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昵称不宜一直叫。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警惕:孩子昵称不宜一直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警惕:孩子昵称不宜一直叫

在各种儿童娱乐场所、幼儿园门口,我们可以不时听见“宝宝”之类的称呼声此起彼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从心底把自己的孩子视作“心肝宝贝儿”、“心头肉”,因此,在有的家庭,这样的昵称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另一个名字。

“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名字。

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

孩子会感觉自己不是小朋友了,学校也会在不同的年级增设一些家务技能课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动。如果父母仍旧“宝宝”地叫着,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利用孩子们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延伸阅读

警惕早期阅读不宜字多图少


“一个孩子3岁时已经认了很多字,长大后却很难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这个孩子就是我的儿子,明年将参加高考。”近日在武汉的一次主题为“儿童图画书面貌”的讲座中,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彭懿用一个事例描述了我国儿童早期阅读的误区。

彭懿说:“类似情况在我国相当普遍,大多数孩子从小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认为,将识字教育等同于阅读教育是目前国内儿童早期教育的一大问题,也就是存在“字多图少”的阅读误区。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83%的中国家长对儿童早期阅读缺乏科学认识,将早期阅读简单地视为提前开始的识字教育,这造成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抑。在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早期阅读中,孩子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个人兴趣并没有得到重视。

儿童图书的市场反映也印证了这一阅读误区的存在。同样价格的两本书,一本字多,一本画多,中国的家长大多会买字多的那本。

同时,由于我国传统儿童读物文字繁多,也极易造成阅读障碍。这份调查还表明,小学阶段厌学的孩子中,60%以上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早期阅读开展不当。汉字的字音、字形之间的对应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加上汉字同音字较多,给初学者带来很大负担,导致阅读速度减慢,甚至理解困难。因此,尽管识字数量增多了,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并未相应提高。

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教育方式的,不能盲目的教育,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警惕: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警惕: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警惕: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有时父母会发现:积极的、正向的行为可能孩子学不会,但是一些“坏榜样”的行为孩子马上就学会了,这可怎么办?

调查:

“坏榜样”的十大不良行为有位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路人,请他们分别谈论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成人不良行为对儿童造成影响的事情。经过调查发现,大致可以归纳为十大行为。

一、违法跨越隔离带。

二、随意将杂物抛到车外或者从阳台将垃圾抛到楼下。

三、相互攀比。

四、践踏草坪,攀折花木。

五、说脏话。

六、乘坐公交车不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等特殊人群让座。

七、对老人不礼貌,发脾气,甚至打骂老人。

八、取笑身体残疾或者有缺陷的人。

九、在医院、图书馆、剧场大声喧哗、接听电话。

十、将公共物品据为己有。

针对以上情况,对家庭教育的六点建议:

一、对孩子少用否定句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使用“你不要……”、“不能……”、“不准……”之类的否定句。其实,家长这样每强调一次不能干的负面行为时,反而会加深孩子对这件不该干的事情的印象和兴趣。

二、引导孩子从事健康活动

姚明说过他学打球是防止变坏,还有人说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所以,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鼓励他多参加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艺术类活动如学音乐、学书法绘画等,还可以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提高孩子的心智。

三、让孩子从小就感受规则

做人基本的美德如尊老爱幼、有公德心,以及基本的生活规则如交通常识等等可以融入家长平日的言传身教之中,最好能够习惯成自然,从小就将这些生活中的美德和规则牢记心里,逐渐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

四、尽可能远离暴力和色情

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和接触到的各类事物而形成的,从而,他们自身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是处一个不断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在这敏感而关键的人生阶段,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有助于塑造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强,所以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比如一些孩子上网成瘾就是一个例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鼓励的办法和使孩子分心等技巧,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六、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关爱

也许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向孩子表达关爱和信任的方式有多种,应注意的是不要变成溺爱。

警惕危害孩子视力的不良行为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警惕危害孩子视力的不良行为,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少婴幼儿都喜欢看电视,他们的父母也会认为,通过动画片开始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育。除此之外,很多家长用闪光灯给婴儿拍照,专家认为,这些行为会损伤孩子的视力。眼睛的健康和后天的学能发展关系密切,视力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平衡能力及直观的判断力。

典型案例

婴儿看电视损伤视力

囡囡从6个月开始就喜欢看电视,只要看到电视画面就会停止哭闹。不少像囡囡这样的婴儿父母认为,给孩子看电视可以提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但儿童健康专家提出,看电视合适的距离应为2米以外,这个距离对1岁以内的婴儿是不甚适应的。婴儿视力的距离随年龄增长逐渐由近到远,3个月前的婴儿只能看到放置在他眼前的玩具和物品,以后逐渐发展到可以注视1米左右的物体,以及更远处的活动着的物体。因此,小婴儿不可能看到2米以外电视画面;同时电视图像总要比实物显得模糊,加之播放的电视图像有颤动,质量差的电视播放图像效果更差。这样,婴儿看电视会增加眼睛的疲劳度,从而降低视力。

问题1:放任孩子看电视

目前,婴幼儿父母非常重视宝宝的智力发育,但对视觉健康,以及眼睛和学能发展的密切关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蒋卓勤教授指出,不久前,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和惠氏联合进行了“婴幼儿父母视觉健康和学能发展知识调查”。调查发现,多数父母放任孩子看电视,并通过给孩子看碟片的方式进行早期教育。

