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4个小妙招,让宝宝上学不爱哭”,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了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入园初期,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送入园赶快撤

入学第一天父母可先陪孩子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半小时,待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和适应后再离开;第二天则减少到20分钟,直到孩子能完全适应为止。当老师接过宝宝以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宝宝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

尽早接回宝宝

为了减少宝宝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头两个星期可以稍微早点接宝宝,让他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忘记他。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宝宝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帮老师多了解宝宝

不同的宝宝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宝宝,更好地照顾宝宝。例如,有的宝宝一哭闹就要小便等等。隐瞒孩子潜在或已经表现出来的生活陋习或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教育。

精神准备至关重要

家长接送孩子路上以及在家里交谈时,不要使用类似“宝宝哭得好可怜,妈妈好心疼,怕不怕啊……”之类的语言诱发强化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辅以夸奖、鼓励、正面积极引导为主的语言暗示:比如老师夸宝宝了,表扬宝宝只哭了一小会儿,宝宝真棒、不简单、真勇敢幼儿园老师真漂亮、幼儿园玩具真多啊、幼儿园有这么多小伙伴啊……

如是说Zj09.com

相信老师,相信孩子

部分家长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小朋友是不喜欢这个幼儿园或者某个老师,才不去幼儿园或者在园哭的,但其实每个小朋友的情况都不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一样。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宝宝。所以希望家长可以理解老师的工作,要相信老师,她们有各种应付孩子哭闹的招数。

有个老师告诉了我一个小窍门,爸爸妈妈不妨把孩子在家里的乳名悄悄地告诉老师,当老师以只有家人才称呼的方法叫出孩子的名字时,孩子一定会非常惊讶非常亲切非常熟悉的,说不定也会是止哭的好法宝哦。

我们要相信孩子的适应力,他们很快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变哭泣为笑脸,并且爱上幼儿园。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怎样让刚上学的孩子乐意去上学呢


我们就从刚上学开始谈起吧!

孩子一上学,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家里是坐享清福,而一上学就不行了。在学校里有很多过去不相识的小朋友,要进行学习;学校有一定的纪律要遵守,不象在家里那么自由和随便。在同学之间既有互相帮助,又有竞争;老师很严厉,不象在家长跟前那样可以撒娇。

总之,孩子上了学就等于是投身到了一个和家庭大不相同的环境里。如果孩子向往新世界、有学习新事物的乐趣的话,那还算罢了。但是,其中却有不少孩子对学校胆怯,甚至感到恐怖。

在入学前,有的孩子虽然对学校胆怯、害怕;可是入学后,看到老师很和蔼,小朋友们也很亲切,不久就消除了这种心理,能够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不过,有的则更加重了这种心理。

当孩子不愿去上学时,既不能训斥,也不能硬逼他去。若实在不愿去,不如依照孩子的心愿不愿去就别去了,待他冷静下来时,再慢慢问明原因,并努力打通思想,逐渐激发起他的主动上学精神。

培养毅力也应从幼儿时期开始。若只让孩子学习功课,其它亊什么也不管,他应做的事也不让他做,并且也不教他待人接物,这样下去,孩子就不会积极主动找亊做,稍感吃力的亊马上就会甩手不干。

上学和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很辛苦的。缺乏教养的孩子经不起这种磨练,就讨厌学校了。当孩子讨厌学校时,应先找出原因,然后帮它克服掉,同时还应检查家庭教育上是否有问题。

让宝贝不再说脏话的8个妙招


情景聚焦:

陶陶2岁8个月了,2岁半时被送到幼儿园,最近才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妈咪刚松了一口气,可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开始说脏话。奶奶不让他弄热水,他说:“打死你。”爸爸让他收拾玩具,他说:“臭粑粑。”妈咪带他到医院去体检,他冲着医生说:“坏蛋”。弄得妈咪哭笑不得,宝贝还这么小,真不知该怎么管教他。

专家解析:

2-3岁正是宝贝模仿的最佳时机,因此,学说“脏”话对好奇的2-3岁的宝贝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也许你正驾车带宝贝外出玩耍,突然有人把你的车别了一下,不由自主的一句骂语脱口而出。或许你并没有在意,但坐在后面的宝贝,仅在几秒钟就已对这句骂语烂熟于心。指不定什么时候,他也会脱口而出,让你尴尬万分。

