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正是在一个又一个错误中,孩子一点点成长起来。他们体验错误,也在错误中学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了自以为是地剥夺孩子体验错误并在错误中获得经验的机会,我们总想以最简洁的方式尽可能让孩子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殊不知,正是我们的这份“好心”让孩子一点点变“懒”了,一点点不自立了,一点点不自信了,一点点缺乏创造力了……等到我们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从头来纠正,却发现这已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奉劝妈咪们多给宝宝一些自我发挥的余地,多给宝宝一些感受错误的机会。

场景1

佳佳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妈妈,我要搭一个高高的宝塔。”佳佳的凌云壮志是这样实现的:将一块小积木放在下面,然后在小积木上方摞上一块大积木。佳佳的大积木还没来得及摞上去,妈咪的干预来了:“宝贝,这样不对。大积木应该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只有这样,你的宝塔才不会倒塌。”在佳佳搭建她的宝塔的过程中,妈咪始终像个监工一样在旁边指手划脚。在妈咪指导下,佳佳避免了有可能犯的哪怕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很快便搭好了她的宝塔。佳佳很高兴,但是佳佳高兴的眼里明显少了些什么。

场景2

蒙蒙要搭一座高楼大厦。他犯了和佳佳一样的错误,也将小积木放在下面,大积木放在上面。刚放上去第二块,他的“高楼大厦”顷刻间泡了汤。妈咪在旁边忍了又忍,最终还是抑制住自己想要为蒙蒙提供些指导的欲望,立在一边保持了沉默。蒙蒙又试着搭了两次,都没有成功。连着失败了几次,蒙蒙似乎明白些什么了。他试着改变原来的思路,将大积木摞在下面,又搭了一次,这次果然成功了。“妈妈,大积木放在下面,我的高楼大厦就不会倒了。”蒙蒙高兴极了。

佳佳在妈咪的帮助下很快便搭好了宝塔。她确实少走了很多像蒙蒙那样的弯路,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了正确的知识,但是她永远也体会不到与蒙蒙同样的乐趣。蒙蒙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搭建高楼大厦的技巧,他体验到了失败的沮丧,更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他的快乐是佳佳永远无法企及的。毫无疑问,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两个孩子,他们的未来肯定也会大相径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是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够完全传授给孩子的。在宝宝还小的时候,多给他一些感受错误的机会,让他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探索正确的达成某一目标的方式方法,那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宝宝的最好礼物。某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事实如此。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机会远不止此。宝宝所犯错误可能十分幼稚可笑,也可能让我们十分挠头。在我们的眼里,他的错误是那么地显而易见,那么地令人无法容忍,而宝宝或者浑然不觉或者明知故犯。只要宝宝的错误不会构成任何致命的伤害,作为妈咪,我们完全可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给他一个感受错误的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错误带给他的一切对他未必不是好事一桩。

让宝宝感受错误的好处

1.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对宝宝来说,他身处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未知。如果妈咪只是简单地告诉宝宝一切正确的知识,那么他就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经自己摸索而获得的知识不再仅仅是知识,他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喜欢探究事物奥秘的良好习惯。

2.在感受错误过程中体验快乐

如果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

3.在感受错误过程中锤炼意志

感受错误有时是一件很令人沮丧的事情。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他的心灵就有机会不断经受这样的历练,这对锤炼宝宝的意志提高宝宝的挫折商无疑意义重大。

4.在感受错误过程中提高宝宝的责任感

如果宝宝不听从父母的劝告犯了某种错误,给他一个机会去体验他犯错误后带来的后果,这比爸爸妈妈的训斥与说教要管用得多。通过这种方式,让宝宝养成自己做事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5.在感受错误过程中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行事方式

比如宝宝欺负别的小朋友了,他就会失去他的好朋友;宝宝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只能适得其反等等。在经过多次这样的体验之后,宝宝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出合适的行事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让宝宝感受哪些错误?

