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练习可以让宝宝聪明、剖宫产的宝宝大运动能力落后,早站早走宝宝发育快?关于宝宝的成长和发育,你至今坚信或者曾经相信过哪些流行的养育说法?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许多爸爸妈妈都抱着早做总比晚做好的思想,把每一样都提前做得很到位,或者强迫宝宝去做他们并不喜欢也不适合他们月龄的事情。今天小编收集了所谓的传统育儿真理,看看这些真理是有多么的不靠谱。

传言1:宝宝爬行会变聪明

爬行中,宝宝的左右手与左右脚相互协调配合前进,视觉则在“由坐姿转到爬行,由爬行转到站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研究结果证明,专门的爬行训练会对大脑发育有特别的作用。会爬的宝宝并不一定更聪明,不会爬的宝宝也未必就更笨。

提醒爸爸妈妈要顺应宝宝自身的发育规律。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宝宝多爬,一看到宝宝站起来就横加干预,导致有些宝宝到了1岁都不太会站。与其强迫练习,我们更应该顺应宝宝的发育规律,该爬时爬,该走时走,快乐、自由地发展就是最好的。

传言2:剖宫产导致运动白痴

剖宫产的宝宝自然是缺少了产道的挤压与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剖宫产的宝宝在运动发育及感觉统合能力方面更容易出现落后。但是,这个推论并不是绝对的。许多剖宫产出生的宝宝的运动能力也可以很优秀。

准妈妈必须剖宫产时不必太纠结,你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选择自然的方式将宝宝带到这个世界。根据你当时实际的情况去决定自然分娩还是剖腹产,因为对于你和宝宝来说,安全与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要让你的宝宝成为运动能手,从小培养宝宝的运动能力,须有一个循次渐进的过程。所以可以从收拾玩具开始,慢慢培养运动氛围和动手能力和技巧。

传言3:早站早走发育快

要纠正一个观念:无论站还是走,都不是教出来的。除了少数有发育异常的宝宝外,绝大多数宝宝都不需要爸爸妈妈过分干预,既不用刻意训练,更不能过分保护。

如果过早让宝宝行走,使宝宝较软的骨骼过早地承担身体重量,会影响骨盆及肢骨正常形状的形成,不利于宝宝脊柱正常生理弯曲的发育,也不利于正常步态的养成。

所以,要遵循宝宝自己的步调,宝宝的运动不是教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宝宝提供安全、宽松的环境,让宝宝遵循自己的发展轨迹,快与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传言4:语言发育慢的是贵人

民间有“贵人语迟”的说法,认为说话晚的宝宝会更聪明。专家表示,宝宝说话晚,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家长应带宝宝尽早就诊。认为说话晚的宝宝会更聪明,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专家指出,宝宝语言发育延迟可能由各种疾病导致,如听力障碍、智力低下、自闭症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而在临床上的确有一类说话延迟的宝宝不属于病态,叫做“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这种宝宝在智力、听力、行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就是说话很晚,可能到了两岁半或三岁还什么都不会说,但外貌、行为跟正常宝宝没有差别,能明显感觉到可以听懂大人的话。

对于这些宝宝,家长不用太着急,平时注意多与宝宝慢慢说话、讲故事等。但“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的诊断必须由专科医生作出。

传言5:哭闹用安抚奶嘴最有效

安抚奶嘴是现代妈妈选择的育儿物品之一,常常能立竿见影地缓解宝宝的哭闹。只要使用的时间不是很长,是不会影响宝宝的牙齿发育的。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则有可能造成牙齿咬合不正等口腔问题。

安慰宝宝不是只有安抚奶嘴,宝宝哭闹总是有原因的。宝宝还小,很多时候不会用言语来表达,饿了、困了、害怕了,宝宝都会用哭声来表达。及时给宝宝准确回应,对他安全依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传言6:个头小的宝宝长不高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宝宝出生时的身高,很大一部分受母亲孕期的营养、健康状况影响,并不能预测日后的身高。宝宝的身高与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爸爸妈妈的身高、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许多方面都与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

后天的养育对身高影响很大,宝宝都有一个遗传潜能,但是有的宝宝达不到遗传潜能赋予的身高,就是因为后天因素影响了这种潜能的表达。

第一特别要注意到我刚才说到的因素,营养、睡眠、运动、精神,当然还有文化、地域方面的影响。另外还有疾病,不能反反复复老生病,除非是先天性遗传疾病,其他的通过护理、治疗都是能够改善的。这些不良因素都去除之后,可以保证宝宝发挥最好的遗传潜能。

