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留的作业孩子总是不愿意做,每次回到家里,父母的讲解又不听,有时甚至让父母代替来做,孩子这样不爱动脑很是让父母们担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孩子养成爱动筋的习惯呢?

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不爱提问的孩子,应注意丰富他们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去问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

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应引导他们对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异同,并能根据一些共同的本质,去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在一些实物中,找出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家具、哪些是用具等。

具体的方法有: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才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动脑筋解决。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父母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3~6岁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父母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中秋赏月晚会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

4、让孩子读一些幼儿刊物,看益智类的少儿节目,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

可边观察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特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

6、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动脑筋的环境是,让家中充满求知气氛,通过积极地亲子互动,自然而然地促进孩子喜欢动脑筋,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不爱动脑筋多是父母们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动脑,从而导致了孩子们过于的依赖自己,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动脑筋的习惯,但愿以上所提到的几点能够使孩子们爱上动脑筋!

相关知识

早教相关知识:孩子不爱动脑筋父母要怎么办


都说宝宝很聪明的,但是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发现宝宝到了一个阶段,会特别不喜欢动脑筋,这直接就会导致宝宝的学习成绩或者是大脑停滞不前,孩子不爱动脑筋爸爸妈妈怎么办呢?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很有兴趣,就会想尽办法来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会克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这就要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父母了。父母要用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去影戏孩子。同时,父母还要经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来引导孩子积极动脑筋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父母一开始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而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从最容易和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比如说比较两件事情的异同,然后逐渐的加大难度,让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3-6的孩子对于抽象的事物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光有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给他们创造充足的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去启发孩子动脑筋。比如说家庭猜谜游戏,智力游戏或者是数学游戏等等,把数学和智力题融入到生活之中。

4、让孩子读一些幼儿刊物

幼儿刊物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书写,孩子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所以让孩子多看一些刊物或者益智类的少儿节目,以此来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

到大自然中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或者动植物的特征,要有耐心的解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

6、运用激励的手段

要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

以上几个方法父母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使用。尽早的解决孩子不爱动脑筋的问题,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还可以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动脑筋让宝宝运动起来


团体运动能够让孩子在团队中获得自信与协调,并且学会怎么跟别人合作。但有些孩子并不是天生的运动家,他们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你他们不喜欢运动,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可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跟其他人一起运动,你可以找出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运动的原因,这样也可能有助于解决孩子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一起找出解决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孩子不喜欢运动的原因。

1、基本技能仍在发展中

虽然学龄前儿童已经可以参加许多体育活动了,但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要到7岁以后他们的基本身体技能才能发展完成。如果孩子在之前没有进行过运动的话,可能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他们慢慢适应。所以如果在团体运动中不断地跌倒,他们可能就会觉得很灰心或者紧张。

我该怎么办?

在家里先给孩子锻炼一下。无论是射篮、传接球还是一起出去跑步,都能给孩子机会去健全身体基本技能的发展,并且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样孩子也不用在朋友的注视下才出现跌倒等状况,同时你们还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2、怯场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一个天生的运动家,或者有点内向的话,他就可能在团体的运动中觉得不舒服。许多自尊心很强的孩子还可能会担心别的同学、家长或者是老师会对他们的表现不满意等。

我该怎么办?

你对孩子的期望应该从实际出发,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能成为奥运的获奖者,所以你应该尽量让孩子知道运动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和寻找乐趣。

3、还没找合适的运动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运动,所以对运动产生厌倦的情绪。可能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不足,打篮球则不够出色,但他们可能会喜欢游泳或骑单车等。所以选择到合适自己的运动可能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一些不喜欢群体运动的孩子。

我该怎么办?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可能这样会让你很为难,因为你喜欢篮球的话也希望孩子会喜欢篮球,分享你的爱好。但能让孩子锻炼的目的更为重要,所以尽量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和尝试,让他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

以下有一些个体运动的选择:

游泳、滑冰、骑单车、滑板、攀岩、剑术、武术、瑜伽、跑步。

来自:39健康网

早教科普:父母要积极帮助宝宝动脑筋


相信不管哪位父母都想要一个聪明宝宝,他会积极思考,懂得动脑。其实,宝宝的思考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也是需要后期来培养的。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宝宝积极开动脑筋呢?下面专家来支招。

现在父母都很注重孩子的早教,早教的重点就是提升宝宝的智力水平。要想让宝宝动脑筋,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宝宝对事物的兴趣点和好奇感。有了兴趣以后,宝宝才能更好地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克服问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宝宝建立对事物的兴趣呢?宝宝还很小,对事物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宝宝的兴趣,要从简单的东西开始。

