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现特别乖,学习成绩也好,可回到家里却像变了一个人,稍不顺心就摔摔打打,乱发脾气。在校乖乖仔,在家小暴君,孩子的这种表现让父母们感到非常苦恼。专家认为,这还是起因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家庭氛围和孩子非智力因素的配合。

霆霆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平时在幼儿园人见人爱,非常乖巧。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回到家中骄横跋扈,经常哭闹,有时还动手打人。有一次,霆霆的玩具让奶奶收到盒子里,没等奶奶反应过来,他就跳起来把所有的玩具都倒在了地上,还变本加厉地到处乱扔图画书。家里人用尽办法都不能安抚住他,最终还是奶奶向他道歉才得以了结。www.zj09.COm

调查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多是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或优秀学生。某幼儿园园长直言不讳道:“孩子‘两面派’,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关注。”

小小年纪为什么显现出如此明显的两面性?首先,家长平时不注意言谈举止。家庭成员之间不够礼貌,对老人说话不够尊重,孩子自然有样学样。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适应新环境。有的孩子则常常感到自己是弱者,导致自卑、烦恼和苦闷。在学校受到挫折,更不敢发泄,只能回家发泄到父母身上。

其次,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或者得了几个小红花,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学校或者幼儿园,孩子被荣誉和表扬架了起来,便开始伪装自己,以维护自己的形象。

早教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应该注重“氛围育人”。孩子用功、家长用心,家园配合,才会对孩子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等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培养孩子成才,不是简单地给孩子找个好幼儿园、好学校就了事,也不能把家庭教育简化为看孩子写作业、带孩子上辅导班。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品德、意志、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生活习惯。

专家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把孩子当成得力的一分子,家里有什么难事、急事,不妨跟孩子说一说,让孩子有主人翁的感觉,共同分担烦恼。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孩子为家里“操操心”,共同参与策划家庭大事,这将是一种拉近情感的有效方式。

延伸阅读

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里表现不同?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讲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因此,家长既要爱孩子,更要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在老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可回到家里却变得任性、娇惯、自主性差,事事让父母代替,处处依赖父母,出现了与幼儿园大相径庭的行为。究其原因:

1、由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

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对家长有强烈地依赖心理。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制约,与家里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孩子在家时,心理上产生放松的感觉。

已有了荣誉感,需要在集体中获得一定的认可。

2、由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

溺爱孩子,对他们放松要求;保护过多,对孩子包办代替;教育方法不得当;忽视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表现一样好呢?

1、正确地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讲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因此,家长既要爱孩子,更要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家长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或怕让孩子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出麻烦,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应有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他过分的依赖心理,使他缺乏进取心。

家长应注意,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信任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积极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鼓励孩子,让其感受父母对他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5、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期待着老师和伙伴的认可。家长可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客观地反映在给老师,如孩子在家表现不好,要求老师帮助教育;孩子有进步时,则请老师及时鼓励,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

孩子为何在家里和幼儿园里表现不同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在老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可回到家里却变得任性、娇惯、自主性差,事事让父母代替,处处依赖父母,出现了与幼儿园大相径庭的行为。究其原因:

1、由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

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对家长有强烈地依赖心理。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制约,与家里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孩子在家时,心理上产生放松的感觉。

已有了荣誉感,需要在集体中获得一定的认可。

2、由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

溺爱孩子,对他们放松要求;保护过多,对孩子包办代替;教育方法不得当;忽视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表现一样好呢?

1、正确地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讲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因此,家长既要爱孩子,更要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家长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或怕让孩子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出麻烦,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应有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他过分的依赖心理,使他缺乏进取心。

家长应注意,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信任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积极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鼓励孩子,让其感受父母对他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5、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期待着老师和伙伴的认可。家长可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客观地反映在给老师,如孩子在家表现不好,要求老师帮助教育;孩子有进步时,则请老师及时鼓励,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

中西差异:奶孩子规矩大不同


原来,为如何照顾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孙子,这个中国婆婆和洋媳妇频频过招,较了几个月的劲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美国人养孩子的规矩是,婴孩从生下到6个月之内不许给水喝。于大姐不管洋媳妇的再三叮嘱,在孩子5个半月的时候,便公然给孩子喂水。洋媳妇海伦发现后,很生气,硬是把那个喂水的奶瓶子给扔了。

不过,我奇怪地问于姐,海伦在上班,她怎么知道你给孩子喂水?于大姐告诉我,他们家的厨房和婴儿室里都有监视器镜头,洋媳妇在办公室里可以看到家里的情况。原本安这玩艺儿并不是要监视中国婆婆,当时是要监视一个保姆的。

再有,美国人在婴孩1岁之内不许喂鸡蛋。于大姐说孙子都10个月了,哪有不吃点蛋黄的道理。不料,于大姐喂蛋黄的事又被洋媳妇发现,结果又是一场口舌大战。洋媳妇竟然发通牒,如果再违反美国养孩子的规矩,请于大姐搬出去住。

美国人还习惯让小婴孩独自睡一间房。于大姐刚到美国时孙子才两个月。每到夜晚,孙子一人被放在婴儿房,两个小胳膊被缚住不能乱动,于大姐心里很不舒服,向儿子提出,让婴孩跟她一个屋睡觉。洋媳妇坚决不同意。

前几天两人终于撕破了脸。于大姐说平时晚上孙子进了婴儿房很快就睡着。可是前天大不一样,在婴儿室里直闹动静。但是,洋媳妇在家听公司的电话会议也不管孩子哭。于大姐趁机把孩子抱到自己的屋。岂料,洋媳妇开完电话会议用力敲开婆婆的门,让她把孩子送回婴儿房。婆婆不听,死抱着孩子不放。洋媳妇吼叫起来,用中文骂婆婆是“笨蛋!混蛋!”