也许,宝贝在幼儿园有个非常亲密的好朋友,他正好词汇量膨胀,急切地想要找人分享他新学来的一些词汇,其中夹带了一些脏脏的字眼。宝贝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学成后自然恨不得立刻寻找合适的机会实习。也许你正跟人聊天,义愤填膺之际难免夹杂了一些脏字,一旁的宝贝自然对这些全新的刺激印象深刻,并很快将他的新“技能”运用在实践之中。这是宝贝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父母不要大惊小怪,只要心态平和地处理就可以了。

固然宝贝说脏话不好,但同时父母不妨通过这个契机,帮助宝贝树立是非的观。2岁多的宝贝善于模仿,他还不能完全明白说脏话给人带来的感受,也还不能完全判别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他只是完全地从外界接受感知到的信息,再来使用。父母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宝贝树立是非的观念,告诉他哪些词是不好的,不能用;哪些词是好的,可以用,宝贝也只有把好的和坏的词都学到了,才开始进入到树立是非观念的时期了。

8妙法让宝贝不再说脏话

1.别让宝贝觉得说脏话很有趣

听到很小的宝贝说脏话,有些父母会觉得有趣,忍不住吃吃地笑。这样,就会使宝贝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种能得到父母赞赏的行为。于是,宝贝会一再地说脏话,试图继续获得这种愉快的体验。如果父母听到宝贝说脏话就大怒或觉得十分尴尬,宝贝也会因说脏话引起父母的注意,而继续他的说脏话游戏。最好的方式是听到宝贝说脏话时,给他一个冷冰冰的面孔。让他明白,你对他说脏话的游戏一点儿没有兴趣,也很反感,这样他就不会尝试用说脏话来吸引你的注意了。

2.教宝贝一个新的表达方法

如果宝贝仅是在尝试一个新词,看看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那么,父母可以尝试用另外一个有趣的新词,比如用一些童话书或者神话故事里提到的咒语或有趣的图来吸引宝贝;也可用一些听起来很愚蠢但不是脏话的词汇,来帮助宝贝表达自己,转移宝贝对那些脏字眼的注意力。即便宝贝刚刚开始学说话,他也能很快就学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3.给宝贝设定一些界限

一旦发现宝贝说脏话,就有必要给他设定一些界限。但给宝贝设定界限时一定要冷静,不能过于激动甚至以近乎疯狂的态度对待宝贝。如果是宝贝自己生造的词,告诉他没有那样东西,没人明白他在说什么。这样,可以降低宝贝说脏话的积极性;如果宝贝模仿其他成人说的脏话,不要给他解释脏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说,冷静又明确地告诉他“你不能用这样的词”就可以了。

4.别给宝贝的脏话太多注意力

有时,宝贝说脏话仅是想要某个东西,或想吸引父母对他的注意。父母不要因宝贝说脏话感觉尴尬,就试图尽快结束宝贝的这种行为,甚至不惜放弃原则,让宝贝的小“阴谋”暂时得逞。比如,宝贝想要冰淇淋,父母不宜说“这样说话不好,不要再说了。好了,这是你的冰淇淋。”2岁左右的宝贝生活经验匮乏,根本就不可能明白父母跟他说的这些话的含义,他们看重的只是一说脏话就可以达到目的的结果,而不会想到父母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因此,父母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鼓励宝贝,只要说脏话就能达到目的,而那些不能说脏话的道理他们根本就不会往心里去。

5.教宝贝学会尊重他人

宝贝最常见的说脏话,就是给人起一些他认为很可笑的外号。他们常常将一些自己认为不好的词凑在一起,组合成一些新的词语,来表示自己对他人的不满。要告诉宝贝,给人起外号是不尊重人的习惯。无论是在家、幼儿园还是其他公共场所,一旦看到别的小朋友说脏话,就要及时向宝贝解释,让宝贝明白小朋友的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不受人欢迎的。也可以问问宝贝,如果别人这么叫你,你会不会不高兴。通过这种移情作用,宝贝就会理解他对别人说脏话时,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也就明白为什么不能说脏话了。

