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宝宝的错误找理由

当听到老人们说“宝宝爱发脾气,像他爸爸,爱挑食,像他妈妈,真是有啥样的父母就有啥样的孩子……”时,你可要注意喽,因为这种无意的开脱可能会导致孩子知错不改错。

虽说只是随便一说,可宝宝心里会怎么想?

想法一:爸爸小时候也爱打人呢,或者原来叔叔小时候也和我一样不爱洗手洗脸。

想法二:爷爷奶奶一说话,妈妈就不敢训我了,以后妈妈再批评我,我就去找爷爷奶奶。

想法三:不管我干了什么,都是因为太像爸爸妈妈了,这不是我的错。

想法四:爸爸妈妈说话没必要听。

即便是成人,有时候做了错事,旁边有人帮着开脱,自己也会在浑然不觉中真以为自己没有做错,更不必说小孩子了。

用“像谁”的借口来替孩子开脱,最终会让孩子以为自己无错,从而导致是非观念的错位,甚至无视父母的训诫。

专家支招

当碰到老人为孩子的小错误找理由时,父母亲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可以应对

当老人说宝宝坏脾气像爸爸时,爸爸可以接着话茬说“是呀,为这爸爸小时候没少挨爷爷的打”,或当姥姥说宝宝挑食像妈妈时,妈妈也可以说“妈妈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姥姥总是让妈妈罚站呢”。这样正面交锋几次,孩子就会知道虽然爸爸妈妈小时候也这样,但这是很不好的事情。而老人也会明白父母亲的意思,不会再继续下去。

相关推荐

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理由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儿童,把儿童的行为和感情用“好”“坏”来区分,使儿童常常因为日常生活中做的一些事情而受到责怪。如:儿童可能喜欢某种活动,像玩泥巴或翻弄抽屉里的东西等,总免不了被成人说成是顽皮、胡闹。由于儿童不可能知道怎样做成人才认为是多的,又由于依赖成人,就非常想要讨成人的欢喜,这样,儿童就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感到没有把握而喜欢看成人的脸色行事。

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理由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策略之一: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

平平是个圆脸的男孩子,他每天都带好几样玩具去幼儿园,经常和朋友互换玩具玩,甚至还常常掉了一两个玩具。咪咪也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在小小班的时候她从来也不带玩具到幼儿园来,也不爱与其他孩子交往。在老师的要求下,她的父母每天都尝试着鼓励她带玩具到幼儿园去,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逼得急了,她就边哭边喊:“他们要抢我的玩具呀!”

为什么有的儿童可以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而有的儿童从不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玩呢?我们如果按成人的规范来判断,会认为前者大方、慷慨,而后者自私、不友好,于是我们很可能会向后者提出要求,要他“试一试和别人一起玩”,或告诉他“和别人一起玩是很开心的”等等,如果这孩子还是不愿意或在成人要求下不得不做,但转眼又我行我素,我们很可能对这孩子产生了偏见,并不知不觉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表面问题,而是行为的实质问题:愿意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玩具的儿童是有安全感的,容易与人友好相处,他不怕吃亏,不需要提防人家侵害自己的权利;而不愿意拿出东西和别人一起玩的儿童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并不是自私或不友好,而是对自己应付别人的能力没有信心,这样的儿童在面临新情况或困难时,常常会退缩、反抗、甚至攻击别人。那么成人要做的就不是要求孩子改变行为,而是先充分地给予孩子安全感,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那么上述情况就迎刃而解了。

别为孩子的“自私”行为喝彩


“我的”“都是我的”,几个小朋友在一块儿分糖果,其中一个要把所有糖果都纳入自己口袋里,在一旁的孩子他妈见状很得意,认为宝宝好样的,够机灵。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助推了宝宝自私性格的形成,不善于分享,将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

宝宝天生就很“自私”

2~3岁的宝宝常常显得比较“自私”,他们不喜欢跟别人分享。其实,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到了2岁左右,宝宝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在他心目中,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呢。因此,他容不得别人侵犯,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点威胁,他就会迅速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爸妈教宝宝“自私”起来

小明不知怎么变得自私起来。小朋友找他借玩具,他摆摆手说:“不借,借给你,我就没得玩了。”他手里拿着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开口向他要,他也藏得紧紧的。”这样的情况遇得多了,小明妈生气地说:“小明,你怎么可以这样自私?”小明听了妈妈的话,委屈地掉下了眼泪:“上次你不就没把家里的酱油借给邻居阿姨吗?你说,‘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自己就没了’。”这下小明妈愕然了。原来是自己这个不经意的小举动,让小明变得自私了。

生活中,一些爸妈给宝宝买了较贵重的玩具,就叮嘱宝宝不要给别人玩。有些爸妈甚至很得意自己的宝宝“独占”某样东西,认为宝宝这样才不会吃亏。这些行为以及心理暗示无疑会使宝宝越来越不愿意分享。

如何让你的宝宝大大方方分享?