1.常识性错误

像前面提到的,宝宝在探索事物奥秘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常识性错误。宝宝犯这些错误其实是他积累经验的过程,根本不值得妈咪大惊小怪。像佳佳妈妈一样对宝宝横加干涉则更不可取。相信宝宝,给他多一点自由,让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总结,他能做得比我们想像的好。

2.明知故犯的错误

比如宝宝因为贪玩不好好吃饭,妈咪怕宝宝挨饿,总是追着去喂,这无疑助长了宝宝的不良习性。明智的做法是饿他一顿,让他体验体验挨饿的滋味;比如宝宝喜欢攻击别人来吸引妈咪的注意,那就隔离宝宝,让他受到冷落……让宝宝感受这些错误可能带给他的自然后果,他会很快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3.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性错误

宝宝因为好奇,可能会把某个玩具敲碎或者拆开,看看里面的结构,或者想要了解他能接触到的其他事物的奥秘等等,都可能采取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只要不对宝宝的安全构成威胁或者不是特别贵重的物品,让他尝试去搞些破坏也未尝不可。宝宝在犯这类错误的过程中也许能学到很多他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的知识,事实上这是宝宝非常难得的一种特质。即便他什么知识都没有获得,至少他也会明白某些物品坏了就是一大损失的道理。

4.其他不会对宝宝构成伤害的错误

贴心提示

1.对于宝宝好犯错误的习性,只要不构成伤害,妈咪尽可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2.一些不能让宝宝接触的贵重物品或者可能给宝宝造成伤害的物品,最好将它们藏匿在可靠的位置,避免宝宝发现。

3.如果宝宝对诸如电器、炉灶等可能造成威胁而又无法藏匿的物品感兴趣,一味地约束宝宝不见得是最好的避免宝宝被伤害的方式。有心的妈咪不如慢慢地教会宝宝各种电器正确的使用方法,或者找些像蚊子苍蝇蟑螂之类的替罪羊,让宝宝亲眼目睹它们被伤害的惨状,给他一些感性认识等等。

精选阅读

学会让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


今天是小雨上幼儿园大班的第一天。晚上回到家,他大声地向全家宣布他要开始做老师留的阅读作业了:“老师说,每天都要让家长给我们读十五分钟书,或者我也可以给你们读。今天我就给你们读吧!”

于是小雨从爸爸的书架上翻下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很认真地翻开第一页,盯着书页:“火……上……,嗯……大……的……,嗯,嗯……”不一会儿,小雨急得脸都红了,然后就开始哭了起来,“妈妈,我以为我上了大班就可以给你们读书了呢!可是……”

是啊,阅读并不像走进幼儿园大班门那么简单,但是,它也绝对不意味着学习阅读就有多么困难。小雨的妈妈通过一些方式,使小雨在文字的世界中重新获得了信心,他的阅读能力也迅速地提高。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小雨妈妈的这些高招儿,也给那些读书心切却被困在门外的小朋友的家长们支两招。

1.读书的时候用手指指着

当你教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跟随着你们的阅读速度,指示着行文。一方面,让孩子习惯这种阅读的格式,也就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另外,当遇到一些特别的词语时,你要用手指着这个字或词,给他讲这个词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通常孩子会最先认识自己名字里的字,你可以给他讲这个字在不同行文中的不同意思,他会很感兴趣,以此为基础,许多见过的字或词都可以反复训练,他就逐渐能够认更多的字,领会更多的词义了。

2.新故事的“预习”工作

当孩子拿到了一本新书的时候,尽管他是那么喜欢上面的小恐龙,可他通常还是不太愿意以开始就大声地读出故事,因为他们还是有点儿害怕在爸爸妈妈的面前丢丑——那些不认识的字词!那么,当你们准备开始阅读一本新书的时候,父母们可以先和孩子一起“预习”一下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浏览里面的图片,从封面到内页,边指着这些图画边给他大致地讲述一点情节,还可以以图片的内容来给他提问题,如“你看见这只小恐龙在干什么呀?他为什么哭呢?”孩子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思考来想像故事内容,然后你可以跟他说,等他仔细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知道了,调动一下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一些超出孩子年龄太多的生字生词,你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就讲解给孩子听,让他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不至于太“害怕”。