6.父母做宝贝的好榜样

尽管成人与宝贝的行为规则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旦宝贝听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冒出一些脏话,就会认同父母的这种表达方式。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当你要求宝贝不要说脏话时,他会很困惑:为什么爸爸妈妈能说,我就不能说呢?这样,父母对宝贝说的话就没有了权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旦你无意中说了一句脏话,宝贝开始模仿时,赶紧用一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宝贝的注意力。比如,给宝贝讲个故事,教宝贝唱一首歌,或者和宝贝玩一个游戏,以这样的方式来洗刷父母自己的行为给宝贝带来的污染。

7.别随意做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联

给宝贝换尿布或者把尿时,要温和地描述父母所做的一切,对宝贝的身体也不要做一些不适当的评价,比如皱着眉头,一个劲儿说些类似“臭屁股”之类的难听话。这样,宝贝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词与他那些体验联系起来,并把这一切看成是很不好的事。今后,他在不高兴时就会用这些词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

8.配合一些小小的惩罚

如果在警告宝贝后,宝贝仍然说脏话,父母就要采取措施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宝贝停下他正在做的感兴趣的事,让他安静地待上几分钟,不许说话,不许动。比如,让宝贝待在汽车后座上、商场一角某个位置或家里某个房间等。如果这种惩罚不发生作用,可以撤销对宝贝的奖励。撤销时父母一定要严肃冷静,不要情绪化。一旦向宝贝宣告了这样的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不能因宝贝的哀求或其他任何原因而轻易放弃原则。

8个妙招 让你的孩子学会自立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最初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该逐渐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2.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由支配

有位聪明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

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拿不定主意。有位家长却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站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4.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困难家庭的生存环境,为孩子创造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顺境下如何成功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秀品质。

5.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孩子在一起难免有矛盾,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如在排黑板报、排练节目时,自然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争论,在孩子平等的争论和探索当中,得出最后的正确结论,必然是十分宝贵的。

6.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如果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可先让她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不走了。此时,家长可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7.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往往是成人替孩子去捕捉,这样孩子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只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8.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需要成人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他的孩子特别爱玩泥,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没出息,可后来发现孩子捏泥人捏的活灵活现……于是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捏,这叫泥塑,好好练,出点自己的新点子。”

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初中毕业时,捏出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的《水浒传》中的108将,并以此成绩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只是有利于发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歇。

让宝宝了解自己性别的妙招


让宝宝了解自己性别的妙招

婴幼儿性别认同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重要时期,那么,这样的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帮助宝宝早早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感。

1、2岁左右:婴幼儿的性别认同一般出现在1岁6个月至2岁之间,一些孩子在2岁左右已经能正确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3岁左右:到了3岁左右时,多数孩子可以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无法明白性别是不便的这个真理。

3、3岁以后:3岁以后直至学龄前,孩子便慢慢地对性别产生了坚定的概念,可以明白自我的性别以及他人的性别是不变的。

幼儿的性别偏爱往往最早出现于对待玩具上,约14~22个月时,男孩常常喜欢小汽车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洋娃娃等,进入幼儿园后多会偏向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比如常常爱分男、女不同组别进行活动。

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常常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就是有时说的“娘娘腔”和“假小子”,仔细辨别其性别角色,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以后的心理发展正常,避免出现同性恋、异性癖等现象出现。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有性别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性别意识支配的,当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时,他们自己的身体是包括在这种探索中的,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宝宝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

性别意识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延续的学习过程。所以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探索是“羞耻”的。形成性或性别角色方面的认识是同自己身体上的性别特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也包括了情感方面的自尊发展和在家庭、同伴全体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让宝宝爱上音乐的3大妙招


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让宝宝听听音乐或是唱唱儿歌,有机会还可以带他去观看音乐会或艺术展出,这种对宝宝的音乐教育效果要比让宝宝去学习一种乐器好得多。让0-3岁的孩子快乐地学音乐,父母还可以参考以下三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1、音乐生活化

宝宝出生后,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他在家随时能听到优美的音乐。

2、音乐,在游戏中学

专家认为:过早的正规音乐训练,对年幼的宝宝并不合适。不过,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父母倒是可以让他广泛地接触和音乐有关的事和物,比如: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了解声音的大小、快慢、长短。甚至是音色和音质的变化,这类学习对幼儿来说已经足够了。

