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生入学前的准备
2020-03-02 复读生入学前的准备 入学准备幼儿园大班 幼儿园大班集中入学准备幼儿园大班频频出现复读生。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幼儿园大班频频出现复读生”,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岁多入幼儿园,读完大班还不到6岁,由于不够上学年龄被学校拒收,只得重回幼儿园大班“复读”。近日,记者从部分幼儿园了解到,大班里的“复读生”越来越多。
儿子彬彬2岁半时就上了幼儿园,今年5岁半刚好读完大班。原本打算今年秋季开学时,让儿子入学的。结果学校以儿子年龄未满6周岁为由,拒绝接收。黄女士无奈地说,眼看平常和儿子在一起玩的小朋友都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而儿子却因为年龄不够,不得不再次走进幼儿园,成了幼儿园里的“复读生”。
据了解,如今像彬彬这样的幼儿园大班“复读生”有不少。幼儿园园长介绍,该园今年大班共毕业87个孩子,其中有30个孩子留园复读,比例约占34%,与前年相比有所提高。育才幼儿园沌口分园园长吴云洲说,该园大班每年都有数十个孩子复读。
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园复读生变多?吴蕾表示,有些孩子未满3岁就入园,而小学入学年龄门槛为6岁,毕业时年龄达不到小学要求,是幼儿园复读生增多的主要原因。
吴蕾说,复读的孩子有自身的优势,他们在班级中年龄较大,生理和心理发育比同班孩子好,对他们的自信心养成有很大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孩子看到身边的小伙伴都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自己却留下了,难免会有失落感,一些敏感的孩子甚至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吴蕾建议,对已经复读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应引导孩子利用年龄优势,在班里多表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对复读敏感,可以考虑换一个环境。
精选阅读
从孩子频频触摸私处说起
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
乐乐从1岁开始,就喜欢频繁触摸自己的私处,到了现在似乎并无改观。即便在小区和孩子们一起骑三轮车,她有时也会两腿夹紧,将私处紧靠着车座而且有摩擦的动作。妈妈对此产生了焦虑感。
乐乐妈妈:乐乐1岁多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小段穿开裆裤的经历,那时候她经常会跨坐在一个充气小马背上扭来扭去,玩得很开心。现在回想起来,应该那时候开始她体验到了阴部受到摩擦的快乐。到了现在3岁了,她依然会做一些摩擦阴部的动作。我们也曾经带她去看过医生,进行了检查,发现并没有炎症,也并非是蚊虫叮咬的缘故。
周令瑜:孩子触摸自己的私处,并感觉到由此带来的愉悦感,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它符合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无意识的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男孩都会去摸自己的小鸡鸡,而女孩会有夹腿的动作,只不过存在频率多一点和少一点、时间长一点和短一点的区别。
对于乐乐的这种行为,你们采取的态度是怎样的?
乐乐妈妈:我一直想去纠正乐乐,但效果一直不佳,所以现在也就叮嘱乐乐,摩擦自己的私处是很隐秘的事情,只可以在家里做,到了幼儿园或者公众场合切记不能做,但似乎不怎么奏效。以前,乐乐的奶奶倒是因为这事呵斥过乐乐,而且也打过她的小手。
周令瑜:你用了“纠正”这个词,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还是能够看出对这个事情有一定的焦虑。其实,这是存在于幼儿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不需要去纠正。大人的提醒、阻止,反而是强化了孩子的行为。至于呵斥和打骂,更是将负面的情绪带给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件不好的、见不得人的事,至少大人是很不喜欢的,这让孩子也产生紧张和焦虑;而每一次提醒都会让她紧张。孩子不仅不会什么明显的改变,反而会变本加厉,更加频繁的去做这件明明知道“大人不喜欢我做”的事。
至于你提到的叮嘱孩子,私密的事情要分场合去做,给了孩子一个明确的界线,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乐乐妈妈:但现在孩子变化不大,我还要向她重申这个界线吗?
周令瑜:需要的,但在说的时候要注意场合。比如你在公共场合发现孩子有触摸私处的行为,那应该将孩子带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提醒她;如果是家里有客人,她在客厅里做了类似的动作,切忌当着客人的面去教育她,而是将她及时地带离客厅,抱到她自己的房间里再提醒她。3岁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尊严了,既然已经告知她这是很私密的事情,那就不应该当着他人的面来讲述这件私密的事,从而对她的尊严造成伤害。
乐乐妈妈:您的意思是,其实对于乐乐的这种情况,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干预什么?
