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幼儿园是家中的大事情,从择校到入园准备,常常是让父母们忙的焦头烂额,但即便是这样,依然无法让宝宝们能够顺利的入园,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让宝宝们快乐入园呢?

早上接待孩子入园的情景,总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有的孩子入园时高高兴兴,有的则不太高兴,有的甚至抱着父母大哭一场。孩子的这些表现就是不同情感的显露。

入园准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平时所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就是最基本的情感。是以该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凡是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性质的情感;凡是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愤怒、悲伤、恐惧等否定性质的情感。

父母如何来丰富孩子的情感?

幼儿的情感是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丰富孩子的情感要从实践活动开始: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爱家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带孩子效游、散步,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孩子在行动上尊敬、热爱父母,关心帮助别人,对人有礼貌,培养孩子对人有同情心、责任心、和道德感;和孩子一起布置家庭,使孩子产生舒适亲切的快感等等。总之,为丰富孩子的情感,父母要保证孩子有合理的作息制度,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各种活动,使孩子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感表现

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例:帮助比他小的弟妹;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对孩子不好的行为应加以限。如:不听父母要求乱扔东西等。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很严厉,但转身又不管孩子是否做到。多次以后,孩子就有不需执行要求的经验。以后父母提出的限制就没有好的效果。父母应做到爱孩子,但对孩子有一定要求。如果从六、七个月就开始,孩子有经验不能只按自己的方式去行动,有的行为是受限制的,那么到孩子两岁时,就会较好地接受成人的要求和建议,社会性情感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平时接送孩子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哭哭啼啼的宝宝们,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更是显露出了对于入园的态度,所以家长们学会培养孩子们愉悦的入园心态很重要。

延伸阅读

家长送孩子入园准备手册


家长送孩子入园准备手册

孩子面临身心双重挑战家长保驾护航窍门很多

编者按:新生开学在即,从未进过学堂的宝宝们将要开始上学的日子,在幼儿园做了三年游戏的大班孩子将要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生活,从未离开过家的高中毕业生将要背起行囊外出求学。这期间必将伴随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兴奋过度、难以入眠……今日起,每日商报推出“新生入学准备手册”,与大家一起应对“成长的烦恼”。首份手册是为即将入园的宝宝们准备的。

距离宝宝们入园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了,这意味着他们即将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这对每一个宝宝来说都是一种转折,这种转折往往会掺杂着宝宝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家长们于心不忍的无奈。那么,作为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如何帮助宝宝度过这样一个转折期呢?

宝宝篇

症状:严重的焦虑情绪

有些宝宝进了幼儿园以后,就突然有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常常会抱着自己家里带来的东西,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等妈妈来接。浙江幼师附属幼儿园园长、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芳老师说,这其实是“分离焦虑”。其实,大部分幼儿都会出现“分离焦虑”,这种焦虑的产生其实也很自然,宝宝们平时和亲人之间会产生强烈的依恋感,一旦进入了新的环境,出现了依恋上的断层,失去了一种安全感,就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如果没有解决好“分离焦虑”,就会出现一些“看不见的内伤”,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

对症下药:父母在入园前,可以带着孩子到所就读的幼儿园附近散步活动,如果幼儿园允许,还可以到幼儿园里参观以后要用的小杯子、小床、小桌子等,或者在活动场进行一些亲子活动,以此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就会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

症状:独立性、自理能力太弱

宝宝进入幼儿园生活,呈现在他们眼前的问题除了心理问题,还有生活能力的挑战,例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睡觉等。以前宝宝在家时,都是有家人们照顾的。现在,宝宝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会有许多的不适应,很多宝宝甚至不会自己吃饭、睡觉,就连上厕所也不懂得表示。

对症下药:新华实验幼托园园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杨蓉老师建议,在孩子刚入园期间,家长不妨每天暂时性地离开宝宝一段时间,让他们体会到:哪怕妈妈不在,我也是安全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宝宝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独立睡觉。另外,宝宝们语言的表达也很重要,家长们可以训练宝宝有什么愿望要学会表达,哪怕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只要让阿姨能理解和明白。

