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

皓皓很懂事,学习之余还帮做家务,但父母觉得没必要

初中时

皓皓在父母高压下,学习优秀,让父母觉得非常有面子

孩子成绩太好了,

妈妈却为此急得上火

高中时

皓皓学习居优,但不善言谈,只知死读书,父母很忧心

孩子成绩太好了———这是罗舒莉(化名)的烦恼,尽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矫情”,甚至可能会让某些家长恨得“牙痒痒”,但对于罗舒莉,却是实实在在的着急上火。“孩子一门心思只知道学习,其他啥都不关心,这可咋办?”

儿子成绩好父母挣足了面子

罗舒莉的儿子皓皓,在九龙坡区某重点中学读高三。从高一开始,皓皓的成绩就一直排在班里前五名,老师们都说,以皓皓的成绩,上重点大学,绝对没有问题。

“说实话,儿子特别听话,学习上从来不用我们当父母的操心。”罗舒莉说,皓皓上小学时,就是非常懂事和孝顺,学习之余偶尔还帮着做些家务。

但罗舒莉觉得,男孩子做家务,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能使儿子一心只扑在学习上,她举了很多别人考上大学后才能拥有一切的例子,并且告诉皓皓,如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没有饭吃,就得像乞丐一样,拿着破碗到处讨饭吃。

慢慢地,皓皓变了,放学后就到自己小屋里,家务事也不帮忙了。果然,皓皓的成绩变得越来越好了。

从小学到初中,儿子的优秀,让罗舒莉在亲朋前挣足了脸面。她不止一次教导儿子,“宝贝,你现在的任务,就是专心学习,其他都不用管。”

儿子没主见父母这下很无奈

随着年龄的增长,罗舒莉发现,除了一门心思读书,皓皓几乎是个没有任何主见的孩子。

周末时,皓皓从学校回家,吃晚饭时看新闻,罗舒莉和老公常就国家大事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每当她问儿子的意见,皓皓不是说“不知道”,就是说“没意见”,“反正高考又不考。”

有一次,皓皓的表哥来家里,问皓皓有什么理想。皓皓不假思索的说:“考个好大学。”表哥接着问考上后呢,这下,难着皓皓了。想了一会,皓皓说,不知道、没想过,考上再说。

“问他大学想学什么专业,他就说我们觉得哪个好他就上哪个,反正他只负责考出个好成绩就行,其余的都听我们的。”儿子的回答,让罗舒莉夫妻俩觉得特别无奈。

儿子像机器父母愿他学习差

有时候,罗舒莉觉得,儿子就像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一个典型的标准机器零件。不善言谈,只知道死读书,在生活上不会变通,平时没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朋友,只知道为学习而学习。

“我真的担心儿子这样的性格,即使考上清华北大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着工作也不能独立的面对以后的人生道路。”罗舒莉想,如果真变成那样的话,她宁愿自己的儿子学习不好,但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缺少什么。

皓皓的爸爸宋先生说,因工作忙,儿子的教育问题,几乎都是妻子在负责,再加上高中以后皓皓开始住读,自己平时与儿子的交流也不是很多。“现在的家长,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要说因为孩子成绩太好而烦恼,别人肯定觉得我们有毛病。”但现在,宋先生觉得,妻子的担忧不无道理。“唉,我们做家长的,孩子成绩不好要担心。现在成绩太好了,还是担心。”重庆晨报记者林祺

为人父母,当然要“望子成龙”,但望子成龙不是追求外在的功利,更多的是通过有要求又有关爱的陪伴,帮助孩子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合适的期待,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这样的陪伴过程,本身不仅是帮助孩子提高生命质量,也有助父母自身的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本单新闻中皓皓的父母,他们望子成龙的做法,只是一味的关住孩子,从而关住了孩子的兴趣发展,关住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关住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他们的这些做法,并没有真正做到关注孩子。最终,将孩子关成了“笼中龙”,适得其反的教养效果,最终也只能让他们徒添烦恼。