3.不要操之过急

当孩子练习大声读书的时候,不要让他读太难的书。也就是说,如果他在读的过程中,十个字有一半都不认识,就会使他感到特别困难而感觉沮丧。因此,如果你怕字太少而起不到联系读书的效果的话,你可以为他选一本字词都很简单,但有重复结构的书。也就是说,同一个结构不断重复,只是更换一些简单的词,这种重复结构被普遍用在教授幼儿和学龄前孩子阅读的方法上。另外,如果孩子喜欢重复地读一个故事,父母们不要因为觉得阅读量不够而不利锻炼孩子读书,其实,这种重复阅读一个故事恰恰能够增强孩子读书的自信心,偶尔还可以让他向众人小小地炫耀一下。小雨妈妈说,这种自信心其实是孩子学习任何东西最基本的东西,当他不仅从中得到了快乐还自信自己能够完成,他就会特别有积极性和认真。

4.帮助孩子对付生字生词

生字生词是孩子阅读时最大的障碍。但是鉴于年龄的局限,四五岁孩子的识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勉强他什么字都认识或者记住许多教过他的字。但是,家长同样可以想一些办法,减少不认识的字词对于阅读的阻碍,并教给孩子更有效地认识它们。比如,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词,你们可以先暂时跳过它们,读后面的内容,然后你们再返回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词在这儿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着前后的语义、或者是词组中他认识的字,帮助他猜出词义,然后再重新认真地教他一遍这个字或词怎么念、是什么意思、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什么话的时候会用到它等等。在孩子自己阅读的时候也可以让他用这种暂时忽略和跳过的办法,不要让他因为不认识的字词而打击了积极性和阅读的动力。

同时家长和孩子都要明白,这个时期的阅读,整体的阅读效果和体验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单个字词的识认相对就并不是练习阅读的重心所在了。

5.读书时要专注

这里所说的“专注“,不仅指的是孩子,更是要提醒家长的。孩子的专注其实大部分是源于家长的认真程度。因此,虽然我们说如果每天能和孩子一起读半个小时的书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你们在这个半个小时中总是为一些事情停下来,比如开水开了,你要去灌水,或者有电话要接等等,那这样的效果还不比精神集中、全神贯注的10分钟效果要来得好。

而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在读书事所表现出的认真态度、重视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阅读这件事的重视程度的。父母们一定不要只是把读书当作是学习知识的一项活动、一个课程,因此而不对这种“打搅”觉得有什么不好。孩子会因为这些打搅而对阅读产生不重视、无聊甚至烦感的情绪。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一种阅读的状态和心态,乃至一种做事的态度和专注。所以,父母们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最好能够腾出一块不被打搅的空间和时间,专心地和孩子一起阅读。

6.读书也“聊”书

所谓“聊”书,意思是说和孩子一起聊书里讲过的故事。实验证明,和孩子一起讲书里讲过的故事,能够促进他的词汇积累、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讨论你们正在读的故事,比如当小红帽来到外婆家,而并不知道躺在床上的是大灰狼时,你可以问问他“你觉得下面会发生什么呢?小红帽会不会发现那是狼扮的外婆?”或者你也可以在孩子读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之后,和他讨论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或者让他说说他自己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孩子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孩子自己也会比较有成就感,从而增添自信。

Tips

快乐读书,还有一些妈妈的好方法,也介绍给你啊!