症状:不习惯陌生环境

大多数孩子见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通常会不适应,但是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会相差很大。刚进幼儿园,有的宝宝常常大吵大闹,哭得天昏地暗;有的宝宝却显得格外安静,就连在家里很喜欢玩的游戏,也不感兴趣了,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对症下药:对于情绪激动的孩子,老师和父母会格外重视,及时地去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对于异常安静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往往会忽略,觉得这是孩子听话的表现。其实,这样的“乖”孩子,只是因为明白“即使哭闹,爸爸妈妈还是会送自己上幼儿园的”。因此,入园第一个月,应该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家长们要时时给宝宝灌输“我最棒”的思想,帮助宝宝建立自信心,这样,主动与人交往就不是件难事了。建议家长平时多用普通话来和孩子交谈,托小班的孩子可能会存在口齿不清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不用过分地纠正以削弱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症状:吃不好睡不好、容易生病

有些宝宝平时在家里吃饭、睡觉都很香,刚上幼儿园就彻底改变了:胃口变得很不好,吃午饭也是有一口没一口,还有的甚至只吃饭不吃菜。有的孩子一到午睡时间就哭闹,而且没几天就感冒发烧了。

对症下药:孩子睡觉时防范意识特别强,尤其是换了陌生的环境,没有父母在身边哄着,睡前特别容易哭闹。这在开始阶段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宝宝在幼儿园里睡不着,家长可以带一件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让孩子抱着睡觉;如果在幼儿园吃不下饭,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些食物让宝宝带到幼儿园,回家以后,准备的饮食要尽量清淡一点,注意多补充水分、维生素C等。至于容易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宝宝接触的环境复杂了,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机会也就多了;因为不习惯陌生环境,经常性的苦恼也会使得抵抗力下降。宝宝的身体状况在入园的初期有不良反应也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过于担忧。

家长篇

要学会“狠心”

不少家长,特别是隔代的家长,送宝宝到幼儿园后,听到孩子的哭闹很心疼,不放心。有的自己也跟着掉眼泪,有的一步三回头,有的透过门缝向里张望……还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长时间地站在阳台上看,有的甚至偷偷躲在草丛里听自己的宝宝有没有在哭闹。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的哭闹时间延长、次数增多。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

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有的父母在送宝宝入园前,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说“你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或者是“现在多玩玩吧,过几天就要到幼儿园里做规矩了。”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认为幼儿园就是惩罚自己的地方,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重视入园前老师的家访

很多幼儿园在孩子入园前都会安排老师上门家访,这是父母、孩子与老师沟通的好机会。家访的老师一般会询问宝宝睡眠时间的长短、家里叫什么小名、睡觉喜欢抱什么东西等,以初步了解宝宝。家长一定要安排时间,让孩子尽早地认识老师。

新生入园要早接

刚入园的一个星期到半个月时间里,幼儿特别希望父母早点来接,体验与父母团聚的欣慰。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尽量早一点接孩子回家,缩短他们在园的时间。但千万不要乱许愿,比如“你乖,妈妈吃过午饭就来接你”等。

给宝宝穿衣要舒适

最好能给宝宝穿棉制、透气的衣服,尽量不要选择尼龙、闷热的衣服。另外,鞋子要选择容易穿的。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开心入园


父母怎样才能做到高高兴兴地引导孩子入园呢?

