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女儿还小,尤其对相对羸弱的女孩来说,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帮她作好决定,父母认为那是爱女儿的表现。

其实不然,爱默生曾说:“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把孩子看成是一个自立的人,使其能自行决定自己的行动,并且实行自己的决定。

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曾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很多人羡慕她的辉煌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父母给了她自主的机会。

1982年,12岁的谢军小学即将毕业,但她却面临了两难境地: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在这个分岔口谢军举棋不定。

小学6年中,谢军曾有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

但是,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吸引着谢军和她的家人。在这个节骨眼,母亲的一席话给了谢军莫大的勇气,让年纪小小的她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母亲叫来了谢军,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母亲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

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

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母亲的眼睛,坚定地说出7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

听了女儿的话,母亲同意了她的选择,同时也严肃地说:“很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作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

一个12岁的女孩很难懂得和理解这段话,但谢军却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正是母亲的这段话,使谢军受益颇深。假如当初没有母亲这段话,或者是父母武断地决定了女儿的前途,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也不会有中国这位国际象棋“皇后”。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启发呢?作为父母又应该从中悟出些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像故事中的谢军的母亲一样,孩子的事情让她自己决定,父母自己只提出参考意见,即不要让孩子一味地跟从父母的决定,应让孩子用自己的意志去取舍或选择事物,令其有自我决定的机会,并在决定事物的过程中,培养出肩负责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另外,独立性与自律性,也可从中培养。

让孩子学会如何作决定。当然,在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时,也应注意:

第一,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如“你想穿什么颜色的毛衣?”孩子可能会提出家中没有的东西,若父母不能顺从时,反而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而应该问,“你想穿这件绿毛衣,还是那件红毛衣?”

第二,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因为孩子还不能完全地判断出什么有危险。例如,冬天一定要穿棉衣,没有选择余地,是必须执行的,但可给些其他的选择:“这棉衣由爸爸给你穿?还是妈妈帮你穿?”而不能说:“你要不要穿棉衣?”

第三,孩子作决定时,不要给其很大压力。如果孩子的决定不太合理、恰当,大人可给些提醒。如果孩子作决定后,遇到挫折,产生了失败感,父母也要给予帮助。孩子作决定的机会不可太多,以免给她太大压力。

第四,根据孩子的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孩子作一些决定。这是大人与小孩共同作出的决定,是帮助孩子作决定的好方式。如“要下雨了,在图书馆里避雨比操场上好些”,这是要大人进入孩子的选择中去。在判断正确与错误的选择时可说:“我们已答应某某去展览馆,不遵守诺言是错误的。”应该让孩子知道作决定的同时是要负责任的。

父母应让孩子知道,只要尽力而为作出比较合适的决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如果强调可以随意作决定、可犯错误,孩子就会随随便便地作决定。该让他知道作决定的后果,从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判断能力。

如果孩子坚持穿裙子去操场玩,结果不小心弄破了皮肤,你不应说,“瞧,我叫你穿裤子没错吧”,而应说,“你想一想,如果我们下次再来操场玩,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好自己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经验的增多,作决定的能力与技巧也会渐渐提高。这时,父母要舍得对孩子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去生活,让她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找到自我。鼓励她在有困难的情况下要依靠自己的才干与能力解决。多给孩子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培养女孩的性保护意识?


案例

两个月前的那个傍晚,对于8岁的雯雯来说,不堪回首。

那天晚饭后,雯雯缠着我要到楼下玩,我正忙着收碗筷,还有一堆衣服要洗,便对雯雯说:"你长大了,可以自己下楼玩了。"雯雯听了,高兴地出去了。一直到晚上十点,雯雯还没回家,我急了,到楼下去找,根本没有她的影子。邻居、朋友也到附近的商场、马路去找,还帮我报了警。一个多小时后,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里,警察找到了雯雯,她的衣服被扯破,正缩在角落里哭泣……

案子很快破了,那个“禽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这并不能平息我们心中的愤怒。雯雯父母一直为自己的粗心后悔莫及,不该晚上让雯雯一个人下楼去。