扩展阅读

婴儿翻身阶段的七大重点


*发展时机:

四至六个月。

*发展状况:

医师表示,婴儿在五至六个月时会有意义地翻身,由于此阶段宝宝的身体各部分发展已臻成熟,会出现反射反应,其发展的历程为俯姿翻为仰姿,再由仰姿翻为俯姿。

*意义:

婴儿身体各部位已渐渐发展成熟,包括神经、骨骼、肌肉等,所有的五一节配合良好,粗动作才能渐渐有所发展。而翻身动作良好,将有助于接下来一二个月后坐姿发展。

*关于骨骼的问题:

骨科主治医师刘士嘉表示,有些家长会发现宝宝在翻身时,有一只支有内旋的情况,这种情形通常都是因为手臂两侧的神经尚未发育成熟所致,父母不必过度担忧,但最好也能带到医院,由专业医师做诊断。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小儿科医师吴芬芬建议,父母可在宝宝清醒时,用手将宝宝的头握住慢慢地转,由上往下带动身体的转动。或者用双手抓住宝宝的脚,慢转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带动身体的翻转。

父母也可将宝宝抱起,让他与自己身体保持一段距离,但不要贴着胸部,让宝宝可以看到妈妈的脸,这样可以训练宝宝支撑头部的力量,锻炼颈肌,亦有帮助宝宝翻身的功用。

*建议辅助工具:

小被单、小枕头

*安全环境的安排:

由于此时宝宝大部分的时间是仰卧在床上,因此需要注意周围是否有任何危险物品,以防宝宝随意抓握而被弄伤,甚至放入嘴中造成梗塞。

床对刚学会翻身的宝宝而言,无疑是最危险的物品。从床上滚下、坠落都容易使宝宝的头部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家长们切不可忽视。建议父母可在宝宝的床边安装护栏,以避免宝宝在享受翻身乐趣的同时,而遭到意外。

婴儿学坐阶段的七大重点

宝宝学走路 5大错误步伐要谨慎


宝宝学走路,可是关系到一生的大事。从开始学爬到蹒跚学步,再到学会走路,家长都是参与者和帮助者。因此,本文列举的宝宝5大错误步伐各位家长就不容错过啦!

宝宝从爬到走需要一个过程,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也会无数次的摔跤,当孩子真正能走上几步,家长比孩子还高兴。不过,在孩子的走路姿势也会存在错误,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孩子的走路姿势。

第一种:他走路像西部牛仔

他的双腿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2岁前,如果他的双腿像个括号,你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给孩子的双腿打上石膏,来帮助校正孩子的双腿。但这要在确诊的情况下,由医生来操作进行。

第二种:他夹着大腿走路

双腿呈现x型,一般在不愿意走路(走不了长路,稍走点路就嚷嚷着要抱)、不好动的孩子中较为常见。有些人不友好地称之为“大屁股综合征”。有时,这种姿势是缺少肌肉负重锻炼。一般只要进行一点锻炼,甚至在8岁左右做一点体操训练,就能把这种不雅的走路姿势纠正过来。

第三种:他总跌撞…

会走已经有一个半月了,可他为什么还总是跌跌撞撞的?一直到1岁半,这都是完全正常的。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大约3~6个月的时间,孩子他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没有跌跌撞撞的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脚步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经常摔跤!他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内耳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记录下所有的参数。不过,到了2岁左右时,如果在公园的小路上走路,他还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这样做,否则那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如果医生没有发现神经方面的毛病,他可能会建议你去看骨科方面医生,以排除骨架结构的问题。

第四种:他走路像螃蟹一样

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在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孩子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他走路的姿势。

第五种:他走路像个鸭子

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孩子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孩子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蹬三轮或两轮小轱辘童车,孩子脚底弧度会更快地形成。如果你觉得孩子走路难看,也可以在孩子2岁左右时,让他做用脚趾夹铅笔、手绢或大扣子的游戏;在游乐场玩时,拉着孩子的手,让他踩滚桶;或是鼓励他用脚尖走路。婴儿平足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婴儿是弓足,很可能表明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

早期教育的四大错误方式


一提到分享,我们的解释通常就是:“宝宝,你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吃的要分给小朋友一起吃。”听到妈妈这么说,宝宝就在心里说:“哼,妈妈一点都不喜欢我!我就不给他,我还要打他咬他呢。”这哪里是分享,分明是剥夺嘛!分享教育究竟怎样走入了误区?又该如何让分享教育富有成效呢?

