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大灰狼

2020-04-07 童话故事大灰狼 大灰狼童话故事

美国放养式育儿让孩子不怕“大灰狼”。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美国放养式育儿让孩子不怕“大灰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西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培养目标来讲,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就存在差异。当然,世界上任何一国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前途辉煌,出人头地。但具体到这个“望”上,美国家长好像“望”得不是那么具体,不是那么急切。他们似乎更重视孩子是否快活,是否在干他乐意干的事,更尊重孩子的个性。

中美育儿方式大不同

在这种差异下就出现了中美小学生的两种不同境遇。中国的小学生除了在学校的课堂上坐六七节课,放学后要完成一大堆课外作业外,不少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还要给孩子们加码儿。有的请了钢琴教师让孩子学琴,有的让孩子上绘画、书法等培训班。这样,即使是节假日,孩子玩的时间都少得可怜,一般是极不情愿地让父母牵着鼻子走。

相比之下,美国的小学生就很享福了,他们一般是早上八九点钟由校车接到学校,下午三四点钟就由校车送回了家。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四五个小时,这四五个钟头中还有一半时间在做课堂游戏。通过折纸让孩子们认识些几何图形,或是某同学过生日,让孩子们在电脑上制作生日贺卡,或者是唱歌做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一些知识,增加些技能。教师给孩子的自由多些,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才艺的机会也多些。家长们对孩子的分数也不太在意,能得个B,就大加赞赏。孩子们的课外作业少,一般是放了学一扔书包就玩。玩什么呢,附近游乐场有篮球、旱冰、网球等场地,有泳池、滑梯、吊梯等,孩子们随心所欲。当然,也有不爱动的,就在家中玩电脑、游戏机。

两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果子”。我们的中小学生一般是循规蹈矩的乖乖宝,基础知识扎实,笔头考试的功夫过硬。中国的学生转学到美国的,只要过了语言关,大都是成绩优秀。笔者认识的随父母到美国的两个学生,一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杭州,都得了最高奖项,美国总统奖。因为我们的孩子经过了升学竞争的考验,博闻强记、基础牢固。美国学生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

但是,我们的孩子身体素质要弱些,不及美国孩子耐冷耐热耐磕碰。相对来说,跟踪最新科技和捕捉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也差些,创造性也不及美国学生强。

另外,美国家长对孩子能否升入哪所大学,大学毕业后干什么工作,也没有中国家长那么忧心忡忡。我认识的一位美国煤气公司的工人乔治,女儿在银行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到了个清洁公司帮人洗地毯,谈论起儿女来,他同样津津乐道。好像孩子们能自食其力就挺好,对儿子的工作他一点儿也没有自卑感,也没有帮儿子调动个单位什么的想法。至于儿子的工种不太好,是否会影响到他的恋爱婚配,好像那只是儿子自己的事,与父母无关似的。

不单单乔治是这样,美国人的观念就是这样。父母养育到子女成人后,就尽到了责任。上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与谁结婚,以至于上不上大学,先打工赚钱后上大学,这一切子女都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当然,父母亲可以谈自己的看法,提合理化建议,但子女听与不听那是人家的权力,父母决不强行干涉。与此同时,子女与父母经济上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子女赚钱租房、买车,不依靠父母;父母亦不指望养儿防老。同时他们也不帮子女带孩子。基本上是各工作各的,各享受各的(美国人养老一般靠养老保险金)。只是到“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子女们才送些礼物给爸妈。节假日时,祖父母、外祖父母也会与孙子、外孙们聚一聚,送孩子们些礼物。

这与我们中国家长的“一保到底”的终身制大不相同。与我同龄的好多朋友,都是老六六届、六七届高中生,因为自己赶上“文化大革命”没能上成大学,生了孩子就把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不管孩子有没有能力,非让其圆自己的大学梦不可。从小学操心到中学,每一次孩子会考,他们都翘首等待在考场外,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孩子大学毕业后又愁他能否有份儿好工作。有了工作又操心能否找到好对象。子女一生孩子,自己尚有工作精力便提前退休,替子女带孩子。父母好像欠了子女终身的债,就为还债而活着。他们认为,人类生存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美国人不这样,好多家庭主妇在摆脱子女的拖累后又找到了工作,享受职业女性的优越感的同时,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为自己攒一笔养老金。她们追求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

美国放养式育儿让孩子不怕“大灰狼”

我常常想:美国家长这种近乎任其自然发展的管教子女的方式,不就等于放了羊么,难道不怕“狼”把小羊叼走么?

事实上也常有“大灰狼”叼走迷失羔羊的情形。比如吸毒的少年、未婚先孕的少女、校园枪杀案的发生等。这些都是家教不严,孩子们小时候受约束太少,给予的自由太多所致。

美国人难道就不考证他们这样做的利弊得失么?

