今不太爱动'跟其它同龄小朋友比'运动能力显得差一些'我想引导和培训他的运动能力'可带着他跑步或踢球或拿着球拍打球时'他显得不太感兴趣.对此'主持人有什么意见?

滕婧:孩子不爱动跟他的性格、家庭环境、游戏伙伴、游戏内容、游戏组织者的技巧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常理来讲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不过确实因为以上讲到的这些原因不同的孩子会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建议您好好观察一下孩子看看他对什么事情最感兴趣,就以它作为一个切入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运动,这样会让他造成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另外最好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把运动形式设计得有趣、简单一些,必要时候准备一些道具,比如孩子都很感兴趣的羊角球、小平衡木等等。

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心理专家李子勋在《父母必读》创刊30周年庆典暨二十一世纪儿童发展论坛的演讲

李子勋,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杂志的专栏作家李子勋老师。他演讲的主题是: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李子勋:刚才好几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收获很大。既然是一个未来导向,我想可能我们要来思考一下,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有能力来教育我们孩子或者从心理结构来讲,我们是不是具有对他们教育的能力。

从现在的儿童教育理念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在的理论和自在的技术,谈到未来,我就在想二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刘丹已经讲了,实际上在社会学分析我们一直把六十年代的美国和二十年后面的中国做比较,六十年代出生在美国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这一帮美国人现在几乎站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意识。所以看看现在美国,比起二十年以后的中国就差不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八十年代是中国产生巨大改变和变革的时间,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讲由于你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下。

现在我们比较强烈是讲社会,一个人是一个社会的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只是前半生,真正一个孩子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由心理和社会共同完成,社会本质对孩子的影响大于一个家庭,为什么这么来讲?我们明显的看到一代一代人有明显的不同,八十年代是中国变革时代,那么到了现在三十年过去,中国的变化大家看到了,刘丹也谈到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讲,所有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前的父母们,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的。因为你们内在结构完全是不同的。想象我们孩子在这么多关爱下面,从来没有因为爱的缺乏而痛苦过。同样他们在物质上满足是过度的,尤其是85年以后,90以后的孩子。

想象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生活情况完全不同,首先当时中国很不稳定,大家处在一个动荡社会里面,我们没有吃的,经常会饥渴,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现在都是富翁,他们都是存在饥渴,所以对物质产生需要。

我们曾经分析过华为老总的任正非的成长,他生活的情景决定这个人成年以后会干什么?会喜欢什么?而85年以后的孩子和我们80年前在中国的人来讲,从他内心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我们教育理论和我们专家所做的研究,都是在这样一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想意识里面,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误差,可能在误读我们85以后的孩子们。

刚刚我们看到陈教授的一段录像,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理论,或者我们这些层面的人并没有涵盖这些孩子的生存和生活的经验,他们的幼年和这些孩子的幼年,他们所处的成长社会是完全不一样。所以因为这些理论并没有涵盖这些孩子,他成长发展的经验和这样的社会现象,所以这些理论对这些孩子应该说是无效的。没有太大的用处的。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是不是在一些更和孩子沟通中去感受,而不是判断和分类,或者去创造一个标准,以五六七这些年代的人形成的这样一个观察系统去观察我们未来的孩子。其实我们现在普遍存在对80后的误解。仔细想一下,我们用现在美国衡量我们80后,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将会建造一个更完美的中国,五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他们形成的社会意识,现在看来是在社会能力来看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意识,充满着贪欲,充满着欺骗,没有公平,也没有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当然我们的中央领导发起一个运动要改变中国整个社会的状况。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事。

对六七十年代人建立这样一个思想意识,比如说成功学,或者利益最大化,或者是买掉所有房子,让那些没有钱买房子的人更加买不起房子,这些事情是谁可以做得出来,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干出来的,但是相信我们孩子不会这样做,85以后孩子他们不怎么竞争,也不在乎成为多么有钱的人,现在80后已经开始工作了,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公平为他们留下生存的空间,他们马上要生孩子,想象他们孩子到了二十岁,二十年以后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一定跟现在不一样,一定没有人再进行竞争,因为这些孩子们从小他的愿望得到满足,而不是贪婪的,我们看看这些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他们不努力,别以为这是糟糕的事情,恰好这是一个社会未来导向更平和,更美好的一个精神动力。