豆豆在花园里玩她的大铲车,丁丁开心地跑过来:“豆豆,让我玩玩你的铲车好吗?”豆豆警惕地看着丁丁,觉得丁丁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丁丁的小手还没有伸到铲车前,豆豆就迅速将铲车挪了地儿。于是,丁丁从另一个方向凑了过来,试图进入豆豆的游戏。豆豆看了一眼“别有用心”的丁丁,猛地将小手伸出去一挡,丁丁立刻摔倒在铲车旁。

宝宝心理解析

2~3岁的宝宝常常显得比较“自私”,他们不喜欢跟别人分享。其实,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到了2岁左右,宝宝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在他心目中,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呢。因此,他容不得别人侵犯,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点威胁,他就会迅速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我的”“不”成了这个阶段的宝宝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当然,每个宝宝都不太一样,有的宝宝在这方面可能就显得比较大度,但大多数宝宝都是占有欲极强的小霸王。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分享,只能在父母的监督下与别的小朋友玩一些平行的或者平等交换的游戏。

分享教育4大错误方式

1.强迫宝宝分享

假定你在办公室上班,老板突然过来抢过你的笔记本电脑,并将它交给另外一个同事,你会对老板感激涕零,并且心甘情愿与你的同事分享吗?同样的道理,强迫小宝宝与小伙伴分享,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2.强求大的让着小的

大多数妈妈都会告诫哥哥姐姐将手里的物品让给弟弟妹妹,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没法让宝宝从这样的分享方式里获得分享的快乐,更学不到分享的技巧。

3.强迫宝宝轮流玩

强迫宝宝轮流玩是最常见的分享教育策略之一,但是,在别的宝宝刚刚把玩具拿到手的时候,宝宝就急于将玩具夺回来。3岁以下的宝宝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时间的概念,因此轮流玩仍然不是有效解决宝宝之间争端的好方法。

4.抢走宝宝手里的玩具

当小宝宝之间因为玩具而起争端的时候,千万不要抢走一个宝宝的玩具交给另一个大声哭闹的宝宝。这无异于在向宝宝传达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只要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只要动手去抢就可以解决问题。

让宝宝快乐分享的12个诀窍

1.多玩轮流游戏

妈妈和宝宝一起读书,宝宝翻一页,然后妈妈翻一页;陪宝宝一起搭积木,宝宝搭一块,妈妈在上面再搭一块;妈妈抱起玩具娃娃,拥抱一下,亲吻一下,然后递给宝宝,让他拥抱并亲吻他的玩具娃娃。通过类似的游戏,宝宝会学会和伙伴轮流做些事情,并在游戏中发现分享的快乐。

2.和宝宝探讨解决方案

当孩子们为了玩具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先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对他们说:“你们俩都想玩同一个玩具,那应该怎样做,才能大家都玩到玩具呢?”把问题抛出来,引导宝宝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多给宝宝一些选择,让他们自己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3.不要惩罚宝宝

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经阶段,并且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更有帮助。当宝宝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妈妈加以惩罚或者强迫宝宝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宝宝对妈妈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因此变得慷慨。

4.关注但不干涉

当孩子们为了玩具而争斗的时候,只要确定他们之间不会有人受伤,妈妈最好就不要干涉,站在圈外观看,随时防止发生意外就可以了。妈妈置之度外可以让宝宝明白,他不能总依赖妈妈来解决问题,必须学着自己解决问题。

5.不要以成人方式去推断

有的宝宝可能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这时妈妈很可能觉得宝宝受了委屈,于是就要介入,为宝宝讨回些公道。可是妈妈很快会发现,宝宝也许根本不在意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很快又和抢玩具的小伙伴玩成一片,甚至对抢玩具表现出很有趣的感觉来。

6.不要助长不良行为

云儿想要姐姐的图画书,而姐姐这会儿还没有注意到云儿的动向。妈妈该让云儿自己悄悄拿走姐姐的图画书吗?NO!千万不要!这样只会制造两个宝宝之间的矛盾。妈妈可以说服云儿:“你想看姐姐的图画书是吗?那你去问姐姐要吧!如果姐姐给你看,你就可以看了。”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让宝宝明白,要分享他人的东西,就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7.以适当的方式去评价

