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学入学前的准备
2020-10-12 孩子小学入学前的准备 错误的胎教 小学入学孩子准备孩子入小学的4大错误观念。
孩子上小学,作为家长,有些无趣要尽量避免哦!
错误观念1:盲目追求名校
【案例】今年强强要升小学了,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强强父母托人找关系,花高价才把强强送进了某省级重点小学。可是学校离家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此强强每天都得比别的孩子早起一个多小时。而强强的父母也因为每天由谁自责送孩子上学的事情而争吵不休。一年过去,孩子瘦了不少,老师还反馈强强上课常常打瞌睡,学习效率很低。
【点评】
孩子上小学了虽然是个小大人了,但各项生理特点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作息规律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仅仅为了孩子能上有名气的小学,而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家里本不丰厚的经济资源,以及家庭的和睦,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在为孩子选择学校这一点上,家长要综合考虑,除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近入学也要考虑在内,让孩子轻装上阵,才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错误观念2:入学前大量补课
【案例】嘉嘉上幼儿园时就拿过不少钢琴比赛、书法比赛的大奖。要上小学了,嘉嘉父母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给孩子“加餐”——大量补课。可是,上了小学的嘉嘉非但没有体现出优势,班主任还常常跟嘉嘉父母说,她很多英语发音难以矫正,上数学课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重复,也不愿意认真听课,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
【点评】
在很多家长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接和过渡。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或者全部。孩子提前学的内容也要有选择,不然与小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冲突,有时甚至存在不一致,那只会搞混孩子的正误判断,也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小学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列于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两项加以培养,保持孩子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
错误观念3:入学而适应,家长来包办
【案例】贝贝是爷爷奶奶的心肝。自打贝贝上了小学,回家就愁眉苦脸,爱发脾气。原来老师每天留下的作业,忙坏了贪玩的贝贝。爷爷奶奶开始发愁了,他们觉得孩子刚入学,不用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让孩子不开心。于是爷爷奶奶当起了贝贝的“陪读”,模仿孩子歪歪扭扭的笔迹做完了半个学期的作业。贝贝开心了,可是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点评】
小学是孩子系统地学习各科知识的开端,是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一定形式的、定量的课后作业是小学教学的延伸部分,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包办会影响孩子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影响。
在教学方式上,幼儿园和小学有较大的差异,家长要“硬下心肠”,帮助孩子适应这种差异,树立学习的信心。
错误观念4:小学教师而如幼儿园教师尽责
【案例】玲玲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幸好幼儿园的陈老师对玲玲特别照顾。上了小学,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同学,班主任对玲玲生活上的照顾也不如幼儿固的陈老师。玲玲感到很失落,性格越发孤僻内向了。玲玲的父母觉得这是小学班主任的错,她没有幼儿园陈老师那么尽责。
【点评】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教育者,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者。在小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在教学而非保育。其次,幼儿园和小学在班级人数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这和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发展特点——独立性渐渐增强是互为因果的。对于玲玲这样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应加以引导,使她将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转向朝夕相处的同学身上,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zj09.com小编推荐
别让错误的观点耽误了孩子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让错误的观点耽误了孩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来教育孩子。你主张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您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错误的观点,那现在来了解一下看你的方式是否存在下述的误区呢。
宝宝不乖就要打,不打不成器。对许多家长来说,“打”是宝宝不听话时最好的处罚方式,但是你可曾留意到,一方面是社会上儿童受到虐待的案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暴力引发的弑母等忤逆事件也是层出不穷,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棒下出孝子”这种教养观念在现代社会是不恰当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教养宝宝应该赞美重于处罚。早期教育
宝宝们的世界很单纯,只要妈妈给予一点赞美,受到肯定的他们就会把这种好的行为继续下去,以便获得大人更多的赞美。曾有专家提到,小时候曾经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使用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为他们从小就在暴力的阴影下长大,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打骂并非教育宝宝不乖的利器,而是应该借由“鼓励”的方式,让他达到你的要求。虽然鼓励可能也无法让你的宝宝做到100分,然而有了你的“推波助澜”,长此以往,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的进步。早教网
我没有办法陪伴宝宝,所以要用最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他不少家长因为把宝宝交给他人带,无法陪伴宝宝,所以想用最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他,其实这样反而会造成宝宝价值观的偏差。家长平时应定期带宝宝外出,如去超市、公园,让他从小就了解生活,学习选择哪些东西可以接触,哪些不行,即使是在家中清洁马桶,也可以让宝宝在一边观看,让他知道这就是清洁马桶的方式。不能总是为了补偿宝宝,什么事情都帮他们准备好,如此反而容易让他养成依赖的个性。
此外,当你发现宝宝不受控时,应该想想是否是自己的教养方式不正确。建议当你的宝宝有不好的行为或情绪时,可换个方式教育宝宝。若你总是在自己的情绪中,教育宝宝就会容易没有信心,失了分寸。你可以自己想想、找人交流,抑或静下来观察宝宝的行为,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和时间,不要立刻为自己打分。大人应与宝宝一起成长,如果能力与经验不足应借助外力,才会知道给宝宝的是不是最适合的,多听听他人的意见,主观意识不可以过于强烈,才是对宝宝最好的教养方式。 幼儿早教
本网站小编总结 :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后,你发现你的方式是不是有哪些问题呢,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可以多了解一下,这样对于孩子的教育效果想必也是最明显的。希望家长可以得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儿童预防性侵犯的错误观念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儿童预防性侵犯的错误观念”,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只有陌生人才会做出性侵犯的行为?
