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亲子活动
2020-05-19 辣妈亲子活动 心灵美的童话故事 不伤害动物的童话故事“斗妈”灵感源自心灵伤害。
灵感来自“心灵伤害”
“村头数”说,创作“斗妈大全”源自女儿的一次意外“伤害”。
有一次,当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放学后和一位同学一起回家写作业。看完分数,当当妈妈批评了她一下,她觉得在同学面前丢脸,心灵受到“伤害”。于是二人进门一合计,便开始了《斗妈大全》的创作。对于创作此书的目的,当当表示,是为6至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而编。
就在前几天,当当神秘地对“村头数”说,“爸爸,给你看样好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斗妈大全》。他觉得好玩、真实、有趣,也是当前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于是决定放在微博上,给所有的家长看看。
招式并非源于斗妈经历
“书中的斗妈绝招并不是当当与她妈妈斗争的结晶”,“村头数”对记者强调说。
而成了“反面典型”的当当妈则抱怨:“我有点委屈,我不是常骂孩子的妈妈!脾气也不是特别急,对孩子要求也不是很严格。”zJ09.com
“村头数”说,他们对当当的家庭教育比较宽松,较少干涉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也不限制上网、玩游戏时间,而是“给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个性发展”。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家长们引以为戒,不要老是骂孩子,逼着上他们不喜欢的兴趣班,要给他们自由,让孩子自己发挥。“孩子们在学校已经够辛苦了,家长要给孩子松绑,不要再摧残他们了!”
网友“nmg070825”说,“要是能教育出来这样的宝宝,家长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学会了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可爱中散发着小智慧。”
扩展阅读
父母错误心态毒害宝宝心灵
勋勋妈的不如意事来自何方?
第一次见到2岁半的勋勋,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虎头虎脑,非常活跃的小家伙了。不过勋勋妈很快就开始向我诉苦,罗列了勋勋的许多“问题”,诸如,勋勋坐不住,不像别的小朋友能安静地看会儿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拿起他喜欢的某一本书,随便翻两下,也不听妈妈讲,立刻就去拿另外一本书;玩别的玩具也是一样,三分钟热度,没有专心致志的时候;勋勋不听话,你要他干什么,他偏偏跟你对着干,一点都不像别的小孩,乖乖巧巧,惹人喜爱;勋勋不爱学习,教他认个123,半个月过去了,他还没记住;听说听音乐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勋勋妈给他买了不少的CD,但是只要妈妈一放CD,勋勋就跑来跑去,根本就不认真听,不像别的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摆动着身子跳舞,或者显出很认真很陶醉的摸样;勋勋没礼貌,见了人也不打招呼,妈妈提醒他,他还经常梗着小脖子故意来上一句“不叫!就不叫!”……
在勋勋妈的眼里,勋勋实在是问题多多,这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那方面也不如别的小朋友。勋勋妈总想去消除勋勋的这些“问题”,但是,她又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更令勋勋妈烦恼的是,在妈妈的努力下,勋勋的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相反,很多的问题似乎还越来越严重了。
父母心态如何毒害宝宝心灵?
为什么勋勋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勋勋妈自身的心态出现了问题。类似勋勋妈这样,父母的心态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宝宝产生影响,甚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宝宝心理的健康成长。这种影响可能会以许多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有的父母对宝宝的期望值太高,总是希望宝宝十全十美,这类父母就会更多地看到宝宝的问题,而较少看到他的优点,也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否定宝宝许多好的方面,让他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进而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让他变得比较自卑。
2。剥夺宝宝愉悦的心理体验
不少父母不了解宝宝心智成长的特点,总喜欢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宝宝的行为,结果就会给宝宝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他们可能不了解宝宝在某些阶段会有一些特别的心理需求,像好动,看书、玩玩具三分钟热度,这都是学龄前儿童非常常见的行为,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把它当成一个问题,给宝宝施加压力,宝宝就无法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他就会厌倦这些活动,甚至再也不愿意接触这些活动了。
3。无意间给宝宝不良的心理暗示
不少父母总是当着别人的面,很苦恼地描述宝宝的“问题”,给他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诸如“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等等。父母贴标签的出发点有时候是好的,比如为了让宝宝明白这样的行为并不好,也有的时候,父母贴标签只是为了化解自己的尴尬,说给在场的他人听。比如宝宝不跟见到的熟人打招呼,父母可能就会来上一句:“又没礼貌了吧!快叫阿姨!”这话既说给宝宝听,也说给对方听。说给宝宝听,是希望他改变,变得有礼貌,说给别人听,是指父母说这话的时候,其内心可能还在打着另外一个小九九——你看看,不是我不管教孩子,而是这小家伙不听话吧。
父母给宝宝贴标签的原因可能还会有很多,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给他贴这些标签不仅不会帮助宝宝改变,相反,还会带给他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让他认为自己就是个“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的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宝宝会认同父母的这些看法,并且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父母给他贴上的标签。因此,贴标签只会让宝宝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4。将自身情绪与感受投射到宝宝身上