周令瑜:是的。如果家长一定要做什么,那就如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仅需要告诉孩子,触摸自己的私处是隐秘的事情,不要在公众场合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它就跟上厕所、洗澡一样,只可以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去做。
孩子本身并没有问题,很多时候还是家长太紧张,带着成人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因此,也希望妈妈能够跟家里人做一番沟通,全家上下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普遍不再焦虑,而是坦然地接纳,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会很频繁的再去触摸私处了。
乐乐妈妈:我还有另外一重担心,孩子幼儿阶段的触摸私处行为,会不会带到她的青春期,影响她未来的生活习惯。
周令瑜:大多数的孩子触摸私处首先是因为好奇,这样的游戏仅仅是他们众多游戏中的一种,有的孩子玩过几次,好奇心得到满足,就很少会玩这种游戏;而有的孩子可能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能会从几个月大延续到六七岁。但这时期的触摸私处,跟成年以后的自慰行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担心孩子将幼儿时期的性习惯带到青春期,完全没有必要。
乐乐妈妈:说实话,我们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还一无所知。
周令瑜:虽然现在中国社会对性的态度已经普遍开放,但中国人对性有很多误解,在性教育上面也比较滞后。性教育从学龄前就要开始了。我们提倡父母和两岁以前的孩子一起洗澡,共同探索身体,让孩子认识到男性和女性在身体上的区别。当孩子在问到隐私部位的时候,不要闪烁其词或者不作答,更不要有不应该问到这些部位的意思,而是要让孩子知道,这些身体的器官就像眼睛鼻子一样正常,而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差别就像花草虫木一样自然。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事实上,孩子触摸自己的私处,对他认识男女两性的性器官、性别自认、初步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都有帮助。乐乐妈妈:现在乐乐都已经3岁了,我之前也从来没有对她进行类似的正确引导,现在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再补吗?
周令瑜:可以的。但这个认识两性区别的时间点最好不要超过4岁,因为再大,大人和孩子之间反而都不太自然了。你也可以买一些幼儿两性读本给她看,或者拿个洋娃娃做示范。
乐乐妈妈:将来我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做好孩子的性教育?
周令瑜:孩子的性教育是个很大的话题,不同年龄阶段可能专家会有不同的建议。我的一个总的观点是:孩子问多少,妈妈回答多少;孩子不问,妈妈不说。因为孩子想了解,问到你了,你不能不给他,即便你不答复他,他也会从别的渠道了解答案,而且未必是正确的答案。
此外,如果孩子没有问,其实做妈妈的也未必一定要一本正经地跟孩子来宣讲性知识和性方面的道理,因为你并不能够清楚地知道,孩子是否已经准备好接纳这些知识了。总归一句话,性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只有做家长的自己坦然了,才能更好的和孩子就这一话题进行沟通。
幼儿园插班生利弊大PK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凄凉场面;运气好的老师还会因为插班宝宝是新生,而多投以一些关注的精力与眼光。
幼儿园9月开学眼看就要到来,为了让宝宝顺利入园,不少爸妈考虑是否应该让宝宝在6月份就插班入园,或者先进暑期班,让宝宝提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本刊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爸妈对于宝宝插班基本上分成3派:希望插班、不希望插班和不知道哪种更合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内、外在环境许可,希望宝宝插班入园的爸妈占多数,但同样也有高达1/3以上的爸妈仍然犹豫于插班与不插班之间。
入园小调查:如果有机会插班,你会希望宝宝插班入园吗?
