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孩子幼教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困惑:都说学龄前儿童越小学习外语,可能忘记得越快,到了真正上学的时候,外语还是得重新拾起,这势必就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宝宝6岁前不可不知的秘密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6岁前的宝宝学习外语的能力比其母亲要强大几十倍。马里兰大学的德凯教授研究发现,6岁前脑部的学习区能力最强。大脑神经纤维覆盖了一层由脂肪和蛋白质构成的保护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保护膜加快了信号经过大脑的速度,也限制了产生新连接的能力。因此,人一过6岁,毫不费力地掌握一门新语言的能力就开始下降。

还有学者做了功能性核磁共振脑造影的研究,发现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时间越相近,脑部处理两种语言的区域就越靠近,甚至部分重叠。越早让儿童接触双语,孩子内在的语言学习机会就会越早接受两种不同的语言刺激。因此母语的学习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对立。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英语与汉语的差异,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它与其他知识(如数学、历史)有较大的差异。学习外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冒险,比如害羞、胆怯、焦虑等心理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与成年人相比较,儿童的心理副作用较小,他们敢于开口,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和语言环境中去,越早学习越容易没有压力。

6岁前是孩子接触并学习英文的好时机,6岁前都是语音学习敏感期,这个时候学习外语也顺应宝宝天生的自然学习法。

爸爸妈妈英语差怎么办?

有一些家长在给孩子学习英语时会有这样的困惑,我自己英语说得结结巴巴,怎么教育孩子?如何给孩子带去一个良好的外语环境?

其实,3岁左右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提供早期英语经验对今后掌握英语有较大影响。此时父母不懂英语也没关系,就是让幼儿进行早期的无意识的英语学习。关键是在孩子的生活中给出英语刺激,比如每天放两三次英语磁带,每次5分钟即可。早上起床穿衣服时可以把录音机打开;平时孩子玩耍搭积木时,可以作为背景声音;晚上给孩子洗擦时也顺便播放。

要注意,这种方法是无意识学习,即不管幼儿是否在听都照计划例行公事,父母不要企图引导儿童注意听录音,也不要求幼儿跟着发音。当然,如果能自己录英语磁带效果会更好。这种方法对三岁以上的儿童都可以采用,每周保持4天以上,长期坚持。

学过的都忘了怎么办?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里花了不少财力物力给予良好的幼教环境,双语教育也曾一度让家长非常欣喜自己的孩子已经掌握不少英文单词和能够讲简单的英语句子;然而,一段时间后,再让孩子认知时却完全不认识了,曾经学过的单词句子并没有真正植入大脑,上学以后所有外语知识还得重新学起。这就会让家长们觉得泄气,原来孩子曾经得流利英文都只是假象而已。

其实,英语学习对幼儿今后在学校的学习肯定是有帮助的,勤奋的家长也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忘记知识是因为缺乏不间断的练习和必要的语言环境,那么就不妨每天给孩子创造一个固定的EnglishTime。家长可以在家规定一个定期的英语时间,或者每天和孩子说上一会儿英语,每天的练习会大大提高孩子的信心。

当然,创造语言环境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比较生动的还可以用英语讲故事给他们听。孩子都会对故事感兴趣,只要跟孩子说:以后睡觉前妈妈给你讲英语故事哦。相信他们一定会高兴地蹦上床。背单词是痛苦的,但若能在故事中将单词生动形象地解释给他们听,英语词汇就会直接与实物及意义联系起来。孩子们也会用英语直接进行思维,省去语言转换的过程。

相关知识

孩子撒谎到底该不该严肃对待


我家宝宝两岁了,最近半年来想吃东西却很少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种种借口,比如“我不想吃西红柿”“妈妈想吃西红柿吗”等等,来暗示她自己想吃。最近越来越多地以他人的名义要东西。比如昨天晚上,宝宝想吃瓜子,可是嫌自己剥太麻烦,于是跑来找我说:“姐姐想吃瓜子,你给她剥。”姐姐正在看电视,我问姐姐:是你说想吃瓜子吗?姐姐说她没说过。回头再看宝宝,她居然毫无愧色。我给她们剥瓜子,宝宝一个劲往自己嘴里塞。我问:你不是说姐姐要吃吗?宝宝这才想起来,捏了一颗给姐姐。