3、音乐玩具当教材

选购一些儿童玩的音乐玩具,父母可把它当作孩子学习音乐的早期教材,例如:小口琴、小钢琴等儿童乐器。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时应慎重挑选,乐器的音质切不可过于低劣。

最后,许多父母以为学习音乐一定得学习某种乐器。其实,专家建议,不要将乐器当作学习音乐的唯一方式,虽然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是一件很让人骄傲的事,但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的确没有太大的必要。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让他听听音乐或是唱唱儿歌,有机会还可以带他去观看音乐会或艺术展出,这种教育效果也许会更好。

让宝宝乖乖合作的妙招集锦


让宝宝乖乖合作的妙招集锦

爸妈头痛事之一:吃饭不合作的表现

情景1一到吃饭时间,玲玲就坐在电视机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这时要她吃饭,她不是随便吃上两口说吃饱了,就是干脆说不饿。

情景2洋洋从幼儿园一回到家就跑来跑去,四处乱窜。任妈妈怎么叫,他都不肯坐下来吃饭。

情景3慧慧整天抱着爸爸新买的芭比娃娃,连吃饭也不肯放手。

让宝宝合作的10个方法:

吃饭前1.为宝宝准备一套专用餐具大人使用的碗筷、叉子不适合宝宝使用。用又大又重的杯、碗盛满果汁或牛奶,宝宝会有压迫感而影响食欲。儿童餐具比较适合宝宝,可以带宝宝一起去购买,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餐具,以促进吃饭的兴趣。

2.提早十分钟通知宝宝吃饭宝宝玩得正高兴时,突然被打断,难免会有生气、反抗和拒绝的情绪,所以要事先告诉宝宝即将要做的事,给他一点缓冲时间,将玩具收拾干净,准备用餐。

3.让宝宝少吃零食少量多餐是最有利于宝宝的饮食方式,但是正餐之外的点心份量不可太多,以免宝宝到了正餐时却吃不下。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给他当点心,而不要给他吃“垃圾”食物。

4.让宝宝一起帮忙为了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吃饭前可以让宝宝帮忙整理餐桌、摆碗筷等,这样,宝宝会充满对用餐的期待,乖乖坐下吃饭的可能性也会得到提高。

5.换换烹调方法宝宝吃饭坐不住的理由,不一定在于菜的味道不好,有时是因为烹调的方式让宝宝无法接受。

所以不妨经常换换烹调方式,如清蒸、红烧等,让宝宝有新鲜感。

另外,大多数的宝宝都喜欢色彩鲜艳的食物,若烧成不好看的颜色,恐怕就难以吸引宝宝乖乖坐着吃饭了。此外,温度太冷或太热的食物宝宝也不会喜欢。

6.在餐中多加宝宝喜欢吃的东西虽然要均衡摄取各类食物,才可帮助宝宝健康地发育成长,但也不可强迫宝宝进食。可先以宝宝喜欢吃的食物为主,再渐渐加入其它的或新的食物,由少至多,让宝宝接受各类食物,这样也可以发掘更多宝宝喜欢吃的食物。只要饮食更富变化,宝宝自然乐意安安稳稳坐下吃饭。

吃饭时7.教会宝宝用筷子不少吃饭坐不住的宝宝都是由父母喂饭的。宝宝三岁后,父母可以教他学用筷子,学会自己吃饭,也更容易坐得住。三岁以下的宝宝也要让他学会用勺子自己吃饭,若他能自行吃光,会有成功感,慢慢地便能增加他对吃饭的兴趣。虽然开始会弄得满桌饭粒,脸上身上都一塌糊涂,但这是一个必然的开始。

8.别在饭桌上骂宝宝吃饭时的气氛要轻松点,让宝宝自在。千万别为了让他多吃一口而想方设法,甚至大动干戈。也不要总是急着问:“你还想再吃吗?”如果宝宝说:“吃饱了。”那就别再强求他吃。这样,他才能慢慢体会出吃饱了是个什么概念,而不会刚吃几口饭就往外跑。

