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接孩子回家路上的“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 你呀!”“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 其为“亲子交流”。

回家路上亲子交流十分重要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记者日前在市区某幼儿园作了一番小调查,结果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 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 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一位庞爷爷告诉记者:“外孙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负责接送。”谈及接孩子离园时的交流,庞爷爷说:“还真没想那么多,就是下意识地问他吃 了什么,有没有吃饱啊等,要么就是问他学了什么,老师教的儿歌会不会背啊之类的问题。”旁边的一位孙奶奶则告诉记者:“我孙女上大班了,她独立性很强,也 很聪明,每天都会向我展示她学到的新本领,所以我每天就会问她,老师教了什么,学会了没有。”

[老师建议]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南京市级机关幼儿园的王莉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 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王莉老师表示,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 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 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 园生活。

王莉老师还提醒道,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个案推荐]

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

女儿:依依,小班;

家长:杨妈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当依依的妈妈有一天这样问时,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妈妈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妈 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 妈妈表扬了她。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回家路上,和孩子聊什么?(上)


回家路上,和宝宝聊什么?

宝宝,告诉妈妈想妈妈了吗?今天哭没哭啊?

宝宝,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师有没有训你啊?

宝宝,今天学什么了,老师教什么了?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的这样一番问话。或许,您很在意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和睡眠;或许,您很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受委屈;或许,您很注重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本领;也或许,您急匆匆拉着孩子的手往家赶,根本无暇顾及他对幼儿园以外的这个世界好奇而欣喜的眼神。

那么,请您放慢脚步,放宽心态,放远眼光,原来,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我们可以有这么多发现,有这么多收获……

回家的路像个大课堂

宝宝:郭元杰家长:郭立江

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通过观察路上各类汽车的外观来判断车的种类和名称。有的车外观近似,我会让孩子通过观察车前灯的形状(比如索纳塔前车灯为圆型、伊兰特前车灯为长条型)进行区分。只有通过细微的观察才能让孩子初步了解两个事物之间是如何区别开来的。孩子对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撒水车、扫地车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就会对她讲这些车的功能和用途。

有时候在路上我还教孩子识别车牌上的数字、字母,锻炼她识别的能力与速度,培养她的记忆力。比如我说一个车型及车牌上的数字、字母后,让她也说一个,就像比赛一样,有时候我故意说得没她快,她就特别有成就感。

有时候我也教孩子背唐诗,简单的加减法,认识路边商店牌子上的汉字。教她背唐诗的时候,我念一句,她念一句,有时她也会抢着全背下来,很有意思。对于加减法,我会利用路边现有的实物情景增加她对数字的兴趣,比如我让她观察一只黑狗几条腿,再加一只白狗几条腿等等。

通过每天接孩子在路上的日积月累,孩子对车辆的种类、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相关数字及一些字母,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还记住了部分唐诗与汉字,进步真是不小!我觉得这回家的路上就像一个生动的大课堂,作为家长应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多了解一些我们身边的事物,多掌握一些生活中相关的知识,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从细碎平常中体味人生

宝宝:杨亦辰家长:杨政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在客观上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过去相对少一些了。再加上我们的工作也很忙,家务事也多,所以和孩子的交流就显得更珍贵。作为父母,我希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和他分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如接他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由于我们家离幼儿园较远,路上的时间相对较长,同时这段路程相对比较封闭,干扰比较少,孩子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所以这段时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

像所有的小男孩一样,我的小孩对汽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和回家的路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车,这也成为很多问题的来源。“为什么汽车比自行车开得快?”“汽车的发动机在什么地方呢?”“汽车的轮胎坏了怎么办呢?”“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多少钱才可以买汽车呀?”

