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虎胎教多
2020-05-11 巧虎胎教多 小班入学前父母准备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80后父母多陷养育焦虑。
80后父母多陷养育焦虑
在老一辈人眼里,“80后”的年轻人还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但如今这群大孩子却开始荣升为父母,担起家长之责。记者近日在广州采访了解到,面对下一代,“80后”会更关注孩子的发展,但也往往因过多干预子女的成长而陷入“养育焦虑”之中。
陈卓怡的儿子今年5岁多,据她介绍,为了养好孩子,她读了大量育儿方面的书籍,也让儿子按照她设计的轨迹上早教班、幼儿园、学琴、背诗。“孩子很听话,表现也很好,但他好像没什么自己的想法,也没表现出什么兴趣爱好。”陈卓怡说,她也有征求孩子的意见,但儿子都摆出一幅“无所谓”的样子。
“孩子个性被抹杀、独立性差、有交往障碍等问题,多是因家长过度干预引起。”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工作者杨文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80后’多是独生子女,条件好,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杨文翰说,家长们的这些行为反而会让孩子慢慢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记者了解到,过多干预孩子自我成长的现象,在家长中普遍存在,许多家长也因此陷入“养育焦虑”之中。陈卓怡告诉记者,自己在和其他家长交流的时候发现,家长们都不确定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正确。“我现在也是很敏感,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对,压力反而越来越大。”
“养育焦虑在‘80后’父母中尤其明显。”杨文翰说,这些家长知识水平高,会主动获取大量育儿知识,却在实际运用中不知如何取舍。“我接触的人当中,有些比我懂得更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些父母常常把子女的一点小问题无限放大,平添自己的焦虑情绪。”
杨文翰表示,通常父母越多干预孩子的自我成长,自身的养育焦虑便会越重。“其实有时候还是别把孩子太当回事,孩子并不是生活唯一的核心。”杨文翰说,父母应尊重孩子发展的轨迹,顺其自然。
相关推荐
一位父亲的感言“父母的焦虑”
关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我们是不是太焦虑?
太多太多的父母太想太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卓越”的人
我们不辞辛劳、费尽心力打造自己的孩子。
我们累了,太累了,可我们的眼中孩子身上还有那样那样多的不足。
眼里怎能揉下沙子,积聚能量,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付出,尽力的付出。
感叹:养个孩子真累。
是的,我们真的很累,因为我们太焦虑了
我们大人常常自以为是的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指导教育孩子。
可悲的是:我们从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
可悲的是:我们从没去回忆自己的童年,自己童年的那样傻事,我们从没有想过如何速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
我们总是在比较,拿别的小孩的优点与自己小孩的缺点比较
见过目光呆呆的孩子,见过少年老成的孩子
我们的焦虑让我们变成杀手
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天真无邪的童年
放松一点,我们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
记着: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永远比培养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重要。
让孩子脸生动起来,让孩子的笑灿烂起来
别把父母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别把父母的焦虑“传染”给孩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儿童焦虑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
孩子为什么会有焦虑心理
按理说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可是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焦虑的心理,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紧张焦虑的成因非常复杂,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也可能是由后天环境引起的。
先天气质起一定作用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宝贝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见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长大一些后,他们中的一些依然表现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有些父母很纳闷,自己带孩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孩子这么“磨人”?在这里,先天气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环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大多具有焦虑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容易焦虑,或情绪易急躁。不难想象,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父母要求过高
如今,更为多见的焦虑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过度保护和溺爱
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父母关系不和谐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父母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到孩子