下面列举四个方面,供年轻父母参考:

1.注意消除幼儿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反感与恐惧心理。例如,请入了园的小朋友到家来玩,听他们讲幼儿园里的生活和游戏;讲述小朋友的趣事;讲述老师的可亲可爱;讲述幼儿园里的各种各样好玩具;从而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和兴趣。

2.父母要理智地对待孩子入园时的哭闹。孩子初到幼儿园,难免会哭一阵的,只要父母不把这种情况看得很严重而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那么,经过几次后,孩子看到哭也没用了,以后就不再哭了,并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起来。

3.应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经常邀请别的小朋友共同游戏,这就会使孩子养成愿意到小朋友中去的习惯。当他(她)看到别的孩子进了幼儿园后,他(她)也想进幼儿园了。

4.父母应该相信,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既长身体,又长知识,并树立集体生活的观念,以免总是担心顾虑。尤其孩子是看着父母态度的,只要父母有决心,孩子就会有信心了。

5.为了使孩子高兴入园,父母还可预先教唱热爱幼儿园的儿歌,使孩子边唱边入园,那就更好了。

孩子入园家长面临心理关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家长的心也揪起来了: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要接受陌生的老师和同伴,要遵守幼儿园的制度,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总担心宝宝的心理承受不了。要提到宝宝的入园焦虑,家长们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可是,恰恰被家长们忽略的,却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家长们同样也要面临着入园的心理关,而且,这一关过得不好,把你的焦虑“泄露”给了宝宝,那可是“后患无穷”啊。

根据多年的幼教经验,历下实验幼儿园的李想老师列举了一些家长们经常不注意的做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暗示,导致迟迟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本报记者特意整理出来,以供广大年轻的爸爸妈妈借鉴。

千叮咛——担心老师照顾不周

家长的表现:宝宝刚上幼儿园,家长一百个不放心,每次送宝宝到幼儿园,都反复嘱咐老师看好孩子,该给宝宝吃什么,什么时候喝水,户外活动应该注意什么……面对孩子不舍的哭闹,家长又一再向孩子保证,会很早来接宝宝回家,会带礼物来。

潜台词:几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能照顾得像家里那么好吗?会不会不小心让宝宝受伤了?如果老师忘记提醒宝宝喝水,宝宝不好好吃饭,渴了饿了怎么办?

宝宝的反应:入园一段时间了,小宇仍然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妈妈送他到园里,他都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愿意松开。每天下午妈妈来接时,他都表现得非常高兴,不和老师说再见就迫不及待地要走。

专家进言:小宇妈妈对老师不放心,所以才会左交代右嘱咐,小宇在旁边的感觉是妈妈迫不得已才把自己送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肯定不如妈妈,所以,小宇也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不愿意在幼儿园多呆一会儿。小宇妈妈需要表现出自身对于幼儿园的热爱和信任,多和孩子讨论幼儿园有趣的事情,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不安。

占玩具——怕孩子受委屈

家长的表现:宇宇(化名)进入幼儿园一个多月了,情绪逐渐变好。有一天,妈妈在幼儿园看到宇宇因为抢一个玩具轿车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了争吵,宇宇被推了一下。妈妈在旁边心疼得要命,以后每次都帮孩子占这个玩具。每天早上催宇宇入园都会说:早点走,我们就能玩到这个玩具了。

潜台词: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委屈,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玩具毕竟有限,如果孩子玩不上,该多失望啊!

宝宝的反应:宇宇每天到幼儿园都很积极,入园后也会占着这个玩具不撒手,其他小朋友想玩,宇宇不给,实在不行就开始哭,然后大声喊着找妈妈。

专家进言:因为家长的默许,孩子霸占玩具的欲望得到了强化,无形中让宝宝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而且家长以玩具为入园的诱饵,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下去,一旦这个玩具对宝宝失去了吸引力,他对幼儿园的兴趣就会下降。在幼儿园,孩子可以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交往,所以家长应该和老师配合,鼓励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感受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心太软——怕影响孩子情绪

家长的表现:丹丹(化名)从小体质不好,虽然进入幼儿园两个多月了,可总是请假在家休息。本来好几次丹丹病已经好了,可是妈妈一提去幼儿园,丹丹就开始哭。这一哭,妈妈心就软了:不去就不去吧,反正病也没有好利索,再养养。就这么一直拖着,丹丹两个月的出勤率只有12天。