从那以后,雯雯就像变了个人。以前她活泼可爱,爱笑爱跳,喜欢交朋友。可现在,她整天苦着一张脸,和她说话,她也像没听见似的,神情呆滞。雯雯以前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每天哼着歌儿去上学,哼着歌儿回家。现在,每天早上,她都赖着不肯起床,总是喊肚子痛、头痛。

如何预防性侵犯

女儿是花,女儿是梦,女儿是美好的,但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一件件令人掩面的案例描述着一个个本应灿烂微笑、自由奔跑的女孩们梦碎的经历。性侵犯由于发生地点隐蔽,罪犯对受害人要挟、恐吓,而且,受害幼女都在10岁以下,其所述不能作为证据,就构成了让罪犯有恃无恐的犯罪温床。父母常常外出打工或忙于工作,并通常认为孩子那么小,不会遭受性骚扰,故而没有提防,缺少对孩子异常状况的观察,更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防止性侵犯方面的教育,最终酿成恶果。

父母有着更多的责任

不把孩子交给除家人以外的异性照看,对照看孩子的人要绝对了解。

无论多忙,都细心观察孩子的异常反应,包括变得胆小、爱哭,忽然不喜欢上学,忽然害怕和父母亲热等;妈妈在洗澡时要不露声色地检查孩子的下身、内衣裤。

经常了解周围出现的人,包括亲戚、孩子的老师和伙伴。告诉你幼小的女儿。

凡游泳衣覆盖的部位,任何人不得触摸。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只要让你感到痛或不舒服,就立刻表示反抗,即使是老师或其他有权威的人,并尽快告诉妈妈和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

让孩子尽早明白到底什么是性侵犯和受到性侵犯怎么办,使孩子懂得,自己的身体任何人都无权抚摸或伤害,受到侵犯应向信赖的成年人和警察求助,切不可害羞、胆怯而拖延了时间。

孩子外出,应了解环境,尽量在安全路线行走,避开荒僻和陌生的地方。

女孩外出要注意周围动静,不要和陌生人搭腔,如有人纠缠,尽快向人多处靠近,必要时要呼叫。

女孩外出,未得家长许可,不可在别人家夜宿。

在外不可随便享用陌生人给的饮料或食品,谨防有麻醉药物。

独自在家注意关门,拒绝陌生人进屋。

在丛林中穿行中的孩子们,即使有亲人的百般呵护,如果没有出发前的准备,一样会不知所措。父母们,先去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宝贝,然后让宝贝学会如何爱护自己,才能让花一般的生命尽情绽放。

培养女孩的好奇心很重要


在女孩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好奇,女孩在一些千奇百怪的想象里成长着。作为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好而不要扼杀女孩的好奇心。

园园14个月时,有一次全家去酒店吃饭,酒店的地上铺的是一种渗花瓷质砖。

园园指着一块地砖问:“妈妈,这是什么?”

妈妈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一块地砖,它铺在地上,又好看又容易打扫卫生。”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指着另一块地砖问:“这是什么?”

妈妈依旧耐心地说:“这也是一块地砖。”可是女儿并不罢休,兴味盎然地指着一块又一块的地砖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直到把所有的地砖都指了一个遍,才心满意足地说:“我知道了,这些都是地砖,都是用来铺在地上的。”

这时妈妈才惊异地发现,女儿并不是在简单地重复同一个问题,而是在进行一个从无数单个事物中发现其普遍规律的抽象的思维活动。

园园发现每一块地砖的花纹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铺在地上的。”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这样开始和起步的。

园园的行为说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你注意保护女孩的好奇心了吗?下面两个问题,请家长仔细思考后再回答:

1.平时带女孩出去时,有没有利用女孩的好奇心启发女孩去观察、发现新事物?

2.当女孩的问题多了以后,有没有不耐烦或是冷漠地对待女孩的好问?