专家声音>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

“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庭的问题、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心理专家贺小燕说,孩子的个性能力,需要父母们从孩子小时候就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而不应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如家长一味强调学习至上,孩子要么是学习动力不够,要么会学习动力过剩,都会造成消极的结果。

2~3岁是一个人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如父母不够尊重或者管得过于严格,孩子往往失去发展的机会。而小学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期,但往往社会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单一,学习好才是好。因此,孩子也会尽可能地努力学习课程,对其他方面的兴趣就会减少。

扩展阅读

望子成人和望子成龙的区别


最近我给大毛报名上音乐课,主要是引导他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和五线谱知识并且接触一些乐器。大毛的班里一共有12个小朋友,这其中只有一个白人孩子和一个黑人孩子,其他的都是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小朋友。其他一些如阅读、算术等班也是一样的情形,亚洲孩子占多数。

以前我认为是美国父母比较自私,不会拿出时间和金钱陪孩子上课,他们不像我们亚洲父母对孩子这么“上心”。但是现在我发现我想错了。

除了音乐和阅读课,我也带大毛报名上足球课。足球课上却是另一番风景:白人孩子占了绝大多数,而且白人女孩子学踢足球的也很多。足球课和音乐课的学费几乎一样。

所以美国父母不是舍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花时间,和我们亚洲父母比起来,他们更愿意送孩子去以玩为主的兴趣班。美国父母觉得像阅读,数学学校里上的课足够了,不希望孩子下了课还要去上学习类的补习班。相比之下亚洲父母对于足球课却不是很热衷,怕孩子受伤,而且觉得学了也没用。

比起亚洲父母的“望子成龙”,美国父母大概也就是个“望子成人”吧!

孩子边吃边玩 家长助成?


阿勇今年5岁,他勇敢而聪明,十分招人喜欢,可阿勇有一个吃饭拖拉的毛病。他吃饭时喜欢吃一口就玩好一阵子,才再吃下一口。妈妈不得不每次守在他身边,训斥他,要求他把剩下的饭吃完。阿勇对于妈妈的训斥,似乎不以为然,依然慢腾腾的。妈妈经常为此伤透了脑筋,不明白阿勇为何干别的事情,风风火火,而一吃饭,却慢腾腾的。

专家分析

5岁的小孩吃饭爱玩耍是正常的。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做一样事情,他们的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如果家长吃饭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孩子就难以坐得住了。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在玩的时候,他能体验乐趣,也能发展智力。如果孩子偶尔会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也算正常;如果孩子每一顿饭都是这样,那就肯定有原因,需要家长去正确处理了。

阿勇吃饭拖拉,妈妈担心孩子吃得不够,饭菜凉了对肠胃不好,更担心他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于是无奈地守着他、训斥他。妈妈成为了孩子吃饭这个行为的负责者,既然有妈妈负责,孩子是尽其天性,吃一会就玩一会,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也许情况会有所好转。如果家长不忍心孩子受苦,就不容易做到让孩子对身体负责。在孩子一边吃一边玩的时候,家长一边追一边指责,孩子的行为就固定下来了。家长的追和责备是对孩子行为的强化,孩子从中也享受着妈妈的照顾和关注,他吃饭爱玩耍的行为就很难得到改变了。

专家支招

1.了解清楚原因。家长要了解孩子是喜欢吃饭慢一点还是因为不想吃。如果是前者,家长们吃饭的速度要与孩子一起调整,其实吃饭太快也不利于消化。如是后者,家长也要找找原因,是零食吃多了还是口味不对?

