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

2021-05-02 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 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别把父母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别把父母的焦虑“传染”给孩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儿童焦虑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

孩子为什么会有焦虑心理

按理说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可是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焦虑的心理,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紧张焦虑的成因非常复杂,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也可能是由后天环境引起的。

先天气质起一定作用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宝贝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见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长大一些后,他们中的一些依然表现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有些父母很纳闷,自己带孩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孩子这么“磨人”?在这里,先天气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环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大多具有焦虑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容易焦虑,或情绪易急躁。不难想象,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父母要求过高

如今,更为多见的焦虑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过度保护和溺爱

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父母关系不和谐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父母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到孩子

通常人们都认为,只有疾病会传染,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症会由父母“传染”给孩子,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即如果父母患焦虑症,那么,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一项针对美国家庭进行的调查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上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研究人员发现,患上焦虑症的家长往往通过以下行为举止将焦虑症“传染”给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干预手段治疗焦虑症有一定的效果,即让他们避免能引起焦虑症的言行。

总之,当父母中任何一方患有焦虑症时,要警惕自己的病影响到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分焦虑、紧张,及对孩子过度保护,动辄批评指责,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1、对孩子的意见予以鼓励

从身体和智力发育上来说,孩子大约在7岁左右会开始出现一个质的飞跃。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孩子开始发展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自己的思想。由于世界向他敞开了更宽广的一扇门,孩子不再认为爸爸妈妈是绝对正确的。当家长的意见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时,说明孩子正在充分发育和成长,千万不要予以压制和打击,最好是通过鼓励和讨论的方式,帮助他学习更周详地思考和表达。

2、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孩子的“无礼”

当孩子故意表现出无礼、叛逆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些行为究竟在哪些方面越过了底线?反映出何种心理诉求?如果只是偶然才出现顶嘴叛逆的话,家长则不必过于敏感,适当的叛逆行为对孩子来说可以缓和情绪的波动。然而,如果这种无礼的行为继续下去,那么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说明为什么这种行为会使人感到厌烦,并且共同制定一些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3、注意孩子情绪波动的爆发模式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焦躁情绪都是短暂的,但如果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并且经常出现,家长则要考虑寻求专家的帮助。同时还要注意以下情况:孩子的吃饭和睡觉情况是否有所变化、是否有不想去上学或不想去朋友家串门的情况、是否表现出精力不集中或功课落后的情况等。这些都是焦虑情绪的征兆,应该及时给予重视,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关推荐

父母莫将恐慌心理传染给孩子


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安全、平时的感冒发烧、跌打损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点不顺利,都会引起家长们的不安,有时这种不安甚至会成为伤害亲子双方的心理问题。如何应对育儿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呢?深圳市早期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作家黄绎霖认为,应对突发事件,家长应该做到“打好预防针”并且“遇事乐观不慌乱”,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什么是“育儿突发事件”呢?“在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出乎意料发生的事情,如:生育中的母婴突发疾病、医疗事故;养育中孩子的疾病、药物过敏、意外伤害;教育中由于教养不当导致的多动症、自闭症等和引导不当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完善等等。”专家表示:“这些突发事件是家长们所不能预料的,但有时也难以避免,因此家长应该了解如何去更好地应对。”

恐慌心理会传染孩子

专家认为,面对育儿突发事件时,家长千万不能恐慌。“有时候恐惧比事件本身带来的伤害更大。”

据了解,“恐惧心理”状态严重时会干扰正常生活,内心的紧张情绪不断累积,继而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黄绎霖说:“当家长的紧张情绪相互传递和影响时,因为婴幼儿具有超强的感知力和感受力,他们会以‘印刻’的方式把对这种情绪的印象留在潜意识里。”