可以将读书变成一种游戏,吸引孩子的兴趣。比如将童话故事编成角色剧本,扮大灰狼和三只小猪,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玩。——广州,文文妈

书不一定要在家里端坐在书桌前读。比如将书带到草坪野营,望天空白云而读;比如带孩子去图书馆,知道静悄悄读书的滋味;再比如,超市的图书货架,书城的儿童屋,席地而坐,与一帮爱书人共同读书。——上海,ann

书中自有游戏屋。我从孩子4岁开始,跟他一起读过许多可以玩的书:手工叠纸、美工粘贴、涂涂画画等等;5岁开始,我们又开始玩“迷宫——猜谜语”,脑筋急转弯什么的。这些书图多字少,一方面吸引孩子,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的识字本领。

怎样让孩子感受健康生活的快乐


提到健康生活,估计大家会联想到“规规矩矩的作息时间”、“难吃的养生餐”、“一套套烦琐的健康操”等。难道健康生活就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前提吗?难道就没有既快乐又健康的生活方式吗?下面让我们看看这几个妈妈,她们是如何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

从“赖床猫”变成早起的“晨型人”

讲述人:小丽宝宝:宁宁年龄:4岁

因为全职在家带孩子,我有空时通常熬夜上网、玩游戏。宁宁受我影响,从小也养成了晚睡的习惯,每天将近12时才上床睡觉。这个习惯以前一直没觉得不妥,直到宁宁上幼儿园。

由于离学校比较远,每天必须7时起床,可是叫宁宁起床却成了一家人最头痛的事。每天连拖带拉把睡眼朦胧的宁宁拽起来,在出门前还要大哭一轮,这样折腾下来,基本每次都是最晚到校的,既错过了吃早餐,也没能参加集体操。

这样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突然一天放学后,宁宁回家跟我说,以后一定要去学校吃早餐、做早操,还要争取第一个到学校。我很纳闷宁宁为何有这些改变,细问下才知道,原来宁宁因为迟到已经被老师批评好几次了,其他小朋友都得大红花时,宁宁却因为每天迟到而没有得。我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不以为意的生活方式,给孩子刚刚开始的社交活动造成了影响。于是我和宁宁计划:每天早睡早起。

每天晚上我陪着宁宁21时就入睡,早上6时半准时起床,起床后先在院子里跑两圈。刚开始我确实有点不适应,甚至想过放弃,可看见儿子兴致勃勃的样子也只好跟着坚持。后面慢慢发现,早起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自从开始早起后,每天都会神清气爽的,心情也格外好。宁宁也从那个每天迟到的“赖床猫”变成快乐早起的“晨型人”。

健康美食比零食更好吃

讲述者:于心宝宝:甜甜年龄:6岁

我从小就喜欢吃零食,什么薯片、饼干、果冻、巧克力,这些既没营养又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都是我的最爱。自从甜甜上了幼儿园后,我呆在家里更加无所事事,就整天买一大堆零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甜甜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零食吃,我俩还经常把零食当饭吃。

由于甜甜长得很大个,所以我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好的生活方式。一直到学校体检时,才发现甜甜居然营养不良,而且体重超标!这可吓坏了我,一问医生才知道是因为零食吃多了,正餐吃得少,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所以长了一身的脂肪却还是营养不良。

回到家后,我一度很后悔,下定决心要和零食说“拜拜”。我先从源头下手,不买任何零食回家,刚开始时真是一场噩梦,先不说自己不能吃忍得很辛苦,甜甜回家找不到零食也闹着不去学校。真把我急的团团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天我在电视上看见教做菜的,简单又营养的菜在厨师的手中变成了很可爱的图案。我灵光一闪,想到办法了。于是我专门买了做菜的书,每天变着花样来煮菜。今天是把鸡蛋用磨具蒸成小猫的形状,明天用海苔做寿司卷……餐后零食就用水果来代替,什么果泥、沙拉、水果拼盘等,一天一个样。甜甜每天都兴高采烈吃我研究出来的健康营养食品,对零食也不再过问。这样坚持了半年,体检结果就达标了!