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我有时能答出来,有时却说不确切,我就如实地告诉孩子,并且和他一起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面对孩子不停的提问,我有时也会因为急匆匆往家赶而忽略他,厌烦他,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能够控制自己,让自己耐心地倾听,鼓励他,赞赏他。

北京的交通非常拥堵,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孩子遵守社会秩序的好机会。让孩子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即使没车也要等到绿灯指示,带着孩子走人行横道,走过街天桥,遇到不对的行为就给孩子指出来,让他明确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绝对不允许的。而且还要引导孩子懂得谦让别人,不要和别人拥挤、争抢。

在回家的这段路上,遇到的都是细碎平常的事情,但只要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他就能从中慢慢体会出人生的道理。

回家路上,和孩子聊什么?(下)

亲子互动妙用七重要一分钟


亲子互动妙用七重要一分钟

一分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父母,如果用活、用精、用妙了“一分钟”,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1、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2、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倾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3、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识,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慧。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4、一分钟矫正

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5、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6、一分钟赞美

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孩子的身上总会有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7、一分钟参与

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打探宝宝幼儿园回家总哭闹


我家宝宝今年刚三岁,这个学期幼儿园开学没几天,夜里他做梦老是大哭,要安抚很久才能平静下来,我担心他是不是在幼儿园里碰到什么事情了,问他,他又说不上来。

问题来了:我家宝宝今年刚三岁,这个学期幼儿园开学没几天,夜里他做梦老是大哭,要安抚很久才能平静下来,我担心他是不是在幼儿园里碰到什么事情了,问他,他又说不上来。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一切正常。可我总是放不下心来。你能不能给支支着,让我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辣妈支招:你的宝宝才三岁,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要让他完整告诉你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确实是个苛求。常有一些妈妈跟我抱 怨,问宝宝,幼儿园老师有没有骂他,宝宝说骂了,一会儿再问他,是不是没骂,他又说没骂。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确实还分不清想象和事实,极易受成人所提 问题的误导。这样提问,是找不出真相的。各国法律在采纳幼儿证言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也正是考虑到幼儿在表达上的局限。

那到底该怎样从孩子嘴里套出真相呢?儿童心理学家有个很好使的法门:游戏。你可以跟他玩一个模拟幼儿园上课的游戏,让他扮老师,你来扮宝宝。模 仿是宝宝的天性,等他渐渐“入戏”后,就会自然而然模仿幼儿园老师上课的姿态、说出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我认识一个妈妈,她的宝宝在玩这个游戏时,冲她嚷 嚷:“不要再动,再动把小手剪掉”,她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宝宝经常在梦里哭。

当然,举这个例子,不是说你家宝宝也会是这种情况,没准他就是刚开学,还不太适应幼儿园里的节奏。

幼儿园的宝宝学习重点在哪?


幼儿园中传授给幼儿的知识都是粗浅的,但是面很广,包括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方面的常识初步的数学知识等。那孩子在幼儿园又当把什么作为重点来进行吸收呢?有关社会生活方面,主要是教幼儿认识自己和别人,认识日常生活用品,附近的环境和主要建筑,认识周围成人的劳动,有关国家政治生活的常识。

有关自然常识方面,主要是教幼儿认识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懂得有关安全,卫生的常识及常见的交通规则,知道日常生活中浅近的科学常识和物理现象,认识常见的水,陆,空交通工具。

有关数学的初步知识方面,主要是教幼儿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低,宽容,深浅,轻重等,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空间,认识10以内的数,学会10以内数的加减。

有关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简单知识,主要让幼儿知道怎样唱歌,画图等。

向幼儿传授知识时,教师应注意所传授的知识要具体,有顺序,具有科学性,教育性。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直接感知开始的,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所以,传授给幼儿的知识要具体,要以感性的东西为主,但不能杂乱无章。教学时要注意知识的顺序性,即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顺序化的知识有利于幼儿形成条理性的思维,在各界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为今后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知识的科学性是指传授给幼儿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可靠的,要为幼儿今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知识的教育性是指传授给幼儿的知识要健康,使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操,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向幼儿传授知识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地区季节的特点以及班级幼儿的基础。