我有两个疑问:(1)她这种公然地通过骗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该不该管?虽然曾反复告诉她想吃什么就自己说,但是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如果不管,会不会导致以后撒谎成性。(2)知道她撒谎,我去找当事人揭发她的骗人行为,妥不妥当?她好像没什么反应呢。

答一个彻底地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是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被置于爱的环境,他就不会注意爱的问题,他就会把他所有的精力和注意都投入到对世界的探索上。如果他周围的环境使他感觉到恐惧和害怕,他又不能肯定他所依附的对象能不计代价地去关怀他,他就会去取悦对方;当他不相信自己的需要能够被满足,就会被迫想出其他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能力还无法想出让成人喜欢和欣赏的办法,有时候想出来的办法是让成人感觉到厌恶的,而成人的厌恶无论怎样隐藏都会被孩子感觉到,孩子就变得更加地萎缩和玩心计。所以一旦出现孩子在基本生活方面都要用玩心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成人就要反思自己,看看自己在内心中是否抱着一个仆人的心态,在任何时候都心甘情愿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如果家庭成员经常朝孩子发泄不良情绪,或者以反向的方式向孩子表达爱,如用呵斥和逗弄的方式向孩子表达成人的爱,以及成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冷战,吵架和打架,都会使孩子把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而变得畏畏缩缩,生怕自己的行为惹怒了家长。孩子已经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如果成人为了孩子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就等于苍天派孩子来带给这个家庭幸福和谐的生活。如果成人不愿意为了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将来家庭的苦难会因为孩子没有养育好的原因而加重。所以当一个家庭有了一个宝宝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努力地为了宝宝而解决成人间的问题。案例中的孩子不是撒谎,而是环境有不利因素,迫使孩子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希望家长能够反思自己。

温馨提醒

家长安定下来反思自己: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时,是不是内心总是平和而幸福的?是不是总是在怀着喜悦的心情欣赏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要找出原因,解决自己的问题。

家长好好地感受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普遍被阳光照耀着,在心灵深处有哪一个角落是阳光照不进去的,那个地方是不是让自己痛苦的地方,然后找到那是什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反思一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不是非常和谐;如果不和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论解决这些不和谐有多么困难,都要集合矛盾的双方来一起消除这个不和谐的因素。

以上三个问题如果都获得了解决,孩子就不会用案例中出现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及时改变孩子,让孩子有个好未来。

家长该不该让宝宝学珠心算?


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珠心算的培训机构,他们告诉父母:学习珠心算不但可以培养宝宝的心算能力,还可以促进宝宝情商发展,即提高宝宝的自制力、注意力等,还能促进宝宝智力的发展。如果你亲眼见过前面描述的那种场景,也许你也会怦然心动,想让自己的宝宝也那样聪明。那么,该不该让宝宝学珠心算呢?让我们先来分享一些妈妈的经历,再作判断吧。

赞成派

同样的题量,一半的时间

我女儿现在已经一年级了。学习珠心算是从幼儿园中班开始的,并一直坚持到了大班的下学期。通过了8级全国考试。从女儿现在的情况来看,珠心算给女儿带来的最显著的效果就是数学的口算题做起来易如反掌。同样的题量,女儿用的时间比别的同学要少一半左右的时间,并因此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心。另外,我感觉就是她的手脑的协调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宝宝,比如能够快速反应出脑子里面得到的答案,而别的小朋友需要有一个延迟的时间。

反对派

没必要在幼儿园学珠心算

我儿子正在经受珠心算的折磨!我们认为宝宝应该自由发展,因此没有过早地教他加减法。但没想到他们从中班开始就要求必须学珠心算。天啊!他连加减法概念都没有建立,居然要学什么要加三,退五去二进一!儿子原来很喜欢上幼儿园,现在一学珠心算,连厌学情绪都出来了。也有学得很好的,一问,全是在家里加班加点训练的!我真想问问那些家长和老师,有这个必要吗?幼儿园中班的教学大纲里写得明明白白,中班下半学年,才教10以内的减法啊!