原来健康生活这么简单,我不但体会到研究食品的乐趣,还给女儿一个健康的环境。

专家点评

健康和快乐并非势不两立

没见过几个不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健康本身就是快乐的基础,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这个本钱都锈迹斑斑的,那快乐可想而知了。南宁市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老师卢丹映说,现在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成了势不两立的概念,非此即彼,这很奇怪。这本身就陷入了误区,健康的生活也可以很快乐。

卢丹映说,什么东西都有个度,这就是一个平衡。像看电视、吃零食、睡懒觉,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电视除了娱乐休闲,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知识的工具;另外,昨天没休息好,今天睡个懒觉,也可以补充睡眠。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犹则不及。如果看电视影响到工作和身体,如果把零食当做主食,如果睡懒觉变成一种常态,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健康和快乐都是人生的基础,只有在这两个基础上,人生才有价值。

健康生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

偶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不难,但许多人做事时常是虎头蛇尾,或做到一半就放弃,很难坚持。而如果家长有这样的不良习惯,也容易让孩子“有样学样”,孩子做事也没有恒心,坚持不下去。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们堆积木时,堆到一半就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开始发脾气、不堆了。那么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怎么保持呢?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该怎么做?

卢丹映说,教育孩子需从自身做起,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自身行为,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一旦让孩子看到时,应告诉他这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以后会改进。

当孩子在坚持做某件事情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和孩子有个约定。孩子退缩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减弱。家长不妨在孩子做事情之前,就和孩子讲好,如果想学就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

做事不能有头有尾的孩子,往往意志力较差,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对此,家长不可放任不管。父母要做好表率,自己首先要求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要注意孩子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意志力差和自信心不强的孩子,家长应注意激励培养他。孩子有了较强的意志力,有了不甘落后的自信心,那么做事就有了驱动力,从而想方设法做完一件事。

专家建议周末和暑假期间,家长不妨多带孩子参加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对孩子身心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要想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家长的监督作用必不可少,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就一定能够成功。

宽容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成长


周末,豆豆乖巧地凑到我身边来,问:“妈妈,我能请你帮个忙吗?”我笑着说:“当然,要妈妈帮什么忙呢?”豆豆小心翼翼地说:“我想请你再给我买一个文具盒,还有铅笔、铅笔削和橡皮擦。”我听了很奇怪,前天才刚刚帮她买了的,这么快又要买?豆豆吞吞吐吐地说出事情的原委。原来,她的同桌雯雯把文具盒丢了,不敢告诉妈妈,只好借用豆豆的,结果豆豆一时大方,将整个文具盒都送给了雯雯。

我问:“为什么雯雯不把丢了文具盒的事告诉她妈妈呢。”豆豆一副很同情的样子,说:“雯雯的妈可凶了,雯雯怕挨骂,所以不敢跟她说。”

豆豆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孩子丢了东西,怕挨骂而瞒着自己的亲妈,究其实质,也许是雯雯妈妈平时太严厉了,不允许她出任何差错,所以孩子丢了东西,才会想方设法去掩盖。

晚上,检查豆豆的数学作业,发现豆豆有点粗心大意,不是将加号看成减号,就是将减号看成加号。我的耐心有限,正要呵斥她,忽然想起雯雯来,只好强压火气,和颜悦色地对她说:“宝贝,你作业里有两个错误,来,妈妈陪你将错误挑出来好吗?”

豆豆正乐意我陪着她呢。在我的指点下,她终于改正了作业里的错误。我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对她说:“你看你一马虎,就把妈妈累得够呛的。”豆豆听了,揽着我的脖颈,满眼的痛惜。从那天起,豆豆变得越来越细心,作业做得越来越漂亮了。

过分严厉地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事事完美,会使孩子在错误面前,成为惶恐的惊弓之鸟。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总是磕磕碰碰的,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会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怎样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如果你很幸运,在童年时就感受到父母的爱,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将这种爱传递到孩子身上。很多人在自己的童年少年时期没有深刻地感到父母的爱,所以他们现在就担心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确实父母们还需要学习表示爱、传达爱的技术。