提醒:其实,即使有好动画片要让婴儿看,也只能在2米以外的位置上看几分钟,并且不要每天看。

问题2:吃什么可以补什么

还有不少父母认为,只要补充胡萝卜素和吃鱼眼睛即可保护视力。但专家提出,视力一旦受损,是无法因食品而改变的。鱼眼睛虽然含有营养素,但营养素的含量不高,难以达到补眼作用。

提醒:0-4岁是宝宝眼睛发育的重要时期,家长要注意保护宝宝眼睛的发育,对于宝宝视觉健康而言,叶黄素、维生素A、DHA、AA等都是有益于宝宝眼睛健康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

问题3:照相闪光灯易伤眼

大部分父母对婴幼儿眼睛发育知识不够了解。虽然四成以上的父母认为紫外线和电视电脑辐射会对孩子眼睛健康产生危害,但只有少数父母了解蓝光会对孩子眼睛健康有害。

提醒: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的晶状体相对清澈,无法有效过滤光线,眼睛更容易受损。紫外线和红外线通常都会被角膜和晶状体吸收,一般不会接触视网膜;可见光中的高能量可见光——蓝光,则会接触到视网膜,加速视网膜黄斑区的细胞氧化,过量照射甚至损伤视觉细胞。

强烈的日光、闪光灯、红外式浴霸的灯光等不能直射婴幼儿眼睛,不让婴幼儿在过强灯光下睡觉。建议外出晒太阳时,给孩子戴好太阳帽或背对阳光。

护眼知识

鲜艳色彩有助宝宝视力

从婴幼儿出生8至12周开始,便应与宝宝做眼神接触;宝宝除在初生时接受过简单的视力检查外,应从6个月大开始接受定期的专业视力检查;3-4岁时进行视力检查,以后至少每两年检查一次(或者根据卫生保健人员建议检查);眼睛是婴幼儿的学能发展之窗。尤其是对于0-4岁的婴幼儿,在其生长发育以及学能发展的过程中,外界信息90%是通过眼睛获得、直接影响着婴幼儿动作、语言的发展,还关系到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建议父母平时在家,可以用鲜艳色彩物体和图形刺激宝宝的视觉,对眼睛发育也会有所帮助。

警惕对孩子的“情绪暴力”


忽然想到,对于孩子,你不打他,也不罚站,也不关黑屋子,也不禁止孩子吃晚饭,那么是不是对孩子就够好了呢?是不是就是尊重了孩子并杜绝了对孩子的暴力和伤害了呢?肯定不是,除了身体上的暴力,还有语言和情绪。

我曾经在中国儿童中心接待过一位24岁的女孩的咨询,女孩非常漂亮,是业余模特,拍过不少广告,按理说应该是趋者若鹜,可是女孩却出现了恋爱困难。言谈中,她谈到她的眼睛天生妩媚,被同学们讥笑为电眼,她为此经常苦恼,初三时候年轻的体育老师对他有了爱慕,她为此十分难堪,回家对母亲说了,她想不到自己的亲生母亲竟然说出这样的话:都说你的狐狸精我还不信,没想到你连自己的老师也勾搭!她说她听到这句话仿佛晴天霹雳,从此对男生连看一眼都不敢。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砍人一刀未必夺人性命,一句恶言却可以致人心死。语言的杀伤力决不亚于身体的暴力。我做过的教育调查显示,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父母对于他们缺点、失败的指责、嘲讽而伤心愤怨。

那么情绪呢?情绪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容易被大人们忽略。

我读师范大学的时候,听到一种说法,就是同一句话可以有25种不同的表达方法,那时候年轻,觉得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有个五六种就不错了,可是现在长了几岁,做教育作久了,就知道何止区区25种,甚至可以有上百种。而且不同的说法传达的信息有天渊之别,比如“给我一杯水”,你可以平静、委婉、友好、高兴、轻松、善意的说出,也可以粗暴、无礼、敌对、悲伤、沉重地说出。你既可以通过他传达出你的请求,也可以表达出你对对方的命令,你既可以表达出调皮,也可以表达出侮辱。

说这些是想说明,或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提出的要求没有错,但实际上已经通过我们当时不耐烦、粗鲁、武断、暴戾的情绪对孩子构成了情绪暴力。对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孩子容易口不择言,更难注意到自己说话时的语气和情绪。我想,大概每个人细想一下,都能够发现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得这样。

事实上,当你情绪失控或者无控的时候,你就处在了一个失态的状态,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你是多么的可怕、丑陋和不可理喻。有这么严重吗?随便注意一下大街上对孩子大声呵斥的父母你就能明白自己发怒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子了。

殊不知,当你发怒的之时,也就是你教育失败的之时。

成年人对儿童的情绪暴力何以形成呢?显然,有很多相关因素,比如自身经历,一个孩子从小挨父母打骂,那么他做了父母,往往也不拿打骂孩子当回事;比如文化程度,高学历群体亲子暴力明显低于地学历群体;比如亲情常理,自己的孩子最担不是;可能跟个人修养有关,可能跟个人性格有关……但是,很明显有一个相关因素是格外突出的,那就是成年人的强势意识。

这种强势意识,有时候能被我们成年人明显地意识到,有时候则更隐蔽,如果我们不细究很难发现。

孩子身体没有成熟不够强壮,社会关系单薄,经济不能自立,他们除了依赖我们,没有任何制约我们的地方,换句话说,对他们发脾气、使脸色、不公正,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没有任何“危险”,几乎什么也不用担心。而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了压抑和委屈,憋在心里自然难受,对这么安全的对象,发泄一下情绪,“何乐而不为”?或许对孩子发脾气的大人们很少这样想过,可是,他们难道不是正在这么做吗?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什么叫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