后来,在美国看外孙时接触了美国的儿童故事,似乎理清了些美国人的教育思路。故事说的是一位猪妈妈和三个猪宝宝的生活。一天,猪妈妈对三个猪宝宝说:“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该自己维持生计了。你们选择些生活用具,自己过日子去吧。”于是猪大哥背了锅碗,猪小弟背了录音机,猪小妹带了几本书就离开了妈妈。

兄妹三个走哇走哇,猪小妹看到一堆草,就说:“我就在这儿安家了,盖个草房房吧。”猪大哥说:“草房房不结实,大灰狼会吹上天空的。”猪小妹不听,就盖了个草房子住进去了。晚上大灰狼来了,叫猪小妹开门,说它是猪大哥的朋友。猪小妹警惕性很高,不给大灰狼开门。大灰狼噗噗一吹,把草房房吹上天,一口就把猪小妹吞到肚子里了。

再说猪大哥和猪小弟,它俩走啊走啊,突然看到一堆木头。猪小弟说:“我就盖个木头房子吧。”猪大哥说:“木头房子也不结实。”猪小弟说:“我脚疼,不能坚持走了,就盖个木头房子吧。”于是他就盖了个木头房子住进去了。结果大灰狼又来了。大灰狼说:“猪小弟,猪小弟,开门哪,我是你大哥的朋友。”猪小弟警惕性也很高,不给它开。大灰狼摇啊摇,使劲儿地摇,就把房子摇倒了,最后一口把猪小弟也吞下肚去了。

猪大哥走啊走啊,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终于找到一大堆石头,就盖了个结结实实的石头房子。结果大灰狼又来了,叫猪大哥开门。猪大哥不给它开。大灰狼一生气就吹,吹不动;摇,摇不倒。看到屋顶冒烟,它想:从烟筒钻进去吧。不料猪大哥正烧着一大锅开水,大灰狼不小心掉进了开水锅里,烫死了。于是,猪大哥剖开大灰狼的肚子,救出了猪小弟和猪小妹。它们接受了教训,各自都盖了个结实的房子。

这虽然是给孩子讲的幼儿故事,我们却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它与我们的“孔融让梨”、“岳母刺字”、“排排坐吃果果”、“狼来了……”等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长大了就要有独立意识、自食其力。其次是父母不定条条框框,各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第三是不怕子女栽跟头,跌倒后爬起来自会接受教训。事实上,经过几次与“大灰狼”的较量后,自然会想出制伏它的高招。被“大灰狼”吞过一次,生命就会得到升华。

事实上,美国家长的放手既使一部分青少年走了弯路,也造就了美国青年人的竞争活力、开创精神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相关知识

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虽然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笔者通过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发现,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而被抱大的中国孩子则需要父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中国父母倾向美国子女教育方式


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美国标准”之时,美国人却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是否真的完美无缺。特别是在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儿童表现进行对比之后,美国人越来越质疑自己所推崇的方式方法是否足够正确。

不久前,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潘蜜拉·杜克曼女士出版的《养育宝贝》一书,更是将幼儿教育这一讨论热题再度推向了高潮。

这位女记者在书中写到,法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礼貌和修养,在豪华餐厅里,她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小孩不乱扔食物,而法国小孩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刀叉吃饭”;“法国孩子玩耍时不需要父母陪着,所以他们的妈妈有足够的精力装扮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描述让美国人跌破了眼镜,羡慕到了极点。那么法国人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树立家长的权威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雷诺博士补充说,权威和爱并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两者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才设立了种种规矩,以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事实上,设立界限和规矩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赢得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缺少了严格的管教,孩子反而会感到被忽视和遗弃。

那么,如何培养家长的权威呢?

接受采访的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正确合理”地教育他们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认真地付诸实践。埃里克说,其实施行权威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当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他不能做的原因。简单粗暴、不加解释的禁止,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在摆出家长威严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情他不能去做,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娜塔莉的感受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间的共识也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双方一个人告诉孩子“可以”,而另一个人却说“不”,孩子便不会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利用父母间的分歧来做坏事。另外,权威在言行一致中才能真正得到树立和体现。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这些规矩绝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在管教儿子的同时,埃里克和娜塔莉也十分注意拿捏分寸,因为“权威不等于专横和专制”。如果家长让孩子感到畏惧,如果他们的命令不合理或有失公正,如果他们连孩子的幽默感和情绪抒发都要禁止,那么他们的教育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根据法国著名的儿童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斯·多尔托提出的“冒险”学说,在对儿子进行一丝不苟的严格教育的同时,这对夫妇也没有忘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留有一定空间的行为自由。“在规矩之内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都十分必要。”雷诺博士解释说。

