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孩到食品亭说:“请给我一瓶可乐。”售货员问:“是普通可乐,还是要减肥可乐?”这位小孩问:“两者之间有何差别?”售货员说:“普通可乐卖90美分,减肥可乐卖1美元。”小孩说:“请给我一瓶减肥可乐。”然后将1美元放到了柜台上。

接着,另一位小孩来到食品亭说:“来一瓶可乐。”将一元钱放到了柜台上,亭中的售货员给了他一瓶减肥可乐。

问:食品亭的售货员是如何知道这第二个孩子想要减肥可乐的?

2、涨潮

一艘船的绳梯悬挂在船的一侧,正好触及水面,这绳梯为每级梯蹬8英寸,那么当水位上升4英寸时,水下将会有几个梯级?

3、过河

杰克站在河的一侧岸边,他的狗司克拉菲站在河的另一边,杰克大声唤他的狗过来,于是这条狗过了河,跑到了杰克身边,但狗身上却是干的。一滴水也没有,那么,你说这条狗是怎么过的河呢?

4、羊与狼

一条饿狼在一片荒野上发现有一只肥羊被关在了铁笼中。这只羊太肥了。因此,它不能够从笼子的缝隙中出来,而这条狼却很瘦,它能够从笼子的缝隙间挤进去。但它想,如果它吃了这只羊,它就会太肥了,也就不能钻出笼子了。但这条狼必须尽快想出办法来。否则到了明天,羊的主人会带着枪来巡视,那么,这条狼应如何吃掉这只羊而又能逃之夭夭呢?

5、挖土

在一个圆形的、直径为3英尺、深度为9英尺的井内有多少土?(提示:不要做数学运算,只需要动脑子想一想)

答案:

1、第二位小孩将一元钱放到了柜台上,即:两个25美份的钱,五个10美份的(一角)的钱币,如果这个小孩想要普通可乐的话,他应该将两个25美份的钱币和四个10美份的钱币放到柜台上。

2、当水位上升4英尺时,船和绳梯都将随着上升,所以,不会有水漫出梯级的。

3、有两种可能:一是河水封冻结冰了。二是河上有座桥,狗是沿桥过去的。

4、这条瘦狼首先钻入笼子中,将羊咬死,然后将羊撕成碎肉,并将羊肉一块一块的扔出笼子,狼从笼子中钻出来,吃掉这只羊,在羊的主人到来之前逃跑了。

5、一点土也没有。在挖井时已经将土挖出,所以,现在井是空的。

相关知识

音乐与小宝宝


那是为什么?难到体操班、语文班不想早早招揽生意吗?BB通常会在出生后的头六个月,慢慢掌握从头、到颈、到上半身,最后到下半身的活动。这是生长的定律,不用上课,不用特别训练,正常的BB也会自然达标。既然还未能坐起、未能转身,当然没有需要上体操课、Flashcard课。但音乐不同,BB的听力早在他们出生前已经很发达;他们喜欢听爸爸妈妈的声音、他们才几个月大便已经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如喜欢简单的旋律、不喜欢吵耳的Rock‘nRoll、喜欢唱歌声音多于乐器声等。)

其实不用上游戏班,父母都可以在家透过音乐与BB玩游戏。以下是我从ZerotoThree出版的“GettinginTune”里,针对零至九个月BB的部份。希望在这里跟各位父母分享。

1)用音乐建立关系(Bondingwithyourchildthroughmusic)

出生后不久,BB便会认出爸爸妈妈的声音。听到父母的声音,他们会特别安心;所以请不要小跟BB说话与唱歌的时间。那是小孩子跟父母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啊!

如果你有细心留意,不论国籍,当成年人跟BB说话的时候,我们总会提高音调、放轻声量,而且说话的内容通常都很有节奏。BB未必会分辨出那究竟是音乐还是说话;他们就是爱听。

BB很喜欢看着你说话和唱歌,大一点的BB甚至会开始模仿。有时候,看久了,BB会把头拧开。爸爸妈妈,请不要介意,他们不是不喜欢;他们只是刚才太专着看你而变得累了。这时候你可以把他的头贴在你的胸口,听你继续轻轻唱歌说话直到入睡-他们会睡得特别甜因为那感觉就像当天住在妈妈的肚子里那样安全。

当我鼓励父母跟BB唱歌,他们有时会觉得尴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懂唱歌,有的更夸张说怕自己会弄得孩子五音不全。我对他们说,在这个阶段,BB需要的不是一个模仿对象而是一份安全感与归属感-而只有父母的声音才够满足他们。

2)从音乐中学习(Learningthroughmelodiesandmovement)

当我谈婴儿、幼儿的音乐发展,我通常会特意回避用“教育”二字。因为家长对“教育”有特定的期望,所以如果他们看见“幼儿音乐教育”,他们便会立即联想到一些不设实际的假设;比如说他们希望音乐能令孩子聪明些。音乐的好处并不存在一种与其他科目的因果关系;如“因为学音乐,所以幼儿能数数”或“因为学音乐,所以BB的集中力提升了”-这些想法即使来自有学术研究,对我来说都不及一句“因为学音乐,孩子便爱音乐”来得重要。