正确应对有章可循

如果家长正在遭遇此类育儿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应对呢?专家认为家长需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我该做些什么让自己和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孩子尽快好起来”上,而不是一味地关注问题本身。黄绎霖向家长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把心疼放在心里。孩子出现病痛,家长心疼可以,但不要怜悯。该传递的信息是:宝宝很勇敢,能战胜“病痛”,而不是在一旁暗自神伤、无所适从。“在医院时,我就遇到过,一个妈妈看见孩子打针,自己先哭了,结果孩子受其影响也哭得天昏地暗,这对治疗可是没有一点好处。”

二、耐心,乐观应对。乐观的家长,孩子生病好得也快;悲观敏感的家长,孩子一生病就得拖上半个月。孩子不舒服了,有时候会变得烦躁,自然需要家长更有耐心地陪伴。这时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都是家长安慰孩子的良方。

三、做个“博学”的家长。专家认为家长应该用心地掌握一些一般病理的常识,学习科学的方法。比如:小感冒不用吃药,多喝温水,七天就自然会好了,这样,孩子自身防御和抵抗系统也会增强。又如,造成皮肤过敏的因素,不能完全说是用品的问题,皮肤抵抗力下降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宝宝的头发即使什么也不用,出生时的黑发也会慢慢变黄等等,这些都是家长需要掌握和懂得的基本育儿常识。

别把吸烟“遗传”给孩子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把吸烟“遗传”给孩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8岁前把烟戒了则有可能防止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吸烟习惯。美国科学家首先对3012名三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吸烟情况做了基本数据调查,然后等这些儿童长大到18岁时再次对这些家庭进行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与家庭中始终有吸烟父母的孩子相比,在父母双双都在孩子8岁左右时就戒烟的家庭里,孩子最终不会变成烟民的可能性高达近40%。而在父母中有一人在孩子6岁左右时就戒烟的家庭里,孩子变成烟民的机会则可以减少25%。调查还发现,防止孩子长大后也成为烟民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家中父母都不吸烟。与那些父母双双都吸烟的家庭比较,在这种家庭里71%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烟民。

研究还表明,防止新烟民的出现,关键在于教育父母首先不要吸烟。

父母主动戒烟实际上是无声地向孩子表示吸烟是一种陋习,从而有利于引导孩子也不要学吸烟。当然,父母戒烟也并非易事。研究人员表示,那些一时还难以戒烟的幼小儿童父母,即使自己还在吸烟也应努力防止孩子步其后尘。例如经常在孩子面前讲吸烟的害处,在外面的公共场合里尽可能带孩子到非吸烟区,以及禁止任何人在家中吸烟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吸烟的反感,从而避免他们长大后也养成吸烟的习惯。

一位父亲的感言“父母的焦虑”


关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我们是不是太焦虑?

太多太多的父母太想太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卓越”的人

我们不辞辛劳、费尽心力打造自己的孩子。

我们累了,太累了,可我们的眼中孩子身上还有那样那样多的不足。

眼里怎能揉下沙子,积聚能量,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付出,尽力的付出。

感叹:养个孩子真累。

是的,我们真的很累,因为我们太焦虑了

我们大人常常自以为是的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指导教育孩子。

可悲的是:我们从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

可悲的是:我们从没去回忆自己的童年,自己童年的那样傻事,我们从没有想过如何速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

我们总是在比较,拿别的小孩的优点与自己小孩的缺点比较

见过目光呆呆的孩子,见过少年老成的孩子

我们的焦虑让我们变成杀手

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天真无邪的童年

放松一点,我们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

记着: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永远比培养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重要。

让孩子脸生动起来,让孩子的笑灿烂起来

父母别把孩子的唠叨不当回事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别把孩子的唠叨不当回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别把孩子的唠叨不当回事

重视孩子的问题

孩子四五岁时就能通过比较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个人的经历。此时,孩子们的表达欲望也会越来越强,不管家长愿不愿意听、是不是有时间听,宝贝们总是像个小麻雀一样说个不停。一些没有耐心的家长便会使出各种花招试图让孩子闭上小嘴。但事实上,在孩子的只言片语中饱含了他的各种情绪、感受和需求,父母要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场景1:爸爸和皓皓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在播放狗熊冬眠的节目。

“爸爸,狗熊为什么要冬眠?”