2.订立家庭规则。规则内容可以有:吃饭的时间是多长,时间到了,碗筷要收;吃饭以外的时间不能吃其他主食;什么时候不允许吃零食。把家庭规则告诉孩子。家长和孩子都需要遵守规则。时间到了,孩子没有吃完,也不要管他,让他承担行为的后果。

3.不要过多责备。在责备中,孩子对自己的印象和认识就固定下来了,他会认为“我是一个吃饭拖拉的孩子”。家长可以把责备换成鼓励,比如说:“宝宝是个男子汉了,妈妈相信你是遵守规则的好孩子,是可以对自己身体负责的。”

4.设立缓冲期。如果家长觉得一下子放手有困难,可以设一个缓冲期。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前三天还会陪伴他吃饭,三天后就要他自己吃饭。吃饭时间的规定也可以从长到短,让孩子适应。但是,家长注意,只要成为规则就必须按此执行,否则,规则对孩子就没有用了。

兴趣班咋成了孩子的兴趣杀手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了幼儿园可以收费与禁止收费的范围,兴趣班成为接下来幼儿园规范发展中必须禁止收费的项目。然而,除了在幼儿园中举办的兴趣班外,幼儿园外还有大量社会机构举办的兴趣班,其收费的混乱、儿童性的缺失都远远超出园内兴趣班。 上美术兴趣班后,玥玥不喜欢画画了

玥玥今年5岁,在家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画画。家里的墙上、地上、桌上都留下了她的“大作”。看到玥玥对画画如此有兴趣,妈妈在征求了玥玥的意见后,决定送她上一家在当地颇具名气的兴趣班。上了5次之后,妈妈发现玥玥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家舞弄颜色了。又上了3次之后,玥玥跟妈妈说不想学画画了。妈妈问她原因,她说不好玩。妈妈觉得这样半途而废不好,就强迫她继续上。后来,只要一提到上美术班,她就找理由拖延,或东躲西藏地不肯出门,有一次甚至还想在路上逃跑。好容易把一学期的课上完,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美术兴趣班了。

应该说,玥玥的表现具有普遍性。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没上兴趣班之前,孩子对画画、跳舞或者唱歌兴趣十足。然而,几次课下来,很多孩子就会哭着不肯去,孩子的兴趣怎么会突然消失了呢,兴趣班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儿童性缺失使“兴趣班”南辕北辙

从儿童发展的立场来看,“兴趣”是儿童生命生长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内在冲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是培养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园外的很多兴趣班,并没有引导儿童的自然生长,而是扭曲了儿童自然的生长轨迹,磨灭了儿童教育中的儿童性。

所谓儿童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大纲,满足他们内在的生命冲动和好奇欲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静观当下许多以培养儿童兴趣为幌子的园外“兴趣班”,我们可以发现,其教育教学中无视、忽视儿童性的现象不在少数,它们共同削弱了儿童发展的内在冲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无视儿童自身的发展大纲。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生命的早期具有其自身的发展大纲,有其内在的成长驱动力,这就要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以儿童现有的生命能量为基础。在皮亚杰看来,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其自然水平就如同训练动物在马戏团表演杂技,这种做法对儿童的正常成长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致其发展的阻滞。社会上的各色兴趣班恰恰无视孩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用加速发展的方式,以“教师的教学大纲”代替“儿童的发展大纲”,以教师的目的性需要规约儿童的成长性需要,儿童的兴趣就在这样的“被规约”、“被代替”中渐渐消失,最终造就了无兴趣的儿童。

从这些兴趣班的做法来看,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拔高教学难度、延长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拔高主要体现在将高年龄段的学习内容下放到低年龄段学习,如让小班的幼儿学习本应在大班学习的跑跳步,让中大班的孩子学习本应在小学学习的识字、写字等。延长教学时间,主要指无视儿童的有效注意时间,为了经济效益,设定较长的单位教学时间。过长的学习时间、过高的学习难度,使得孩子发自生命成长的“玩颜色”、“耍乐器”、“嬉线条”的本真需要被压抑,儿童成了一个接受的容器,其自主探索、好动、尝试的欲望被阻断。原本生龙活虎的儿童,被兴趣班中非儿童性教学转化成了学习的机器,好奇好玩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兴趣班上枯燥的静坐时光。