在幼儿明白语言之前,他们已经记得旋律。如果你在BB睡前给他唱同一首歌,他们会把那旋律和安静联系在一起。他们不需要知道那是首有关星星或绵羊的歌;只要旋律一想起,他们便知道爸爸妈妈想他们怎样(当然他们服从不服从又是另一回事)。这不正是沟通的第一步吗?而教育跟本就是两代间的沟通。

等BB长大一点,这种沟通会渐渐变成双向。你跟他们说话,他们会静静听;当你停顿,他们便会模仿你去“发言”。不要看漏这小小的一步,“turn-taking”是很多幼稚园生还未学会的习惯啊!再大一点,他们会开始一些律动;他们会摇晃身体或坐着用屁股弹弹弹,然后到大肌肉的活动、最后连小肌肉也能参与舞蹈!我们不需要刻意“教”BB怎样拍手、怎样转圈。只要他们有机会多看,很自然地,他们便会开始模仿。所以,爸爸妈妈,请不要觉得害羞!与你的BB尽情跳舞,他们看见自己的父母享受音乐、享受舞蹈,他们怎会不热爱这两种艺术。说到底,BB时期的教育其实来自父母对不同事情的热爱。妈妈爱音乐,BB自然喜欢听歌;爸爸爱远足,BB会喜欢亲近大自然,同样地,妈妈爱shopping、爸爸爱跑马,BB也爱。。。=)

3)用音乐去启发创意(Music-Creativityconnection)

BB的创意,是成年人不能理解的。他们听到音乐,会开始动起来;虽然他们的律动没有特定节奏和拍子,但看他们快乐的样子,我们成年人不得不承认BB真的懂得陶醉于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到他们的小手能够捏东西,他们又会随着音乐响起而摇动手里的小乐器。

从前有家长在上课后紧张地问我:“我的宝宝怎么还不懂得跟这老师做?老师打鼓,他却自己爬开;老师说要安静,他却偏要继续打鼓。怎办?”我通常会笑着回答:“如果一个还未满一岁的BB能够完全跟着老师做,那不是很可怕吗?”我常说,游戏班里的活动,根本是满足成年人的安排。

一堂四十五分钟,先有欢迎歌,再来按摩、接着有快歌跳舞、玩乐器,最后有慢歌时间让BB静下来-这样两百块钱总算没有白花。但我相信每位父母都知道,那种走马看花的速度,与BB的学习速度根本完全不配合。爸爸妈妈,要紧记,无论何时,BB都需要时间去听、去想、去触摸、去记住;赶快地完成打鼓、跳舞、摇铃等活动,觉得多姿多彩的,到头来只有父母。

对我而言,音乐课里最美丽的一刻是当成年人便成旁观者时,BB会在音乐里决定自己表达的方式-有的会爬来爬去、有的会呆着看其他人爬来爬去、有的会咿咿呀呀地叫、有的会抱着爸爸妈妈;艺术的美正在于百花齐放,而创意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耳朵是关不掉的,无论BB选择在听音乐是做什么,只要是安全,便随他们罢!

做一个好脾气的小宝宝


从出生起,孩子就显示出了性格上的差异,有的孩子好哭,哭声高亢;有的孩子哭几声就止;有的孩子哭起来,嘤嘤泣泣,让人生怜……人的确存在着先天的秉性。但要知道,在性格的形成中,后天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3岁前,是培养宝宝形成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此期基础打得好,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豁达、开朗、乐观、随和的人,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做一个好脾气的小宝宝。”平时要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当孩子使性子时,当孩子哭泣时,当孩子做什么事没成功而发急时,你一定要提醒他,好脾气的小宝宝应该怎样做。其实,大人在做事不成功时也会发急的,但是,急对解决问题并无任何帮助。正确的方法是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孩子,我们可以提示他正确的方法,并且可以示范或暗助,让孩子知道,急躁是没用的,想办法才能做成功。

孩子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如果孩子哭闹,我们应该找找孩子哭的原因,因为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地闹的。找到原因后,对孩子提出的合理的要求要给予满足,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要跟他讲明为什么不行。父母在讲清不行后,就一定要态度坚决,使孩子知道,闹是没用的。当然,态度坚决不是说态度生硬。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随自己的情绪而时常变化的,今天心情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答应;明天心情不好,孩子并没有怎么着,就对孩子一通呵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性格乖戾。