也许从这些妈妈谈及的感受中你已经有了对珠心算的态度,如果还是觉得当局者迷,那就再看看下面专家的意见。

专家点评:

珠心算是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流派,到现在还存在,必然有它合理的地方。小宝宝学了珠心算以后,计算的确会加快。珠心算在具体和抽象间借助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工具算盘作为桥梁,就是把抽象的数和算盘上的珠子联系起来。算盘上面的1个珠子代表下面的5个珠子,上面的2个珠子合起来就是10,这有助于宝宝理解数量关系。

学习珠心算对于锻炼手指和大脑会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算得快对宝宝自信心的提高有好处。但是珠心算对宝宝智力的开发到底有多大作用,国内研究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珠心算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宝宝的数学智慧,在哪个年龄开始学更合适,也有待研究。

珠心算的学习效果如果单单停留在计算快上,那么从对宝宝的作用上来说,我认为不值,还不如让宝宝多玩。因为现在有了计算机等许多计算工具。

珠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它应该在社会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不是每个宝宝都要去学,这又是一个问题。

也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些更细致的问题:珠心算怎样教、怎样学,才能让宝宝有兴趣、有收益?该让宝宝学到什么程度?从多大开始学好?我的宝宝适不适合学?

学习珠心算可能很辛苦,但如果宝宝高兴,辛苦对于他来说也是乐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护宝宝的兴趣,如果使宝宝失去了对数学,甚至对学校和学习的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

专家剖析亲子班到底该不该上


一般情况下亲子班通常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个年龄段孩子在身体和心智方面的发育进程,辅助以适当的引导。另一种是设计某些专项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孩子到底需不需要上亲子班呢?先听听下面几位妈妈是怎么说的——支持方

提高综合能力

我的宝宝17个月了,从1岁开始上亲子班。因为我是一个人带宝宝,参加亲子班可以让他接触更多的人、事、物,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亲子班是根据宝宝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提高宝宝的动作发育、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另外,亲子教育是和家长一起游戏学习,无形中加强了亲子关系,让宝宝在一个温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进步。

孩子上亲子班后,慢慢学会了和大家一起游戏,知道了在接过别人递过来的物品时说“谢谢”,语言能力和胆识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以后我会继续让他参加。

为入园做准备

我打算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报个亲子班,因为宝宝现在的人际圈子非常小,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社会经验。让宝宝参加幼儿园亲子班,宝宝会在轻松的状态下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作息时间,感受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活动的集体生活,从而为正式入园做好充分准备。

亲子班通常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个年龄段孩子在身体和心智方面的发育进程,辅助以适当的引导。另一种是设计某些专项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孩子到底需不需要上亲子班呢?先听听下面几位妈妈是怎么说的——支持方

我的宝宝17个月了,从1岁开始上亲子班。因为我是一个人带宝宝,参加亲子班可以让他接触更多的人、事、物,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亲子班是根据宝宝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提高宝宝的动作发育、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另外,亲子教育是和家长一起游戏学习,无形中加强了亲子关系,让宝宝在一个温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进步。

孩子上亲子班后,慢慢学会了和大家一起游戏,知道了在接过别人递过来的物品时说“谢谢”,语言能力和胆识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以后我会继续让他参加。

为入园做准备

我打算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报个亲子班,因为宝宝现在的人际圈子非常小,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社会经验。让宝宝参加幼儿园亲子班,宝宝会在轻松的状态下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作息时间,感受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活动的集体生活,从而为正式入园做好充分准备。

专家观点

上不上亲子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如果孩子愿意上,家长也有时间,不勉为其难就行。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上了,自己即使困难很大也勉强让孩子上。这样不仅家长累,美好的初衷也因此而变了味。

要抱着平和的心态看待亲子班,不要期望过高,认为孩子上了亲子班就一定要比不上的孩子表现突出。很多东西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能短期内就看到明显效果,也不是一周一次的亲子班就能达到目的,更多的还是需要父母平日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细数宝宝六岁前17个重要敏感期


教你捕捉0-6岁宝宝的敏感期

一次在餐厅吃饭,邻桌是个三口之家,父母带了一个大约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刚一入座,就听到孩子着急地说着:我的餐具呢?我的餐具呢?父母忙着点菜,没人在意孩子的话。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把自己卷到餐厅的落地窗帘里不断地转来转去。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也经历过。只是你可能跟这对父母一样,不会敏感地感到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出现,也不是只有你的孩子才有的表现,而是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比如,上面这个孩子一上来就急着要餐具。他要餐具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使环境有个完整的感觉——他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他想和大人一样,有一副自己的餐具;在窗帘里不断地转来转去表明他还处在空间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