一个人的心态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小时候经历的一切会存留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带给他无形的影响,当他在未来的生活中遭遇类似的事件的时候,他小时候的那些记忆就会复苏,不过这种复苏可能会以一种本人不知情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这个人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情绪与感受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比如,一个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斥责甚至体罚的人,他的心态跟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充满温情的家庭的人不一样,即便他在准备当父母的时候山盟海誓地表示绝不让宝宝经受他曾经受过的那些伤害,他也会在某些场合不由自主地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宝宝。实际上,他试图发泄的是他曾经压抑在内心的愤怒,而不是真的要那么“狠心”地对待自己的宝宝,所以发泄过后,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宝宝带来伤害而后悔不已。
5。让宝宝承继自己儿时未了的心愿
不管是谁,在他一生中总会有某些觉得比较遗憾的事情。当有了宝宝之后,这些憾事就会尤其鲜明地重新浮现在脑海,于是,不少父母就会期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有这样的遗憾,就会很急切地想要通过宝宝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比如,有的父母小时候特别喜欢乐器,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他们就可能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的宝宝爱上某个乐器,父母这种十分迫切的心情自然就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如何避免宝宝误中父母心态的毒?
父母的心态是个无形的东西,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们可能给宝宝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父母的心态对宝宝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可能会比别的事情对他产生的影响要严重得多。要避免宝宝中父母那些不良心态的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努力:
1。学会等待宝宝自我成长
宝宝的自我成长有他自己的进程表,即便年龄差不多的宝宝,他们之间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快慢之分的。如果总是拿自家宝宝的短处去跟别家宝宝的长处攀比,父母的心态就永远无法平衡。因此,多看到自家宝宝的长处,学会等待他自我成长,相信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会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周围的小伙伴,甚至超过周围的小伙伴,相信他的某些问题只是阶段性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或者如果我们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给他一些必要的引导,他的这些问题也会慢慢地淡化,我们的内心就轻松多了。而且,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曾经令我们烦恼的那些问题也确实会随着我们心态的改变而逐渐消亡。
2。学会站在宝宝的角度来思考
宝宝的感受不是我们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有时候与我们自身的感受甚至可能大相径庭。举个常见的事例——很多父母一看到宝宝跟人打架,心里头就七上八下没法平静了。如果宝宝是主动攻击并且常常占上风的那一方,父母一方面可能因为宝宝不会吃亏窃喜,另一方面就会因为宝宝富于攻击性而担忧。如果宝宝总是被欺负的一方,父母一样犯愁,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慨叹:哎呀,宝宝这么窝囊,长大了不就没法立足社会了吗?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呢?当宝宝长到足够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宝宝刚刚还在因为打架涕泪横飞呢,要不了两分钟,两小家伙就已经挂着泪花亲密无间玩到一起去了。打架实际上更多的是他们学会社会交往,甚至是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的“欺负”、“受欺负”、“窝囊”,那更多的只是父母本身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一个经常欺负人的宝宝,也许某一天会被别的宝宝欺负,同样的,一个总是受人欺负的宝宝,也许某一天突然就会变成欺负人的一方。宝宝的角色常常会发生转换,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社会交往的最佳模式的。如果能更多地站在宝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宝宝的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其他事情我们都可以更多地放手让他自己去处理。
3。努力修行改变自身心态
人生很多的经历,如果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好的经历未必真的很好,而那些曾经令你痛苦不堪的经历却往往能为你的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试着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包括看待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努力从中找到令我们欣慰的成分,多看一些心灵修养的书籍,多和一些心态比较好的朋友接触,我们的心态就会随之改变。如果父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宝宝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变得积极乐观,在各方面都获得快速的成长,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练就非常好的心态,他的未来毫无疑问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4。引导宝宝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因为各方面能力有限,他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时候,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强求他变得坚强而故意给他施加压力,这样的压力或许就会把他幼小的心灵给压垮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了,相反,挫折教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的,只是挫折教育的重心不是让宝宝经受挫折,而是引导他从挫折中找到帮助他成长的力量,学会更好地去面对挫折。