通常人们都认为,只有疾病会传染,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症会由父母“传染”给孩子,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即如果父母患焦虑症,那么,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一项针对美国家庭进行的调查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上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研究人员发现,患上焦虑症的家长往往通过以下行为举止将焦虑症“传染”给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干预手段治疗焦虑症有一定的效果,即让他们避免能引起焦虑症的言行。
总之,当父母中任何一方患有焦虑症时,要警惕自己的病影响到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分焦虑、紧张,及对孩子过度保护,动辄批评指责,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1、对孩子的意见予以鼓励
从身体和智力发育上来说,孩子大约在7岁左右会开始出现一个质的飞跃。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孩子开始发展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自己的思想。由于世界向他敞开了更宽广的一扇门,孩子不再认为爸爸妈妈是绝对正确的。当家长的意见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时,说明孩子正在充分发育和成长,千万不要予以压制和打击,最好是通过鼓励和讨论的方式,帮助他学习更周详地思考和表达。
2、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孩子的“无礼”
当孩子故意表现出无礼、叛逆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些行为究竟在哪些方面越过了底线?反映出何种心理诉求?如果只是偶然才出现顶嘴叛逆的话,家长则不必过于敏感,适当的叛逆行为对孩子来说可以缓和情绪的波动。然而,如果这种无礼的行为继续下去,那么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说明为什么这种行为会使人感到厌烦,并且共同制定一些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3、注意孩子情绪波动的爆发模式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焦躁情绪都是短暂的,但如果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并且经常出现,家长则要考虑寻求专家的帮助。同时还要注意以下情况:孩子的吃饭和睡觉情况是否有所变化、是否有不想去上学或不想去朋友家串门的情况、是否表现出精力不集中或功课落后的情况等。这些都是焦虑情绪的征兆,应该及时给予重视,寻求解决的办法。
80后父母重新热衷娃娃亲
曾经是包办婚姻代名词的“娃娃亲”,现如今却被思想活跃的80后年轻父母们重新搬上台面。不过,同传统的“娃娃亲”不同,这些年轻父母们喊出了“不为结亲,只为交友”的口号,旨在为独生子女找个伙伴。教育专家认为,该方法可以尝试,但家长不可向孩子太多渲染。
网上“招亲”花样多
“我们几个孕妇一起闲聊的时候,经常开玩笑说给孩子们定个娃娃亲。”张琳已经怀孕七个月了,单位中,除了张琳,还有另外三个孕期差不多的孕妇。工作之余,大家经常凑在一起交流经验,谈到兴起,也会相约给几个孩子定个娃娃亲。“除了我这儿,我爱人单位也已经预约了好几门娃娃亲了。”张琳笑着说。在张琳和丈夫眼中,这些玩笑,寄予着身边亲友对孩子的美好愿望。
除了张琳夫妇这种在亲朋好友中预定“娃娃亲”的准父母外,更有一些年轻父母,将自己宝宝的照片贴到网络的论坛中,大张旗鼓地在网络中“招亲”。记者也随机登录了几个“宝宝招亲”的网站了解情况。网上招亲的宝宝岁数不等,多以0至2岁为主。父母将孩子的照片上传至网页,并填写宝宝自身情况,以及“择偶标准”等。通过帖子可以看出,家长们对招亲帖都是费尽心思,各展所长。
定亲初衷实为找玩伴
“孩子一个人太可怜,帮她找个家附近的小伙伴,以后两家人可以一起活动了。”网友“雪人”刚刚为自己一岁半的女儿在网上发帖找“小女婿”。“我们就都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可怜,家里全是大人,根本没有同龄人一起玩。”一位“80后”父亲告诉记者,“其实就是帮儿子找个小伙伴,最好是个小姑娘,让孩子从小学会怎么照顾人。”
同以上两位父母一样,很多父母都是以给孩子找伙伴为出发点,“结亲对象”的首要要求也都是“年龄相当,居住地相近”。在一家网站关于“娃娃亲”的社会调查中,参加调查的1020位网友中,有33%的人认为“娃娃亲”最大的好处在于“缓解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不过,对于“娃娃亲”的利弊,42%的网友认为“说不准”。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父母自己就曾背负过“剩男”、“剩女”的称号,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张琳夫妇就表示,两人给孩子预定的“娃娃亲”都是周围知根知底的亲朋好友,“从小一起玩,结不成亲家,就当亲戚,也挺好。”
专家说法:可以尝试不应渲染
记者也就此事咨询了多位教育问题专家。专家们普遍认为,“独二代”们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内心普遍存在孤独感。这种所谓的“娃娃亲”为孩子提供了更多与同龄孩子接触的机会,锻炼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这种类似“群养”的办法,有助于发挥各自家庭的优势,培养孩子的接受能力及适应能力,也给年轻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育儿经验的机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过,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些需注意的问题。首先不要过于渲染所谓的“娃娃亲”的关系,让孩子过早地以性别区分人群。其次,不要太多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家长们除了适当引导外,最好不要刻意参与。
婴语单词表教80后父母带孩子
看见宝宝咿咿呀呀比划出声,却因不了解其真实需求而常常闹出笑话。那么,如何准确了解宝宝的“语言”呢?网上最近热传的“婴语单词表”成了不少80后新晋父母的“学习宝典”。这样的“单词表”是否真能解析宝宝各种“语言”,让新父母迅速成为“育婴里手”?