“因为冬天没有吃的。”

“那为什么猴子不冬眠呢?”

“因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

“那为什么狗熊不去找吃的呢?”

“怎么那么多问题!看电视吧!”

分析与建议:很多家长都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重要,也非常努力地解答着孩子的提问。但当“问题宝宝”们一连串稀奇古怪的问题摆在面前时考验就来了。首先的考验是耐心,就像皓皓爸爸显然就是因为没有耐心才终止了皓皓的提问。家长面临的另一个考验就是:不可能对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对答如流。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该如何应对?孩子对“狗熊冬眠”的问题如此感兴趣,皓皓的爸爸何不趁热打铁,找出相关的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解。或者鼓励孩子请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讨论。

了解孩子的需求

场景2:妈妈带萧萧逛商场,萧萧看到一辆小汽车很喜欢。回家的路上,萧萧的话题似乎就没离开过小汽车:“妈妈,你说小汽车能在水里开吗?”“妈妈,轩杰的小汽车是不是和这个一样啊?”……妈妈知道萧萧还惦记刚才的小汽车,为了打消其念头,索性等萧萧在一旁自言自语。没几天,幼儿园老师给妈妈来电话说萧萧偷偷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汽车。

分析与建议:萧萧清楚地知道,如果直接让妈妈买小汽车显然会被断然拒绝,所以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可妈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毫无反应,于是就出现了老师告状的一幕。

在生活中,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无论如何,我们首先需要让他明确了解您的态度。妈妈对萧萧委婉的要求就采取了回避态度,这使得萧萧内心一直延续着拥有小汽车的愿望,直到自己找到“方法”。

分享孩子的经历

场景3:第一天:从幼儿园回来的佳佳很兴奋地给爸爸讲幼儿园的经历:“今天手工课可有意思了,甜甜把纸条贴在脸上学看门的刘爷爷。王老师说……”

“甜甜,自己玩去啊,爸爸在工作。”

几天后:

“佳佳,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呀?”

“没什么。”

分析与建议:在孩子的世界里每天总会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发生,并想和最亲近的人分享。但如果像佳佳爸爸那样的确无法停下手中的工作又该如何处理呢?其实这并不困难:“是吗?那真是太有意思了!佳佳,爸爸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要不你自己先玩1个小时,1个小时后你再给爸爸,讲好吗?”

尊重孩子的心情

场景4:“妈妈,小企鹅被坏蛋杀死了,它真可怜。妈妈,你说会有医生去救它吗?”

“果果,傻孩子,那都是动画片编的,是假的!”

“可是小企鹅真的很可怜。”

“行了,别伤心了,吃饭了!”

分析与建议:在成年人看来,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常常会令我们难以琢磨。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情绪也更加敏感、细腻,更加需要家长的关注。您不妨尝试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先复述事实,然后表示理解,并给出您的安慰或鼓励。以果果为例,妈妈可以说:“是啊,小企鹅被杀了,真可怜,你一定很难过吧。不过坏人不是被抓住了吗?”

欣赏孩子的想象

场景5:周末爸爸开着车带阳阳外出,走到半路就堵车了。

“爸爸,怎么又堵车了?要是汽车有翅膀就好了,我们就可以飞起来了。”

“那不是乱套了!赶紧坐好。”

分析与建议:孩子在5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就像阳阳所说的“会飞的汽车和警察”。由于孩子的思维水平所限,他们经常很难分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会误把想象当做现实。因此,当家长对他们的想象表示怀疑或否定时,孩子甚至会认为是对自己本身的否定,从而感觉自尊受到伤害。爸爸为什么不试着引导他将想象更完善呢?“会飞的汽车是什么样呢?” 

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