希望插班35%
不希望插班34%
不知道哪种更合适31%
“希望宝宝插班”派的爸妈认为插班更利于宝宝快速适应,已经成功插班入园的妈妈们更是赞成插班做法,他们认为自己当初为宝宝选择插班是正确的,因为宝宝在入园后适应良好,而且更可以根据宝宝实际状况较自由地选择入园时间,底气更足;“不希望插班”派的爸妈则认为让宝宝和大家一起入园,起点相同,才更有利于宝宝自信心建立。另外,还有很大部分的爸妈不知道哪种更合适,对于让不让宝宝插班举棋不定。
就要进入夏季,7月份暑期班快要开课,插班不插班已经变成未入园的爸妈选择宝宝入园时机的重要问题,本刊将从爸妈、幼儿园老师、园长等3个面向,为爸妈们详细解析他们对插班的态度,希望解答您的疑惑、能帮你坚定立场。
反方观点:世上无完事,对于插班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呢,且来看看他们的担心。
宝宝容易被孤立
上海市小番茄妈妈:许铭
小番茄是九月入园的,当时年纪并没有达到幼儿园招生要求的两周岁半。我也考虑过是否等满两周岁半时插班,细想之后打消了念头。我觉得,插班的宝宝容易被孤立。大家同时入园,互不相识,起点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就会自动分出亲疏,后加入的宝宝要想融入这些基本稳固的小团体就比较困难。如果宝宝被孤立,就会产生自卑,从而造成许多其他心理方面的隐患哦。
关于入园初的哭闹,宝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哭上几天。小番茄回来时曾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大家都哭的。”我想,如果是插班,唯有他一个人哭,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与所有的新生宝宝一起入园,当爸妈的可以比较出自己的宝宝适应能力如何。如果插班就不能比较了,爸妈会搞不清楚是幼儿园老师的问题还是宝宝自己的问题。
难控制教学进度
常州市戚墅堰区中心幼儿园教师:陈玉丹
很多爸妈可能不了解,幼教也有大纲,也讲究进度,插班宝宝的起步与正常入学的宝宝不一样,老师上课有难度。或许爸妈认为,给托班的宝宝上课没什么具体意义,3岁前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幼儿园自然不会忽视。爸妈择园时都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作一个重要指标,老师们自然是要把理念落到实处呀。
总有宝宝插班,老师势必要分心去照顾尚在适应期的插班生。一来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二来也对非插班的宝宝不公平。
从小就搞特殊化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每个爸妈都希望老师能特别照顾自己的宝宝,如果老师对每个宝宝都特别照顾就等于都不特别。一个有爱心的幼儿教师会全心全意地爱她的每个学生,与插不插班没有关系。
不便于管理
上海上南三村幼儿园园长:谢艳华
我们幼儿园不提倡插班,原则上也不接受插班生,理由很简单——不便于管理。每月甚至每天都有新生入园,会增加行政管理上的难度,也会给带班老师增加工作量。
宝宝入园都有个适应过程,哭闹是最常见的一种反抗行为。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长,通常十来天老师们就能安抚他们,重新建立他们的安全感。宝宝们不再哭,以后的日子就可以一切正常。每学期的最初几周是非常辛苦,这也是周期性的,幼儿园已经将这完全纳入计划了。我们已经为了让宝宝少哭乃至不哭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其间的成效相信爸妈们会看到。
正方观点:支持让宝宝插班入园理由多多,让我们逐条来看吧!
更利于宝宝适应
上海市之隽妈妈:辛泉
女儿入托是插班,转到幼儿园是正常入园,两种方式比较下来,我觉得还是插班比较好。宝宝入托的时候几乎没有哭过,老师比较照顾新生,很快就适应了。在托儿所的那段时光,之隽过得很快乐,有自己的朋友,同老师关系也融洽。
我将成功入园归功于宝宝的适应能力较强,于是,九月开学时,我就自作主张地把宝宝转到家附近的幼儿园里。没想到,这个适应期竟然拖了一个多月。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之隽在托儿所里已经熟识的朋友都不见了;大部分原因是被那个集体痛哭的恐怖场面吓坏了,直嚷着要回原先的托儿所去。
入托时,老师登门家访了一次,详细地询问宝宝生活习惯、叫便叫尿的情况等等。入园时,幼儿园也曾提到开学前会安排家访,却没办法落实。幼儿园给出的理由是新生太多,挨家挨户地走访来不及了,开学后再议。说实话,作为妈妈,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入园我会让女儿再插一次班。
为爸妈解决实际困难
上海市吴园长
我认为插班的兴起主要是市场需求。现在的爸妈工作都很忙,也比较注重早期教育,唯恐宝宝给老人带着会太娇惯,希望能早点送入幼儿园。一般幼儿园都有招收年龄下限,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园方已经将原先的三周岁下调到了现在的两周岁半,甚至两周岁。很多心急的爸妈到了年龄就想让宝宝入园,不愿意等到招生的时日。
另外,爸妈工作上的调动、家里保姆变动等原因,造成宝宝突然没人带,也需要幼儿园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利于分隔哭闹的宝宝
上海市陈老师
每年新生入园的最初一周,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不论你带多大的宝宝,面对的就是一片哭的海洋。事前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还是会有宝宝因为分离焦虑而大哭。看着一个个小人儿哭得那么凄惨,我们也挺心疼的,几天下来小脸上都被眼泪鼻涕弄皴啦。
如果是年纪最小的托班,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有些表词达意都成问题,老师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需要时间,经常一个没留神就尿湿裤子了。生活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带班老师也非常辛苦,依然可能顾了这个忽略了那个。毕竟幼儿园是集体生活,三四个老师要照管20多个宝宝,哪比得上家里都是几大行星围着太阳转?