节后入园十不问 轻松爱上幼儿园


春节过后幼儿可能遭遇各种不适,还不太会表达的宝贝只能用歇斯底里的哭闹来宣泄情绪,这让爸妈既心疼不已又手足无措。

看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委屈的小表情,你是不是总忍不住想问,“宝贝,是不是受欺负了?”“今天表现好不好啊”……其实,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暗示,并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今天,小编请爸爸妈妈们一起分享《十不问》,家长们做到这些,保证孩子节后轻松度过入园期。

不要问: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经常会问“今天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温馨小贴士:“欺负“这个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缺少和同龄幼儿交往的经验,经常会发生冲突。孩子之间会有一些磨合,会有争执,但不会记仇,还是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不要问:今天哭了吗?

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哭闹的厉害,“狠心”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回到家家长们忍不住要问,“今天又哭了吗?”

温馨小贴士:入园前,孩子对于集体生活感到陌生,所以孩子会用哭闹等一些方式来抗拒。但其实爸爸妈妈们离开之后,宝贝们表现都非常好,丰富的集体活动占据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逐渐帮孩子适应分离焦虑。当妈妈问“今天哭了吗?”的时候,孩子会马上表现出委屈甚至哭闹。妈妈的话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着“只要哭闹妈妈就会心软”,这样孩子就更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所以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正面积极面对,可以表扬孩子:“今天只哭了一小会儿,妈妈相信你明天会更好的!”

不要问: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们还不适应,经常会有委屈不高兴的表现,孩子不会表达,家长往往会有各种猜测,会自然而然的想问,“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温馨小贴士:对于新建立的集体环境,有新的规则,老师会在孩子适应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完成常规的培养。家长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很容易成为孩子各种事情的借口,或者会让孩子有负担,缺乏自信,应该鼓励孩子多和老师交流,而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名热情的听众。

不要问:你今天表现好不好呀?

孩子刚入园,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很好奇,同时又担心孩子调皮,总喜欢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好不好?”“乖不乖?”

温馨小贴士:往往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比较笼统,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们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表现如何,经常对家长的回答就是“表现好”“乖”。家长可以多去关心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了?”,这样才会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具体的引导。

不要问: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

“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也是爸爸妈妈们经常问宝贝的问题。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入园,对于老师和小朋友都是陌生的,从认识到成为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都不同,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来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伙伴,不妨换种提问的方式:“今天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或是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下班上的趣事,让孩子对好朋友逐渐的形成概念,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期待。

不要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

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总愿意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了吗?”“你学会老师今天教的儿歌了吗?”

温馨小贴士:这么小的孩子,要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太难了!不要去挑战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不要给孩子压力,以免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不要问:老师喜欢你吗?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

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不仅会担心孩子适应的如何,同时也会担心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经常会通过孩子的嘴来了解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

温馨小贴士: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对“喜欢”的概念还不太懂,又怎么辨别呢?这其实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幼儿园的老师会认真对待爱护每一个孩子,家长要给予充分信任,才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不要问: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呀?吃饱了吗?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担心孩子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且没有良好的独立进餐能力,就会经常问孩子“你在幼儿园吃饱了吗?”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入园,情绪肯定不好,必然影响食欲。老师会逐渐的帮助孩子独立,适应新的集体生活,也会细心观察孩子,更会适当的帮助孩子进食,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

不要问: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孩子上幼儿园,家长的焦虑往往不低于孩子,当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家长就急于问孩子“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开始上学,对学校的一切大多带有敌视情绪,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宝宝的回答是负面的,那对他上学的情绪肯定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以幼儿园正面的知识,帮助孩子提早接受和适应幼儿园生活。

不要问:你喜欢哪个老师呀?哪个老师带你玩了?

孩子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第一次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家人的照顾,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孩子能否喜欢老师,对老师产生依恋关系。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入园时,因为幼儿园的人和物取代了自己的家人,孩子对幼儿园所有的事物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如果家长一直强调她喜欢哪个老师,那就是暗示她要更多的跟喜欢的老师在一起,孩子就不愿和其他的老师接触。

幼儿园男女同厕还是分厕?