潜台词:孩子这么小,病刚好,一定不要影响她的情绪。况且幼儿园又不是系统性知识的学习,落下就落下吧。不就是画画、唱歌、做游戏吗?在家陪她一起玩就行了。

宝宝的反应:妈妈的妥协,让丹丹更不愿上幼儿园了。妈妈非要送她去幼儿园的话,她就使劲地哭或者跺脚,要不就说肚子疼。进入幼儿园后,不能很快融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中,总是呆在一边看,很少参与。

专家进言:孩子在初入园时,幼儿园会设置适宜的环境和过渡环节来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舒适和温暖,另外会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包括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艺术创作活动和游戏活动等等。如果担心孩子病后护理的问题,可以建议老师多留意一下,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在幼儿园看到的有趣事情。但是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撒娇而放弃入园,这样无形中会教给孩子逃避去幼儿园的另一个借口。

偷偷看——担心孩子没人管

家长的表现:佳佳(化名)妈妈每次把佳佳送到幼儿园后,都不会马上离开,而是躲在幼儿园门口,偷偷看着佳佳,直到看到佳佳停止啼哭才离去。偶尔还会带佳佳在户外游戏区玩半个小时才送到班里去。

潜台词:孩子哭着进园,老师有没有时间哄她?如果没有理她,她会不会一直哭下去?我多陪她一会儿,她是不是就能好一些?

宝宝的反应:尽管佳佳已经入园一个多月了,可每次到幼儿园都会大哭,而且一会儿就跑到门外看看妈妈还在不在,如果不在,会有些失望但不会哭。如果看到妈妈,就会大哭不止。

专家进言: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幼儿园的安全性。如果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是否适应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家长躲在门口偷偷观察宝宝的行为,就是对宝宝和幼儿园老师不放心的表现。宝宝发现家长远远地看着自己,又不能回到家长身边,肯定会觉得委屈,哭闹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所以,家长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后,应该愉快地和孩子道别,然后尽快离开,别把自己的不安传递给孩子。

宝宝入园前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很重要


宝宝入园前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很重要

父母在宝宝入园前,对其进行心理分析时很重要哦,看看你的孩子现在是否适合上幼儿园。因此,心态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心态将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顺利、快速的进入到学校学习当中。

1.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园要遵守纪律,宝宝因此不适应。另外,宝宝自理能力较差,而在幼儿园需要宝宝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会让未具备基本生活能力的宝宝感到不安。

2.宝宝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

分开时宝宝会产生失落感,焦虑而不知所措。另外,离开熟悉的家,面对陌生的环境,也会让宝宝产生焦虑。

3.跟不上集体进度。

听不懂老师的话,感觉比别的小朋友差,受到挫折而产生心理压力。而有些宝宝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去幼儿园。

4.人际交往受到挫折。

宝宝渴望友情,但是有时候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也会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

小结:

判断一个宝宝是否该读幼儿园,不能单纯考虑年龄,不是说,一个宝宝到了2岁半或者到了3岁,他(她)就可以读幼儿园了,还要通过心理、自理能力、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等多方面考虑,不要强推还是上幼儿园。

家长要怎样去引导孩子入园


家长要怎样去引导孩子入园

孩子的入学适应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孩子的适应困难,深层的原因则涉及到孩子的气质类型和您的家庭教养方式,其中,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的适应困难有着极大的相关。

孩子当前的适应困难,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先稳住阵脚,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然后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这样,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高素质的科学妈妈,您一定会赢得未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的气质类型与环境适应的关系: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多血质、胆汁质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天赋。

多血质的人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善于交际,在工作,学习中精力充沛而且效率高。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情感兴趣易于变化。胆汁质也比较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反应迅速,行动敏捷,但情绪易激动,性急,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燃烧的热情,常不能自制。此两类人喜欢关注外部世界,与环境保持着良好的交互。研究发现,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前两者则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适应困难。粘液质的人反应比较缓慢而沉着,过于敏感而体验深刻,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这两类人常会出现环境适应困难。

