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因为什么事情都还在学习之中,所以犯错是难免的。我们不能溺爱孩子,在他们犯错的时候要及时的指正并让他们记住教训下次改正。但是有许多的父母都在苦恼批评的度该怎么掌握?批评的深了怕孩子受伤,浅了又起不到作用。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的吧。 批评的态度: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家长的问题,乐暄之家家庭治疗中心宫学萍说,家长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批评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宫学萍说,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当孩子的错误举动涉及人际关系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本网站小编总结:批评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掌握好批评的方法,在什么时间批评。最好不要在外面批评孩子,因为不管孩子多小他们也是有尊严的,如果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

扩展阅读

孩子与父母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的成长


有的孩子会因为一些事情对父母提出异议,父母的普遍做法就是“镇压”,因为认为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但是孩子与父母争辩也并非是坏事。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不一定是叛逆的想象。之前就说父母与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在对待这种事情的时候也要心平气和的解决。

孩子同父母争辩对他们成长的好处

1、形成自己的意志

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2、应付冲突的训练

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3、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4、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本网站小编总结:争吵时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示,他们出言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家长处理的办法也要根据孩子提出的问题来决定,比如争辩是为了玩游戏或是其他不合理的请求,父母要严肃的拒绝并讲明为什么拒绝。

说话早的孩子一定就聪明吗?


语言的发展为父母提供了观察孩子智力发展的线索。

婴儿听着各种类似语言中的元音、辅音的声音,并试着模仿它。如果父母与孩子交谈,就会大大提高这些早期发音的数量和范围。婴儿有时还发出一些社交性的声音,如果父母用微笑、话语和点头作回答,这种会话就不断地得以发展。

不过,倘若父母毫无反应,孩子就会显出哀伤和失望的神态。

两种语言类型

在1--2岁时,有两种类型的语言得到发展,一种是接受性语言,或称理解语言,另一种是产生性语言、或称讲话。首先发展的是接受性语言,满周岁的孩子对父母的某些语言能做出反应。比如,他能听懂吃自己的饼干、递给我、放下等。

18至20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自造语言,他自己构成了一套用以反应的词和一套用以表达的词。满20个月时,平均能使用50个词和10个短语。

产生性语言大大地增加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使他更有能力去控制周围环境。模仿家庭成员的词语是语言发展的一种方式。不过,语法形式往往是他自己发明的。比如,男孩的父母从不说我下去,孩子是从自己的词汇中挑选一些词,把它们排在一起。当他说我下去时,意味着他已吃完饭了。这说明,语言发展不完全是模仿的,它取决与孩子的创造性和交谈动机。父母、兄弟姐妹的兴趣和热情,是对他的积极反馈,这将鼓励他继续交谈。

请父母注意,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很大。某个孩子可能已在用一个单词来指称许多客体;而另一个同龄孩子却还在咿呀学语,发出一些类似句子,但又听不懂声音,他或许不经讲单词的阶段就突然说出清晰的句子来。

不同的孩子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2岁幼儿可能不停地说;杰杰要甜饼,杰杰有球,而另一个则更早使用我这个语言。

有人认为,语言的发育可以预示小儿将来的智力,说话早的,智力水平也较高。但是也有例外,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较高的小孩,语言发育也可能较晚。所以,不能仅仅根据说话早晚来判断智力高低。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哑巴,直到9岁说话还不流利。

小儿理解一个词比说出这个词要早得多,和孩子一起看画册时,你说出画中的物品,他能指出来,但不一定能说出来。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说话的早晚大不相同,有的孩子八个月就开始说单个的词,不到一周岁就能说简单的句子。也有些小孩智力发育很正常,但三、四岁才会说话,有的还要晚。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一些 。

推荐阅读:

教宝宝说话的一些妙招

宝宝学说话父母勿入三禁区

打造宝宝完美口语训练

来源:搜狐母婴社区

孩子在车上一定别做这些事儿


过年期间,难免会带着宝宝坐车出去玩或者拜访亲戚朋友,不仅春节,就是平时宝宝坐车也是很频繁的行为,可是带宝宝坐车的那些安全注意事项,你真的都知道了吗?