【案例】:

“为什么班上有的小朋友有小鸡鸡,而我没有?他们都站着尿尿,我为什么要蹲着?”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很认真地问她的妈妈,妈妈不知该如何回答。该妈妈说,她女儿去幼儿园后不久,有一段时间回来时总是吵着要站着尿尿,有好几次,由于站着尿尿,结果把裤子尿湿了一大片。

类似的尴尬事件还有很多,到底是不是幼儿园里“男女同厕”惹的祸呢?

大部分幼儿园实行“男女同厕”

教育部门颁布的《幼儿教育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文件中,均没有对男女分厕问题做出明确要求,《幼儿园建设标准》也只是要求每个班具备盥洗室,而没有说一定要分开男女。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的早期性教育问题,对于幼儿园要不要实行男女分厕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正方:“男女分厕”是早期性教育的第一步

【案例】:

“我才不愿意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上厕所呢,好难为情的,要不等他们出来了我再进去上,要不我就回家去上。”在一所幼儿园上大班的小影噘着嘴对其妈妈说。

【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对性别问题很敏感,在幼儿园实行男女分厕是非常有必要的。有许多国家在幼儿性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如英国政府让5岁的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性教育课程,鼓励他们讨论性知识;瑞典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性教育内容和体系;日本在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进行性教育。

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事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儿童性成熟的年龄已不好控制,性早熟已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它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性,使性不再神秘,对于减少因好奇而发生的性犯罪或因无知而带来的身心伤害,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反方:刻意强调性别可能会适得其反

【案例】:

“小孩子对性别差异有所意识,但是处于非常朦胧的状态。如果人为地突然将厕所分开,反而会引发孩子们的好奇,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位正在幼儿园外等着接孩子的张女士说。

【分析】:

幼儿园是否要实行男女分厕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前提要看是集体入厕还是单个入厕。对于儿童性别进行刻意的区分,反而容易导致孩子们对性更加敏感。对于幼儿性教育的问题,了解比防范要更重要,要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但并不一定就要放到课堂上去。

专家意见

性教育并非要隔离

幼儿园男女厕不分是中国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性别规范也建立得很好,并没有因为在幼儿园就乱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自然会有性别意识,没有必要硬将幼儿园男女厕分开。

性教育并非要隔离,3-6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人分为男、女,为以后的性教育打下基础。到小学时根据孩子的好奇心告诉他们相关知识。告诉他们男、女生没有等级高低之分。不要让孩子感觉性的恐怖、神秘。不要骗孩子,而要作为科学知识来讲。

幼儿间“熟视无睹”有益健康

有条件的幼儿园男女分厕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他们建立起性别意识,减少孩子的疑问。如果无条件,男女同厕对他们也无伤害。

孩子对男女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看到男女差别,就如同看到眼睛和耳朵的差别一样。越隐蔽,不让他们看到,越容易产生好奇心。幼儿阶段让他们“熟视无睹”地看到男女差异对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健康的,隔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神秘感或其他联想。

女孩学男孩如厕方式只是好奇,她自己会发现这样不方便,会尿裤子,家长可以告诉她女孩不是这样尿尿。呵斥、开玩笑或者鼓励都是不对的。没有必要上升到性的层面。

【小编总结】:

学龄前的孩子还没有清晰的性别意识,但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外界刺激较多。如电视、网络、图书,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厕所不分开,孩子有可能在这个场所有窥视、触摸等行为。如果家长缺乏引导,将来有可能会造成心理阴影。

但即使厕所分开,也不能避免孩子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正确引导,要告诉孩子爱惜、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孩子的身体。如果孩子提出问题,不要回避,而要让他们知道男女不同是正常的,这是早期性教育的一部分。

十绝招让宝宝轻松入幼儿园


孩子刚刚入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会出现许多新的话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五要”和“五忌”,供广大家长参考。

“五要”是

要“走路回家”

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要“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五忌”是

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三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四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