总之,女孩对新事物永远是充满好奇的,对大人来说,一个红玻璃杯子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女孩眼里,却可能是一个无头绪的、不可思议的红块块,她摆弄过来摆弄过去,认为是一个好玩的、很有趣的东西。

一般来说,女孩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她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女孩逐渐熟悉了这些东西,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应有的状态,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也就不再是她感兴趣的东西了。

因此,女孩好奇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外界许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也在不断增强。大人如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而让女孩躲开有危险性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压制了女孩能力的增长。

玉玉今年6岁,聪明伶俐,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有一天,爸爸妈妈在厨房做饭,玉玉独自在客厅里玩耍。突然间她对一个精致的动物玩具产生了兴趣,想拆开来看个究竟。可是,拆开以后,就再也装不上去了。

母亲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后,十分生气地对玉玉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刚买没几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玉玉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爸爸的惩罚。可出乎意料的是,爸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对她说:“玉玉,爸爸跟你一起把玩具装好,行吗?”

就这样,爸爸和玉玉开始一起来摆弄这些玩具零件。在拆装这些玩具的过程中,爸爸不断地给玉玉讲解玩具的构造,鼓励她自己完成组装玩具的任务。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父女俩终于成功地将玩具恢复了原状,玉玉还从中学到了很多机械知识。

能拆开玩具,说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当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评,更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否则的话,就可能扼杀了一个人才,因为掌握生存的技巧就在于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未来。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才,为了给女儿努力的方向,他们不惜花钱让女孩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向女孩讲述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希望借此能帮助女孩找到成才之路。但父母们或许不知道,可能仅仅是对女孩兴趣和好奇心的一点点不耐烦或批评,就可能改变女孩一生的命运。

建议父母对于女孩由于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应该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不要阻止女孩探索性的行为,如拆卸玩具或其他物品。对于女孩感兴趣的小制作或小发明要加以引导、启发。

不要扼杀女孩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你注意保护女孩的好奇心了吗?平时带女孩出去时,你有没有利用女孩的好奇心启发女孩去观察、发现新事物?当女孩的问题多了以后,你有没有不耐烦或是冷漠地对待女孩的好问?女孩对新事物永远是充满好奇的,作为父母,应该保护好而不要扼杀女孩的好奇心。

培养女孩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种关系,她们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因此,女孩的优势也将围绕关系而展开——她们天生喜欢语言、社交和与人交流。

琪琪虽然从小就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但她天生就有一种男孩的性格,她像男孩子那样喜欢爬上爬下,甚至一些小男孩都不敢玩的体育项目如单杠、双杠等,她都敢玩,而且玩得很出色。她有点儿看不起那些受了委屈、挨了批评就哭哭啼啼的小女生,当然,妈妈爸爸的批评、指责往往对她也不起作用..

对此,琪琪的父母很忧虑:这孩子怎么就没一点儿女孩气呢?长大后怎么嫁人呀?

其实,琪琪的父母有点儿杞人忧天了,虽然琪琪大大咧咧的性格有点儿像男孩,但这种性格也有很多好处。琪琪不像别的小女孩那样敏感、爱哭,做父母的也省心很多。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恰恰是琪琪人际交往的优势所在,这让她拥有很多朋友。

事实表明,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他们都喜欢与那些不计较细节、性格有点儿大大咧咧的女孩交朋友,而且他们还摆出了几乎一致的理由:与这样的女孩一块玩儿不会累,而且可以玩得很开心。

所以,父母可以抓住女儿性格的这一特点,鼓励她多交朋友,培养她的交际能力,这将会对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女孩更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对这种方式表示认可和赞同,那么女孩就更容易开发并利用这种天赋,让其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服务。

一位妈妈曾这样说过:

“女儿小时候是我们小区的孩子头。她总喜欢带着一帮孩子玩,孩子们有了什么纠纷也总来找她解决。有一次我看见她处理两个孩子的矛盾—他们并不比女儿小,但是他们都对女儿的见解表示赞同—两个孩子很快就表示和解,继续愉快地玩耍。

很明显,我的女儿具有很强交际天赋,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刻意地把女儿的这种天赋引发出来:带她接触更多的人、让她去招待客人..。

现在,女儿自己经营着一家企业,她的员工以她为荣;她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的事业没有她那么成功,但这也没有损害他们之间的感情。”

一旦发现了女孩这方面的天赋,父母就应该积极地把它引导出来。这样,女孩所具备的交际天赋才会成为她终身的财富。

发挥女孩人际交往的天赋

有的女孩性格大大咧咧的,像男孩,但这种性格也有很多好处。这样的小女孩不那样敏感、爱哭,做父母的也省心很多。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他们都喜欢与那些不计较细节、性格有点大大咧咧的女孩交朋友,因为与这样的女孩一块玩儿不会累,而且可以玩得很开心。所以,父母可以抓住女儿性格的这一特点,鼓励她多交朋友,培养她的交际能力,这将会对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怎么让女孩更开朗?