我们一直强调是创伤资源,在五六十年代正好经过一个工业革命,那个时候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分离性障碍,是这些人要远离自己家园来到城市生活,成为一个机器的雇佣,为什么需要经典理论分析,是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理障碍,来源于人跟社会,人跟自然之间的分离,我们失去人性本身的一种和缓的生活,来到一个被科学技术倡导的高度发展的社会。

随着城市已经建设得比较美好,适合人居,而且工厂变得人性化,建立强大的工会系统,那个时候人类心理痛苦主要是来源于人际关系,所以心理学改成一个以课题为中心的治疗体系。六十年代出生的美国人,他们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比如说现在的比尔盖茨、奥巴马、乔丹等等一系列的六十年代出生的美国人,他们更自在。但是看看六十年代以后美国人教导出来孩子他们没有这个需要,他们需要的只是欣赏别人。他们更自我,更自在,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看看我们孩子们,尤其是90以后的孩子,实际上已经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喜欢我喜欢的生活,至于你们要干什么,跟我没有关系。当然这就是说从未来来想一下二十年以后,我们孩子到底是会生活在什么情景下?成为什么样人类。今天教育家一定要来思考,因为不然就做了很多无用功。你越是试图用六七十年代意识影响你的孩子,结果是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违背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如果按照美国经验来讲,这些孩子们已经不再需要责任,不再需要一个社会认同体系,他们自在地生活。

所以在美国心理学已经改变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是把自恋和自信作为发展的中心,从小建立自己的自恋情结,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在未来社会才是幸福的,不需要看别人怎么样。我们社会也是一样的,因为物质决定一个人的意识,很早一个经济学家来中国讲学,谈的是四千美金还是两千美金平均收入,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变的时刻,现在中国已经达到这样一个物质财富,整体中国人朝向一个更平和的社会,更和谐的社会,现在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尤其是我们的国家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做的非常非常多的创新,相信中国二十年以后,会是比美国还和谐,还美丽的国家。

在这一点我想提醒家长们,其实我们都庆幸我们不像我们父母,想象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老一代人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缓的社会,那个时候的人很缓慢,所以他们看到我们看电影,交朋友,逛公园,他们很愤怒,但是看看这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把中国已发展到一个非常让世界尊重的这个位置上,而且我们也没有觉得我们医学败在我们的手里。

我说说我父亲,每次回家的时候空调不开的,冰箱也不开的,当我回去的时候,爸爸会把空调打开,说你们需要,但是我们一走这些都是不开的,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像他们那一代人,结果会怎么样?中国经济发展不起来,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父母使劲把孩子教育得跟自己一样,想想看,那肯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我们这些父母庆幸我们不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孩子像自己。

这一点我特别同意刘丹谈到,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适合未来得生活,但是我们觉得一个平和的,一个有爱心的,一个可以把玩具拿给别人玩的,一个可以慢慢等待别人玩完自己再玩的孩子,这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而不是具有攻击性和冒险性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培养孩子,要与我们未来和谐的社会来思考,而不是保留被六七十年代人这样一个竞争和参与方式来思考。

我曾经为五六七十年代的人做过一些颠覆,尽管在社会能力上,这一批人把整个中国变得可能在未来一百年以后,我们会评论这一批人,我们会骂他们,社会肯定批评他们,像美国在八九十年代时候,对过去财富者的指责是一样的,但是同时我们要感激他们,没有这三十年出生的人,中国没有办法得到世界的尊重,我说的是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崛起。如果我们不把被我们三十年人所建成的因为饥渴和不安全感为主导,这样的人的心理结构做一个清理,我们会可能传承给我们孩子,现在至少我相信社会学要超越心理结构。现在报纸上经常说80以后的孩子是物质的孩子,说这个话肯定是六七十年代的人,为什么?因为你想一想,一个社会总是决定一个人的意识,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知道我们倡导雷锋时候,我们都喜欢雷锋,我们倡导大学生好的时候,各个美女都找大学生,但是今天我们社会一直在倡导物质,倡导成功者,倡导有钱人,精英分子,八十年代女孩子就应该是嫁这样的人,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批评他们。但这是社会构成的原因,而不是他们的原因。如果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外面都是坏人,我相信这些孩子不会得到幸福。