插班的宝宝就比较好安排,如果哭闹我们可以把他与其他宝宝分隔开,既方便安抚又不会相互影响情绪。班里的老生还会起到正面的表率作用,大些的宝宝还会去帮新来乍到的擦眼泪呢。把集中入园的宝宝分散到各个时段,每周加入3~5个新生,我们工作起来节奏就十分平稳,对付个别几个哭娃总比应对20多个一起痛哭的宝宝要容易得多。
减少生病机会
武汉市方天玥妈妈:吴青
我的宝宝是在9月1日一次成功入园的。期间确实反复病过几次,但都算是比较轻的。她班上有个较小的宝宝因为哭闹与气温的突变,加上尿湿后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很快就病倒了,上了8天的学,却生了十几天的病。受凉引起的肠胃炎,上吐下泻得好不可怜。
当时我觉得比较庆幸自家宝宝的适应力强,现在想想也不尽然。方玥入园时已满两周岁半,而那个生病的同学才刚刚20个月,自理能力相差悬殊。所以,小宝宝们还是错开入园高峰时段比较好。
对于担心宝宝入园不适应的爸妈而言,插班入园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法,插班确有种种好处,当然也有需要顾虑的地方。爸妈可以根据自己宝宝的状况,并且要事先多走访几家幼儿园了解实际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该插班。
幼儿园最易出现的3个意外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之一。实际上幼儿园事故的发生率是很低的,一旦发生了,妈妈觉得堵心,幼儿园老师觉得棘手的事情。虽然谁都不愿遇到这个问题,但是一般的碰伤、摔伤等,在幼儿园里还是时有发生。
最好的老师可以保证教学几十年从没有被家长投诉的现象,但不敢保证几十年教学她所教的孩子里没有被磕、碰的
孩子在活动时,经常会突然跌倒;抛接物落在自己或同伴身上;从滑梯上或大型运动器械上不慎摔下来;彼此之间躲闪不及,发生冲撞磕碰等“意外”。
分析宝宝在幼儿园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1、幼儿园里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硬件上的:用具用品放置不当,玩具设施不符合安全规范,门卫管理疏漏,房屋建筑不适合幼儿活动等。软件上的有:老师教学经验少,组织活动的能力差,该提示的没提示。个别老师安全意识淡薄等。幼儿园和老师应及时排除这些隐患,家长们发现了也要及时反映。
2、宝宝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大脑对身体动作变化不能做出相应的灵活反映。还有宝宝生活经验缺乏,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没有预见性。比如:奔跑过程中看见小朋友迎面而来,不能安全躲闪,回避;不知道在滑梯上推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两个小伙伴做游戏,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者扑空了,或者一个一弯身子就把另一个顶摔交;大一点的孩子冒险精神萌芽,也是事故的隐患之一,这些需要老师和家长严密注视和有目的的引导。
3、妈妈的错误观念为宝宝安全留下隐患。
把孩子扮的酷酷的,厚底鞋,还有紧身裤,宝宝穿上迈腿、走道距离产生偏差。也有妈妈为了省钱,一个孩子,穿了一双大了好几号的鞋子,自己一跤摔去磕破了眼角的皮肤,缝了一针,还把临近的小朋友给撞摔。
还有的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让宝宝上大一个年龄班。比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应该就读于中班,架不住这位妈妈找了老师找园长,并以退园相威胁,结果上大班不到一个学期,孩子摔伤了。
幼儿园易出现的3个小意外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幼儿园易出现的3个小意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同伴抓伤或咬伤
争夺玩具或图书、受欺负、意见不合、不会谦让……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中,不可避免地带来抓伤、咬伤、打伤等“恶果”。
·小提示:
争执的源头是不会协商。预防的关键是教给孩子如何和小朋友交往。比如,对于想加入游戏的中大班的孩子,可以教他说:“请带我一起玩行吗?”如果遭到拒绝,会说:“那我等会儿行吗?”
