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勋妈的不如意事来自何方?

第一次见到2岁半的勋勋,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虎头虎脑,非常活跃的小家伙了。不过勋勋妈很快就开始向我诉苦,罗列了勋勋的许多“问题”,诸如,勋勋坐不住,不像别的小朋友能安静地看会儿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拿起他喜欢的某一本书,随便翻两下,也不听妈妈讲,立刻就去拿另外一本书;玩别的玩具也是一样,三分钟热度,没有专心致志的时候;勋勋不听话,你要他干什么,他偏偏跟你对着干,一点都不像别的小孩,乖乖巧巧,惹人喜爱;勋勋不爱学习,教他认个123,半个月过去了,他还没记住;听说听音乐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勋勋妈给他买了不少的CD,但是只要妈妈一放CD,勋勋就跑来跑去,根本就不认真听,不像别的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摆动着身子跳舞,或者显出很认真很陶醉的摸样;勋勋没礼貌,见了人也不打招呼,妈妈提醒他,他还经常梗着小脖子故意来上一句“不叫!就不叫!”……

在勋勋妈的眼里,勋勋实在是问题多多,这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那方面也不如别的小朋友。勋勋妈总想去消除勋勋的这些“问题”,但是,她又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更令勋勋妈烦恼的是,在妈妈的努力下,勋勋的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相反,很多的问题似乎还越来越严重了。

父母心态如何毒害宝宝心灵?

为什么勋勋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勋勋妈自身的心态出现了问题。类似勋勋妈这样,父母的心态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宝宝产生影响,甚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宝宝心理的健康成长。这种影响可能会以许多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有的父母对宝宝的期望值太高,总是希望宝宝十全十美,这类父母就会更多地看到宝宝的问题,而较少看到他的优点,也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否定宝宝许多好的方面,让他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进而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让他变得比较自卑。

2。剥夺宝宝愉悦的心理体验

不少父母不了解宝宝心智成长的特点,总喜欢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宝宝的行为,结果就会给宝宝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他们可能不了解宝宝在某些阶段会有一些特别的心理需求,像好动,看书、玩玩具三分钟热度,这都是学龄前儿童非常常见的行为,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把它当成一个问题,给宝宝施加压力,宝宝就无法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他就会厌倦这些活动,甚至再也不愿意接触这些活动了。

3。无意间给宝宝不良的心理暗示

不少父母总是当着别人的面,很苦恼地描述宝宝的“问题”,给他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诸如“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等等。父母贴标签的出发点有时候是好的,比如为了让宝宝明白这样的行为并不好,也有的时候,父母贴标签只是为了化解自己的尴尬,说给在场的他人听。比如宝宝不跟见到的熟人打招呼,父母可能就会来上一句:“又没礼貌了吧!快叫阿姨!”这话既说给宝宝听,也说给对方听。说给宝宝听,是希望他改变,变得有礼貌,说给别人听,是指父母说这话的时候,其内心可能还在打着另外一个小九九——你看看,不是我不管教孩子,而是这小家伙不听话吧。

父母给宝宝贴标签的原因可能还会有很多,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给他贴这些标签不仅不会帮助宝宝改变,相反,还会带给他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让他认为自己就是个“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的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宝宝会认同父母的这些看法,并且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父母给他贴上的标签。因此,贴标签只会让宝宝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4。将自身情绪与感受投射到宝宝身上

一个人的心态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小时候经历的一切会存留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带给他无形的影响,当他在未来的生活中遭遇类似的事件的时候,他小时候的那些记忆就会复苏,不过这种复苏可能会以一种本人不知情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这个人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情绪与感受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比如,一个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斥责甚至体罚的人,他的心态跟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充满温情的家庭的人不一样,即便他在准备当父母的时候山盟海誓地表示绝不让宝宝经受他曾经受过的那些伤害,他也会在某些场合不由自主地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宝宝。实际上,他试图发泄的是他曾经压抑在内心的愤怒,而不是真的要那么“狠心”地对待自己的宝宝,所以发泄过后,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宝宝带来伤害而后悔不已。

5。让宝宝承继自己儿时未了的心愿

不管是谁,在他一生中总会有某些觉得比较遗憾的事情。当有了宝宝之后,这些憾事就会尤其鲜明地重新浮现在脑海,于是,不少父母就会期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有这样的遗憾,就会很急切地想要通过宝宝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比如,有的父母小时候特别喜欢乐器,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他们就可能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的宝宝爱上某个乐器,父母这种十分迫切的心情自然就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如何避免宝宝误中父母心态的毒?