凯丽今年5岁了,5岁之前都是爸爸妈妈带她,后来随着爸爸妈妈工作的日渐繁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爸爸妈妈将她送到了幼儿园,想让她适应一下集体生活。

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告诉凯丽的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

爸爸妈妈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凯丽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没看出有什么异常。

于是爸爸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爸爸来到了凯丽的班级,躲在窗外观察。他发现,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凯丽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

老师上课提问到她时,她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嗫嗫嚅嚅地在说什么;自由活动时,大部分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但凯丽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独自玩积木。

同时,父母注意到,晚上带凯丽散步,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她都从来不打招呼,要么装没看见,要么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凯利也不常和同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候妈妈把她送去楼下的儿童乐园,让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会儿,可是过不了多久,她就自己回家了。

在凯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社交恐惧症。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女孩身上很常见。

这些女孩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谓的老实、听话,实则是女孩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女孩,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就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将怨气发泄到没有犯错的孩子身上。

女孩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惧怕心理,甚至不能辨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如果女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那么她们就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这类女孩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同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有这种病的人,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她们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会变得消极、悲观。

父母在面对女孩社交恐惧症的时候,要多关心女孩的感受并且帮助她。当女孩遇见老师、同学、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时,会令父母感到不自在,此时,父母应该考虑女孩的感受,只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中,不能外露,不要强迫女孩,更不能斥责。

如果女孩因羞涩而不愿与别人交往时,父母首先要接纳这一点,然后给予具体的帮助,以克服这种胆怯。比如在家里做些角色扮演游戏,帮女孩在家中练习社交技巧。因为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在家里孩子可以无拘无束。例如:大人当乘客,孩子售票员,进行乘公交车游戏。如果她迟疑不决,还可以交换角色,或换一种角色游戏。

平日里要多鼓励女孩回答常问的问题,如“你的玩具娃娃叫什么名字?”“我们到外婆家去,你要穿花衣服还是红衣服?”要多鼓励女孩回答问题。

千万不要给女孩贴标签,如说:“不要对别人这样粗鲁,太没礼貌了。”因为这样会将标签永远贴在女孩身上。

当有人和女孩打招呼时,大人可代替女孩回答,如果邻居问:“小佳,今天和爸爸妈妈去哪儿了?”大人可以回答:“我们去看电影了,是吧,小佳!”小佳也许会回答:“是的!”这样可以自然地帮助女孩进入谈话的角色。女孩需要帮助指导,但首先要尽量让她自己开口说话。

父母还可以给女孩提供一些学习交往的机会,如送女孩上学时,可与其他家长打招呼,去商店买东西可以和售货员交谈,拜访亲友,在家中招待客人等,都是让女孩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好机会。不但要为女孩树立榜样,还要教会她与人交往的技能。交往技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要让女孩有参照榜样去学习,这样她就会慢慢地学会与人交往了。

鼓励女孩迈出自信的脚步多与人交往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是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就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将怨气发泄到没有犯错的孩子身上。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她们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进而胆小慎言,不敢和别人交往。

父母需知的教养女孩方法


给父母的建议

了解了这一阶段小女孩的特点,父母们还需要了解以下几点知识和技巧。

方法一:尊重这一年龄段女孩的情绪

婴儿时代,女孩常常用哭来表达她们感情上或身体上的痛苦。如尿布湿了,感觉到饿了、冷了,或者是孤独了,女孩都会哭。这时,由于女孩还不会表达,父母总会去耐心地寻找原因,直到婴儿不哭不闹为止。

当女孩会说话之后,她们哭闹的原因也复杂起来,有时是因为她需要父母的关注、有时是她感觉父母不再爱她了、有时还可能是因为她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了误会等。但此时的父母开始不相信女孩,他们开始否认女孩的情绪。如他们经常这样对女儿说:

“你一定不是这样感觉的!”