比如宝宝刚刚学会搭积木的时候,他可能搭两三块就倒了。看到辛辛苦苦搭好的“高楼”倒塌,他或许会因为无法排遣内心的挫败感而哭闹,甚至放弃搭积木。这时候,如果我们硬要锻炼他的抗挫折能力,逼着他继续坚持,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方式,或许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咳,好不容易搭好的‘大高楼’倒了,真是太可惜了。你听听,积木倒下去的声音多好玩啊!来,我们再搭一次,听听积木倒塌的声音吧!哗啦,倒了!这次我们小心点,搭更高一些,听听高楼倒塌的声音好不好?”如此一来,宝宝就会从这项活动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并且以快乐的情绪继续对抗那些倒塌的积木——倒了没关系,我可以重新再来。长此以往,他将来也就能学会以同样的方式不屈不饶地去对抗其他的挫折了。
地震会创伤孩子心灵 关键是让其感觉受重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地震会创伤孩子心灵 关键是让其感觉受重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十多名藏族孩子齐声回答,并且学着杨新宇的样子拍了拍胸口,不少人都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个名为“天气预报”的游戏,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儿童游戏中的传统项目“丢手绢”。
杨新宇告诉记者,地震这样巨大的灾难,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影响现在还看不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步步长大,影响也会逐步显现。”
“做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了解地震对他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游戏,正是一种走入孩子内心的很好的方式。”杨新宇说。
“丢手绢”的游戏继续在进行,随着手绢的传递,有的孩子流露出了兴奋的神情,有的孩子则流露出了一丝畏惧。
终于,手绢丢到了一个腼腆的男孩的身后,孩子们都开始热烈地鼓掌,这个孩子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又坐了下去,对着身边另一个男孩耳语片刻,两人一起站了起来,对大家说,“我们一起表演个节目行吗?”
“行!”杨新宇大声回答,并率先鼓起了掌,其他人也纷纷鼓起了掌。
两个孩子有模有样地唱起了歌,居然是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唱完后两个孩子向大家深深鞠躬,“范儿”十足。
“好!”杨新宇一边鼓掌一边笑了起来。
“这些孩子给了我们惊喜,也许因为他们是藏族孩子的原因,他们的心态都很开放,而且比汉族孩子更愿意表现自己。”杨新宇说。
“给孩子进行震后心理辅导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言语和行动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们,周围的人在关注他们,让他们不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杨新宇告诉记者。
“今天只是一个初步的接触,在掌握了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会再采取更细化的后续心理辅导措施。”杨新宇说。
父母爱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灵创伤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爱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灵创伤”,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80后父母谨记教育名言,在幼儿早教上砸下重金。殊不知,比起开发幼儿脑力,爱的教育,要更加重要得多。80后父母需要更多发掘和体会幼儿的内心需要,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幼儿园老师在教育小朋友时,也应该及时地满足不同幼儿的情感需要。
0-3岁
父母爱的教育胜过早教机构
英国儿童问题权威人士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
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影响幼儿的情感发展、社会行为,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据了解,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爱的教育方式。家庭的关爱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
美国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父母能比较好地做到这点。
3-6岁
老师要成为幼儿的小伙伴
进入幼儿园后,不同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感需要,老师要用心去发掘和体会幼儿的内心需要,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地满足不同幼儿的情感需要。如:对于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老师和保育员给予的是关怀、爱护、抚摸、拥抱、微笑和亲和。对于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情感上慢慢地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需要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当老师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时,要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一些内心想法和真正需要,知道幼儿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法,增进师生情感,满足幼儿的安全感和爱的需要。
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是幼儿教师要真正理解与体味“爱”的深刻含义。尊重幼儿,要求老师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幼儿,用亲切的语言启迪幼儿的智慧,用真挚的爱哺育幼儿的心灵。
小贴士: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灵创伤
儿童在生活中会出现许多的心灵创伤,比如抑郁、孤单,以及由于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恶性结果,作为父母,如何做医治孩子心灵创伤的情绪医生呢?
首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所具有的心灵创伤的成因,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适当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可通过实际行动来加以改进。
其次,通过谈话方式来与孩子交流并疏通孩子的情绪障碍。在交谈中,要耐心引导,用父母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的心灵。
最后,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孩子习惯的关系,尽量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努力避免使孩子再想到以前的心灵创伤。
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