父母的心态是个无形的东西,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们可能给宝宝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父母的心态对宝宝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可能会比别的事情对他产生的影响要严重得多。要避免宝宝中父母那些不良心态的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努力:

1。学会等待宝宝自我成长

宝宝的自我成长有他自己的进程表,即便年龄差不多的宝宝,他们之间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快慢之分的。如果总是拿自家宝宝的短处去跟别家宝宝的长处攀比,父母的心态就永远无法平衡。因此,多看到自家宝宝的长处,学会等待他自我成长,相信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会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周围的小伙伴,甚至超过周围的小伙伴,相信他的某些问题只是阶段性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或者如果我们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给他一些必要的引导,他的这些问题也会慢慢地淡化,我们的内心就轻松多了。而且,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曾经令我们烦恼的那些问题也确实会随着我们心态的改变而逐渐消亡。

2。学会站在宝宝的角度来思考

宝宝的感受不是我们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有时候与我们自身的感受甚至可能大相径庭。举个常见的事例——很多父母一看到宝宝跟人打架,心里头就七上八下没法平静了。如果宝宝是主动攻击并且常常占上风的那一方,父母一方面可能因为宝宝不会吃亏窃喜,另一方面就会因为宝宝富于攻击性而担忧。如果宝宝总是被欺负的一方,父母一样犯愁,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慨叹:哎呀,宝宝这么窝囊,长大了不就没法立足社会了吗?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呢?当宝宝长到足够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宝宝刚刚还在因为打架涕泪横飞呢,要不了两分钟,两小家伙就已经挂着泪花亲密无间玩到一起去了。打架实际上更多的是他们学会社会交往,甚至是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的“欺负”、“受欺负”、“窝囊”,那更多的只是父母本身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一个经常欺负人的宝宝,也许某一天会被别的宝宝欺负,同样的,一个总是受人欺负的宝宝,也许某一天突然就会变成欺负人的一方。宝宝的角色常常会发生转换,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社会交往的最佳模式的。如果能更多地站在宝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宝宝的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其他事情我们都可以更多地放手让他自己去处理。

3。努力修行改变自身心态

人生很多的经历,如果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好的经历未必真的很好,而那些曾经令你痛苦不堪的经历却往往能为你的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试着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包括看待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努力从中找到令我们欣慰的成分,多看一些心灵修养的书籍,多和一些心态比较好的朋友接触,我们的心态就会随之改变。如果父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宝宝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变得积极乐观,在各方面都获得快速的成长,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练就非常好的心态,他的未来毫无疑问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4。引导宝宝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因为各方面能力有限,他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时候,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强求他变得坚强而故意给他施加压力,这样的压力或许就会把他幼小的心灵给压垮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了,相反,挫折教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的,只是挫折教育的重心不是让宝宝经受挫折,而是引导他从挫折中找到帮助他成长的力量,学会更好地去面对挫折。

比如宝宝刚刚学会搭积木的时候,他可能搭两三块就倒了。看到辛辛苦苦搭好的“高楼”倒塌,他或许会因为无法排遣内心的挫败感而哭闹,甚至放弃搭积木。这时候,如果我们硬要锻炼他的抗挫折能力,逼着他继续坚持,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方式,或许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咳,好不容易搭好的‘大高楼’倒了,真是太可惜了。你听听,积木倒下去的声音多好玩啊!来,我们再搭一次,听听积木倒塌的声音吧!哗啦,倒了!这次我们小心点,搭更高一些,听听高楼倒塌的声音好不好?”如此一来,宝宝就会从这项活动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并且以快乐的情绪继续对抗那些倒塌的积木——倒了没关系,我可以重新再来。长此以往,他将来也就能学会以同样的方式不屈不饶地去对抗其他的挫折了。

相关知识

家长错误的心态对宝宝心灵的影响(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父母们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小宝宝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许多的时候,也许父母们并不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到了宝宝的心灵,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勋勋妈的不如意事来自何方?