宝宝在两岁之后,自我意识会有很大的发展,他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主张强行压制,孩子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犟了,不听话了。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父母如果总是要摆出绝对权威,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自主权”,孩子就会心生不服。因此,要学会尊重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加以肯定或诱导,这对孩子性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应该注意,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父母对他的评价有关,有些父母在孩子闹了一两次后,就对人说,这孩子,特别犟!他呀,怪脾气,跟他爸(妈)似的。孩子就会想,我是一个犟孩子,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我当然也是这样。将自己划入犟的行列之中。如果我们说,这孩子性格好,从来不胡闹,孩子也会自己约束自己“不胡闹”的。角色定位作用,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很大,所以,对孩子要多说赞扬的话,每个孩子都特别看重父母的肯定。

好脾气的小宝宝应该是不固执的,但也不是没主见的。让宝宝“发表意见”,认真听宝宝的想法并加以实施,孩子就会有主见。

好脾气,应表现在能与人友好相处上。在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如果发生争执,父母要注意不能过分偏袒自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学会协调、学会谦让,也学会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孩子在哭,另一个女孩在哄他,旁边站了几个小朋友。我过去问了一下,得知那孩子之所以哭,是因为别的孩子不同她玩了。而那个哄她的孩子平时跟她最好,所以看到她哭就哄她。这说明,孩子们已经自己解决了问题。但正在这时候,那位哭的女孩的母亲来了,质问道:“谁弄哭静静了?”有孩子说:“王珊不跟她玩了,她就哭了。”那位母亲转而对着哄她孩子的小姑娘斥道:“你为什么不同她玩?我们还不同你玩呐!”说着拉着孩子就走了。她身后留下几个撇嘴的孩子。我知道,在短期内,她的孩子不大可能加入小朋友的游戏中,也不大可能获得孩子们的友谊了。所以说,让孩子成为一个好脾气的小宝宝,父母首先要大度、开朗、温和,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小宝宝大嗓门


对父母来说,首先要明白的是,宝宝大声尖叫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

嘟囔的咕咕声,大笑的咯咯声,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多么可爱的调调!这是宝宝最迷人的年纪,好像一朵朵灿烂的小太阳花,每个人都会爱上他们的微笑和纯真。但是突然间,一阵凄厉的叫喊——天哪!那是宝宝发出来的声音吗?

妈妈困惑了。为什么宝宝会发出那样撕心裂肺的喊声?没人会喜欢这种形式的尖叫,它简直是在谋杀人的耳朵。宝宝还那么小,他是怎么了?病了吗?

其实,这是宝宝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语言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为将来的语言表达做准备了,学习发音,学习对语言的理解,最后才是开口说话。

6个月的宝宝,他们会发觉虽然自己的个头小,却能用最大的声音去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尖声叫喊就是一种测试嗓子的最普遍的途径。对他们来说,自己能发出这种奇特的声音是一件相当刺激、相当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去喊叫。如果他们的叫声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下一次,他们的分贝会更高,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尖叫的原因及应对

1、也许尿湿了、饿了、累了、想睡觉了或者受伤了。

当宝宝尖叫的时候,你该看看宝宝身上有没有什么令他不舒服的状况发生:尿布湿透了吗?小手擦伤了吗?或是超过几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了?

2、也许是感觉到寂寞了。

宝宝常用尖叫来要求父母的靠近和爱抚。这时你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忙碌于工作或家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

3、也许是因为情绪的不稳定而显得烦躁不安。

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回应宝宝的感受。你可以拥抱他、抚摸他或对他说话,令他安静下来。

4、也许是不想被长期的关在围栏或婴儿床里。

你可以轻轻地把他和他最喜欢的玩具一起转移到别的地方。对于小宝宝来说,知道你在他身旁,或是一个新鲜有趣的环境都可以让他立刻转移注意力。

小宝宝的尖叫或许不像其他行为那样惹人爱怜,那该怎样减低它的发生率呢?你可以从这一刻起,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对任何人,尤其是对宝宝说话的时候,不要大声叫喊。我们相信,当宝宝的词汇量有所增加的时候,他就不会再用尖叫来刺激人们的耳膜了。

尖叫的益处

其一,宝宝在利用它锻炼自己的发音系统。就像小鸟初试啼声一般,宝宝会觉得自己竟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真是太有意思了!兴趣是学习发声的基础。

其二,这是宝宝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反馈,它能让父母了解宝宝的意愿,并予以相应地满足。尖叫能使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产生良性地互动,是加强亲情链钮的重要环节。

如何引导性格软弱的小宝宝


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等是性格软弱宝宝最突出的表现。在性格形成时期,宝宝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帮助、引导。 

一、让宝宝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宝宝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宝宝百依百顺,不让宝宝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宝宝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宝宝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二、让宝宝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宝宝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宝宝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宝宝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三、尊重宝宝,不当众揭宝宝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宝宝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宝宝的短,会损伤宝宝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宝宝的弱点。

四、让宝宝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宝宝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宝宝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宝宝到一些视野、空间开旷的地带,鼓励宝宝放声宣泄。

宝宝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没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学前期又是宝宝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父母一定要正确地对待宝宝的软弱的特点,对症下药,帮助宝宝形成一种良好的性格特征,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