其实现在我在想说,现在物理学其实已经倡导一个儿童发展的认知发展方向,谈到早期的信息刺激,谈到儿童的很多知识结构,实际上就是娘胎里就在他身体里面,儿童对于一个自然信息的接受是来自于生命原,只是唤醒而已。所以在儿童的本质的遗留里面这些知识并不存在,为什么孩子学数学很难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在他心里没有用,但是这些孩子看一些动物很容易接纳,而且永远不忘,这些信息是他的原初的。

在教育儿童方面,认知发展方面,我们现在更主张刺激,所以刺激就是对孩子自觉产生以神经发展的秩序来产生刺激,在刺激儿童的这样的时候,最好是不用人类文化的产物,我去世博会唯一感受是中国人太传统了,中国搞了一个庞大人类文化产物在那里摆着,虽然很耀眼,但是你上去你知道中国建筑学至少晚了西方二十年。真的不值得那样去宣扬它,当然我这样说设计师可能不赞同,我特别喜欢日本、英国国家设计的,都是把生命存在联系的很密切的一个建筑思想。这是未来人类的前进。

所以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不需要人类文化刺激它,包括我们人类的绘画技术,其实这个东西面对大自然来讲是苍白无力的,两岁以前我们要让这个孩子经历所有信息,因为孩子对颜色和声音分类要比成年人强的多,其实刚才刘丹说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得到很少,丧失的很多,所以在现在我们认为对孩子智商刺激主要是信息,充满自然的信息,因为大自然的声响,大自然的色彩,大自然的结构,永远都会比我们人类静态科学丰富多彩的多。这就是保持创意,保持孩子天性理念跟自然的匹配性。

我真的不反对我们让孩子接触很多人类文化,但是一定要晚一点,比如说到三四岁,四五岁以后,在他原始的才能唤醒以后,我们把人类文化放进去这是好的。不是说只是让他被刺激。当然我今天不想讲对于儿童认知刺激的一些国外的研究和经验,但是我们知道过去的教育和对儿童的一个早期开发方式是很值得重新梳理的。

我相信这一天有人谈到关于右脑的开发,真的就是这样的,因为生命总是把最原始的东西先发展,最后的东西后发展,其实左脑并没有太大功能,主要功能人类智慧聪明不是左脑,但是对字的理解对整篇文章理解是排不上用场,过度刺激左脑,就是愚蠢的,这在西方社会都发出批评了。

谈到未来社会,我想未来应该是比现在美国还要好的社会,我们让我们孩子变得有爱心,而不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家去过北欧或者北美,在发达国家里面,每个人生活的比较现实,不管中国人怎么维持,但是有一天还是会发展成日本那样一个社会,不管是什么体制,因为当物质足够的时候,我们会寻找更多幸福感,满足感和精神追求。

既然如此干嘛把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这三十年来的一些强烈的焦虑,恐慌不安,贪欲强加给孩子。在未来来讲,可能我们心理学也要开始以自在生活为中心来做咨询,他选择自己生活,并且学会欣赏别人,既能够维持喜欢自己,又能欣赏别人,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从心理上学上讲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欣赏别人,你可能是不爱学习,但是没有什么,因为这是你选择的生活,在一个自己心理学里面我们强调自我选择。这个社会在多样化社会以后,会给很多人带来美好发展,不一定是成功,而是可以美好的度过他的一生,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点滴,包括活在当下,包括他去爱这个人类,爱别人,爱这个社会。

