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无数家长看完沉默了。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无数家长看完沉默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懂事”和“乖”是家长、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

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有一位叫“毛豆妈”的孩子母亲,分享了自己对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不想要。”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

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

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

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

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过着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

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乖”不是个褒义词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

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中国父母的“乖”,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毛豆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这天吃过晚饭,毛豆拿着一个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车来给我看,本是车窗却堆到了尾巴上,车头却倒装在车身,姥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车哪有长这样的。来,姥姥帮你按画册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听话,继续往车身上堆砌大人无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这车堆叠得算不上巧,毛豆也绝对不乖,可这辆看起来丑陋的小车,在这个创新以指数级变化的时代,一定能通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未来。

延伸阅读

儿童早教:越乖的孩子,长大反而越让人操心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儿童早教:越乖的孩子,长大反而越让人操心》,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她们始终以父母的标示为最高指示。学习培训厉害,明白节省花钱,始终老实巴交,给父母长情面,相亲结婚以父母念头主导……

看起来聪明听话,那样的孩子实际上自小就害怕表述自身的真正念头,长大以后,一些会越来越情感冷漠、自私自利,也会存有胡思乱想的抑郁情绪,乃至会存有暴力行为。在这个追求个人价值完成的社会发展,大家真实必须的是啥? 是学会思考。

从这一视角看来,越乖的子,长大了就越令人操劳。

太乖的孩子易有心理健康问题

「乖孩子」这一头衔,在大部分大人的眼中,是针对孩子最大的称赞。一些比较敏感,成熟的孩子,以便勤奋作出乖样子来讨大人喜爱,心甘情愿把自己真正的体会压抑感起來。

大部分乖孩子长大后,便变成一个不明白拒绝别人的「烂好人」,这会让她们身心疲惫。

许多心里咨询师都是有那样的体会:许多儿时过度聪明的人,长大以后广泛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儿时的乖孩子,习惯以考虑别人意向、得到别人毫无疑问为日常生活核心,丧失表述自身的响声,忽视自身的真正要求,心里压抑感,十分痛楚。

《旧唐书》里有一句话说:「父有诤子无败家。」诤,敢言直谏也。一个勇于表述心里真正念头的孩子,是宝贵的;而一个勤奋给与孩子随意描述室内空间的父母,是可亲可敬的。

诚如龙应台常说:「大家必须的是给孩子一双飞翔的翅膀,而我们都是大地面上默默地凝视他们的双眼。」

太乖的孩子难独立你弄断了他的羽翼,却想使他翱翔。在当代的亲子教育中,许多父母都是犯过一种不正确:子女是她们人生道路的精神寄托,父母有权利对她们的人生开展干涉,乃至核心。

儿时大人担心孩子跌倒负伤,因而会对孩子的个人行为多方面正确引导和协助;来到青春期叛逆,父母与儿女中间的个人行为观念拥有矛盾,若父母仍以「有经验人」的心理状态来教导儿女,则通常会接到反实际效果。

长此以往,这种被训乖的孩子,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从来不提出问题的「乖」学员、畏首畏尾的「乖」职工、情感上让母亲包办代替的「宝妈男」……

从这一视角讲,大家赞同的并不是是离经叛道的人,但我们要接纳孩子们与大家观念有不一样。

社会发展的车轱辘不断地向前,孩子们的全球是历经创新持续转变的物质,大家无法跟上他们的步伐,是不是也是意料之中?

也许,大家应当换一种视角,以孩子从师,根据她们使我们离实际更近些。

太乖的孩子没法融入社会发展

伴随着时期的发展趋势,春回大地,许多老人的视线逐渐比不上年轻一代,乃至必须向年青人学习培训。但仍有许多父母依然持着报考公务员等金饭碗的见解没放,说体系相当于确保。

但是比照起來,这些当时干了国家公务员、或者来到原油天然气等大中型国营企业的孩子,不知道有几个在遭受着低效能的官僚体制,或者亲身经历着燃气的低迷与裁人。

反过来,这些以前「不乖」的孩子,赶到了北京中关村、深圳市等地摆摊、做商务接待,占领了销售市场主动权。她们从父母眼中的「坏小孩」,一跃变成当今的时尚潮流管理者。

孩子不乖,反倒是一切正常的主要表现

有时,孩子的主要表现不乖,反倒是心理状态生长发育的一切正常主要表现。

英语中有一个词叫「terrible two」,即指少年儿童2岁时的青春期叛逆。

是说宝宝在来到2岁的情况下,会造成各种各样不乖的主要表现,非常爱说「不」。即便是本来聪明听话的好宝宝,来到2岁也会越来越「判逆」起來。

实际上,判逆刚好是宝宝回绝依靠、单独成才的标示!