“你一定是装的!”

“没事的,打针一点都不痛!”

……

于是,在情绪被父母否定之后,女孩开始变得不再喜欢与父母合作,她们有时甚至会像小男孩那样跟父母对着干。这时,女孩的父母开始疑惑了:“我的女儿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呢?”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女孩越来越不听话,而是她们长大了,她们有了自我意识。当她们的感觉、情绪被父母否定后,她们就会不高兴,于是便有了不与父母合作的行为。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女孩一直做“乖乖女”,父母就要学会尊重她们的自我意识、尊重她们的情绪。

对此,一位明智的父亲很有经验:

一个4岁的小女孩对爸爸说:“爸爸,我不想去看医生,医生会伤害我的。”

“我知道,去看医生,医生就有可能给你打针。你很怕打针是吗?”

“嗯,我不想打针,打针很痛。”小女孩很认真地说。

“爸爸知道打针很疼,爸爸小时候也这样认为,不过你不用怕,爸爸会在你身边一直陪着你的。”

终于,在爸爸的耐心引导下,小女孩同意去看医生。

与男孩相比,女孩要敏感得多,当她的感觉和情绪被父母否定之后,她的反应要比男孩强烈得多。因此,有时,认同她的感觉和情绪,往往是促使女孩更乐意与父母合作的主要因素。

方法二:这一年龄阶段的女孩需要父母为她做决定

在幼儿时期,女孩喜欢的东西会有很多,如漂亮的头花、不同款式的衣服、大大小小的洋娃娃……但父母不能为她们提供过多的选择,因为选择太多,她们反而会感到无所适从。

例如,如果妈妈这样问女孩:“你晚饭想吃点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还外在形象思维阶段的人来说太难了,她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但如果妈妈这样问她:“宝贝,你晚饭是想吃馒头,还是想吃包子?”这样女孩就能很快做出决定。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给女孩很多选项,让她自己做出选择,这不是很好的教孩子怎样做决定的机会吗?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为女孩提供的选择范围太宽泛了,她们会因不能理性思维而对这些选择感到很困惑。

其实,在女孩7岁之前,许多事情必须由成人来做主,例如吃什么水果、什么时候刷牙、什么时候睡觉等等。

又如,“你想去莉莉家玩吗?”这种问题是小女孩无法自己决定的,这时,父母就要根据女儿平时是否喜欢和莉莉玩之类的线索来判断,如果她确实喜欢,父母可以向她建议:“你可以去找莉莉玩一会呀!”这样女儿就会高高兴兴地找小伙伴去玩。

很多父母也许会认为这样养育女孩有点“专制”了,他们会问:“我们的女儿是怎样想的?”“她自己喜欢怎样做呢?”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还没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小女孩更喜欢父母替她做决定。如果父母在做决定时态度和蔼而又坚决,是很容易赢得女儿的合作的,这样会使她有安全感,因为她知道父母再为她负责。当然,当7岁之后,当女孩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她就不再需要父母再为她做决定了。

方法三:不要让小女孩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

一位6岁女孩的母亲曾这样说起她的女儿:

我和丈夫离婚后,女儿已经和她的父亲生活了两年。但最近我发现,我6岁的女儿现在变得像个小妻子,她向我诉说爸爸的工作、爸爸的生活、爸爸对金钱的忧虑以及几乎一切她爸爸过去总是跟我讲的事情。

我的女儿刚刚6岁,我觉得这会对她的成长不利。于是,我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努力地使她感觉到轻松。如我会和她玩“过家家”、玩捉迷藏、对她扮滑稽的鬼脸等,但我却发现女儿已经不喜欢这些了。她喜欢同我像大人一样聊天,询问我现在的状况等。我觉得这对她太不公平了。

的确,这对于只有6岁的小女孩来说是很残忍的事情。如此小的年龄就被拉到成人的世界里、就感受到了成人才能感受到的压力,这对她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她甚至还会由于心理不堪重负而造成心理歪曲。

当然,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事例,这个小女孩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里。但即使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母也要遵循女孩正常的成长规律,不要过早地把她拉入到成人的世界里。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使女孩受到成人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的影响呢?