第一次见到2岁半的勋勋,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虎头虎脑,非常活跃的小家伙了。不过勋勋妈很快就开始向我诉苦,罗列了勋勋的许多“问题”,诸如,勋勋坐不住,不像别的小朋友能安静地看会儿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拿起他喜欢的某一本书,随便翻两下,也不听妈妈讲,立刻就去拿另外一本书;玩别的玩具也是一样,三分钟热度,没有专心致志的时候;勋勋不听话,你要他干什么,他偏偏跟你对着干,一点都不像别的小孩,乖乖巧巧,惹人喜爱;勋勋不爱学习,教他认个123,半个月过去了,他还没记住;听说听音乐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勋勋妈给他买了不少的CD,但是只要妈妈一放CD,勋勋就跑来跑去,根本就不认真听,不像别的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摆动着身子跳舞,或者显出很认真很陶醉的摸样;勋勋没礼貌,见了人也不打招呼,妈妈提醒他,他还经常梗着小脖子故意来上一句“不叫!就不叫!”……亲子网

在勋勋妈的眼里,勋勋实在是问题多多,这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那方面也不如别的小朋友。勋勋妈总想去消除勋勋的这些“问题”,但是,她又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更令勋勋妈烦恼的是,在妈妈的努力下,勋勋的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相反,很多的问题似乎还越来越严重了。

父母心态如何毒害宝宝心灵?

为什么勋勋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勋勋妈自身的心态出现了问题。类似勋勋妈这样,父母的心态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宝宝产生影响,甚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宝宝心理的健康成长。这种影响可能会以许多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有的父母对宝宝的期望值太高,总是希望宝宝十全十美,这类父母就会更多地看到宝宝的问题,而较少看到他的优点,也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否定宝宝许多好的方面,让他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进而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让他变得比较自卑。

2。剥夺宝宝愉悦的心理体验

不少父母不了解宝宝心智成长的特点,总喜欢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宝宝的行为,结果就会给宝宝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他们可能不了解宝宝在某些阶段会有一些特别的心理需求,像好动,看书、玩玩具三分钟热度,这都是学龄前儿童非常常见的行为,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把它当成一个问题,给宝宝施加压力,宝宝就无法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他就会厌倦这些活动,甚至再也不愿意接触这些活动了。

3。无意间给宝宝不良的心理暗示

不少父母总是当着别人的面,很苦恼地描述宝宝的“问题”,给他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诸如“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等等。父母贴标签的出发点有时候是好的,比如为了让宝宝明白这样的行为并不好,也有的时候,父母贴标签只是为了化解自己的尴尬,说给在场的他人听。比如宝宝不跟见到的熟人打招呼,父母可能就会来上一句:“又没礼貌了吧!快叫阿姨!”这话既说给宝宝听,也说给对方听。说给宝宝听,是希望他改变,变得有礼貌,说给别人听,是指父母说这话的时候,其内心可能还在打着另外一个小九九——你看看,不是我不管教孩子,而是这小家伙不听话吧。

父母给宝宝贴标签的原因可能还会有很多,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给他贴这些标签不仅不会帮助宝宝改变,相反,还会带给他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让他认为自己就是个“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的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宝宝会认同父母的这些看法,并且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父母给他贴上的标签。因此,贴标签只会让宝宝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4。将自身情绪与感受投射到宝宝身上

一个人的心态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小时候经历的一切会存留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带给他无形的影响,当他在未来的生活中遭遇类似的事件的时候,他小时候的那些记忆就会复苏,不过这种复苏可能会以一种本人不知情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这个人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情绪与感受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比如,一个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斥责甚至体罚的人,他的心态跟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充满温情的家庭的人不一样,即便他在准备当父母的时候山盟海誓地表示绝不让宝宝经受他曾经受过的那些伤害,他也会在某些场合不由自主地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宝宝。实际上,他试图发泄的是他曾经压抑在内心的愤怒,而不是真的要那么“狠心”地对待自己的宝宝,所以发泄过后,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宝宝带来伤害而后悔不已。

5。让宝宝承继自己儿时未了的心愿

不管是谁,在他一生中总会有某些觉得比较遗憾的事情。当有了宝宝之后,这些憾事就会尤其鲜明地重新浮现在脑海,于是,不少父母就会期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有这样的遗憾,就会很急切地想要通过宝宝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比如,有的父母小时候特别喜欢乐器,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他们就可能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的宝宝爱上某个乐器,父母这种十分迫切的心情自然就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如何避免宝宝误中父母心态的毒?