在这里一环节,宝宝将发展趋势出「主体性」,这为他未来有工作能力探寻更宽阔的全球,奠定了牢靠的基本。

不仅是 2 岁,在一切年龄层,当孩子告诉你「不」,并表述自身的念头,或者采用自身喜爱的行動时,都是有可能是发展趋势「主体性」的主要表现。

因此,任何时刻,都请不要运用自身作为父母的权威性来抑制孩子。

假如父母过度严格,孩子的「独立」冲动遭受抑止,便会造成各式各样的难题,要不变得什么事都没有主见,要不在进到青春发育期以后,得寸进尺地更为判逆。

另外,太过抑制孩子主体性的发展趋势,也会危害孩子信心的创建。

不愿给你的孩子变为「倭瓜」,那么就在适度的情况下放开你的手,让他们自己挑选。

放开你的手,让孩子学会独立

长期性被「乖」的定义严加管教的孩子,她们的青春年少,稳重得恐怖。

龙应台说:「我国父母育儿教育存有一大难题,那便是干涉过多、询问过多、大包大揽过多,而放开手让孩子自身去做太少。」

那样长大了的孩子,即便生理学上面长变成大人,但他時刻都必须一根能够 相助借助的「拐棍」。

父母的适用,应该是柔和的,并非全部的都包办代替,更并不是将你认为的不太好的、错误的物品全都抹杀。

塑造孩子恰当的是是非非善与恶观,重视孩子的念头,不许孩子沉浸于别人的希望里,不盲目攀比,不势利眼,让孩子变成可以学会思考、独立生活的人。

那样的适用,才算真实地把生命授予进了孩子的生命里。

为什么孩子会越打越犟?


正是由于许多家长在“鞭子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导下,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非打即骂,以期孩子长大成才。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们发现,孩子是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为什么孩子会越打越犟呢?

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

许多父母这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收效结果仍是甚微。

久遭打骂的孩子不仅会表现得越来越犟,而且还会表现出好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由于这些孩子内心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因此遇到挫折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为医学专家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较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父母是开启儿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影响极大。

为了家庭,为了社会,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力争做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楷模;父母要关心和爱护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育儿态度,切忌粗暴打骂和无原则的溺爱;父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以便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的责任是教会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而并不是打骂批评。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要远离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

你的孩子为什么越打越犟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你的孩子为什么越打越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许多家长在“鞭子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导下,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非打即骂,以期孩子长大成才。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们发现,孩子是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为什么孩子会越打越犟呢?

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许多父母这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收效结果仍是甚微。

久遭打骂的孩子不仅会表现得越来越犟,而且还会表现出好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由于这些孩子内心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因此遇到挫折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为医学专家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较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父母是开启儿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影响极大。为了家庭,为了社会,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力争做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楷模;父母要关心和爱护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育儿态度,切忌粗暴打骂和无原则的溺爱;父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以便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爱哭闹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爱哭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

“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是你自己决定这么做的”——要果断地告诉孩子这一点。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好处;孩子绝不仅仅是什么“坏”文化的牺牲品,如果你真这么认为,对你的孩子其实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孩子是有样学样”,这不能成为哭闹的借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电视里看到的行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态度,就是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想法没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没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

作为家长,你自己对媒体的反应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就纵容自己去乱买一气?如果你这样做,孩子也会跟着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听什么吗?为孩子解读他每天从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时设立行为标准,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或同伴的压力时,不会那么不堪一击,因为父母已经教过他们如何去抵制广告的控制。即便物质生活上不那么充裕,他们依旧感觉良好。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他们不需要拥有特别的玩具或印着某种Logo(商标)的鞋子。有时候,父母买这些东西好像是用来代替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但真正好的育儿方式,意味着付出大量的时间。

很多父母纵容孩子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地步——制造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暴君”。他们一直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着,也不去追问他的需求是否合理;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孩子。令人难过的是,纵容并不会获得永远的和睦。不久,坏的行为又开始了。对孩子来说,哭闹很管用,为什么要放弃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担主导者的责任,也不愿为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并解释给孩子听——或者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在他们自己小的时候没人这样教过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然后用那一套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懒得和孩子争论,或者因为太忙了,而没空去教育孩子,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牵强。面对哭闹,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动反应——他们需要以培养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最终目标,为育儿制订一个总体规划。

记住: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电视,不是广告,而是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整个家庭共同坚守的价值观。

为什么叫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