2、跌伤或撞伤
孩子在活动时,经常会突然跌倒;抛接物落在自己或同伴身上;从滑梯上或大型运动器械上不慎摔下来;彼此之间躲闪不及,发生冲撞磕碰等“意外”。
·小提示:
观察孩子的活动,将可能发生的确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与应变技能。如:在玩抛接球时,告诉他应该和小伙伴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抛接物落在周围同伴的身上;危险及时告诉他,同时教给他一些正在奔跑中,不能低着头向前猛冲,应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与其他同伴相互碰撞而跌倒;如果不慎跌倒,可采用前趴的方法,防止头着地等。
3、烫伤、烧伤
孩子的皮肤稚嫩,很容易被开水、热粥烫伤,烫伤部位大都集中在头、脸、颈及胸部。
·小提示:
这同样是在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的意外之一。注意热水不要放在孩子可以触碰到的范围内。一旦烫伤发生了,马上用自来水冲洗,减轻疼痛和消除水肿。如果伤口严重,立即送往医院。
安全主张:
安全教育不等于限制孩子的活动
我们经常会发现,所谓的“调皮”孩子似乎要“经摔”些,在小意外中摔伤、骨折的大多是体能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事实上,注意安全并不等于限制孩子的活动,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而减少活动的想法是得不偿失的,只有让孩子更强壮、协调、灵活,才能更好地预防受伤。
大班复读潮 几岁入小学更好?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复读潮 几岁入小学更好?”,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由于今年小学入学严格录取“2003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满6周岁的孩子,致使许多9、10月份出生的幼儿园大班生不得不选择在幼儿园里多呆一年,使得不少幼儿办起了“复读班”。
家长无奈:出生晚10天被拒
出生于2003年9月6日的丹丹两岁半就被送进了幼儿园小班。4年过去了,本该大班毕业准备登记入小学的她却被告知,因为不符合“2003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入学规定,不能跟别的小朋友一样,在今年9月背着书包进入小学。
“我们离入学规定的时间就差了10天,却因为人为设置的这道槛而要多等一年,真是挺冤的。”丹丹妈无奈地说。听说不能上学读书,丹丹这几天也是闷闷不乐的,老问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背上小书包啊?”不忍心看女儿渴望的眼神,丹丹妈四处打听,终于在一家少年宫举办的学前班给女儿报了名,准备先让孩子在这里学一年。
丹丹妈认为,小学入学标准不能采取“一刀切”,对于离规定日期比较接近,且各方面发展符合上学要求的孩子,应该“人性化”一些,允许他们提前就读。
孩子入“复读班”
家住西城区的靳女士也遇到了和丹丹妈一样的问题,她的儿子果果出生在2003年10月8日,同样也是没有达到今年上小学的年龄,她却决定让儿子留在幼儿园里多呆一年。
靳女士说,这个决定还是果果自己拿的主意。儿子幼儿园大班毕业后,因为不能如期进入小学,面临着三条路选择:要么继续留在幼儿园再多读一年;要么找一个学前班提前读书;或者家长花点钱想办法择校进入一个小学。究竟选哪一个?妈妈把决定权交给了儿子。
“孩子几乎没有犹豫地告诉我们,想在幼儿园多呆一年。”果果在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呆了3年,特别喜欢那里的老师,听说还有机会留在幼儿园,小家伙自然乐得当个“复读生”了。对于儿子的这个选择,靳女士也很泰然,“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儿子多读一年幼儿园就能多享受一年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挺好的。”
幼儿园:返园条件宽松
北京第一幼儿园园长冯惠燕表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幼儿园不会像小学入学那样对孩子的入园年龄严格限制,特别是对于这些9月份以后出生的“小月份孩子”,只要家长有意愿、孩子也具备一定能力,就允许入园。
与幼儿园较为宽松的入学做法不同,本市大部分小学都严格执行着“开学前必须满六周岁”的入学规定。
花家地实验小学刘书记介绍,该校每年办理新生入学时都会碰到几个没有达到入学年龄的孩子,但政策毕竟是政策,必须严格执行。
复读班组织新教学活动