比如,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提升宝宝的兴趣,帮助宝宝积极动脑是很有效果的。比如如果宝宝喜欢吃零食,那么在给宝宝吃东西之前,可以让他说说零食袋上写的说明文字是什么,或者零食包装袋上的图案是什么,宝宝说对了再给他吃,这样宝宝每看到一样物品,就会动脑看看上面的说明文字了。

对于宝宝来说,新奇的事物更容易激发宝宝的好奇心,所以家长可以带着宝宝去探索自然界,比如去户外游玩,或者带宝宝去动物园看动物,教宝宝念动物园里动物的名称和习性,积极引导宝宝观察动物,同时解决宝宝观察后提出的问题,这样宝宝就会逐渐建立信心和兴趣,更喜欢观察和研究。

要让宝宝学会动脑筋,可以让宝宝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身心是一体的,要动脑也要先从锻炼身体开始。身体的锻炼可以增强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大脑发展,也可以带动宝宝的身心健康成长。比如,宝宝擦完地板之后发现花瓶脏了,以后宝宝就会先擦花瓶最后再擦地板了。

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可以鼓励宝宝多动脑筋,家长可以在宝宝取得进步之后,给宝贝鼓励赞扬,这样有利于增强宝宝的成就感。

帮助宝宝动脑筋不需要某种特定的事情才可以,生活中的各种小事都可以让宝宝学习动脑筋,这就需要父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看哪些事可以锻炼宝宝的哪种能力,让宝宝参与进来,积极愉快地成长。

过度关心让孩子不会动脑筋


现象:吃饭一直不肯上桌

某幼儿园的陈老师介绍,今年有一个叫贝贝的男孩子进入他们幼儿园近一个月,不和小朋友打招呼、做游戏。其他小朋友都做操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蹲在甬道上玩;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高高兴兴地围成半圆,他却孤独地坐在角落里。吃饭的时候一直不肯上桌,都是老师一点一点地喂,自己从来不拿勺子。

贝贝的妈妈是一位全职母亲,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一个眼神,妈妈就知道儿子想要什么,根本不用孩子说话。在智能开发上,这位家长也很下工夫,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教孩子背古诗,孩子比同龄人“聪明”很多……但是由于长期在母亲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贝贝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也不愿意与小朋友相处,开始入园的一星期里,贝贝妈妈甚至要陪着儿子一起呆在幼儿园里。

交流中贝贝妈妈认为,学前几年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打好基础,让孩子领先一步,所以她想尽办法发展孩子的智力,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开端。在习惯养成方面,贝贝妈妈认为,穿衣、吃饭、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做了,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着重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观点:好习惯胜于苦读书

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分析,贝贝妈妈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误区。

首先,很多家长过多地注意到0—6岁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也非常重要,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造成孩子能力低下。长此下去,看似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等,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不能融入同龄人中,渐渐失去自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学前儿童教育中,能力培养比智力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能力和习惯养成的培养开始得越早越好。而眼下不少家长过早、过多地要求孩子学习各种知识,这样并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孩子智力培养方面,家长们普遍认为开发智力要多背诵古诗、识字、学习英语、数数,这是典型的“授之以鱼”的做法,过分地强调知识灌输。有些家长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孩子的思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受到越来越多限制: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

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

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大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过度关心使孩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在南京一所小学,一个美国女孩和一个中国男孩同时患了重感冒。于是班主任老师通知了学生的家长。中国孩子的爸爸半个小时内从离校很远的单位打的赶来并很快带孩子去了医院。那个美国女孩的家长则在电话中问老师:“孩子的腿有问题吗?”当从老师口中得知腿没有问题时,他只说了句,腿没有问题就让她自己回来。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发生口角,并发展为打架事件,那个韩国男生因个子小而吃了亏。事情闹到了校长室,校方对此非常重视,要求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那个韩国男孩是自己做的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他自己的事情。

我们的父母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将失去什么。

标准答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审视我们的教育,在家庭方面,我们不但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甚至连日常生活中一点思考的机会也会被剥夺。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在学校方面,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终始在寻找标准答案这把“金钥匙”。老师则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

久而久之,你问月亮像什么,答案总是小船或者圆盘;你问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答案永远是一只也没有了;你提起“龟兔赛跑”,结论恒等于骄傲使人落后,我们的父母老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