气质有长短,但没有好坏之分。先天的气质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进行提高和完善。家庭教育肩负设计、完善和发展孩子良好个性的任务。发展心理学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奠定一个人的发展基础。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像面团一样,有着很大的可塑性。有人形象地把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比喻成塑造孩子个性的模具,有什么样的模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因此,我个人认为,检讨教养模式,提升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法应该成为您解决当前困惑,着眼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

首先,请您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现状,不能急出问题。不要持有强烈的焦虑,更不要因为急于求成而“用武力解决问题”。那样,不但不会解决问题,相反,可能还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使孩子形成应激障碍,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

其次,我认为您很有必要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着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更高的精神需求。家庭教育要着力培养孩子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孩子终究要独步人生,家长做不了永远的保护伞。

再次,建议您开始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养育并重,育德为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朋友要舍得放手,多鼓励、引导孩子参与一些生活实践。对孩子的要求不要一味地包办代替,有求必应。对孩子的挫折不要马上出手救助。要经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做强者,不怕苦,不畏难。慢慢地,孩子少了过度保护,就会在鼓励中走向自强,适应环境就不会再出现困难。

送孩子入园家长们最应该注意什么(幼儿入园指导)


引言:小宝宝们对于适应幼儿园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适应期,影响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因素有许多种,当然这其中也有来自父母的态度,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长们送孩子进入幼儿之后应该怎么做吧!

一些宝宝到了该入园的年龄,进入幼儿园,则是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宝宝必须建立新的生活习惯,培养与陌生人(小朋友、老师)交往的能力。由于年龄小,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又离开熟悉的家人,孩子会对种种变化心存恐惧,精神紧张,各种不适应的状况会不断出现,具体表现为哭闹、拒食、拒睡,令不少家长手足无措,心疼不已。怎样才能缩短这段"入园焦虑期"呢?入园须知

有些家长送孩子入园,看到孩子哭闹,自己感到非常心痛,孩子在里面哭,大人在外面哭。有的家长早早到了幼儿园,一直陪伴孩子,舍不得离去,"一步三回头"。这些都非常不可取,会使原本已转移注意力或趋于平静的孩子再次产生情绪波动,延长分离焦虑期。这时家长不妨"狠一狠心",尽量快地把孩子交给老师,使孩子尽快对老师产生信赖感,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入园指导

孩子适应新环境需要一定时间,会有一个过程,其长短和孩子的个性、生活环境、成人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不要过于担心。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坚持让孩子入园是让他们缩短适应期的关键,不要因孩子的哭闹或自己的心软而妥协。

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的小孩子们都比较的聪明,他们懂得察言观色,若是父母们都不能够以坦然的态度对待,就很容易将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孩子,但愿家长们都不要拖孩子的后腿!

孩子入园家长面临的心理难关


送宝宝上幼儿园,家长总担心宝宝的心理承受不了。幼儿园对宝宝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减轻宝宝的入园焦虑,家长们都能说出几点注意事项。同时,家长们同样也要面临着入园的心理关,如果把你的焦虑“泄露”给了宝宝,那可是“后患无穷”。

千叮咛——担心老师照顾不周

家长的表现:宝宝刚上幼儿园,家长一百个不放心,每次送宝宝到幼儿园,都反复嘱咐老师看好孩子,该给宝宝吃什么,什么时候喝水,户外活动应该注意什么……面对孩子不舍的哭闹,家长又一再向孩子保证,会很早来接宝宝回家,会带礼物来。

潜台词:几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能照顾得像家里那么好吗?会不会不小心让宝宝受伤了?如果老师忘记提醒宝宝喝水,宝宝不好好吃饭,渴了饿了怎么办?

