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长阶梯四大能力项详细介绍”,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成长阶梯对宝宝能力的测试和指导分成四大项:身体运动与控制、探索与操作、语言和社会适应。对这四大能力项的简单介绍如下:1、身体运动与控制指大肌肉的运动能力、身体灵活性、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包括抬头、翻身、支撑身体、坐、爬、站立、蹲、走、扔、举、跳等动作。身体运动与控制能力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岁以前,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项能力发展优秀的孩子能够很方便的探索周围环境、去找小朋友玩,进而促进精细动作、认知、社会交往和独立性的发展。研究表明,身体运动与控制能力强的孩子认知、语言、社交、克服困难的能力、自信心都比这方面能力弱的孩子表现出很大优势。 2、探索与操作包括与探索和操作分不开的两方面能力:一是手部小肌肉精细动作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双手配合、手眼、手口等协调能力,包括抓、握、捏、倒、舀、剪、拧、穿、敲、撕、插等动作;二是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俗话说:心灵才能手巧,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出大脑精确支配、指挥的能力。通过双手,孩子能接触、探索、了解并控制环境及事物,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日后学习、思考的基础。探索与操作能力优秀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解决问题、写字、演奏乐器等方面,比这项能力弱的孩子有明显优势,也会更加自信和独立。

3、语言包括感受、理解、表达语句的过程,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智力的核心之一,孩子掌握了语言,就能通过与成人的交往增进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语言能力优秀的孩子能够精确理解语句的意义、模仿听到的声音、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还能帮助训练大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4、社会适应指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作出反应和适应的能力。包括个人独立能力、与他人的交往能力、生活能力等,以及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情绪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孩子将来能否发展出良好的个性、积极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的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事业成就,都与幼儿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密切相关。

相关推荐

成长阶梯专家团队介绍


成长阶梯专家团队介绍梁志燊中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早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蒙台梭利教育专家、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儿童早期学习模式实践的研究》、《新型学习模式亲子园实践研究》、《蒙特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科研课题》;担任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课题组副组长;十五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幼儿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指导组专家。著有《现代学前教育》、《幼儿综合训练丛书》、《幼儿人格培养》、《亿童婴幼教室》、《哈佛多元智能丛书》、《快乐亲子园》等著作。

高成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脑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言语听觉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顾问。1983年至今获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和卫生部走向世界科研奖。《婴幼儿脑潜能开发亲子互动保健ABC》主编。

冯国强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临床医学、康复训练、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及育儿指导工作10余年。现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脑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医福康之家首席育儿指导专家顾问。在症状鉴别、疾病预防家庭指导,高危儿干预指导,亲子关系指导等方面颇有研究。

梁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历任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训部主任助理、语训部主任、办公室主任、教育培训处处长。现为副研究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兼任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第一副主编、世界聋与重听教育协会董事会会员,主要从事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研究工作。

姜维静中国老教授协会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原北京《学前教育》杂志主编、编审。

贾秀兰中教高级教师;全国劳模;原任解放军总后五一幼儿园园长。

幼儿早教:宝宝成长的四大心理需要


许多父母也不掌握孩子在成长阶段中的心理状态,不清楚她们想要哪些的心理满足。据医生介绍,小宝宝在成长阶段中有四大心理需要喔。幼儿

一、必须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必须父母的爱,仅有被爱孩子才会出现归属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儿女求爱时,除开使孩子感受到被爱的考虑以外,也使孩子了解因任何而被爱,进而学得是是非非意识。幼儿

二、必须归属感。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是没法信任他人的,对别人不信任则没法与人创建友情,将会会使其变成自以为是的人。孩子假如没有安全感和信心,会使他害怕无拘无束地探寻周边环境,学习培训新的事情,他的心态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也会遭受负面影响。

三、必须标准。

标准对孩子而言就好像一栋房子的墙面,它给日常生活一个界线及深度广度。仅有当孩子了解什么叫能够 希望的事,他才会感觉舒服自得。因此标准是归属感的来源于,标准的创建能够 给孩子出示随意成才的次序感。幼儿

