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念一:小时候胖没关系,大了长高后体重就会正常

“小时候胖不是胖”,不少年轻父母认为,养一个胖胖的孩子,自己脸上才光采。

可是体重管理专家指出,家长的这种态度往往使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肥胖或轻度肥胖得不到控制,而一旦发展成青春期肥胖或重度肥胖时再想减就很困难了。

父母应该这样做:

父母至少每半年要为孩子量一次身高、体重,同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核对参考指数,衡量孩子是否过重甚至肥胖。

如果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程度,不要坐视不管,建议带着他寻求小儿科医生协助。

错误观念二:孩子应该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好的饮食习惯

千万不要在某一天的晚餐时宣布,全家人明天开始每餐吃烫青菜、糙米饭、白煮肉,外加运动1小时,然后就期待你的孩子会照做。

企图一下子把小孩的错误的饮食形态来个三百六十度大翻转并不科学,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一瞬间被全部夺去,孩子会害怕。于是情绪大坏,心生反抗,甚至以拒吃表达抗议。

父母应该这样做:

订立容易实行的计划,最多一星期完成一项目标。例如第一个星期,试着让孩子减少吃巧克力的次数,从原本一天一块减少为两天一块,持续一星期之后,再减少成三天一块,以此类推。

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健康的食物,不论是新食物或是你认为他不爱吃的食物,都应该多尝试几次。每一种食物至少要让孩子试过15次以上,他们才会了解自己究竟喜欢还是讨厌它。

可以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外出散步30分钟,如果抽不出时间每天散步,可以选择固定几天安排一些事情让全家人都有机会参加,例如星期五晚上一起逛超市添购家用品,也借此机会教导孩子认识及选择健康食物。

错误观念三:只需要改变孩子的错误饮食观念,自己年纪大了,不需要再纠正了

孩子不只遗传父母的基因,更遗传父母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对食物的选择。如果希望孩子吃得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带头示范。

最近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的研究指出,喜欢吃蔬菜、水果的孩子,通常她们的父母每天也会摄取许多蔬菜、水果,这再次证实父母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

父母应该这样做:

不论自制或外食,为全家人选择均衡、健康的食物,例如一碗糙米饭、两种蔬菜、一份烤鲑鱼,并在饭后吃一份水果,让孩子看着你把这些食物吃完,觉得很满足、很享受,他们自然也想尝试看看。

家里每个人都应该减少吃高热量食物的机会,也避免点超大份量的餐点,更不要三天两头光顾“吃到饱”的餐厅,把全家人胃口都撑大。

错误观念四:少吃脂肪,可以预防孩子发胖

不少父母认为是肥胖来自于脂肪,所以认为让孩子减肥,首先就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脂肪。基于这样的观点,父母在烹饪食物时,常常不用天然的脂肪,而用脂肪代用品;或是让孩子少吃正餐,而是吃一些减肥(减肥食品)配方、饮料或饼干之类的东西。

德国一位营养(营养食品)学家认为,如果每100克含900卡热量的脂肪被热量大大减少的其它食物取代,那么身体就会缺少通常所需的热量,于是大脑便会发出饥饿的信号,促使孩子去早些进食。而且这样还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吃的反正是含热量少的食物,多吃点也没关系,结果往往会吃得比平时还要多得多,不仅未能减肥,反而增加了体重。

父母应该这样做:

不含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健康,某些脂肪酸是生命的所需,是人体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还是要让孩子正常摄取脂肪。

当然,摄人脂肪过多也不好,每人每天有60克左右的脂肪也就够人体所需要的了。

错误观念五:喜欢孩子,就让他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很普遍,大多数父母很宠爱小孩,他们要求什么,父母就照办。有些父母则是受不了孩子吵闹,或者没时间和他们周旋,最快的解决方法是顺从他们的意思,妥协了事。但时间久了终究会伤害孩子的健康。

父母应该这么做:

有些父母想讨好孩子,带他们去吃喜欢的炸鸡、汉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好妈妈(妈妈食品)或好爸爸(爸爸食品),这不是不对,但事先要和孩子说定原则,例如:一个月只能去麦当劳一次。

碰上孩子非要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态度坚定不妥协,但是不当场斥责孩子,先试着安抚他的情绪,简单解释一下原因,如果安抚无效,孩子仍然哭闹,就尽速带他离开现场,回家再行处理。