1.给宝宝安全座椅,不要抱着孩子坐副驾

大人总是以为抱孩子很安全,绝对没问题,但是实际上,真有紧急刹车的时候,绝对不能保证安全。前一段时间看到报道,爸爸开车,妈妈抱几个月大的孩子坐副驾驶,结果发生碰撞,孩子充当了安全气囊的角色,撞坏了头部。因此一定要给宝宝买专门的安全座椅,避免让孩子坐副驾位置。

2.切忌孩子把头伸出窗外

还记得那个天窗夹死小女孩的事儿吧,是小孩自己把头伸出去玩,然后又拨弄天窗按钮导致天窗关闭所致,该天窗没有防夹功能,把女孩生生夹死,这是父母的责任,极其淡薄的安全意识,导致了悲剧。

3.防止孩子摆弄车锁

很多小孩子因为好奇,上车的时候特别喜欢摆弄车锁,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如果不小心把车锁打开,刚好赶上拐弯,很容易被甩出去的。

家长需要教导孩子不要把弄门锁,并开启儿童锁,确保孩子是无法开启车门的。

4.不可将孩子单独留在车上

当家长带孩子外出购物时,可能因为找不到停车位,或者宝宝已经睡着,不忍心吵醒而将孩子留在车子上,但这可是很危险的举动呢!因为熄火后,车子内部的空气或温度,经过日晒,会造成幼儿缺氧,窒息而死。如果没有将车子熄火,孩子也许会因为好奇心而乱动车内仪器,使车子行进而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5.系好安全带,但是不要给孩子系成人安全带

带孩子坐车一定要系安全带,给孩子养成好习惯,让他明白这是必须程序。但是由于成人安全带不适合孩子的体型,因此不要给孩子使用成人安全带。如果安全带绑得太紧,可能会对孩子的颈部造成勒伤或对腰部造成挤压,如果太松则起不到防护作用。因此,有私家车的父母最好给孩子准备儿童专用安全带。

6.避免在车上吃喝东西

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给孩子吃东西或者喝水,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汽车颠簸时会导致食物或水进入气管,一旦发生意外,悔之晚矣。

7.为孩子开门、关门

不会走路的宝宝下车时,一定要由家长抱着,至于会走路的宝宝,在上、下车时,要由父母为宝宝开、关车门,以免幼儿在下车时,因为没有注意安全,而被疾驶而来的车辆撞到,因此造成很大的伤害。在关闭车门时,要注意巡视孩子的手脚有没有放在门边,关闭电动窗时,也要检查孩子的头手是否伸出窗外,以确保幼儿的安全。

8.车内避免尖锐物品或玩具

车内物品的摆设也很重要,在后座的上方,不要摆置坚硬、危险的物品,若是紧急煞车的话,这些物品一定会掉下来而伤害到孩子的。同时,乘车时不要让孩子玩尖锐的玩具,汽车颠簸时玩具也许会划伤孩子,而紧急刹车时,玩具也许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身体。

父母如何拿捏对孩子的赏识与批评


赏识与批评,就像帮助孩子谨慎把握住方向的小船,这两个看似极端的评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

案例:

美国着名作家、剧作家巴迪8岁的时候,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他兴奋地将诗歌拿给父母看。巴迪的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就眼睛发亮,高兴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而他的父亲则摇摇头评价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孩子,你还需要继续努力。”母亲的“精彩极了”使巴迪顿感欢欣和鼓舞,可父亲的“糟糕透了”却使巴迪备受打击,于是他带着母亲的期待和父亲的鞭策,奋发努力,一次次写作、一次次修改,终于创作出大批广受赞誉的作品。这时,当他再回头看回自己幼时的“作品”,巴迪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在巴迪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就是这样常常以“精彩极了”鼓励他,这成为他写作的动力,而父亲的“糟糕透了”则时时提醒他注意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直交织在巴迪耳际,使他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保持人生的平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精彩极了”是肯定、赏识和鼓励,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博大的爱;“糟糕透了”是否定、批评和警示,折射出父亲理性的思考和严谨的态度。赏识和批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要元素,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不同作用,无论缺乏哪一个,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励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出现偏颇和失误。

首先,赏识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内心充满愉悦感,但是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原则、无限度地赏识,则会使孩子整日沉浸于孤芳自赏中,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假象,而对现实中的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完善的动机与行动。

其次,赏识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发挥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心理前提就是: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权威的认可和鼓励,而家长在孩子眼里恰恰是权威。因此,家长的一味赏识很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孩子的努力是为了获取家长的赏识,而不是从自己的行动与进步中获得自我满足。

巴迪的母亲从爱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所以认为那首诗“精彩极了”,这确实给了巴迪极大的信心。而父亲的“糟糕透了”,实际是一种批评和否定,若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陷入难过、沮丧、失望、痛苦的情绪状态。然而,若家长善于批评孩子,懂得适时用批评来规范孩子的人生,批评则会成为一种智慧,一种勇气。正确的批评是建立在理性的思考、明智的判断和对现实的高度警醒基础之上的,能够使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正确认识,对自我发展保持清醒的警戒。父亲的“糟糕透了”,虽然当时使巴迪陷入痛苦失望之中,但是几年以后他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正是有了父亲的严厉和批评,巴迪才能在写作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完整的家庭教育,既要有人说“精彩极了”,也要有人说“糟糕透了”,这样才能使孩子把握住人生的方向,扬帆远航。智慧的父母,您懂得如何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