热传
“婴语单词表”总结婴儿语言
这份“婴语单词表”究竟是何方宝贝?原来,在宝宝学会说话前,只能通过其行为、表情、声音、大小便等来引起父母关注,这部分语言被称作“婴语”。一些有心网民由此总结出来一些育婴经验,并被称为“婴语单词表”。
在这份“婴语单词表”上,记者看到,诸如湿疹、溢奶、辅食添加、咳嗽、睡眠不好、缺钙、肠绞痛、大便、发热、中耳炎、流口水、怕水、安抚、吃药、喝水、认生、依恋等17条婴儿可能会出现的行为和表情均囊括在内,并一一配上了相关的注释。
由于这份“婴语单词表”对宝宝的大部分行为做了详尽解释,新父母只需将宝宝的行为与单词表相对照,就能很轻松地了解宝宝的“内心活动”,自然备受青睐。
案例
80后父母速成“育婴里手”
网友“我想你啦”是位80后妈妈,在女儿出生前,她就掌握了“婴语单词表”。“在萱萱出生后头几个月,时常会出现一喝母乳就呛着的情况,婆婆说这是萱萱不喜欢母乳的味道,挑嘴的反应。”她说,她却从“婴语单词表”中查到,这一反应其实叫做“溢奶”,主要是因为宝宝掌管食道与胃部的连接关卡——贲门的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无法紧密地阻挡奶水逆流回食道等原因造成。为此,她特地去买了一个吸奶器,通过吸出部分奶减慢奶流速度后再喂宝宝,女儿此后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29岁的宋小姐是市内一家金融公司的行政主管。儿子去年10月出生后,因为没有一点带孩子的经验,每每遇到棘手的问题,她就得打长途电话求助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她便打印了一份“婴语单词表”贴在儿子床边,遇到情况就马上去对照一下,“现在感觉带孩子熟练多了,每天看看表,我就成了‘育婴里手’了。”
提醒
照“表”养宝宝未必科学
“婴语单词表”走红网络,论坛里面的经验分享也多是“成功案例”,很多80后父母因此依葫芦画瓢,纷纷照“表”抚养孩子。
单纯参照这一“单词表”,就能够应付宝宝身上出现的所有状况吗?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陈铁强认为,这样的“婴语单词表”可作参考,但孩子生病了,还是要到医院就诊。“由于每个宝宝的个体差异性,‘单词表’并不是所有宝宝的‘良方’,它也不能解读所有婴儿的肢体语言。”陈铁强说,现在的年轻父母要想了解宝宝的日常行为的正确含义,还需多观察,多进行亲子交流,也可通过专业的育婴书籍,或是请教专家来丰富自己的“婴语”库。
陈铁强建议,对于宝宝病理上的反应,如肠绞痛、中耳炎等,不能在盲目从“婴语单词表”上了解对应症状后就立刻用药,而应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后对症治疗,否则可能因“自作主张”导致误解病情从而给婴儿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部分“婴语”单词及释义
“婴语”释义
湿疹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和宝宝过敏性皮肤病。
溢奶宝宝喝完奶水过一段时间后,从嘴巴自然流出奶水。
辅食添加在宝宝4~6个月间,此间若能合理添加水果、蔬菜、蛋黄、米粥等辅食,给其食欲的发展以良性刺激,则可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咳嗽是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做出的一种机体防御反射动作。
睡眠不好宝宝出现闹觉、夜惊或失眠,主要原因有: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三、癫痫。
缺钙缺钙的宝宝夜间往往哭闹。
肠绞痛总是傍晚或凌晨哭闹,而且不容易哄,这往往是肠绞痛造成的。
大便宝宝大便中有泡沫,往往是有肠道感染;大便中奶瓣,往往是消化不良的表现;大便中带血,可能是更为严重的疾病(如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