错误观念六:应该将零食放在孩子顺手就拿得到的地方

10岁以下的孩子不耐饿,通常无法超过6个小时不吃东西,所以在两个正餐之间想找食物吃是很正常的,可冰箱里同时放着汽水和白开水,你想孩子会选哪一个?家里如果根本没有比较健康的食物,但却随处可见助长肥胖的零食,无疑是鼓励孩子把它们不停往嘴里送。

父母应该这样做:

点心的份量不宜太多,否则容易影响正餐食欲;而且不要提供热量高的食物,例如是鲜奶油蛋糕、牛角面包、夹心面包、甜甜圈、油条、炸薯条、夹心饼干等。

准备不需要削皮、切块,而且方便取拿的水果,例如葡萄、香蕉、橘子、桃子、草莓、小西红柿等,让孩子带在身上或者回家后可以随手拿来吃。

自制蔬果汁,但一天不要让孩子喝超过1杯,因为果汁的热量也不算低。

学习明星的作法,例如演《哈利波特》的童星丹尼尔-雷克利夫,他喜欢吃全麦面包夹火腿及乳酪,或者加一些蜂蜜拌优格当点心;而饰演妙丽的艾玛-华森会选择吐司抹上少许奶油和新鲜的草莓果酱。

错误观念七:拿糖果、高热量的食物奖励孩子

“好棒啊!你又拿了二朵小红花,妈妈带你去吃你喜欢的炸鸡!”、“把这碗青菜吃了,等一下你就可以吃糖果哦!”以上都是不好的示范,但却常被父母拿来引诱小孩达成某些目标。

经常让孩子经历“表现好”就可以“吃糖果、零食”,容易误导他认为吃这些东西是好的,强化他对这一类食物的欲望。孩子表现好的确值得奖励,但除了吃以外,有很多其它方法可行。

父母应该这样做:

帮孩子准备“集点卡”,每次她表现良好,就在卡片上盖一个章,集满一定数目,孩子便可以兑换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具。

直接询问孩子的想法,如果你觉得他提的要求可以接受,例如:买一样他向往已久的玩具、看一场《加菲猫》电影,那就满足他。

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能帮助他增加活动量、培养运动习惯,像是足球、直排轮或是想去参加游泳班,那就一定要鼓励他,并陪他一同活动。

错误观念八:让孩子用吃打发时间或是宣泄坏心情

和大人一样,吃同样能够抚慰孩子,让他感觉愉悦,不过一旦养成心情不好就找东西吃的习惯,尤其是情绪性地吃喝,很容易过度进食,想不发胖也难。想想《瘦身男女》中的胖子吧!

父母应该这样做:

平时能倾听孩子说话,当他遇到问题、碰上挫折时,才会主动告诉你。如果发现孩子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引导他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

用做游戏和运动来引导孩子发泄一些负面情绪。

错误观念九:孩子太胖了,要严厉地用言语责备他

“不准吃了!胖得像头猪!”、“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巧克力,小心肥死!”用这样的负面的言词责备或讽刺孩子,不但收不到制止效果,反而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打击他改变习惯的意愿,到时候不只体重问题没有改善,还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应该这样做:

胖并不孩子的错误。家庭的支持对孩子改变饮食、活动习惯,甚至进行减重相当重要,孩子需要父母常常提醒他注意一些事情,同时也需要父母鼓励来持续做下去。

当孩子做了一些正向的改变,别吝于称赞他,即使这个改变很小,像是晚饭时自愿多吃两口蔬菜。任何一点小改变都是好的开始。

看了以上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对照自己平时养育孩子的一些行为,抛弃不好的,坚持好习惯控制孩子体重吧!