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美国幼儿教育强调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充足、慷慨、无条件的关爱,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参与他们的游戏,尽量减少对他们的约束,鼓励他们的天性尽情发扬,用表扬代替惩罚等等,而这些理论法国的教育专家们并不完全认同。

法国儿童心理学专家玛丽·吕克医生认为,所有小孩子都会想要大人时刻待在自己身边,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自娱自乐的本领。

吕克医生建议父母不要一直陪孩子做游戏,更不要在游戏时给孩子太多“直截了当”的提示,例如“应该把大象涂成灰色,应该给布娃娃穿这件衣服,当心沙发”等等。当一个孩子太依赖父母的帮助时,他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周围世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无法勇敢地探索外面的精彩,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吕克医生认为,从3岁起,小孩子就有了独自玩耍的能力,并且也有了抵御一定程度孤独感的心理强度。从这个年龄开始,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萌芽,想象中的世界开始向他们展开。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去干扰他们,他们可以与布娃娃对话几个小时,能够自己编出各种故事。然而,这对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为通常家长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在没有他们看护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待着。

那么,如何教导孩子学会独自玩耍呢?如何帮助他们培养独处的能力呢?埃里克和娜塔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借鉴。

娜塔莉首先向儿子做了清楚的说明:“你可以在我身边玩,但这不等于说我要和你一起玩。”然后,她建议儿子把图画本和积木带到身边。“家长的在场会使孩子感到安心,”娜塔莉解释说,“其实对孩子来说,家长参与游戏并不比待在他身边更重要。你可以尽管处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时不时地看一下他就好。他也会很自豪地向你展示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作品’。这时,你一定要向他表示祝贺并且表达你为他骄傲的心情。”

接下来是要培养孩子独自待在房间玩耍的习惯。娜塔莉首先确认了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比方说可以被孩子吞掉的小物件等等。然后她向儿子解释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她把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放在了房间的某个角落,慢慢地,儿子便爱上了这个“属于他”的角落。她总是让房间门保持打开的状态。因为心理医生证实,房子里的响动会让小孩子感到安心。最初几次儿子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娜塔莉也按照医生的叮嘱,没有马上塞给他玩具,而是让他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次把儿子单独留在房间里时,娜塔莉都会鼓励他:“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会自己找到有趣的事情做。”

“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独自玩耍20~30分钟,所以他每过一会儿就来找你是很正常的。这时你要对他说‘我不陪你了,你看起来玩得很高兴,我要准备晚饭’。”娜塔莉说。

雷诺博士认为,让孩子和他的玩具单独待在房间里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创造新的游戏,编出新的故事。儿童通过独自玩耍,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他的想象世界,他还可以克服对空虚和无人的惧怕,并将孤独的时光转化为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经历。“独处的能力”将使他终身受益。

美国的孩子为何胆儿大?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的孩子为何胆儿大?”,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

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的家长具体做法有以下6点,值得我们学习: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

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3、让孩子接受锻炼。

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开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模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

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括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5、教孩子适应环境。

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得男孩,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做,之所以不做,是因为观念的问题。以前的家教注重家庭、亲情,是沿袭和互相依赖的文化,而现在的社会更要求独立和创造性。美国人的家教理念非常适合我们揣摩和学习。

“大灰狼”的教育后果有多严重


3岁以前的孩子,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对外界事物都不知道害怕。然而孩子产生恐惧感是因为他们缺乏经验和自卫能力,易受暗示。这时若家长教育不当,采用不切实际的、不科学的,甚至荒谬的言语来恐吓孩子,孩子会十分相信。因为,这时的孩子认为父母什么都是对的。“大灰狼”的故事是父母经常讲的,不信回忆一下家长是否对孩子讲过如下之类的话:“你不听话,大灰狼来咬你。”“你不睡觉,大灰狼来捉你。”“你再哭,叫医生来打针。”……结果,使孩子害怕晚上一个人在房间,不敢独卧;或要开灯睡觉,关灯被惊醒;甚至于做恶梦。

这是由于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或有对抗行为时,采取了恐吓办法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对孩子来说是严重的精神创伤。更为可虑的是还可引起神经官能症、遗尿、智力发育迟缓等。影响儿童心理的正常发育,造成孩子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等等不良性格。其实,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家长不应用恐吓的方法,而应采取诱导方式。或当孩子有对抗时,设法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再对其说服教育。父母们,千万别采用“大灰狼”的方法,不要给孩子制造心理障碍,否则不良后果堪忧。

童话故事大灰狼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