首先,我们不能把小女孩看作一个小大人一样来对她开玩笑,如:“你长大后打算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呀?”或者,称她为小淑女,并希望她的行为像大人一样,这些通常都会使这一年龄段的女孩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

其次,当女孩做出一些符合她们年龄段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她,这样她才不会对成人世界感兴趣,或者被成人世界所吸引。

总之,对于女孩的抚养问题,家长更应该从心底去懂得女儿的特点是什么,更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抚育好女孩。

教养女孩的三点实用技巧


从出生到7岁——女孩主要的成长任务是长身体

从出生到7岁这段时间里,女孩的成长任务主要是身体的发育。在这一阶段,女孩将要学会走路、说话、思维,这也为她今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起这一阶段的小女孩,很多父母都会自豪地说:

“我5岁的女儿已经能背将近百首古诗了。”

“我女儿才4岁,她已经能讲很多故事了。”

……

的确,在这一阶段,由于出色的语言和记忆天赋,女孩确实表现的比男孩要优秀,但正因如此,父母更容易犯教育错误。

父母最容易犯的第一个教育错误就是,为了让女儿在起跑线上表现得更加出色,不惜花重金为女儿报各种辅导班——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但父母们不知道,这是有悖女孩成长规律的。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女孩子在10-11岁时才会有理性的思维,如果在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时就强迫她们去理解事物,只会打击家长的积极性并加重孩子的负担。

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试图让一个小女孩的思维能力加速发展,这样只会令她在今后的日子里对自己失去信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都知道,女孩是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在她小的时候,她往往为了博得父母的喜欢而努力地进行学习和练习,比如背诗歌给父母听、学儿歌和舞蹈为父母和他人表演……

但值得女孩父母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是学习的天才。当女孩长大后,很多女孩子很可能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很容易地取得成绩,用成绩来博得父母的喜爱。

当小时候与长大后的落差过大时,脆弱的小女孩就会感觉到无法接受,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也正是很多女孩子小时候性格开朗、聪明伶俐,长大后反而形成内向、自卑个性的最主要原因。

在这一阶段,父母最容易犯的第二个教育错误就是,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赢得女孩的合作。

其实,如果我们试图让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接受我们所讲的那些大道理,或者听从我们的告诫,这些都是违背女孩成长规律,或者说是拔苗助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女孩是不可以理解这些大道理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所犯的错误呢?

一位妈妈这样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以前,我每天要告诉女儿好多次,让她玩完橡皮泥后把它装到盒子里,要不然橡皮泥风干了就不能玩了。

但我发现,她总是记不住我所说的话

大道理对她完全不起作用,于是,我每次都会亲自帮她把橡皮泥放好,我在用行为告诉她该怎么做。我示范了几次之后,女儿就开始模仿我的样子把橡皮泥放好了。

小女孩从出生到7岁只会象征性地思维,父母不能指望她们像大人一样用逻辑思维理解问题,或朝着一个目标有步骤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她们记不住一些家庭的规则,所以父母必须用行动告诉她们怎样去做,并不断地提醒她们。

当然,对于一些女孩必须要避免的行为,例如小女孩经常自己跑到马路上去玩,或者吃掉到地上的食品等,这时父母有必要给她一个明确的态度:“不!没有我的带领,你自己不能过马路。”“你不能吃掉到地上的这些脏东西。”并且父母需要不断地重复并提醒她。只有这样,她才能知道父母所说的话是真的,她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给父母的建议

了解了这一阶段小女孩的特点,父母们还需要了解以下几点知识和技巧。

方法一:这一年龄阶段的女孩需要父母为她做决定

在这一年龄阶段,女孩喜欢的东西会有很多,如漂亮的头花、不同款式的衣服、大大小小的洋娃娃……但父母不能为她们提供过多的选择,因为选择太多,她们反而会感到无所适从。

例如,如果妈妈这样问女孩:“你晚饭想吃点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还外在形象思维阶段的人来说太难了,她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但如果妈妈这样问她:“宝贝,你晚饭是想吃馒头,还是想吃包子?”这样女孩就能很快做出决定。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给女孩很多选项,让她自己做出选择,这不是很好的教孩子怎样做决定的机会吗?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为女孩提供的选择范围太宽泛了,她们会因不能理性思维而对这些选择感到很困惑。

