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长阶梯:爱学习也爱劳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的健康不能是单方面的,智力开发大脑发育很重要,同时有个强健的体魄也很重要。放眼望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重智商轻锻炼。这样下去,孩子的生长发育将会不协调。

爱学习也要爱运动

虎头虎脑的毛毛今年上小学了。起初,对终于成了一名小学生,毛毛很是兴奋,可是过了2个月,他就跟妈妈说:“还是做幼儿园小朋友好,上学太累了!”妈妈也发现,上学之后,毛毛天天睡得都很早,但早上还是不愿意起床。老师说,下午上课毛毛有时没精打采的,注意力不太集中。

别看上课坐着不动,学习也是个“力气活儿”。上学后,孩子的作息时间改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学习密度增大了,如果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孩子很容易疲劳,就会出现入学不适应的状况,而强健的身体素质犹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家长要从小时候就培养孩子爱运动的好习惯。

关于运动锻炼的3个“不等式”

多数家长都认为运动锻炼对孩子很重要,但是对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不够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误区。有3个观念上的“不等式”家长需要掌握:

1.不生病≠身体素质好

现在孩子的饮食营养状况、家庭的卫生条件和家长的生活照顾都比较好,所以孩子不经常生病,但是不生病不等于身体素质好,因为好的身体素质需要多个指标都合格,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这5个方面。因此,家长不要只看孩子不生病,长得很结实,还要看孩子有没有力气,运动速度快不快,抗疲劳的耐力怎么样,转换动作是否灵敏,关节的运动幅度怎么样,等等,这样全面考查孩子的身体素质,你就会明白孩子仅仅吃好,随便做点运动,是不够的,他的身体素质不容易得到全面提升。

2.喜欢活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强

小孩子都好动,不喜欢活动的孩子是很让人担忧的;但是喜欢活动不等于孩子的基本活动能力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密切相关,包括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支撑、负重、搬运、涉水等。这些基本活动能力要求孩子全面参与日常生活活动才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所以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丰富、全面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的各种体能都有锻炼的机会。

3.自发运动≠有运动锻炼的习惯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小时候很勤快,爱活动,什么事情都愿意自己做,现在长大开始变懒了,变小了。实际上,这说明孩子正处于运动锻炼的关键转折点。

孩子的运动习惯有一个由自发性到自主性的发展过程。自发性是孩子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对运动的自然需要。3岁的孩子处于动作发展迅速增长时期,受这种生命成长内在动力的驱使,孩子总想自己多运动、多动手,这样才能满足机体生长的需要。就像有些十几岁的孩子非得出去打打球、做一些剧烈运动释放一下能量才浑身舒服一样。等孩子过了这个时期以后,他就开始变得“懒惰”起来,很多事情自己会做也不愿意做,这就预示着孩子运动锻炼的发展将要进入自主性。但是,自发性是自然到来的,自主性则需要培养和教育,所以,孩子要养成运动锻炼的好习惯,不能只具备生理基础,还要有相应的心理基础,主要指对运动锻炼的积极情绪、兴趣与好奇,以及运动锻炼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同伴关系及社会性满足,这样运动锻炼才会真正孩子的需要与动力,进而养成好习惯。

养成好习惯的几个关键点

运动量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现状,选择合适的运动量。运动量太小,身体锻炼的效果不大;运动量过大,身体健康会受到不良影响。开始运动的时候,可以运动量小一些,慢慢把握孩子的体能特点,日后逐渐增加。

运动项目

幼儿运动以身体练习为主,诸如爬、跑、跳、投、压、郊游、拍球、跳绳、骑车、游泳、体操等项目。不同项目可以产生不同的锻炼效果,要以孩子的生理特点为基础,身体素质哪方面欠缺就多练哪方面——

增加力量→跳、投等;

提高速度→跑步、骑车等;

增强耐力→游泳、郊游、跳绳等;

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跳舞、荡秋千、拍球等;

提高柔韧性→体操、按压等。

要由少到多、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逐步增加锻炼项目,并兼顾孩子身体的全面锻炼,多种项目结合进行。

游戏化

若是把运动锻炼当成单调的技能训练,像运动员那样枯燥、严肃,根本调动不了孩子的积极性。运动锻炼游戏化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他才会跟家长积极配合。

家长不妨常常编一些情境和故事,让孩子放松地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例如跑步,事先在路对面放点玩具,然后父母可以编故事:“你愿意当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吗?在路的那头有好多大萝卜,咱们一起比赛抢萝卜,看谁先抢到大萝卜。跑喽——”家长跟孩子一起跑,跑到对面再转回来,孩子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再玩其他运动游戏。带孩子到一些休闲娱乐场合玩那些大型器械也是促进孩子运动的好办法,但要注意安全保护。

生活化

很多运动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例如走步、晨跑、上下楼梯,每天做一定时间的家务劳动等。除了身体大肌肉运动,还要进行手指等小肌肉运动,例如着色、画画、穿珠、手工、堆积木、拼装模型等。生活中很多事情放手让孩子尝试,例如扣扣子、系鞋带、用钥匙开锁、收拾玩具等等,都是锻炼的好机会。

激将法

孩子都有获得成就感的需要,可用激将法激发孩子进步。例如,蒙蒙现在拍皮球能连续拍6个了,妈妈希望他能连续拍7个,妈妈故意说:“蒙蒙,妈妈猜你拍不到5个!”蒙蒙不服气,结果拍了7个,妈妈接着再与孩子猜,如此激励他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家园合作