错。受害人不一定只被陌生人侵犯,很多研究均证实75-90%受害者是被认识和信任的人所侵犯。
只有女孩子才需预防性侵犯?
错。并非只有女孩子才会遭受性侵犯,美国研究颢示:美国每四个女孩子便会有一个在18岁以前遭受性侵犯,而男孩子的比例,则每10个便有一个。所以男女孩子均需学习预防性侵犯。
儿童性侵犯指对儿童作出身体接触的侵犯?
错。性侵犯是可以不需要有身体接触的,一切透过武力、欺哄、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进性接触以求达到侵犯者性满足的行为均是性侵犯。性接触包括:
有身体接触的行为——如性交、手淫、口交、爱抚等。
没有身体接触的行为—-如向儿童露体,吩咐儿童露体、勉强儿童观看色情录影带、拍摄裸照等。
了解孩子的情况,特别在怀疑他们可能遇上性侵犯时,提供协助当家长与孩子讨论个人身体安全时,万一发现孩子有可能被性侵犯的迹象,家长可以参考以下提供的方法协助你的孩子。
聆听
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单独与孩子倾谈,了解情况。
信任
家长宜先保持冷静,明白孩子极少以“性侵犯”来说谎话。
信任孩子,支持、鼓励孩子说出来。
肯定
接受、肯定孩子的感受,不要怪责他。让他知道你欣赏他有勇气把事情告诉你,并提醒他:把事情说出来是十分正确的,向孩子保证,他被人性侵犯并非是他的错。
求助
向专业人士如社工、警察寻求协助。
五种错误的育儿观念需注意了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五种错误的育儿观念需注意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孩子家长们都习惯的遵从于传统的育儿观念,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育儿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着,只是大部分的家长们很难改变现在的育儿观念,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育儿观念1:古典音乐可提高智商
分析:
音乐可以丰富宝宝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多听古典音乐就能提高智商?其实这个结论是源于1993年美国的一项实验,在给学生听或不听莫扎克奏鸣曲的对比测试中,听组的考分要高于不听组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由此而被广泛传播开来。于是,专门播放给宝宝甚至胎儿听的古典音乐CD也纷纷出版。让妈妈们都相信,那些高雅音乐是可以提升孩子智力的。
更新版:
一项研究显示,让4~6岁的孩子学习一些乐器,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但究竟对孩子的智商有什么帮助,至今还没有定论。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从音乐中获益的话,还是建议在孩子年纪足够大后学习一门乐器。早教网
育儿观念2:手语益于孩子早说话
分析:
手语对帮助宝宝更早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有益的。但是专家认为,当父母对宝宝使用手语的时候,同时也在用嘴直接表达。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之间实际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交流的。这样看来,手语对宝宝语言表达仅仅起到的是一些积极的辅助作用。何况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早些说话、走路、识字对宝宝漫长的人生有多大的意义。
更新版:
不应把手语当作育儿的功利性手段,而应作为与宝宝进行亲子沟通的一种形式,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做更有利于父母和宝宝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交流。
育儿观念3:学步车有助宝宝走路
分析:
一项研究证实,宝宝每使用24小时学步车,会使他独自站立的时间推迟3.3天。而且学步车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孩子容易在移动中发生磕碰或坠楼梯的事件。资料显示,在学步车盛行期间,美国每年有2.5万宝宝因此而发生意外伤害。
更新版:
由于学步车很容易成为危及幼儿安全的隐患,还是别用它,让宝宝从一开始就学习依靠自己的双脚和双腿站立和行走。
育儿观念4:早入幼儿园不利成长
分析:
虽然有些研究证实,那些较早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会比那些呆在家中的孩子会多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但是,两种育儿方式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孩子更多地走出家门之后,他们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更新版:
其实,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孩子成长中所遭遇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很难用同一标准去量化不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事实证明,在任何一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要他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鼓励,他们就会过得很开心。所以,不必太过于忧虑孩子是否过早进入幼儿园,而是哪种方式更适合你的家庭,对你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方式。
育儿观念5:电视影响宝宝专注力
分析:
曾有不少研究项目是围绕宝宝看电视与专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但是结论却大相径庭。早期教育
美国的一项在3~4岁期间收看大量电视节目的宝宝中开展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7岁时发生了注意力问题;但另一项研究结论却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尽管如此,电视所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还是存在。因为宝宝还不能准确地区分电视里的生活和现实中的生活,看电视会占用宝宝很多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的时间。
更新版:
不必绝对禁止宝宝看电视,如一些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一定教益的。但是最佳方法,应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一些电视以外的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许多传统的育儿观念是不正确的,所以说家长们平时应该多注意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不要因此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希望以上的几点可以为家长们提供合理的育儿方法!