扩展阅读

9大错误观念造就“小胖墩”


错误观念一:小时候胖没关系,大了长高后体重就会正常

“小时候胖不是胖”,不少年轻父母认为,养一个胖胖的孩子,自己脸上才光采。

可是体重管理专家指出,家长的这种态度往往使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肥胖或轻度肥胖得不到控制,而一旦发展成青春期肥胖或重度肥胖时再想减就很困难了。

父母应该这样做:

父母至少每半年要为孩子量一次身高、体重,同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核对参考指数,衡量孩子是否过重甚至肥胖。

如果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程度,不要坐视不管,建议带着他寻求小儿科医生协助。

错误观念二:孩子应该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好的饮食习惯

千万不要在某一天的晚餐时宣布,全家人明天开始每餐吃烫青菜、糙米饭、白煮肉,外加运动1小时,然后就期待你的孩子会照做。

企图一下子把小孩错误的饮食形态来个三百六十度大翻转并不科学,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一瞬间被全部夺去,孩子会害怕。于是情绪大坏,心生反抗,甚至以拒吃表达抗议。

父母应该这样做:

订立容易实行的计划,最多一星期完成一项目标。例如第一个星期,试着让孩子减少吃巧克力的次数,从原本一天一块减少为两天一块,持续一星期之后,再减少成三天一块,以此类推。

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健康的食物,不论是新食物或是你认为他不爱吃的食物,都应该多尝试几次。每一种食物至少要让孩子试过15次以上,他们才会了解自己究竟喜欢还是讨厌它。

可以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外出散步30分钟,如果抽不出时间每天散步,可以选择固定几天安排一些事情让全家人都有机会参加,例如星期五晚上一起逛超市添购家用品,也借此机会教导孩子认识及选择健康食物。

错误观念三:只需要改变孩子的错误饮食观念,自己年纪大了,不需要再纠正了

孩子不只遗传父母的基因,更遗传父母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对食物的选择。如果希望孩子吃得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带头示范。

最近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的研究指出,喜欢吃蔬菜、水果的孩子,通常她们的父母每天也会摄取许多蔬菜、水果,这再次证实父母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

父母应该这样做:

不论自制或外食,为全家人选择均衡、健康的食物,例如一碗糙米饭、两种蔬菜、一份烤鲑鱼,并在饭后吃一份水果,让孩子看着你把这些食物吃完,觉得很满足、很享受,他们自然也想尝试看看。

家里每个人都应该减少吃高热量食物的机会,也避免点超大份量的餐点,更不要三天两头光顾“吃到饱”的餐厅,把全家人胃口都撑大。

错误观念四:少吃脂肪,可以预防孩子发胖

不少父母认为是肥胖来自于脂肪,所以认为让孩子减肥,首先就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脂肪。基于这样的观点,父母在烹饪食物时,常常不用天然的脂肪,而用脂肪代用品;或是让孩子少吃正餐,而是吃一些减肥(减肥食品)配方、饮料或饼干之类的东西。

德国一位营养(营养食品)学家认为,如果每100克含900卡热量的脂肪被热量大大减少的其它食物取代,那么身体就会缺少通常所需的热量,于是大脑便会发出饥饿的信号,促使孩子去早些进食。而且这样还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吃的反正是含热量少的食物,多吃点也没关系,结果往往会吃得比平时还要多得多,不仅未能减肥,反而增加了体重。

父母应该这样做:

不含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健康,某些脂肪酸是生命的所需,是人体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还是要让孩子正常摄取脂肪。

当然,摄人脂肪过多也不好,每人每天有60克左右的脂肪也就够人体所需要的了。

错误观念五:喜欢孩子,就让他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很普遍,大多数父母很宠爱小孩,他们要求什么,父母就照办。有些父母则是受不了孩子吵闹,或者没时间和他们周旋,最快的解决方法是顺从他们的意思,妥协了事。但时间久了终究会伤害孩子的健康。

父母应该这么做:

有些父母想讨好孩子,带他们去吃喜欢的炸鸡、汉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好妈妈(妈妈食品)或好爸爸(爸爸食品),这不是不对,但事先要和孩子说定原则,例如:一个月只能去麦当劳一次。

碰上孩子非要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态度坚定不妥协,但是不当场斥责孩子,先试着安抚他的情绪,简单解释一下原因,如果安抚无效,孩子仍然哭闹,就尽速带他离开现场,回家再行处理。

错误观念六:应该将零食放在孩子顺手就拿得到的地方

10岁以下的孩子不耐饿,通常无法超过6个小时不吃东西,所以在两个正餐之间想找食物吃是很正常的,可冰箱里同时放着汽水和白开水,你想孩子会选哪一个?家里如果根本没有比较健康的食物,但却随处可见助长肥胖的零食,无疑是鼓励孩子把它们不停往嘴里送。