在游戏中告诉宝宝分享并不等于失去。第一阶段,通过在家中和宝宝玩游戏,让宝宝相信玩具分享后能够重新回到自己手里。如:向他借走一样玩具答应他5分钟后还给他。第二阶段,引导宝宝尝试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换玩具的游戏。如大家交换玩具3分钟后归还,让宝宝感受自己既能享用别人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玩具。最后,组织宝宝们做集体活动,游戏最好选择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如一起搭积木。

以身作则,把好的东西分享出去。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而父母便是涂抹这张白纸的画笔,榜样的作用往往比说教更容易被宝宝接受。做好孩子的生活榜样,对每一个父母来说,都非常重要。在客人来时,妈妈可以把最好吃的食品和客人分享,热情地招待客人;出门坐公车时主动让位,邻居有困难时热心帮助。当你从对方那里获得感谢时,作出满足而高兴的表现,以自身行为引导孩子去学会享受分享的快乐。

创造集体相处的环境,上幼儿园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两岁半了,建议可送他上幼儿园,这对培养他良好的礼貌行为有很大好处。因为家里的环境是“独”,容易养成孩子自顾自,不尊重其他儿童的毛病,而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容易养成谦让、共享、关心他人的好品德。

强化宝宝的分享行为。你要善于发现宝宝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强化和反馈,帮助他在各种情况下不断地、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你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点头等,能使宝宝受到极大的鼓舞,进一步强化分享行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的行为。

宝宝不穿开裆裤的理由


宝宝不穿开裆裤理由

宝宝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露着小屁股出门即不卫生又不雅观。如果长大后看到自己小时候露屁股的照片,一定会觉得尴尬。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大街上露屁股的宝宝会越来越少,这是一种趋势。

从实际操作经验来看:穿闭裆裤的宝宝可以防止蚊虫叮咬,学会坐和爬以后的宝宝更要给它穿闭裆裤,防止不洁物入侵小屁股,特别是小女孩,所以选择闭裆裤对宝宝是百利而无一害,只是让父母更加辛苦。

从理念来说:在发达国家,宝宝没有穿开裆裤的习惯,这是在保护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是个小不点儿。但给婴幼儿及时换洗衣物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父母的肩上了。而在中国给宝宝穿开裆裤是为了宝宝的排泄方便,这并不是中国的父母为了偷懒,这是种长期的习惯,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妇女的职业化有关。但不得不承认国外的做法更严谨更尊重孩子。

总之,孩子穿开裆裤与否应该灵活运用,但是一切以孩子的健康为前提,以孩子的愿意为前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才是重要。

家长别为孩子的阅读设限


带着儿子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儿子上一年级,书桌上摆着一套根据年级分十册编撰的科学丛书。序言“指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适合阅读丛书的一二册;二年级孩子则可阅读三四册;等上了三年级,才能阅读五六册,依此类推。只是,快五岁的已能独立阅读的儿子对于“指示”熟视无睹,在读完这套书的一二册后,就“义无返顾”地翻开了三四册……且读得津津有味。

记得做教师的母亲初次见儿子捧着我给他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王子复仇记》等看时,不无“担忧”地问我:“大人的书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吗?”还未等我答话,在一旁看书的儿子头也不抬地答道:“能看懂!”为了验证儿子看书的“成果”,在儿子读完后,母亲便根据书中的内容对儿子进行提问,令母亲吃惊的是,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儿子居然分析得头头是道!

我想,倘若不是真的完全“读不懂”,那么,身为家长,何必要在孩子充满兴致开始读一本书之前,就为他的阅读范畴设限呢?正因为每个孩子的性别、个性、兴趣、天赋、阅读水平、心中所抱持的理想,以及当前自己的阅读需求等诸多因素都不尽相同,因此,即使孩子的面前摆放着同一本书,但每个孩子所看到、读到这本书的感觉和想法也会有所不同。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孩子制造出种种关于“阅读类别”的横向限制,乃至“阅读顺序”的纵向限制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