其二,忽视儿童兴趣发展的支持性条件。

幼儿对事物的兴趣源自于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冲动,但幼儿的兴趣又是不稳定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支持性条件。就幼儿期而言,幼儿对事物兴趣的维续并非来自于端坐静听,它需要多种感官的探索与尝试。这里以幼儿的舞蹈兴趣为例来加以说明:

前苏联学者苏菲认为,儿童在进行音乐想象与创造时,需要借助于故事媒介。她认为,如果一个音乐作品能够让儿童联想到一件事、一个小动物、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他们就会喜欢它。在舞蹈律动中,当成人将音乐作品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关联时,幼儿便能将自己的经验与音乐的意义相对接,生成“自己的”理解,创生出独特的动作表现方式。

然而,在许多兴趣班的舞蹈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观察模仿”的教育方式,通过讲解示范的方式将音乐的情绪、情节、意象反馈给幼儿。在讲解时,教师主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即什么样的身体部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做什么样的动作。这种描述方式远离幼儿的主观经验,忽视了幼儿的个体感悟与意义转换,幼儿只是在教师的示范、图谱、指令中刻板记忆、简单模仿,音乐本身的流动性、灵性被僵硬的口令与动作肢解,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下,幼儿的舞蹈兴趣逐渐被磨灭。

规范兴趣班,提升“儿童性”

园外兴趣班的繁荣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是功利化教育的产物。其实,园外兴趣班的很多内容,在幼儿园都有,而且,真正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的幼儿园一定会尊重幼儿的兴趣。对很多幼儿来说,根本无需上园外兴趣班,因为它伤害了幼儿教育的儿童性,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提升其儿童性。

建立执教人员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七类。这七类均针对学校教育设置,没有涉及社会教育。由于社会上没有专门的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使得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从事兴趣班的教学,造成了教学水平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设立准入的门槛,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人员混入教师队伍,帮助缺乏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相应的专业知识。认证时,需要从专业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认证可以采用笔试和模拟教学、说课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要求的,颁发资格证书,实行凭证上岗制。

建立教学监督机制。

规范的教学机构需要一套严格的教学监督制度,如备课制、教育督导制、教育评价制度等。为了加强兴趣班的教学环节,提高兴趣班的教学质量,需要建立教学监督机制。专门的教学监督机制需要两方面的努力:自律与他律。自律指的是在兴趣班的内部建立一系列的制度。然而,兴趣班一个现状是,办班的投资方可能就是上课的老师,这使兴趣班自律行为的贯彻大打折扣,因此,还需要通过他律来加强监督力度。他律指的是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家长的监督。教育部门可参照幼儿园的教学监督制度,结合兴趣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督导、抽查、年审制度。家长可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对兴趣班的活动进行评价。

建立从教人员培训制度。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成长需要平台。对兴趣班的老师而言,其技能相对较强,但在教育观念、儿童心理、师幼互动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也正是兴趣班中儿童性缺失、儿童兴趣消失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机构也要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借鉴幼儿园中的园本培训、片本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素养。

兴趣班是利益驱动的衍生物,社会机构所创办的兴趣班更是如此。很明显,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兴趣班并不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针对这样一种社会既存现象,有关部门有必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地取缔它们,并不断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以保障幼儿的受教育权,使幼儿的源自生命冲动的兴趣得以生长、持续并发展。

关注孩子的“镜像自我”意识


雨彤是个很优秀的女孩,但她总是怀疑自己。即便得到真心的赞美,她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像别人说的那么好。而且由于过分“谦虚”,雨彤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以前,领导安排的每项工作她都完成得很出色,但每次她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放心,要一再地说些“我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这个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之类的话。这让她显得非常不自信,所以在面对一些难度大、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领导就不再考虑她了,尽管她完全有这个能力。为此雨彤感到很苦恼,却又无法摆脱这份一如既往的“谦虚”。