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忙碌奔波的你,也会经常忘记孩子爱的需要。宾夕法尼亚的儿童教育专家海瑞特博士说,让孩子感到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孩子维持真正有意义的接触。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接触呢?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拿出一点时间保持有意义的接触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留出1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在这个时间里你不是父母,也完全抛开你的工作,孩子就是你的老板。坐在地板上和刚刚学步的孩子玩玩具;帮助你12岁的孩子做一个手工作业;带着你的初中生去买几张音乐唱片。

这时你一定要记住孩子是这个时间的主宰。你要按照他的指导去做,少提建议和约束。这些时间里,孩子能在你面前尽情表现自我,他们才有一种被爱和被接受的感觉。

如果你实在没有15分钟,少一点也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充满爱意地看、听、积极地参与、满足孩子的兴趣。

变化一下语言你对孩子的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不同的词、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语气都能表达不同意思,在孩子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又生气又伤心地说“今天老师冲着我发火了。”你不要马上生硬地说“她肯定有她的理由。”你可以说“你一定感到很尴尬吧!”这样的话表示了你的理解和爱。孩子觉得你是站在他的一边的。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你要纵容他的任何行为,稍后你还是要切入正题,其实在你表示了理解之后,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又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到门前就喊“我们的球队赢了!”这时你不要只答应一声知道了就行了,或者说快把外套挂上。你应该用具体的问题表示你的兴趣和关心,“比分是多少?”“你们怎么踢得这么好?”这样的对话,才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想知道更多,你对他的事感兴趣。对孩子来讲,兴趣是最能证明你的爱的。

耐心表露情感对孩子各种情感的表露要有耐心,父母是孩子情感智力的主要指导者,要抓住每一次孩子不安的机会,告诉他们这种感情的来源,怎样抚慰自己,解决冲突。

在限制孩子行为的同时,也要证实他情感的表露。比如,你刚刚学走路的孩子非要爬到厨房的桌子上,当你阻止他时,他大发脾气,就要打滚。这时你不要抛下他不管,而是要告诉他“因为我不让你爬桌子,你就气得发疯是不是。”让孩子知道每一种情感的来源,并帮助他接受他,慢慢地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孩子在生气、害怕、失望、悲伤和喜悦最需要父母的帮助,再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建立你们的亲密关系的了。

培养孩子控制情感的能力和培养他的智力一样重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儿童“情商”的开发,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今后的社会中会更有发展。

爱和约束并行你有没有意识到爱和约束可以在同时表达?对孩子一些错误行为的限制,会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不高兴,但过一段时间,你合理的约束会让孩子知道你在意他,你有兴趣和能力来关心他。

你可以继续说不,不过可以加上一些爱的信息。比如你可以说:“我不允许你骑车去超市购物,那很不安全,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不想让你有一点危险。”

会有一段时间,你可能感到你总是对孩子唠叨、责备。其实,这种建立在爱的基石上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孩子理解的,尽管有时他们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们在内心会因为你的唠叨、责备感到有强烈的依靠、他们知道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总有你在那里等候。这一点对孩子今后对爱的表达和接受也重要。

你的温暖、值得依赖的反应,会给孩子安全感,使他们更敢于探索,更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们会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感到被爱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学习起来也更有热情。所以你完全有理由,有意识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乐器的声音优化宝宝的感受力


让宝宝利用乐器创造自己的声音,是接近音乐、拥抱音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音乐生活化”的主要目的。3岁以下的宝宝,因为神经肌肉的发展未成熟,所以使用的乐器多少受到一些限制。0~3岁的宝宝最需要的是,借由聆听各种音乐,享受韵律的身体摆动,制造各类声响,唱歌、舞蹈及弹奏一些简单基本的击拍乐器等经验,先累积乐音的概念来丰富他对音乐的感觉。

适合于小年龄段宝宝的乐器(0~1岁半)