模仿和竞争是促进孩子学习的重要手段,运动锻炼也是一样。幼儿园的体育活动项目是同龄孩子都应该达到的标准,但是因为孩子的体质差异、运动兴趣和技能的差异,孩子达标的时间早晚也有差异。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孩子体育运动的水平,在哪个项目上比较薄弱,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锻炼方案,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小编点评:孩子的健康快乐是所有家长的心愿,那么,在重智力开发的基本上,家长们一定不能忽视身体上的锻炼。记得我小时候,所有学校的墙上都会有几个大字,德智体美劳!而父辈们更是会利用课余时间去下田劳动。那我们的孩子,也决不能成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小生”。

延伸阅读

适当的刺激让肚皮里的宝宝也爱学习


何时开始对宝宝进行教育,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观点认为在怀孕期间就应进行适当的教育,不同的意见则认为过早进行教育对宝宝的压力太大。无论教育界的争论结果如何,现在的年轻妈妈们都已意识到了胎教的重要性,的确,宝宝学习的时间可以提前到孕期。

胎儿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混沌一团,而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在妈妈的腹中,胎儿可以听到和感觉到运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家恩舍妮笛卡斯伯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新生儿能分辨出妈妈与众不同的声音,他更喜欢听到妈妈的说话声,而不喜欢陌生人的声音。尤其喜欢妈妈低沉的声音,因为那样的声音听起来特别亲切,就像他们在母腹中通过羊水听到的妈妈的声音一样,这时的新生儿还不适应清晰正常的声音。

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宝宝在胎儿时期就热切地渴望学习,只要你适当地进行胎教,宝宝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前依斯特曼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多拉德谢特勒做了一个著名的胎教实验。

在长达14年之久的研究中,谢特勒研究了怀孕期间听古典音乐如何对儿童智力产生影响。一组胎儿从怀孕5个月一直到出生,每天听特定的古典音乐两次,每次5分钟,而另一组胎儿不接受音乐刺激。孩子出生后,谢特勒每隔一两周就去拜访实验中两个组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这种访问一直持续了10年。谢特勒发现音乐胎教组儿童比无音乐胎教组的儿童提前3-6个月开始说话。他们有更多的音乐天赋,学习也更好。谢特勒认为胎教对儿童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认知力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然后,也有的专家批评胎教和对婴儿过早进行刺激的现象,怀疑那样是否压力过大或是否有用。父母应仔细观察孩子,不要让刺激的时间过长或使孩子的负担过重。当孩子明显不感兴趣或感到劳累时,你就该考虑一下了,看看是不是因为你给的任务太难或不够有趣的原因造成的。

成长阶梯专家团队介绍


成长阶梯专家团队介绍梁志燊中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早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蒙台梭利教育专家、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儿童早期学习模式实践的研究》、《新型学习模式亲子园实践研究》、《蒙特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科研课题》;担任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课题组副组长;十五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幼儿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指导组专家。著有《现代学前教育》、《幼儿综合训练丛书》、《幼儿人格培养》、《亿童婴幼教室》、《哈佛多元智能丛书》、《快乐亲子园》等著作。

高成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脑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言语听觉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顾问。1983年至今获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和卫生部走向世界科研奖。《婴幼儿脑潜能开发亲子互动保健ABC》主编。

冯国强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临床医学、康复训练、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及育儿指导工作10余年。现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脑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医福康之家首席育儿指导专家顾问。在症状鉴别、疾病预防家庭指导,高危儿干预指导,亲子关系指导等方面颇有研究。

梁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历任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训部主任助理、语训部主任、办公室主任、教育培训处处长。现为副研究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兼任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第一副主编、世界聋与重听教育协会董事会会员,主要从事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研究工作。

姜维静中国老教授协会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原北京《学前教育》杂志主编、编审。

贾秀兰中教高级教师;全国劳模;原任解放军总后五一幼儿园园长。

成长阶梯亲子课程详细介绍


成长阶梯的课程主要根据两大理论设计而成,分别是关键期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关键期理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加恰当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而这个时期主要是0-6岁,尤其是3岁之前。

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是有效的教育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目标只有在最近发展区中才会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的。如果教育目标低于已经达到的水平,那么教育不仅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反而可能导致孩子的厌烦情绪;如果教育目标过高,远远超过孩子可能达到的水平,则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教育结果肯定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且还会产生无能感和自卑心理。

成长阶梯的亲子课程由:关键期影片+养育建议+亲子游戏 组成。其中关键期系列影片,系统的展示了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视觉发育、语言、阅读、认知、亲子依恋、执拗等关键期的精华内容。这些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关键期,从而实施最科学、恰当的教育,让宝宝在关键期中得到最佳发展。

养育建议,根据测试结果为父母在教育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荐的亲子游戏,是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孩子所处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内设计游戏活动,以帮助孩子得到最有效的教育引导。

成长阶梯背景,理念,定位,特点


成长阶梯背景、理念、定位、特点:

背景

成长阶梯所用的测试、指导建议和游戏活动由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脑潜能开发委员会和

联合开发,是中国摇篮工程项目脑潜能开发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把这些对家庭早教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内容移植到网络上,希望能造福更多家庭。

定位、特点

成长阶梯是面向0-3岁父母的网络早教产品。这里提供的早教内容是个性化的:定期让父母做测试题,从而确定宝宝的发展现状,然后根据这个测试结果给出一套包括宝宝能力发展指导建议、关键期指导和亲子游戏的教育方案,我们称之为亲子课程。

理念

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

成长阶梯尊崇最重要的理念为: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教育父母一定要参与;认为让孩子自主、快乐的在玩中学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早期教育必须从0岁开始,其重点是促进孩子在各种能力关键期时能得到最佳发展。

成长阶梯要传递给每位家长的并不仅仅是几次亲子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家长通过育儿实践领悟科学育儿的理念,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