9.让宝宝有饥饿感宝宝之所以不肯乖乖坐下吃饭,有时是因为他不饿。

所以,要想办法让他有饥饿感。可以在宝宝吃了几口就跑开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好了,宝宝吃饱了。”然后把碗收掉,不要在乎他剩下多少。几次下来,宝宝就会知道不乖乖坐下吃饭会饿肚子。

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宝宝饿,如果忍不住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吃完饭10.多表扬当宝宝能够很安稳坐下来吃饭时,不要忘了表扬他,或是饭后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宝宝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让宝宝乖乖合作的妙招集锦(资料图)

爸妈头痛事之二:吃药不合作表现

情景1琳琳感冒了,妈妈带她去医院看了医生,拿了药。可是不管妈妈怎么哄,还用果汁和药混在一起,琳琳就是不肯吃。

情景2铭铭妈抱着铭铭,硬给他把药喂进去,可一松手,铭铭把药全给吐出来了。

让宝宝合作的9条对策

1.避开味蕾一般来说,对苦涩味道敏感的味蕾位于舌头后部,在给宝宝喂药时最好避开这个位置,可以把药液滴在宝宝口腔的两腮处,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药有多苦了,而且这个位置也不太容易再把药吐出来。

2.在药里加糖这个方法的使用由来已久,而且颇为见效,只需要把药混在带甜味的食品或饮料中,就可以掩盖药的苦味。草莓味果汁或白葡萄果汁掩盖苦味的作用是最为有效的。

3.改变药的外形如果宝宝不喜欢药的样子,就会非常排斥吃药。可以试着把药的外形改变成宝宝喜欢的样子,比如宝宝喜欢粉红色,就在白药片上滴一两滴红色的果汁,使药由白色变成令人愉悦的粉红色,宝宝看到后会非常兴奋,甚至会带着微笑把药都吃了。

4.选用非口服药如果宝宝吃什么吐什么,或者根本就吃不下药,可以考虑用外用的栓剂替代口服药。栓剂的剂量一般是根据宝宝的体重来决定的,但最好在使用前向医生进行咨询。

5.让宝宝自己吃药可以把宝宝的药装进一个漂亮的玩具杯子中,让宝宝自己拿着杯子吃药。这样,宝宝会觉得吃药并不是件恐怖的事,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控制。

6.尝试不同的药物一般情况下,宝宝都不喜欢一成不变地吃同一种药。

可以在下次拿药时,咨询医生是否可以更换成其它不同的药物,例如不同厂家生产的味道好一点的药等。或者试着把药调稠或调稀,让药的味道时浓时淡,这样都有可能骗过宝宝的味觉。

7.善意的谎言宝宝不肯吃药时,就对他说:“如果你的病好不了,这个周末我们就不能一起去动物园玩了。”宝宝想去动物园,就会马上冲过去毫不犹豫把药吃掉。

8.吃药的游戏平时可以和宝宝一起玩生病了要吃药的游戏,妈妈要常常假装不吃,让宝宝想办法喂。从游戏中让宝宝明白生病就必须吃药,不管药多苦,都必须吃,没有商量的余地。

有时候大人生病吃药,也可以让宝宝来监督,甚至让他负责喂。

9.假装“以身试药”

可以给宝宝讲道理,说明为什么要吃药,吃完后会怎么样等。还可以假装“以身试药”,告诉宝宝药一点也不苦,让他觉得药并不是很难吃。

让宝宝乖乖合作的妙招集锦(资料图)

爸妈头痛事之三:睡觉不合作表现情景

每天晚上,文文都不愿乖乖地按时睡觉,总是想出各种办法来拖延时间。

让宝宝合作的6点建议

宝宝不肯睡觉有许多原因:怕黑,担心自己不能醒过来,害怕一个人睡觉、喜欢玩或看电视,想让妈妈在身边关照他。然而,每个宝宝必须学会按时上床睡觉,如果你不想让家里乱作一团,就不能让宝宝在这件事上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你说:嗨,宝贝儿,你不觉得该上床睡觉了吗?那么,你是自动弃权,宝宝肯定不会马上就上床睡觉。那些总是用数数的办法让宝宝再多呆会儿的父母也就总能遇到宝宝不上床睡觉的麻烦。哪怕父母稍稍松了一口,机灵的宝宝也会乘虚而入。让宝宝睡觉对许多父母来说己成为发生在他们想休息时的一场战斗。