发声器是最容易在生活中发现的现成器材,如杯碗瓢盆、装有豆子的瓶罐、小石块等等。几乎在家中所看到的东西,都能当做发声器来使用。比如婴儿就懂得以喂食的汤匙敲桌子或墙缘,以制造一些声响。成人则常常以摇动钥匙圈或敲打一些小瓶盖,来引起幼儿的注意。有时,我们会用一些空罐子装米和其他种类的干燥物,摇晃出奇妙悦耳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宝宝吞食或被割伤等意外发生,发声物品的选择要谨慎小心,一般不宜选用又小又坚硬的物品中。

适合于稍大宝宝的乐器(1.5岁~3岁)

凡属敲打、摇动、拍击和摩擦产生声音的乐器,如三角铃、腕铃、节奏器或非洲大鼓等都在此列。像三角铁、干椰子壳、沙锤、节拍板、锣鼓等节奏乐器非常适合宝宝使用。如有条件还可以选择像加勒比海葫芦形摇响乐器、拉美洲锯琴、西班牙响板、印度鼓、中国音板等各种代表不同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引导宝宝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史知识产生兴趣。

由于节奏乐器常被拿来当做宝宝的玩具,所以特别被容易被宝宝接受。节奏乐器对宝宝非常具有启民性,同时还具备以下功能:①帮助宝宝认识声音的大小、长短、快慢、强弱。②可为其他乐器伴奏。③当音乐音量的幅度产生变化时,可用来加强功效。④可用不同乐器的音色,代表音乐活动中不同的角色。

使用乐器时,可以通过让宝宝分辨不同乐器发声的特点,区分制造乐器的材质等等来加强宝宝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儿童的性感受


谈到儿童的性心理与性教育,有的父母否定儿童有性心理问题,有的父母承认儿童有性心理问题,但拒绝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有的父母不清楚儿童性心理到底包括哪些方面,也就无法持明确的态度。许多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性活动方面的教育。对儿童性问题持闭口不谈听之任之态度的父母占绝大多数。

一旦某一天突然发现孩子发生了问题,父母才感到糟糕透顶的事情终于来了。他们把一切的责任都推给孩子,把愤怒都发泄到孩子头上。事实上这是不公平的,因为父母没有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有关性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性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闻不问和躲躲闪闪的态度已经不再是不好意思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那么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感受呢?

现代性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幼儿诞生后便具有肉体的快感。虽然幼儿获得肉体和官能快感的方式和途径与成年人不同,但却带有天生的性的特点,性感觉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乐于被人抚摸、搔痒、搂抱、亲吻等,这其中有相当成分带有本能的性的色彩。

孩子到了两岁,会觉得自己的排泄物很好玩,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幼童撒过尿后,会拿着小树枝在尿上划来划去,他并不觉得粪便难看、难闻,有时还引以为豪。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就会大声斥责或阻止孩子。由于性器官和排泄器官紧紧相连,父母的粗暴态度可能导致孩子厌恶他的身体和身体的产物,导致对性的神秘感、犯罪感等心理障碍。但孩子不会因此而放弃对性的探索,只不过瞒着父母暗中继续进行罢了。带着这种神秘感和犯罪感,一旦有机会摆脱父母的控制和监视,孩子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就会走上本来可以避免的歧途。

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会发现生殖器是身上最容易引起快感的地方。父母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孩子发现的事实,他可以获得肉体的快感而不因此感到内疚。孩子此时需要父母的指导,让他知道这种快感是无妨害的。

假如有一天,女孩发现她的阴蒂的某种特别的感受并告诉妈妈,妈妈应该坦诚地表示相信和同意,不要大惊小怪地施以警告。

父母对性的神秘态度会强烈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对性讳莫如深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由于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心理上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父母的态度和身体的事实之间,心理上矛盾重重,最终,要么突破父母的禁令,瞒着父母大胆尝试;要么恪守父母的训诫,对性持错误的态度,严重影响性格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性格孤僻,难以合群,从而影响智力的开发。

引发宝宝叛逆的错误家教方式


孩子经常不听话,管不住,父母会深感头疼。“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小姨却爽快的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来:“谢谢小姨。”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