再过一个多月,果果就要重新回到幼儿园,开始他的第二个“大班”生活了。为了避免像果果这样的“复读生”因为重复上大班而产生厌倦情绪,北京第一幼儿园特地将10个小“复读生”们随机混编入新的班级。
冯园长介绍,虽然大班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但每个老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多有不同,同样可以给孩子以新鲜感。同时,对于“复读生”,幼儿园会要求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任务,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让他们回答更具难度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这些都将有助于他们心智的进一步成长。
小杰今年在市区一家小学读4年级。他出生在年底,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之一。由于从小能说会道,妈妈认为小杰聪明、接受能力快,便在他5岁时将他提前送入小学。可是小杰上课老是坐不住,成绩一直在班里摆尾。为了不让儿子掉队,妈妈给他报了好几个补习班,自己也在家辅导孩子,但成绩依旧上不去。
对于是否应该提前入学,记者在网上做了一项调查,约有7成赞成让孩子推迟一年入读小学,而支持孩子提前入读的仅占3成。采访中,一些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年纪小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心理都还没发展到需要的水平,过早上学很可能影响孩子正常成长。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几岁入读小学更好?
官方说法:开学前必须满六周岁
北京市教委“年满六周岁才能入小学”的规定并不是随便定下来的,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做出的规定。同时,《义务教育法》中的相关条款也对此给予了法律保障。至于为何将“年满六周岁”的生日节点选在了“8月31日之前”,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中小学新学年都是从9月1日开始,按照小学入学必须年满六周岁的规定,就意味着学生在开学前必须达到6周岁的要求。
专家说法:六周岁是入学最佳年龄
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教授认为:6周岁孩子大脑功能的发育已经达到健康成人的70%,孩子的思维能力、控制能力、接受事物的能力较幼儿时期有了较明显的提升,5岁或7岁的孩子都没有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适合入学。
“当然,晚一两个月满六岁,与已经满六岁的孩子在接受能力方面究竟有多少不同,真的很难说。对一些接受能力特别突出的超常儿童,也可以弹性一些,允许他们提前入学。”就大多数没有达到适龄条件的儿童,晚读一年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等他们进入小学后,在认知能力、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会显得比较突出,班级活动中反而会更有优势。
幼儿园大班幼儿应该学什么
9月,孩子们升入大班,作为大班的幼儿家长,心中一定会有许多的困惑,那就是“大班幼儿应该学什么?”
幼儿园大班孩子到底该学什么?是否应该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学习大量的拼音?要是不学呢?家长会认为我们什么知识也没教,交了那么多的钱,白交了。
于是总是有些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就追随家长的脚步,尽量的满足家长的要求。现在的家长大多数都是这个心态,(只有少数自身文化素质很高的家长,才能意识到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不会和其他的家长一样随波逐流。)社会上也是如此。
一些小型的幼儿园大班都在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等他们真正上了一年级觉得学习太简单,好像一年级可上可不上了。
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教孩子加减法、大量拼音及识字远远比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要容易的许多,但您的孩子真正需要掌握的哪些方面呢?