1.规定睡觉时间一旦给宝宝规定好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改变。即使这时爸爸刚好进家门或者叔叔来作客也不允许宝宝多呆一会儿。睡觉的时间越明确,宝宝就越容易按时去睡觉。但不要把“天黑了”当作宝宝上床睡觉的标准,因为夏天白天很长,这种说法会引起麻烦。

2.尽量使宝宝感到安心小宝宝,尤其是学走路的宝宝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感到安心。他们喜欢从某种固定的程序或物品中获得安全感。

例如,有的宝宝喜欢每天晚上把他的蓝色小锤子放在床上;有的宝宝在回房间睡觉前必须吻每个人,然后还要每个人到床前吻她;还有的宝宝要把洋娃娃放在身旁,还给它盖上毯子。这些都可以帮助宝宝离开亲人,进入梦乡。不要取笑宝宝的这些行为,也不要加以限制,但是不要让宝宝拿到床上去的东西太多,因为有些宝宝很善于创造出一系列的告别活动,这样他们足足可以磨蹭上15分钟。

3.培养宝宝按时睡觉的习惯宝宝们喜欢预先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所以固定的睡觉准备活动会使宝宝想到上床睡觉的时间要到了。

4.让宝宝讲出恐惧与担忧很多宝宝都会在晚上感到害怕和担心,爸妈要弄清宝宝害怕和担心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减轻他的焦虑,让他安心入睡,也可以轻轻抚摸他的背让他安心。

5.解决宝宝夜间出房间的问题用了不少时间把宝宝安顿在床上睡觉了,可是还不到10分钟,他又跑回客厅向你要果汁,为此你该想想办法将宝宝留在房间里。

6.奖励习惯一旦养成,纠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培养宝宝晚上睡觉的好习惯时,有必要给宝宝奖励。开始时每晚均给予奖励,如第二天晚上多看一个电视节目,睡前给宝宝铺上漂亮的床单,枕头上放一块巧克力或一块精致的点心;还可以让宝宝攒分,用若干分换取一份大奖。奖励会使宝宝感到愉快,从而产生经常这样做的愿望,当宝宝按需求去做了就要按说好的条件奖励他,但是需注意答应了就一定要兑现。

让宝宝乖乖合作的妙招集锦

爸妈头痛事之四:起床不合作表现情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欣欣变得喜欢赖床了,每天早上,任妈妈怎么哄,她就是不肯起床。如果妈妈的声音大了点,欣欣还会委屈得掉眼泪。

让宝宝合作的3步曲

第一步晚上按时睡觉只有晚上按时睡觉才能养成定时入睡、定时起床的生物钟条件反射。年幼的宝宝要保证9~10小时的睡眠,晚上8点半开始清洗,准备明天起床的衣服,入厕后上床。

要保持卧室的安静,因为刚入睡时易被声音吵醒,如果爸妈要看电视或者需要谈话,最好安排在另一间,声音不要太大。只要保证宝宝在晚上9点半前后进入深睡期,凌晨7点左右起床就会十分顺利。

第二步提早十分钟准备起床起床前10~15分钟做一些有轻声响动的工作,如打开窗帘,放点儿轻音乐或新闻广播,轻声收拾屋子,让室外新鲜空气和光线透进室内,然后唤宝宝起床。

切记不要为了让宝宝尽可能多睡一会儿,而将时间算计到分分秒秒,直到最后一刻才大声将其唤醒。这种做法有害无益,因为高强度高频率的喊声会造成宝宝生理上的障碍,虽然身子已起床,但大脑仍处于睡眠状态,脑波活动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

此时的宝宝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周身发懒,疲惫不堪,不愿活动。即使勉强起床后吃饭也不香,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

第三步呼唤宝宝起床用亲切的声音呼唤宝宝,用手轻抚宝宝的背腰部,再抚摸他的手和脸,触动他的听觉和触觉器官,在舒适的刺激中,宝宝逐渐从浅睡状态自然地转换到静态觉醒状态,再转换到动态觉醒状态,然后就会睁开眼睛,活动身体。如果宝宝睁开眼睛看到的是父母的微笑,听到的是父母亲切的呼唤声,就会自己愉快地起床。若宝宝还未完全苏醒,可以等2~3分钟,以同样的方法再进行一次。

常说4个积极暗示让孩子更优秀!