于大姐也挺凶,用中文回骂,洋媳妇听不懂,就抓起电话,婆婆急了,担心洋媳妇报警,赶紧给我打了电话。

我很耐心地告诉海伦,奶奶认为孙子不舒服,奶奶是太疼爱孙子啦。洋媳妇的回答是,这不叫疼爱,这叫愚蠢。

洋媳妇讲的是规矩,咱们讲的是人情。文化不同,连养孩子都各有一套。没辙。

事例分析:家&幼儿园,表现截然不同


奇奇是个刚上幼儿园的小男孩,聪明、好动,他可是班级里的“小能干”:小朋友哭了,他会跑过去安慰;有时会帮阿姨摆放桌椅;中午吃饭他会主动帮忙分餐具。在幼儿园,奇奇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小伙伴的信任。他不仅是很多小朋友的好朋友,还是老师和阿姨的得力助手。

可是,就在新学期开学前的家庭访问中,奇奇的父母竟为奇奇在学校的表现很吃惊:奇奇在学校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会做那些事情吗?他在家里可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呀。

奇奇父母的质疑和意外地表情,让老师心生奇怪:奇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孩子呢?为什么他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表现会如此的截然不同?

追根溯源

奇奇是三代单传的独苗,家里人很是宠爱,几乎所有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别说做事,就连吃饭都是保姆喂到嘴里的。

家人最怕奇奇出危险,所以,从奇奇出生家人就给保姆定了规定,安全最重要,不得有半点闪失。

宝贝心声

在家里,我也想做事情,想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可是,每次只要我想做,妈妈就会说:不行,那样会很危险的,或是这会弄脏的,反正就是不允许做!妈妈总是担心我出错,或是做不好,或是怕我弄伤了自己……

有一次我偷偷拖地板,晚上妈妈回来说:“那个大手柄万一戳到身体很不安全的。”还说我不会拖,也拖不干净。

每次我偷着做事情,还总是害的阿姨被妈妈批评,真没劲!

妈妈总是不相信我能做好,真讨厌!

在家里,我什么都不能做,也总是挨批评,所以我就什么都不做!

……

可是在幼儿园里就不一样,老师愿意我给她帮忙,还会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

我还有很多好朋友,他们都喜欢我。

……

专家剖析

我们能够体会到奇奇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爱意,对于这个三代单传的掌上明珠,家长即给予厚望,又害怕担心。所以,总是尽可能给奇奇所有的保护。但是成长道路上的挫折又怎是父母所能躲避或是遮挡的呢?

奇奇上幼儿园了,他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体系正在渐渐的完善,他更有尊重的需要,更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却是家长不能给予的。如果我们站在奇奇的立场上试想,任何事情都由父母支配,哪怕是去厨房拿个碗筷之类的小事情,他也没有自主权,在家里就如同一个宠物宝贝,这样诸多限制、没有一点点空间的生活他能体会到快乐吗?他能拥有自信吗?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给予疼惜、保护以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和自信,只有当孩子在不断的获得信任、肯定和鼓励以后他才会做得更好,而这种健康情感的积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给父母支招

1.教育需要双向沟通(孩子和老师)

奇奇父母日常工作繁忙,所以早接晚送就由保姆代替,因此也少了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奇奇在幼儿园的表现怎样?他在老师眼里是怎样一个孩子?他和小朋友的相处如何?这些都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不具有先天的调节能力,没有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家庭如果约束过多,必然限制了孩子主动参与的机会,时间久了,一切行为就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也就出现了在家里的消极行为和幼儿园的积极行为的鲜明对比。

教育的主体毕竟还是孩子,所以和孩子的沟通就更显重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父母才可以不断地调整教养方式,把患得患失的宠爱变得更具理性,更有方法和效力,而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很有帮助。

2.一定限制内的自由

孩子的成长是通过不断的体验来获得经验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更多尝试的空间,而这种自身获得的体验会比说教更有效果。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些不安全的因素要绝对禁止,但除此以外我们可以采用给予一点点的要求,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做。例如:当孩子要自己洗澡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小屁屁要擦肥皂等,只要孩子能做到这些,那就放手让他去做,即使他依旧会把水泼撒满地,但这其中的快乐却远比你给他冲淋时多很多。而这份快乐更是他以后探索生活、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3.“孩子,你真棒!”——真心的赞美,是一剂良药

正如奇奇的老师,他就是在不断的赞美中,激发了奇奇内心的自我意识,让奇奇感受到老师的需要,同伴的肯定,以及每次表扬时的小小得意……这些都会促使孩子不断克服自身的小缺点,朝着老师期许的方向发展。作为父母如果总是满怀顾虑以及挑剔的态度,那只会让孩子觉得“体验”就意味着“批评”的到来。因此,父母应该放低孩子在体验过程中的要求,做得不好可以重做,摔倒了就爬起来,失败了还有下次……只要他努力着、快乐着、得意着,那就真心告诉他:孩子,你真棒!