我觉得出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相对很多的学习,我觉得自信、独立、非常重要。应该学习怎样与人交流,与人为善,培养好习惯,为即将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认为幼儿园大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阅读能力(包括表达能力)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遵守纪律,爱劳动)
3、培养孩子如何与他人(如老师、同学、朋友)交流沟通。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不能分心。
5、培养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交通安全等)
6、注重孩子的德育、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7、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理能力,注意倾听。
8、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些10以内的加减法。
9、培养孩子的洞察能力,好奇心。
10、在阅读中认字(很重要),尤其是那些常用的单体字
11、思维训练(观察、推理、判断、逆向、排序、思考等能力很重要)
12、身体锻炼(一定的体能训练)
13、时间的观念,学习的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活动任务)
14、注意力的集中的培养(专注力、持久力)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一)
从一对准父母在期待、憧憬和计划未来的这一时刻开始,他们的梦想也就此开始了,他们的宝宝将会像谁呢?父母中谁的个性会遗传给宝宝呢?天下所有的父母自然都会梦想自己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小宝宝,继承了父母所有的优点,而没有父母的任何缺陷。但是,这也恰恰是他们很难接受现实的原因。
不同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担忧。一个6岁女孩儿的母亲叹息道:“当我女儿刚出生时,我一直想像着将来会有一天,我们母女俩亲密无间,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可她长大后却不怎么爱与我说话。”
而另外一个5岁男孩儿的父亲却抱怨说:“我的孩子太固执,他总是坚决地要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和他妈妈总是要和他争执一番。”
这些父母都感到非常失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原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双大眼睛,头发天生自来卷,或者天生喜欢看书。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自己很难接受他们的儿子或者女儿的一些个性。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已经到达了极限。他们会自责:“我到底怎么了?”父母也会质疑:“我的孩子出什么问题了?”愧疚感和不停的责备将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同上面描写的父母们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也会认为做任何事都于事无补,任何努力也不可能改变现状了。其实不然。
第一,要认识到你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故意的,你的孩子并不真想气你。他是无意识地变成这样的。因为你对你孩子的评价将成为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接受现实和接受你的孩子是关键。他将学会信任和认可自己的感受,而且将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学者们所说的关注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心态,这正是健康情感发育的基础。
第二,就是要记住万事还有它好的一面:你孩子所具有的这些让人不喜欢的和难以忍受的个性有可能在生活中的其他很多方面使他受益。
还要记住:你越能包容你孩子的那些独特个性,你越有可能引导他改变他那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行为。因此,当你的孩子不断成长的时候,你就能够感觉到作为他的父母有很多的乐趣。
下面有4种父母认为最难对付的个性,我们该怎么办呢?
故事一:害羞的东东
4岁的东东性格异乎寻常地内向,他母亲是这样描述他的:“当大人对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看着自己的双脚,即使是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也总是喜欢站在一边看着。”为此,他的妈妈有时候会很失望,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对东东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显示出不耐烦和急躁。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认识到你的孩子在你们这个大家庭里面并不是第一棵“含羞草”。调查表明善于交际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被遗传的特性,但是对于害羞的孩子,从生物学方面来说,这就很可能是一种个性偏离了。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都是外向型的,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你可以查一查家谱,看看上一代人是否有属于害羞型的。你不会发现你的舅舅或者姥爷,或者是其他亲戚,他们是不善于交际的。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接受你孩子的这种脾气秉性了。这是使你转变对你孩子态度的第一步。你将会了解到强行让你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者你无端地发火伤心,这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也不可能改变现状,反而还会使你的孩子变得更加担惊受怕了。
孩子的优势:天生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长大成熟以后,更善于深思熟虑,而且头脑很清醒。在他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他都会权衡利弊,再三考虑。你的孩子可能变成一个善于观察人和事态发展的人。就像其他天生内向的小孩子一样,他也能够非常敏感地觉察到其他人的感受。
父母应该做的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一个天生害羞的孩子能够慢慢地学会适应外界环境,变得在与人交往中相处得非常融洽。如果有可能,可以让他在预先知道的新环境或者新地方锻炼一下。
比如说:在他要上学之前,先带他到学校看一看教室和学校的其他设施。如果你陪孩子到学校去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的话,你应该只是出现在会场上让孩子安心,而不要横加干涉你的孩子。一旦他在与其他新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成功了一二次,他就已经能够交到更多新朋友了。
当你带着他参加了任何社交活动以后,回到家里都要问一问他的感受,看看他有什么想法。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做什么游戏了?你今天和谁一起玩了?”如果必要的话,你还可以问他:“下次还愿意去吗?下次去你喜欢玩什么?”3岁以上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东东的妈妈带他参加一个聚会,回到家以后,东东告诉他的妈妈说:“那有那么多人,我害怕。”东东的妈妈应该马上想到下次一定让东东第一个到那儿,这样东东就不会被那些人吓住了。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感觉好一些,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接下文)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