2~3岁的宝宝很看重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评价。当父母给予别的小伙伴很高的评价时,宝宝心里会不舒服。尤其当父母拿宝宝跟别的小朋友进行比较时,宝宝的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因此,不要让宝宝掩盖在其他宝宝的光环下,为了让宝宝体现自身价值,可以经常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让宝宝表演最拿手的节目,这样既可以让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到分享的乐趣,也有助于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8.让宝宝更慷慨一些

如果有一天,宝宝从幼儿园回来突然对你说:“妈妈,我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吃饭。”那么OK,只要你家里能容纳那么多人,尽管让他们来吧,对宝宝学习分享来说,这可是很好的机会!如果宝宝很少能找到小朋友跟他一起玩,那么带宝宝多参加网络、小区发起的各项活动吧,也不失为给宝宝创设分享环境的好方式。

9.帮助宝宝理解情绪

当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父母要视情况及时向宝宝做出解释,帮助他理解分享时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别的小朋友把属于自己的布娃娃从宝宝手里抢回去了,妈妈可以说:“她太喜欢她的布娃娃了,她现在就想抱着她的布娃娃。”如果宝宝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妈妈要表示理解:“我知道你想自己玩你的玩具。”“丁丁把你的小汽车拿走了,你很伤心。”

10.鼓励宝宝的点滴进步

对宝宝来说,分享并不意味着他必须把手中的东西交给别人,妈妈也没有必要这样去要求。即便宝宝只是把手中的玩具拿出来给别人看一看、摸一摸,那也是他尝试分享的开始。这时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没有把玩具拿出去分享而责备他小气,那样只会打消他继续分享的积极性。让宝宝逐渐适应和别人分享,他会感觉比较安心。如果妈妈不强求宝宝,同时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就会加快他学习分享的进程。在这样愉悦的心理体验中,也许过不了多久,宝宝就会尝试松开紧握的双手,把玩具让给小伙伴玩耍了。

11.选择合适的分享物品

要宝宝分享他的至爱,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家里来小朋友之前,聪明的妈妈会先把宝宝最喜欢的物品收起来,免得小“入侵者”的到来引起一片混乱。诸如积木、蜡笔、图书等物品,一般都是宝宝比较容易接受的分享物品,如果宝宝把某个玩具牢牢抓在手里,就是不肯让给他的小伙伴,那么不要强求,想办法转移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比如突然问他一个问题、给他一些美食或者另外一个玩具等,尽快结束他们之间的争夺。

12.给宝宝树立榜样

宝宝学会分享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妈妈可以尝试和宝宝分享自己的冰淇淋,让宝宝戴自己的围巾、发卡、帽子,穿爸爸的鞋子、戴爸爸的手套等,当然也要让宝宝拿一些东西出来分享,如一起玩他的玩具、一起看他的故事书。重要的是要让宝宝亲眼看到妈妈给自己东西或者拿走他的东西,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家人分享,进而学会与其他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等。

孩子学画画的七大好处


1、记忆能力的提高: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如苹果,因为“模仿”的苹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创造。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比如下面的这些绘画作品。

孩子们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2、观察能力的提高:当您的孩子乐滋滋地指着自己画中的“小古怪”说这是超级,那是无敌时,不要用满带不信任的眼神打击他。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有些离谱,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因常见而不屑一顾的事物,是以怎样的角色或姿态出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

其实这就是孩子观察能力的表现,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们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经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比大人的还敏感细腻呢。

3、想象能力的提高: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成人都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现。

同时,对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随意涂抹颜色,红色的小人儿、绿色的房子、蓝色的小猫……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4、情绪的及时宣泄: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有时候治疗病人的时候要先让病人画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里也有这一项,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在他们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时候,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绘画便产生了。也就是说,其实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真实内心思想的写照,是孩子情绪的外在表现。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如果孩子的涂鸦中线条生硬、混杂、重叠,颜色暗淡,这些说明此刻他或许正有不良情绪。相反,如果孩子的涂鸦线条柔和、丰富,颜色明快,则表示孩子的情绪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错。

5、绘画使左右大脑一起“开工”: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在绘画的时候,孩子无意间培养了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所以说,绘画可以同时活动左右大脑。在不断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当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6、绘画过程锻炼孩子的种种能力:从简单涂鸦开始,孩子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孩子观察力,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过程。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可是补品不能轻易办到的啊!

7、绘画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形式: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它跟音乐、舞蹈一样富有魅力,可以说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孩子的还是成人的绘画作品,都附带了个人感情因素在里面。要知道,没有感情的作品是僵硬死板,无生命力的。所以,要想您的孩子从小具有艺术细胞,不妨让他试试!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忽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