其实,在女孩7岁之前,许多事情必须由成人来做主,例如吃什么水果、什么时候刷牙、什么时候睡觉等等。

又如,“你想去莉莉家玩吗?”这种问题是小女孩无法自己决定的,这时,父母就要根据女儿平时是否喜欢和莉莉玩之类的线索来判断,如果她确实喜欢,父母可以向她建议:“你可以去找莉莉玩一会呀!”这样女儿就会高高兴兴地找小伙伴去玩。

很多父母也许会认为这样养育女孩有点“专制”了,他们会问:“我们的女儿是怎样想的?”“她自己喜欢怎样做呢?”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还没有理

替她做决定。

如果父母在做决定时态度和蔼而又坚决,是很容易赢得女儿的合作的,这样会使她有安全感,因为她知道父母再为她负责。当然,当7岁之后,当女孩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她就不再需要父母再为她做决定了。

方法二:不要让小女孩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

一位6岁女孩的母亲曾这样说起她的女儿:

我和丈夫离婚后,女儿已经和她的父亲生活了两年。但最近我发现,我6岁的女儿现在变得像个小妻子,她向我诉说爸爸的工作、爸爸的生活、爸爸对金钱的忧虑以及几乎一切她爸爸过去总是跟我讲的事情。

我的女儿刚刚6岁,我觉得这会对她的成长不利。于是,我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努力地使她感觉到轻松。如我会和她玩“过家家”、玩捉迷藏、对她扮滑稽的鬼脸等,但我却发现女儿已经不喜欢这些了。她喜欢同我像大人一样聊天,询问我现在的状况等。我觉得这对她太不公平了。

的确,这对于只有6岁的小女孩来说是很残忍的事情。如此小的年龄就被拉到成人的世界里、就感受到了成人才能感受到的压力,这对她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她甚至还会由于心理不堪重负而造成心理歪曲。

当然,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事例,这个小女孩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里。但即使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母也要遵循女孩正常的成长规律,不要过早地把她拉入到成人的世界里。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使女孩受到成人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的影响呢?

首先,我们不能把小女孩看作一个小大人一样来对她开玩笑,如:“你长大后打算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呀?”或者,称她为小淑女,并希望她的行为像大人一样,这些通常都会使这一年龄段的女孩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

其次,当女孩做出一些符合她们年龄段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她,这样她才不会对成人世界感兴趣,或者被成人世界所吸引。

方法三:尊重这一年龄段女孩的情绪

婴儿时代,女孩常常用哭来表达她们感情上或身体上的痛苦。如尿布湿了,感觉到饿了、冷了,或者是孤独了,女孩都会哭。

这时,由于女孩还不会表达,父母总会去耐心地寻找原因,直到婴儿不哭不闹为止。

当女孩会说话之后,她们哭闹的原因也复杂起来,有时是因为她需要父母的关注、有时是她感觉父母不再爱她了、有时还可能是因为她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了误会等。但此时的父母开始不相信女孩,他们开始否认女孩的情绪。如他们经常这样对女儿说:

“你一定不是这样感

“你一定是装的!”

“没事的,打针一点都不痛!”

……

于是,在情绪被父母否定之后,女孩开始变得不再喜欢与父母合作,她们有时甚至会像小男孩那样跟父母对着干。这时,女孩的父母开始疑惑了:“我的女儿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呢?”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女孩越来越不听话,而是她们长大了,她们有了自我意识。当她们的感觉、情绪被父母否定后,她们就会不高兴,于是便有了不与父母合作的行为。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女孩一直做“乖乖女”,父母就要学会尊重她们的自我意识、尊重她们的情绪。

对此,一位明智的父亲很有经验:

一个4岁的小女孩对爸爸说:“爸爸,我不想去看医生,医生会伤害我的。”

“我知道,去看医生,医生就有可能给你打针。你很怕打针是吗?”