小学的学习和幼儿园的不同


调查表明,初人小学的儿童,普遍嫌上课时间太长、游戏活动时间太短;读写作业偏多,普遍有眼睛酸、手酸、颈项酸的感觉;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有些小学生怀念幼儿园生活,产生怕学、厌学情绪。这种不适应是由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由幼儿园和小学,家庭和小学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学习内容、方法等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家长首先要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作出应对措施。从幼儿园到小学如要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了重大变化,游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差异。小学教学时间的增幅与休息时间的减幅过大。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集体活动的时间,每天2—3次,每次在25—30分钟;而小学每天便安排5-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教学时间净增加两倍以上。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儿童室外活动量明显减少。入学后,睡眠时间也受到压缩,小学生中午不再有午睡的时间。这些“时间差”的突然出现,自然使年幼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难以承受。

二是社会角色的变化。

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不离地被成人照看的孩子;一入学就不同了,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一切纪律,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学校和班级争取荣誉。所以,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人际关系的变化。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是成人指点;入学以后,儿童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这将进一步促进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他们的交往圈子,不再是家庭内有限的几个成员。

家长应充分认识小学生与幼儿园在学习方法、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差异,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人小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帮助孩子减少不适应症,做好必要的入学准备,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全托幼儿园的四大不利影响


一、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全托”后,会变得有合作性,会改变他不良的习惯。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全托”幼儿园里,老师作为成年人,始终控制着孩子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而且,老师很快会指定某个自己喜欢的孩子,由他来带领大家进行活动及生活、内务自理,其他的孩子就由主动变成了配合,渐渐丧失了思维的自主性,遇事喜欢往后缩,而幼儿园由于管理方面的需要,更是对这种退缩给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视自主思维的缺失为正常。这种隐性的伤害,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

二、孩子在幼儿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温暖的情感纽带。

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幼儿园,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无法排解的分离焦虑。他们时刻地期待着父母亲的到来,但都是以失望而归,有种被家庭抛弃的感觉。而且,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无力感,让他觉得完全被孤立了起来,会产生一种绝望的不安全情绪,加上有些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及承受力不强,可能无法完成老师规定的活动,被抛弃的感觉将越来越强烈,并根植于他记忆与情绪体验中,长大后,将造成他人格价值中的透视点,轻易地便发生情绪与情感的冲突。

三、孩子进入寄宿制幼儿园,表面上看来,似乎锻炼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不足取的。在家庭里,家长就是家长,是可供孩子模仿的对象。在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接触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师,然而,幼儿园老师由于职业关系,会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特质,并不自觉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表达出来,这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同时,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中间,缺少不同年龄人物的样板,年龄和行为之间的空间被迫压缩,行为风格被固定,因此,他们在与父母及社会接触时,本能地倾向于用幼儿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才感到舒适,而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所以也乐于接受这种表达方式,也就更强化了他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反应形式。

四、孩子对家长、环境的安全感依恋,是孩子成长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

孩子需要这种对应机制,因为只有如此,家长和孩子才能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关系,将对孩子与父母间架构起安全、稳固的亲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全托”却把这种对应关系,转移到了老师与幼儿园身上。随着教师的更换和学业的深入,这种依恋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造成孩子认知失调,无法与亲情正确地对接,造成人际关系的思维落差和情感上的冷漠,长大后,也不善与人交往,缺少交际的真诚心理基础。

幼儿园入园考试:家长的表现也很重要


孩子入园需要面试无非两个原因嘛,一是好的幼儿园人人想进,人多要筛选;二是幼儿园也要提前了解孩子的情况;有筛选,就有“落榜”的可能,幼儿园都面些什么呢?

事实上几年前的幼儿园不叫面试,但是的确会在招生前开放半日做个活动。让向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来,家长们看看环境,孩子熟悉一下。大致了解一下 孩子的基本情况:家庭、户口、身体状况等。主要是为了做好家园合作,比如:孩子能不能简单的沟通、孩子是不是能简单自理、有没有先天疾病需要特殊照顾、家 庭环境是不是良好便于家园共育。怎么会被个别幼儿园搞成单独面试了呢?有家长反应对于个别幼儿园单独面试孩子的问题,觉得那种支开家长面试3岁孩子的方式 就是纯粹“逗你玩儿”,对于这种情况暂时也没有得到证实,也属于个别情况,各位家长也无需太在意,付之一笑即可~

言归正传,一般情况幼儿园面试都是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会分别问几个问题。问孩子的问题比如: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啦?喜欢吃什么啊?,类 似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就是想看看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是不是基本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或者让宝宝滑滑梯、走几步,拿个小皮球什么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