临床诊断: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让她依靠过度谦虚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镜像自我”概念认为,个体是把别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体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会根据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所以,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基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而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缺少父母的积极回应和肯定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定位

其实,聪明好学、做事认真细致的雨彤一直受到老师、同学和同事、领导的喜爱、赞扬。而她的父母都是很优秀、要求很高的人,不管她在外面受到多少表扬和奖励,父母也从来没夸过她,只是告诉她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对自己行为表现的积极回应和肯定,雨彤形成了一个矮化的“镜像自我”,那就是“我还不够好。”由父母的态度和评价所产生的镜像自我往往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无论受到外界的多少赞扬,雨彤都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评价的那样,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而是根据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进行自我价值定位,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定位:指个体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矮化自己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展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措施。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积极评价和肯定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它会成为一种对“自己不能获得爱”的忧虑,让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尽管长大后的雨彤十分出色,但被矮化的镜像自我仍然时刻让她感到忧虑,缺乏自我价值感。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后,为了避免再遭受小时候那种“不能获得爱”的痛苦体验,她都会主动矮化自己,认为“我做得还不够好”。因为这样一来,得不到肯定和表扬就成为理所应当的结果,可以让她逃避“我已经做得足够好,但还是不能获得爱(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所带来的痛苦。

这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谦虚”,其实是雨彤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不成熟的、脆弱的自我保护方式对她的自我和职业生涯发展都产生了阻碍作用。

育儿建议:帮助孩子建立客观、积极的“镜像自我”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面“镜子”,孩子需要通过这面“镜子”的反射了解和认识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孩子?等等。帮助孩子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评价,会为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幼儿时期的自我价值感与孩子真正能力的关系并不大,许多经验证明,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来自成人的爱与接受,是与愉悦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父母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镜像自我”的基础。

2岁多的斯宇可淘气了,特别喜欢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按电水壶的开关。妈妈没有批评斯宇,而是经常把水壶装满,每次发现斯宇按下开关之后,妈妈总会用赞许的口气说:“斯宇又帮妈妈烧水了,谢谢!”等需要烧开水的时候,妈妈也一定会说:“斯宇,来帮妈妈烧水。”几次下来,斯宇很是为此自豪,也不再随便玩电水壶了。妈妈接受斯宇的行为,就避免了用批评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糟糕的,而是用智慧的引导让斯宇在这个行为上体验到愉悦,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干的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

通过做事情的过程,孩子能体验独立感和成功感,证明自己的价值。对于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哪怕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父母都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与支持,帮助孩子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重要性。

珂珂从幼儿园回来,高兴地说:“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妈妈只说了一句“好啊”就忙着做饭了。过了一会儿,珂珂端着一个盛满了水的果冻盒摇摇晃晃地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快看,这是我做的饭,你快吃呀!”妈妈不耐烦地说:“别闹了,快去卫生间玩儿水。”珂珂只好委屈地走开了。妈妈对珂珂的行为没有给予积极的关注和评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没用的、不被认可的,长此以往,孩子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会形成消极的镜像自我。

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由“接受他评”到“自我评价”发展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避免孩子完全依赖别人的态度,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鹏鹏午睡的时候尿床了,老师帮他换裤子的时候小朋友都笑他:“鹏鹏尿床!羞、羞、羞……”回到家鹏鹏难过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问:“鹏鹏是不是觉得害羞了?”鹏鹏点点头,妈妈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妈妈小时候也尿过床,而且所有的人小时候都尿过床。小朋友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他们会笑你,老师知道这个秘密就没有笑你,对吧?鹏鹏才3岁多,等长大了就不会尿床了!”听妈妈这么一说,鹏鹏也笑了。妈妈的引导让鹏鹏对自己尿床这一行为有了客观的看法,避免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感到羞耻,影响自我评价。

专家介绍:高丽,甘肃省河西地区首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悦心理工作室创办人,资深心理咨询师。擅长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焦虑、强迫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婚恋情感咨询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