我们要意识到,可能我们没有能力教导,因为中国翻天覆地改变以后,这些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要来重新的蹲下来和他们共同成长,学习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去学习他们的方式,同样我们要对80后说声抱歉,在五六七三十年代的人,我们真的在我们强烈的贪欲里面,把这个社会瓜分太紧,我们没有给80后孩子留下多大的空间。因为我们活的这批人在拼命的活着,我们梦想拿到手里面不愿意还给这个社会,所以我们对这些孩子们说抱歉。

学学“懒家长”的育儿经


我相信天下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无私的爱着自己的孩子,我们竭尽全力给他们最好的,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对自己会反复盘算值不值,给孩子买起来却毫不犹豫。我们甚至替他们穿衣、喂他们吃饭,替他们选择兴趣班,到大学了替他们选择专业,毕业后负责安排工作,甚至他们的伴侣也要我们来为他们挑选,下一代也替他们抚育。我们扮演着无所不能的角色,为他们筹划一生,我们以为这是我们能给予全部的爱。可是这样的爱,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对孩子真的好吗?我们这样一味的付出,最后会收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吗?记得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引起共鸣者甚众。家长们是时候需要反思了。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不妨听听“懒家长”的育儿经。

1.“懒家长”教会孩子感恩

一味付出,不教给孩子感恩,会养成只求索取的自私鬼。他们习惯了所有的资源都是属于他们的,习惯了什么都优先享受最好的,便会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不懂感恩,不会付出。聪明的“懒家长”,会通过角色互换、同甘共苦,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习惯了招手打车,或者坐在私家车后座的舒服,他就不能体会你每天挤公交地铁,来回转车的辛苦;让孩子习惯了随心所欲花钱的乐趣,便不能理解你菜市场精打细算的辛酸......

聪明的“懒家长”会适当给孩子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为人父母的付出。比如“小美”的妈妈,就拒绝做默默付出的妈妈。周末的早上,小美妈妈一定要享受睡懒觉的权利。偶尔,小美要在周末参加活动,需要早起去送,她会拍拍小美的小脑袋,发点儿“牢骚”:“哎呀,为了你,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小美这时候会懂事的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几颗给你,谢谢老妈。”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家长们甚至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让孩子体会作家长的不易。适当犯懒,是十分必要的。

2.“懒家长”教会孩子独立

家长对孩子过于细心,给他们穿衣、喂饭,只会滋生孩子懒惰和依赖心理。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这一点,我们也要听听“懒家长”的育儿经,让孩子自己动手,信任孩子,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最基本的可以从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做起,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培养动手能力和责任心以及独立意识。

“朵朵”妈妈的育儿经:我只是简单地通知女儿吃饭,然后自顾自地扒起自己的饭菜。女儿见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帮她盛好饭,闹起了“罢食”。我对她说:“你已经4岁了,应该自己盛饭、吃饭。来,妈妈给你盛饭,你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做。”在我的示范下,女儿学会了盛饭,没多久,我们再也不用为她的就餐问题烦心了——吃饭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不会管她。

周末的早晨,我不想早早起床,对女儿说,妈妈想睡一会儿,你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吧。女儿不但吃完了,还拿了一份给我。看来,不一定你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就回报越多,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成长更快!

3.“懒家长”教会孩子交往

因为家长从小就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而家长总是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他们习惯了这个环境,会慢慢变得自私、胆小、霸道、不合群.....,这个时候就要听听“懒家长”小明爸爸的育儿经了。

小明爸爸从小就坚持让小明自己去寻找玩伴,多多和小朋友交往。他给小明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绿绿的草地、欢快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都能勾起小明的兴趣和打消她他对陌生孩子的警惕。当小明和其他孩子见面后,小明爸爸通常坐在一边,不会陪着他玩,我告诉她他:“爸爸很累,需要休息,你是小小男子汉,自己玩吧。”小明只能自己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间。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么矛盾,小明爸爸也采取放手政策,让他自己去解决,不然游戏就不能进行了,小小的人儿慢慢也学会想办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谈条件,你把足球贡献出来,那我就把小汽车拿出来,两个小朋友皆大欢喜——无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学会了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