四、新的学习方法。

幼儿当代儿童发展基础理论觉得少年儿童是成才中的个人,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是其生理层面的完善再加后天性学习方法而产生的。从出世起,少年儿童务必有紧密结合其能力的学习培训机遇以学习培训新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发展趋势出一切正常的智能化、語言、人际交往方法、心态体会、表述能力和人格特质。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开发宝宝的学习能力最好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

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四大技巧面对宝宝坏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宝宝会生气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有些宝宝表达的方式比较温和、有的比较强烈。爸妈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将满载的情绪,找到合宜的出口。你懂得如何正确“对付”你的野蛮宝宝吗?千万不要自己先变成野蛮爸妈啰!

宝宝的坏情绪从哪来?

你了解宝宝的情绪发展吗?

人都有情绪,宝宝有情绪当然也是正常的。对宝宝来说,情绪、语言、生理需求都在发展中,三者也交错影响宝宝与人的反应和表现。想知道宝宝的坏情绪从哪里来,就要先了解宝宝的情绪发展的过程。3个月大时,宝宝就开始有情绪,其中以开心和愤怒最常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频率和持续度日益增加。1岁半左右,宝宝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便发展完备,加上心智和动作发展愈发成熟,情绪表现也就更加强烈。

宝宝为什么会有坏情绪?

宝宝在半岁之前,情绪反应和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息息相关。然而,随着身体机能的发展,半岁以后的宝宝,支配自我行动的需求也开始不断增加,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会感到失落和愤怒。刚开始,因为能力上的限制,负面情绪会随注意力的转移而很快就消失。到宝宝九个月大左右,情况就会有些改变。这时,宝宝会因不顺意而发脾气,并会对着大人用敲东西甚至打人的方式表达愤怒。宝宝从1岁半开始自我意识增加,处于发展自主性的阶段,开始有自主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能力又不足,表达能力又有限,还不知如何处理情绪,所以透过行为表达他的受挫折和不满,反应和方式都是很直接的。

坏情绪是因宝宝有话要说!

可言心理咨商所主任梁仲怡表示,由于三岁前的宝宝都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想发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人我概念还不清楚,是宝宝发脾气最主要的原因。而情绪表达能力有限,动作比语言发展快,则是造成宝宝用“野蛮”的行为来表达情绪的因素。咬人、打人、不讲理……种种反应,其实宝宝都是在表达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在告诉爹地妈咪“我有话要说”喔!所以爸妈反而要在这时候多给予宝宝关心和同理。

4大技巧面对宝宝坏情绪

1)给予宝宝适当的规范,心平气和的制止

三岁以前的宝宝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从小爸妈就要制止并建立适应的规范,避免日后养成习惯。例如:当宝宝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然后说:“不准”。每次宝宝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能够肢体和语言一致果断的表示:“不准”,宝宝天生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梁仲怡表示,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立即制止,甚至暂时将宝贝抱离战场。但记得要心平气和,为宝宝做一次高EQ的示范。

2)同理与接受宝宝负向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坏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珲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梁仲怡提出,爸妈可先带开、抱抱安抚孩子,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孩子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焉;而当孩子有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很着急,亲子之间就容易杠上。

3)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梁仲怡说如果是两个宝宝的冲突,孩子情绪起伏很快,应同理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语词来跟他说,例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例如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4)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如果小宝宝懂的语汇少,可以教导一些缓兵之计与动作,譬如摇头表示拒绝,或赶快拿着玩具离开;但2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尽量鼓励他使用简单语言表达,像是:“我的”、“轮流”或“你等一下”、“我还想玩”等,端视宝宝的语言能力而定。由于小宝宝的表达和理解都比较简略,约3岁左右才能彼此沟通,彼此还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忙答腔。