有些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有很多坏习惯,有太多这样那样的毛病。当你出现这种心理时,一定要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是否积极?只有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才能够刺激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华沙,一群儿童在嬉戏,一个吉普赛女巫托起一个小姑娘的手,看了看说:“你将会世界闻名!”预言应验了,这小姑娘就是后来的居里夫人……你或许听过这个故事,但未必会去想其中的道理。其实,世上没有什么准确的预言,是女巫给了居里夫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即一种“成功”的信念。

那么,面对我们的孩子,家长又该怎样给予积极的暗示,以培养优秀的宝宝呢?

积极和消极心理暗示的不同点

案例:两个孩子在公园玩儿,追赶中不小心摔倒了。一位妈妈“哎呦”一声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让妈妈看看摔哪了,摔疼了吧?”本来没事的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摔疼了。”要妈妈千方百计哄才停住哭声。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案例分析:面对孩子摔倒,我们呢可以从这两位妈妈身上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气,这是消极的暗示,这反倒助长了孩子的懦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从小就不敢面对挫折。

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地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孩子从小在妈妈积极的心理暗示下,遇到挫折也懂得勇敢的面对,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更加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从而使行为结果更加完善;消极的心理暗示使人失去力量、气馁、抑郁,导致行为结果更加不尽人意。

积父母该怎样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借助神态表情肯定孩子

小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猜谜语,妈妈们则在一旁聊天。一个小朋友说了一个谜语,小小猜出来了,张张嘴却没有说话,小小望向妈妈,妈妈也微笑着看小小,眼神里是满是鼓励。小小不好意思地冲妈妈笑笑,说出了谜底。妈妈还望着小小笑,小小从妈妈眼里读到了赞赏和肯定。

点评:不同的眼神和不同的关注方式会给孩子不同的心理感受。当宝宝在活动表现好的时候,妈妈给宝宝赞赏、肯定、微笑的眼神,让宝宝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当宝宝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宝宝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2.学会对别人说“我的孩子真行”

乐乐和妈妈在幼儿园门口和另一个小朋友的妈妈说话,小朋友的妈妈问:“你们乐乐在家吃饭好吗?爱吃蔬菜吗?”乐乐紧张地望着妈妈,只听妈妈说:“乐乐知道蔬菜有营养,即使碰到不喜欢也愿意吃一点。”晚饭,本来不爱吃蔬菜的乐乐竟然没用妈妈唠叨,大口大口地吃着蔬菜。

点评:孩子也好面子,父母在与别人谈及孩子时,千万不能“谦虚”,而是应当将孩子好的一面“骄傲地”展示给别人。

例如,你可以告诉别人:“我家孩子今天又得了一朵小红花了”“我家孩子很懂得孝敬老人,有好吃的总是让爷爷奶奶先吃”等等。尽管这些话不是直接对孩子说的,但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他们就会在父母的这种积极的暗示下,将父母的话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来作出进一步的努力。正如乐乐,虽然平时不爱吃蔬菜,但妈妈不但给他留足了面子,让乐乐对妈妈充满信任,也愿意实现妈妈的期望。

3.父母的行为举止要树典范

旦旦和妈妈坐公交车,到了一站,上了一位老大爷,妈妈赶紧站起来给老人让座。旦旦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会儿,想了想,对妈妈说:“妈妈你坐,你抱着我。”

点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同样,妈妈主动给老人让座,也会让旦旦懂得尊敬老人是美德。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4.给孩子积极正面的期待

叮叮3岁,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非常果断地说:“当博士。”有一天,他拿起经常坐的一个小凳子,把它放在头上,兴奋地高喊:“妈妈,您看我像博士吗?”妈妈一边说着像,一边给叮叮拍下了照片。从那以后,他走路的姿势也变得斯文起来,仿佛真当上了博士。

点评:肖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父母亲对孩子的期待与评价经常会在言语及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显现出来。

妈妈对叮叮幼稚的行为不仅没有打击,反而用拍照的方式给了叮叮信心,让叮叮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支持,对自己的期待。所以,叮叮就会努力朝着妈妈期待的方向前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