“嗯,我不想打针,打针很痛。”小女孩很认真地说。

“爸爸知道打针很疼,爸爸小时候也这样认为,不过你不用怕,爸爸会在你身边一直陪着你的。”

终于,在爸爸的耐心引导下,小女孩同意去看医生。

与男孩相比,女孩要敏感得多,当她的感觉和情绪被父母否定之后,她的反应要比男孩强烈得多。因此,有时,认同她的感觉和情绪,往往是促使女孩更乐意与父母合作的主要因素。

怎么养育女孩?


女孩天生多愁善感,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闷闷不乐,看到小动物死了也会伤心落泪,看到电视剧中悲伤的情节,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难过,若是把握不好,任由这种情绪慢慢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忧郁。

小静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她抱有极高的期望。因此,小静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多,智力开发也比同龄人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优秀。

但是,有一次期中考试,小静患了重感冒。

由于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再加上心情紧张,第一科没考好。受此影响,后面的其他科考试成绩也都不理想。

尽管小静没有考好,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怪她,而是鼓励她,可是小静却怎么也不开心。

而且从那之后,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起来,有时候明显地精神不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学习时也打不起精神。而且,妈妈还发现,小静的饭量明显地比以前减少了。

这几天,小静总说自己不舒服,不想去上学,妈妈要带她去医院,她也显得很不耐烦,不肯去。妈妈没办法,只好帮她跟老师请了假。

在家里,小静也只是闷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出来。

妈妈看到小静这个样子很心疼,于是给班主任老师打了个电话,询问近期小静在学校的情况。

老师告诉妈妈,自从期中考试之后,小静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的,下课也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了,而且上课的时候还经常走神,学习成绩已经开始下降。

妈妈想不明白,不就这一次没有考好吗,小静怎么就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

在女孩的眼里,这个陌生而复杂的世界,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事情发生。

就拿小静来说,在考试之前得了重感冒、心情忧虑,加上身体状况的限制,导致了考试的失意,为此,她感觉很丢脸,甚至觉得对不起父母,让父母整日担心,一种自责、内疚心理油然而生。更使她感受到了自己无法摆脱依附父母这层特殊关系的束缚。自我独立意识明显破灭,所以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这种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最终导致了她抑郁症的发生。

其实,很多孩子都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去吸收各类不同的信息,结果她每天都能发现很多不可理解的事情。

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遇到了感情上的重大打击,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考试失利(特别是未考上理想的学校)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反应。

此外,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不出众、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受老师重视、不引人注目等,也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失落感。

成人抑郁,可以向人诉说、排泄,但当孩子感到压力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及时的帮助,而且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的缺乏,决定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因而,不能自己排解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就会产生很多生理或心理问题,出现精神抑郁,这些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抑郁使孩子感到孤立、恐惧和不快乐。抑郁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只知道自己的感觉糟透了,不像以前的自己了。

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感到快乐。可是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驱走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阴云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出抑郁情绪呢?

首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来说,家就是他的全部,所以,一个温馨的家可以培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尽管工作很重要,但是孩子的教育同样也是个大问题,因此,作为父母,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来陪孩子,比如陪孩子看一些喜剧、小品、动画片,跟孩子一起做游戏,带孩子到野外去,领略自然的美好,让笑声驱散抑郁的情绪。父母的关心和爱,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都会使孩子变得快乐起来。

其次,真诚地鼓励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父母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的了。对于孩子在成长过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要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对于孩子的特长和获得的成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太苛求孩子的言行和举止。

同时,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能帮助你真正地了解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也会更容易释放出他内心的压抑,从而消除顾虑。作为父母,在孩子紧张、不安,或者苦闷的时候,不妨试试耐心地听听他的诉说,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能理解他,从而在内心产生欣慰之感,进而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最后,不能压抑孩子,要让孩子的压力得到合理宣泄。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压抑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不要把烦闷锁在心里,有不开心的事情要说出来。此外,还可以教给她一些宣泄情绪的小窍门,比如让她大哭一场,或者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向好朋友倾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