宝宝的反应:入园一段时间了,小宇仍然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妈妈送他到园里,他都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愿意松开。每天下午妈妈来接时,他都表现得非常高兴,不和老师说再见就迫不及待地要走。

专家进言:小宇妈妈对老师不放心,所以才会左交代右嘱咐,小宇在旁边的感觉是妈妈迫不得已才把自己送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肯定不如妈妈,所以,小宇也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不愿意在幼儿园多呆一会儿。小宇妈妈需要表现出自身对于幼儿园的热爱和信任,多和孩子讨论幼儿园有趣的事情,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不安。

偷偷看——担心孩子没人管

家长的表现:佳佳(化名)妈妈每次把佳佳送到幼儿园后,都不会马上离开,而是躲在幼儿园门口,偷偷看着佳佳,直到看到佳佳停止啼哭才离去。偶尔还会带佳佳在户外游戏区玩半个小时才送到班里去。

潜台词:孩子哭着进园,老师有没有时间哄她?如果没有理她,她会不会一直哭下去?我多陪她一会儿,她是不是就能好一些?

宝宝的反应:尽管佳佳已经入园一个多月了,可每次到幼儿园都会大哭,而且一会儿就跑到门外看看妈妈还在不在,如果不在,会有些失望但不会哭。如果看到妈妈,就会大哭不止。

专家进言: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幼儿园的安全性。如果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是否适应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家长躲在门口偷偷观察宝宝的行为,就是对宝宝和幼儿园老师不放心的表现。宝宝发现家长远远地看着自己,又不能回到家长身边,肯定会觉得委屈,哭闹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所以,家长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后,应该愉快地和孩子道别,然后尽快离开,别把自己的不安传递给孩子。

心太软——怕影响孩子情绪

家长的表现:丹丹(化名)从小体质不好,虽然进入幼儿园两个多月了,可总是请假在家休息。本来好几次丹丹病已经好了,可是妈妈一提去幼儿园,丹丹就开始哭。这一哭,妈妈心就软了:不去就不去吧,反正病也没有好利索,再养养。就这么一直拖着,丹丹两个月的出勤率只有12天。

潜台词:孩子这么小,病刚好,一定不要影响她的情绪。况且幼儿园又不是系统性知识的学习,落下就落下吧。不就是画画、唱歌、做游戏吗?在家陪她一起玩就行了。

宝宝的反应:妈妈的妥协,让丹丹更不愿上幼儿园了。妈妈非要送她去幼儿园的话,她就使劲地哭或者跺脚,要不就说肚子疼。进入幼儿园后,不能很快融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中,总是呆在一边看,很少参与。

专家进言:孩子在初入园时,幼儿园会设置适宜的环境和过渡环节来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舒适和温暖,另外会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包括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艺术创作活动和游戏活动等等。如果担心孩子病后护理的问题,可以建议老师多留意一下,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在幼儿园看到的有趣事情。但是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撒娇而放弃入园,这样无形中会教给孩子逃避去幼儿园的另一个借口。

占玩具——怕孩子受委屈

家长的表现:宇宇(化名)进入幼儿园一个多月了,情绪逐渐变好。有一天,妈妈在幼儿园看到宇宇因为抢一个玩具轿车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了争吵,宇宇被推了一下。妈妈在旁边心疼得要命,以后每次都帮孩子占这个玩具。每天早上催宇宇入园都会说:早点走,我们就能玩到这个玩具了。

潜台词: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委屈,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玩具毕竟有限,如果孩子玩不上,该多失望啊!

宝宝的反应:宇宇每天到幼儿园都很积极,入园后也会占着这个玩具不撒手,其他小朋友想玩,宇宇不给,实在不行就开始哭,然后大声喊着找妈妈。

专家进言:因为家长的默许,孩子霸占玩具的欲望得到了强化,无形中让宝宝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而且家长以玩具为入园的诱饵,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下去,一旦这个玩具对宝宝失去了吸引力,他对幼儿园的兴趣就会下降。在幼儿园,孩子可以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交往,所以家长应该和老师配合,鼓励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感受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