父母应该这样做:

点心的份量不宜太多,否则容易影响正餐食欲;而且不要提供热量高的食物,例如是鲜奶油蛋糕、牛角面包、夹心面包、甜甜圈、油条、炸薯条、夹心饼干等。

准备不需要削皮、切块,而且方便取拿的水果,例如葡萄、香蕉、橘子、桃子、草莓、小西红柿等,让孩子带在身上或者回家后可以随手拿来吃。

自制蔬果汁,但一天不要让孩子喝超过1杯,因为果汁的热量也不算低。

学习明星的作法,例如演《哈利波特》的童星丹尼尔-雷克利夫,他喜欢吃全麦面包夹火腿及乳酪,或者加一些蜂蜜拌优格当点心;而饰演妙丽的艾玛-华森会选择吐司抹上少许奶油和新鲜的草莓果酱。

错误观念七:拿糖果、高热量的食物奖励孩子

“好棒啊!你又拿了二朵小红花,妈妈带你去吃你喜欢的炸鸡!”、“把这碗青菜吃了,等一下你就可以吃糖果哦!”以上都是不好的示范,但却常被父母拿来引诱小孩达成某些目标。

经常让孩子经历“表现好”就可以“吃糖果、零食”,容易误导他认为吃这些东西是好的,强化他对这一类食物的欲望。孩子表现好的确值得奖励,但除了吃以外,有很多其它方法可行。

父母应该这样做:

帮孩子准备“集点卡”,每次她表现良好,就在卡片上盖一个章,集满一定数目,孩子便可以兑换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具。

直接询问孩子的想法,如果你觉得他提的要求可以接受,例如:买一样他向往已久的玩具、看一场《加菲猫》电影,那就满足他。

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能帮助他增加活动量、培养运动习惯,像是足球、直排轮或是想去参加游泳班,那就一定要鼓励他,并陪他一同活动。

错误观念八:让孩子用吃打发时间或是宣泄坏心情

和大人一样,吃同样能够抚慰孩子,让他感觉愉悦,不过一旦养成心情不好就找东西吃的习惯,尤其是情绪性地吃喝,很容易过度进食,想不发胖也难。想想《瘦身男女》中的胖子吧!

父母应该这样做:

平时能倾听孩子说话,当他遇到问题、碰上挫折时,才会主动告诉你。如果发现孩子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引导他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

用做游戏和运动来引导孩子发泄一些负面情绪。

错误观念九:孩子太胖了,要严厉地用言语责备他

“不准吃了!胖得像头猪!”、“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巧克力,小心肥死!”用这样负面的言词责备或讽刺孩子,不但收不到制止效果,反而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打击他改变习惯的意愿,到时候不只体重问题没有改善,还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应该这样做:

胖并不是孩子的错误。家庭的支持对孩子改变饮食、活动习惯,甚至进行减重相当重要,孩子需要父母常常提醒他注意一些事情,同时也需要父母鼓励来持续做下去。

当孩子做了一些正向的改变,别吝于称赞他,即使这个改变很小,像是晚饭时自愿多吃两口蔬菜。任何一点小改变都是好的开始。

早教知识:纠正宝宝错误观念,树立正确金钱观


大多数的宝宝特别是城市里的宝宝都是独生子女,无法体会生活的拮据,就会对金钱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如何帮助宝宝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了解金钱的意义呢?首先要纠正宝宝一些错误的观念。

钱从哪里来的?

如果问小一点岁数的宝宝:“钱从哪里来?”他们大部分都会告诉你是从银行取出来的。父母不可以仅仅让宝宝看见取钱的过程,而忽略给他们普及钱是如何来的这个过程。可以让宝宝做适当的家务,来按劳动付给报酬,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多、过难或者过易。而关于做家务该不该给钱这个来自西方的讨论,可以按照中国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规定只有周末家务才是付报酬的,其他时候是义务的。

知晓柴米贵

宝宝的一切用品如果都从父母那里来的,就很难会知道什么是必需的,什么是想要的。要给宝宝一个自己学会理财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让他自己选择和购买一些自己的生活用品,锻炼自控能力。但是压岁钱建议不要交给宝宝,因为那不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可以存起来作为宝宝的教育基金。

其实呢,纠正宝宝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只要合理的掌握分寸,简单的方式都是可以尝试的,也会很好的帮助宝宝。

中国父母十个错误的教育观念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著,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另外最要命的事,保姆、爷爷奶奶与孩子没有切身厉害关系,他们只会把他照顾好,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对(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并且是最严重的伤害!!