爹地妈咪不野蛮的修养功课

预留准备时间,避免自己发脾气

不知道爸妈有没有以下类似经验:催了老天要宝宝收玩具、准备穿鞋出门,他还是没有收,一直在玩他的小火车?时间急迫了,爸妈忍不住一把抓起宝宝的小火车,却换得宝宝当场飙泪大哭,还躺在地上耍赖,忍着性子弯身拉他时还乱挥拳闹脾气,这时候爸妈的耐心也用尽了,谁来当和事佬呢?谁来同理宝宝的情绪?太紧迫的时间总是容易造成双方压力,所以爸妈可以预留时间,把这些需要和宝宝沟通磨蹭的时间都算进去,也避免自己发脾气。

此外,梁仲怡还强调,大人忍不住一把抓起宝宝的玩具,这对宝宝来说是无形的暴力,建议可以跟宝宝说明确的时间,时间一到,清楚的告诉他现在就是要收玩具,而他是要自己收还是一起收,让宝宝选择,不要用急迫的态度对待宝宝。

不过度宠爱,也避免使用暴力带来反效果

有些宝宝蛮横不讲理,是因为宝宝在成长阶段本来就比较自我中心,但是现在孩子生得少,家长又太过宠爱,宝宝霸道是想当然尔的结果。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宝宝适定的规范和标准,太宠爱宝宝,只是害了宝宝又害了自己,还赔上未来良好的亲子关系。

此外,梁仲怡建议,尽量不以打宝宝来解决问题,而是给予规范。她强调,很多时候其实是大人要学习和调整,会打孩子,也许是自己很无力,觉得没有办法管好宝宝的时候。所以可以想想自己订的规则清不清楚?坚持度够不够?符不符合宝宝的能力?然后尽量和宝宝讲理。可以采用禁止他或拿走他的权利,暂停、罚站的方式来规范他。因为宝宝被打通常只是惊到、痛过就忘,无法达到管教效果。如果要打,轻轻的打,而且一定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被打。否则宝宝在被打中只会学习到:没办法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暴力,反而变得更加野蛮。

提供正向环境,给宝宝EQ好榜样

梁仲怡指出,成长环境带给宝宝的影响最大,满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爱的环境,让他有被爱的感觉,就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比较稳定。而且宝宝透过模仿学习如何面对情绪,如果家长情绪化,宝宝也会情绪化,所以父母亲本身情绪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如何给予宝宝一个正向积极的环境,让他学会情绪管理呢?有以下几个建议:

1帮助宝宝成功、不怕犯错,建立自信心:

宝宝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时易产生挫折感,其实就算是他只穿好一双裤子也可以赞美他,帮助宝宝制造很多的成功机会。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宝宝做错没有关系,可以重来。爹地妈咪要知道宝宝能力到哪里,也鼓励他尝试,就算没有成功也给予他尝试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宝宝,挫折容忍度也比较高。

2容许宝宝表达他的情绪

让宝宝可以哭、也可以生气,而不是不能有这样情绪,应该是在他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什么是别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对身体不好;而生气的时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达。

3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冲突解决方式:

平常可以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来模拟冲突发生的情况,让定宝练习;而看绘本上解决冲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过这些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学会同理他人。

了解宝宝气质,给予正确的期望

梁仲怡也说明:所谓比较凶的宝宝,其实是气质较活泼、动作激烈一点、反应强度高、活动量大、声音大一点、容易兴奋、情绪反应比较快、坚持也高的宝宝,所以也容易闯祸。这些宝宝的特质,都是一体两面,例如坚持高度的宝宝可能比较霸道不讲理,但是长大后学习坚持度反而比较好。所以她强调: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宝宝的特性,不是像别人家安静、说话小声的就是乖宝宝。对于“比较凶”的宝宝,限制不能给的太多。每个孩子不同,这样的宝宝需要发泄,要给他更多更大的空间,不能禁止太多,给他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满足他的情绪和生理需要。

其实宝宝都不是故意找麻烦,爹地妈咪要接纳宝宝原本的样子,也需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盲点和弱点,检视自己对宝宝的期望是否合理。接纳宝宝的特质,顺着他的需要去满足他,加以适当的引导,而非改变他的气质来符合自己的期望。家长要适时放下自己的期待,不合理的期望,只会为双方带来更多挫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