警惕!家庭错误教育四大观点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警惕!家庭错误教育四大观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警惕!家庭错误教育四大观点
教养宝宝,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有一些方法并不是大家都会非常认同的。
目前,年轻的家长们十分重视对宝宝的早期教育,但是,由于知识以及经验的不足,父母们在教育宝宝的时候会存在着一些不是那么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4种最受反对的教育观点。
错误观点1:入园、入托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别让宝宝呆在家里,长期跟着妈妈不利于培养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说法不对,那些被送到托儿所的日托的宝宝,更极易发生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他们过分活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做事笨拙,心情浮躁。
错误观点2:学前教育并不妨碍妈妈与宝宝之间的关系
至少有四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入托的宝宝,尤其是男孩,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稳定,这种母子之间的稳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与妈妈关系密切的宝宝,一般来讲,要喜欢交往,在处理问题时,不畏缩、不犹豫、更自信、更有技巧,能够寻求帮助,忍受挫折。所以,很明显,宝宝由妈妈一手养大并没有什么不好。
错误观点3:妈妈上班幸福,宝宝入托也幸福
这种错误观点认为,妈妈被禁锢在家里,不能工作是不幸的。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工作的妈妈,尤其是那些宝宝被送托的妈妈,与那些呆在家里看宝宝的妈妈相比,心情更紧张,更不幸。似乎有这样一种相关性,就是妈妈工作的小时数越多,宝宝的IQ下降的越多。最近在英国和法国所进行的几次调查表明,有80%的妈妈愿意在家里带宝宝而不愿意去上班;75%的宝宝愿意在家玩而不愿意入托。不幸的是,现在家庭的财政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妈妈去上班挣钱,这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是不利的。
错误观点4:最好是政府为那些愿意入托的宝宝办高质量的育儿机构,使宝宝受到良好学前教育
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目前就有很多出色的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很好、工作人员与宝宝的的比例很高、职员也很敬业,但就是达不到那种比较高的学前教育水平。其实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较简单办法,就是设法让家庭的财政压力降下来,使那些愿意在家里带宝宝的妈妈,能够如愿,家庭经济生活不受影响。
这里列举的只是很少的几个观点,相信在此基础上爸爸妈妈们会对自己的教养宝宝的方法做一个重新的审视,以选择最适合宝宝的教养方法,改正一些不良的教养观念,以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父母关心孩子学习谨防4大误区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关心孩子学习谨防4大误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调查中发现,如果家里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家长则会倍感轻松;反之,家长则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避免或甩开这沉重的包袱,更为了孩子光明的前途,许多家长可谓费尽心思,帮助孩子学习,可效果却经常不如人愿,因为在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时会不经意地走进一些误区。
误区1:我的孩子也应该考第一。
洋洋爸爸:我的儿子洋洋学习挺认真,我和妻子对孩子的学习抓得也比较紧,经常会督促孩子回到家先写作业,周末也会帮他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儿子的学习成绩总是连前5名都没进过,每次看到我下属的儿子考第一,我心里就会非常着急。
点评:家长们应该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第一。过高的期望和目标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不利于孩子学习和考试中正常的发挥。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是有特点的,没有名列前茅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发展孩子的优点。
误区2: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
佳佳妈妈:从女儿佳佳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我都陪着她写作业,当她遇到不懂的题目时,我也会非常仔细地给她讲解,直到她听懂为止。每学期考试前,我还会把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梳理一遍,然后帮着孩子复习,并帮她查缺补漏。但是现在我发现,如果我工作忙,没有时间陪着孩子学习,她的作业就会出现很多错误,女儿自己似乎并不会学习。
点评:首先佳佳妈妈应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仅仅帮助孩子学懂一个生字、一道数学题。孩子的人生之路终将要自己独立去走。
误区3:请家教,上补习班。
彤彤爸爸:我的儿子彤彤刚上初一,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有时候放学后还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为了帮助孩子学习,也想给孩子找个伴,我请了一个大学生每周末来帮儿子补习功课,一个学期过去了,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玲玲姑姑:侄女玲玲学习成绩一般,她爸爸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如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每次看到幼小的侄女愁容满面地背着沉重的书包赶往不同的补习班时,我真是很心疼孩子。
点评:彤彤刚上初一,面临着环境的巨大改变、多学科知识的挑战,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很好地适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把孩子推给家教;学习对玲玲来说已经成为了负担,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家教和补习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帮助孩子学习,但首先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学习不好的问题所在,而不是盲目求医。
误区4:分秒必争,学得越多越好。
龙龙:每天早上,我刚起床,妈妈就开始督促让我赶紧收拾,抓紧时间,并告诉我到学校后要认真听讲,千万不可以做小动作。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刚进门,还没放下书包,爸爸就催着我赶快去写作业。我想看看动画片,爸爸说明年就要参加小升初考试,要珍惜时间。周末更不用说了,似乎爸爸妈妈认为只要我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那么我一定会比别人学得好,但是我的感受是:我真的很累!