譬如说个例子:当孩子摔倒后,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爷爷会骂地,还会用拐杖去敲,“都怪你,摔了我宝贝!”看到了没,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别的一切:别人、地方、气候.....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

2)把孩子当焓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著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了。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资本。他是你的生命的延续,因此,你要对他负起责任来!孩子不可以被用来充面子,那样只会有一个结果:伤害了孩子,从心理上!

比如说父母带小孩子去超市逛,小孩子看到喜爱的玩具会不走,甚至当父母不给买的时候会大哭,这时候呢,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小祖宗,不要哭了,给你买还不行吗!?”看看产生了什么结果:孩子明白了意见事情,那就是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管对不对。根源在哪里?对了,父母的面子,怕孩子哭丢自己的面子,于是没有了原则。为什么不这样的,问问他:“宝宝,为什么要这个玩具呢?”如果是合理的,去赞扬他再给他买,如果是不合理的,告诉他为什么,仅仅需要这样就可以了。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要知道,孩子的肩膀是稚嫩的,怎么可以承担的起你的千斤重托?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这样的事情:教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他身心健康的成长,培养他健全的人格。此外还需要做什么呢?还有关心他,支持他!别的,你相信他不会做吗?

5)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肉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很多出国回来现在找不到工作。很多北大清华的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网上最近热炒这么一句话:考上大学了,获得给人打工的机会了;没有考上大学,可以做老板了......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全国违法让孩子在周末学习或晚睡觉的教育人士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止。剥夺中国孩子的玩耍放松睡觉的时间,是全国性的集体犯罪。应该逮捕这些犯罪的教育人士。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对了,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第一,超过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超过了他实际需要的一切!想一想,一定要这样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7)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题数学(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家事。学校应该全面减低作业份量。

培养孩子为什么,考中学,考大学,考研究生,出国.................还有吗?这些都不是,培养他身心健康,明白事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去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学而考学............难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还要继续发生下去吗?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实在不知道人活著是为什么。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9)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一切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坚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著他成长的乐趣。

如何控制孩子的物欲情结


怎样在控制孩子物欲的同时,又为他确立初步的金钱观呢?我们都知道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在这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年代,想要控制孩子的物欲谈何容易。怎样抵挡发生在他身边的重重诱惑,怎样平和又高效地对孩子说“不”,怎样在控制孩子购买欲的同时,完成他的财商第一课……下面是妈妈们经常遇到的一些苦恼,希望我们简短的对策,可以帮助你摆脱困惑,保持立场,帮助孩子在物质泛滥的环境中从容成长。苦恼一:“我的孩子在电视广告上看到什么,就跟我要什么!”“我通常会在做晚饭的时候安排孩子看电视,但是现在的少儿节目中间也穿插大量广告。于是,儿子看见什么广告,就跟我要什么,爽歪歪啊、达能王子啊,比我知道的还多……”怎么办:关掉电视!既然没有真正给孩子看的“纯少儿节目”,我们不如索性不看电视。如果你需要安安静静做晚饭的时间,可以给孩子安排看光盘,动画片、教育节目或者歌舞都可以。苦恼二:“每次带孩子去超市购物,他都会央求我给他买样东西。”“特别是排队结账的时候,收银台前的那些泡泡糖、棒棒糖、巧克力一个劲地跟孩子招手,而前面的队伍总是不见动窝。所以每次都是我抵不过孩子的纠缠……”怎么办:有些父母会尽量避免带着孩子一起购物,还有一些能够保持坚定的立场,任凭孩子在众人面前撒泼打滚也决不屈服。比较温和的办法就是事先和孩子说好此行的目的,并且告诉他只能给他买一样东西,并且让他自己决定是一杯果粒酸奶,还是一包海苔。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带孩子购物时,只购买家庭生活必需品,远离零食、玩具柜台,让他形成“超市只是给家里添置东西的地方”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