父母的心态是个无形的东西,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们可能给宝宝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父母的心态对宝宝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可能会比别的事情对他产生的影响要严重得多。要避免宝宝中父母那些不良心态的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努力:

1。学会等待宝宝自我成长

宝宝的自我成长有他自己的进程表,即便年龄差不多的宝宝,他们之间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快慢之分的。如果总是拿自家宝宝的短处去跟别家宝宝的长处攀比,父母的心态就永远无法平衡。因此,多看到自家宝宝的长处,学会等待他自我成长,相信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会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周围的小伙伴,甚至超过周围的小伙伴,相信他的某些问题只是阶段性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或者如果我们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给他一些必要的引导,他的这些问题也会慢慢地淡化,我们的内心就轻松多了。而且,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曾经令我们烦恼的那些问题也确实会随着我们心态的改变而逐渐消亡。

2。学会站在宝宝的角度来思考

宝宝的感受不是我们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有时候与我们自身的感受甚至可能大相径庭。举个常见的事例——很多父母一看到宝宝跟人打架,心里头就七上八下没法平静了。如果宝宝是主动攻击并且常常占上风的那一方,父母一方面可能因为宝宝不会吃亏窃喜,另一方面就会因为宝宝富于攻击性而担忧。如果宝宝总是被欺负的一方,父母一样犯愁,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慨叹:哎呀,宝宝这么窝囊,长大了不就没法立足社会了吗?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呢?当宝宝长到足够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宝宝刚刚还在因为打架涕泪横飞呢,要不了两分钟,两小家伙就已经挂着泪花亲密无间玩到一起去了。打架实际上更多的是他们学会社会交往,甚至是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的“欺负”、“受欺负”、“窝囊”,那更多的只是父母本身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一个经常欺负人的宝宝,也许某一天会被别的宝宝欺负,同样的,一个总是受人欺负的宝宝,也许某一天突然就会变成欺负人的一方。宝宝的角色常常会发生转换,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社会交往的最佳模式的。如果能更多地站在宝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宝宝的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其他事情我们都可以更多地放手让他自己去处理。

3。努力修行改变自身心态

人生很多的经历,如果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好的经历未必真的很好,而那些曾经令你痛苦不堪的经历却往往能为你的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试着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包括看待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努力从中找到令我们欣慰的成分,多看一些心灵修养的书籍,多和一些心态比较好的朋友接触,我们的心态就会随之改变。如果父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宝宝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变得积极乐观,在各方面都获得快速的成长,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练就非常好的心态,他的未来毫无疑问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4。引导宝宝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因为各方面能力有限,他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时候,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强求他变得坚强而故意给他施加压力,这样的压力或许就会把他幼小的心灵给压垮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了,相反,挫折教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的,只是挫折教育的重心不是让宝宝经受挫折,而是引导他从挫折中找到帮助他成长的力量,学会更好地去面对挫折。亲子教育

比如宝宝刚刚学会搭积木的时候,他可能搭两三块就倒了。看到辛辛苦苦搭好的“高楼”倒塌,他或许会因为无法排遣内心的挫败感而哭闹,甚至放弃搭积木。这时候,如果我们硬要锻炼他的抗挫折能力,逼着他继续坚持,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方式,或许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咳,好不容易搭好的‘大高楼’倒了,真是太可惜了。你听听,积木倒下去的声音多好玩啊!来,我们再搭一次,听听积木倒塌的声音吧!哗啦,倒了!这次我们小心点,搭更高一些,听听高楼倒塌的声音好不好?”如此一来,宝宝就会从这项活动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并且以快乐的情绪继续对抗那些倒塌的积木——倒了没关系,我可以重新再来。长此以往,他将来也就能学会以同样的方式不屈不饶地去对抗其他的挫折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心态虽然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是对心人的心灵毒害很大,因此父母们想要养育一个优秀的宝宝,首先自己的心态就要摆正,多看看孩子的优点,让其生活的更加有自信!