点评:并非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注意力集中一次最多50分钟,而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因此我们不能总是唠叨,让孩子连续不断地学习,否则会造成孩子用脑过度、神经衰弱、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应该让孩子劳逸结合并学会自己安排学习计划。
除了上面几种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得越早越好,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背诗;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家里的任何事都不用孩子来操心……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龄前教育的4大失误
学龄前教育一直困扰着幼儿园宝宝的家长们,该让孩子报什么特长班?是否要提前学习一些小学的知识?家长们似乎都陷入了或多或少的误区漩涡。不仅是家长们摸不清头脑,就连幼儿园中的老师们,在教育宝宝中也有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学龄前教育的4大失误
失误1:
教师怎么能要求全体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动作、坐姿、站姿都一模一样呢?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富有他们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为,那才是他们独特的行为符号。只有具备个人特点的行为才是有魅力,有力量的。
失误2:
教师怎么能要求全体孩子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和语气都一样呢?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符号,每个孩子只要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就应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语言也就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失误3:
教师怎么能让孩子的思想和兴趣都一样呢?你们每个男孩和女孩都异口同声地说:“长大后要当科学家。”而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当科学家时,却没有几个能说出来,而外国幼儿的回答却几乎没有一样的,有的长大后想当总统、有的长大后想当牙医。如果连孩子的理想和兴趣都被成人约束地一模一样、毫无个性,极易使孩子长大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失误4:
教师怎么能阻止和嘲笑幼儿说出与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呢?教师不能武断地强迫孩子接受教师给出的唯一答案,而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学龄前教育的真正意义
孩子没有了独立的个性,也就没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言行,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和生存的竞争力。其实,不仅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和能人所不能的素质是他成为优势生存者的唯一条件,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的生存法则都同此理。企鹅、北极熊为什么能在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生存?为什么骆驼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生存?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能人所不能”的生存素质,使它们成为了独特环境的优势生存者。
每个孩子都具备能人所不能的潜质许多人都认为能人所不能的素质是天才的“专利”,只有天才才能够具有这种优势素质。不少家长常常对我说:“我怎么也看不出我的孩子有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我的孩子才3岁能看出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难道“能人所不能”真的只是天才的“专利”?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与生俱来的具有独特的“能人所不能”的潜质,即使是轻度弱智的儿童也一样。科学研究表明,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70%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7岁也许不到人生的10%却几乎决定了人生的100%。
建立时间观念做好入学准备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立时间观念做好入学准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目前,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是比较松散、自由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大班的幼儿即将升入小学,而孩子们没有时间观念。我班幼儿经常存在办事拖拉的现象,于是我便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
认识时间
学习认识钟表,建立时间概念。用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作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钟表,练习认识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时间。如:8:00吃饭、9:00喝淡茶水、10:00区域活动。在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我都会提示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时间的长度。
生活中渗透时间
幼儿对时间的认识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要从幼儿的生活环节入手进行渗透。如:把入园、做操、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午餐、午睡、起床、离园等时间较固定的环节,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画出有该活动时间的钟表,并用图画表示出相应的活动内容)表示各生活环节的时间和活动内容,并配以简单的文字,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快乐十分钟
在生活环节的过渡时间,我设计了“快乐十分钟”的活动。这十分钟完全由幼儿支配,孩子们安排了入厕、喝水、玩玩具、看书、织花绳、折手绢等多种活动。起初孩子们并不知道这十分钟到底有多长?十分钟里到底能做多少事?如何合理安排使用十分钟?于是我组织幼儿通过猜想、体验、参观、实践等多种活动,使孩子们对十分钟有了更多的了解。既培养了时间观念,又锻炼了计划做事的能力。
通过多种活动实践,幼儿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尝试着自己安排时间,学做时间的主人。使幼儿在时间观念上做好入学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