兴趣班选择的3种错误家长心态


目前,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正在红红火火地开展着;很多孩子在3、4岁以后,就会被家长带着去参加兴趣班。应该说,这是个好现象,说明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兴趣班这件事,不只是花钱上课那么简单,在如今这个浮躁而且商业化意味很浓的社会中,如果不注意,兴趣班反而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这不是耸人听闻的说辞。

下面,我们就兴趣班的话题,分析一下在家长和老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客观冷静地看待兴趣班。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家长对兴趣班的三种错误心态。

误区一:把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强加给孩子

小故事1:我永远都不想碰琴了

在晶晶小的时候,爸爸为了培养她在音乐方面的兴趣,送她去参加“小提琴”兴趣班,从那时起,晶晶每周去2次兴趣班,此外每天都要练琴;上小学后,练琴是她在课外时间里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

后来,随着晶晶小提琴技艺的不断提高,爸爸带她参加各种演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晶晶爸爸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但是对练琴的要求也变本加厉,晶晶稍有懈怠,就会遭到父亲的批评甚至打骂。

晶晶上大学以后,不再受爸爸的约束,就再也没碰过小提琴,而且,她发誓今后再也不拉小提琴了,因为她一看到小提琴,就会回忆起过去那段痛苦的日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晶晶的遭遇曾经刊登在《中国教育报》(晶晶的名字为化名)。当时,晶晶对报纸记者说:“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父亲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我,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也扼杀了我对音乐的兴趣。请告诉父母们,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吧。”

参加兴趣班的首要前提,应该是孩子对这项活动感兴趣。但是,现在有非常多的家长,很少关注孩子自身的愿望和需要,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按家长的梦想和兴趣为孩子报班。这样做,反而很可能事与愿违,毁了孩子的兴趣。

所以,打算带孩子上兴趣班之前,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的是:参加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

父母对宝宝学英语的心态很重要


父母对宝宝学英语的心态很重要。

很多父母都认为宝宝只有尽早把英语学好,将来在社会上才更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可是宝宝们并不懂这些“大道理”,在他们年幼的心里只有“玩”是唯一的工作。爸爸妈妈让宝宝学英语的心态很重要,尤其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学英语要遵循宝宝的意愿,千万不要强求。

1、英语学习以培养兴趣为主。如果有良好的双语环境,宝宝很快会熟练掌握第二种语言。如果没有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即使宝宝背了很多单词,会说简单的对话,其实对英语的掌握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婴幼儿阶段,应以培养宝宝英语学习的兴趣、获取语感、养成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为主要目的。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学习英语应该也是在“玩”。如果宝宝对学英语很感兴趣,学起来就不会吃力。

同时,婴幼儿学英语的特点是可以只读不拼,以听说为主,培养基础的英语交际能力。如果采用成人学习英语的方式强迫宝宝拼写、背诵枯燥的单词,就会泯灭宝宝学英语的兴趣,今后再让宝宝学英语就会事倍功半了。

2、爸爸妈妈不可急于求成。宝宝学习语言需要经过一段吸收语言的沉默期,才能应用语言,即经过一年多的“输入”才开始有“输出”。因此,父母不必急着让宝宝说英语,可以多为宝宝提供日常英语教育的环境氛围,并耐心地等待、观察和教育。

还有不少给宝宝报了英语特色班的父母,总爱在接宝宝的时候,急着问宝宝“今天学什么英语了”“你会不会说”“会唱什么英语歌”等等。宝宝也许是不想说,也许是还在熟悉阶段讲不清楚,但是如果父母总这样催问,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会让宝宝不自信,从而越来越不愿意开口。

3、选择英语老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都认为外教的语音纯正,语言规范,宝宝跟着外教能够学习到标准的发音和正确的语法。但是除了语言规范,外教还需具有相应的教师资质认证,有的外教不懂儿童心理,也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也不一定能开展有效的教学。相反,一些经验丰富、资质良好的中教更能够与宝宝充分交流,及时发现宝宝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因此,父母在为宝宝选择英语特色班时,不一定要盲目追求全外教课程,在老师的选择方面,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切勿偏废其他方面的学习。很多父母一心想让宝宝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不俗的表现,因此,会让宝宝在英语学习方面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是别忘了,宝宝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不要只顾学英语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

总之,爸爸妈妈们首先应该了解宝宝,观察宝宝,然后努力为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同时要关注宝宝的全面发展,让宝宝快乐地学习英语。

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