在孩子生命的前6年,是由许多的敏感期组成的。在此,我们逐一梳理一下3-6岁的学龄前孩子,每一年会有哪些典型敏感期。

1.第一反抗期

宝宝的父母在一起交流、大倒‘苦水“的时候,最后常常会形成一个让他们一致头疼的问题:孩子特任性!特不讲理!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常常是只有按着他自己的意愿重新再来一次时,他们才会罢休。这时的孩子,好像总是完全没有理由的胡闹,对成人的所有干涉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和不满,让我们经常感到简直不可理喻。

这时,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的话,一场“战争”就在所难免了。实际上,这是孩子处在“第一反抗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敏感期呢?这时的孩子是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孩子这时是想完全按着自己的意愿来支配他们的生活和周围所有的人和事。这个时候的孩子,自然会表现出非常的自我,什么事情都要按着他的意愿来做,借以来证明自己使用自我的力量。而使用自我就成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其他的事情就无暇顾及了。

2.诅咒的敏感期

“臭屁股蛋”、“屎巴巴”、“打死你”、“把你踢死去”,这些听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辞,总是出自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嘴里。因为孩子在这时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喜欢说。

3.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从对完整性的审美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这个发展的过程使孩子在审美上有了更大的范围。第一反抗期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着手一起走来。

三到四岁,这是一个在成人眼里不可理喻的年龄。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长怀里摔倒了,但是谁抱他都不肯起来,他会一直哭着,到楼上找到平时经常带他的老师,再把老师带到他刚才摔倒的地方,重新摔倒一次,让这位老师把他抱起来。这时,他的哭声才会停住。对此你能理解吗?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所表现出的,正是强烈的使用自我的意识。

4.打听出生敏感期

孩子往往在这个时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并且一遍又一遍地问。

成人的回答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因为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个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如果你的孩子到了这个敏感期,我建议家长们认真地拿出百科全书,将生命形成的全部过程科学地讲给孩子听。

5.人际关系敏感期

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6.婚姻敏感期

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后,孩子便真正展开了婚姻的敏感期。最早的时候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成人。一直到5岁左右,他们才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比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等等。总之,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7.审美敏感期

审美是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起浓厚兴趣。

孩子到了审美敏感期时总是喜欢化妆。当然,在成人眼里这些“妆”化得很离谱,但是这些女孩子们总是热情不减,并且总在所有人面前走来走去展示,直到得到你的夸奖之后,她们才会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开,转身又会到别的老师面前展示。除了化妆,女孩子还喜欢漂亮的裙子和鞋子,并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和打扮。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成人的肯定。此时,我们无需对美做任何评判。

8.身份确认敏感期

“我是警察”、“我是霸王龙”、“我是小锡兵”、“我是白雪公主”。孩子们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身份。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开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在幼儿园里,经常有穿着白雪公主服装的小朋友,你必须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应你。孩子在这个身份确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开始透过自己的偶像来表达自己。

9.性别敏感期

大概4岁时的孩子最重视的就是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间,他们一定要跟着去,原因是想观察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和认识来自于观察,成人在给孩子解释时,态度必须客观和科学,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最好的工具了。

10.数学概念敏感期

孩子到了4岁多时,总是喜欢问:这是几个,现在是几点,有几个人?这是因为孩子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逻辑,他们只是能够将数名、数字、数量配上对。这是孩子数学智能的最初发展,而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百科详解:【幼儿敏感期】

11.认字敏感期

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符号,我们的方法是给孩子一些文字卡片,让孩子把动作和看到的文字配合起来去学习文字。在这个阶段,孩子只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是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也达不到书写。孩子也会对自己熟悉的某些文字感兴趣,比如他们会发现自己名字里的字在别的地方出现。

12.绘画和音乐敏感期

这是人生来俱有的智能。绘画是孩子最会使用的一种语言,他们从涂鸦开始一直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整个的过程都是一种自然的展现。而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了听觉的发展,一岁多的孩子就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音乐是人类的语言,孩子天生就具有最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在这个敏感期的发展上,我们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环境就可以帮助孩子的发展了。

13.延续婚姻敏感期

5岁以后的这个敏感期是前一个婚姻敏感期的延续。

这个时候的孩子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并且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婚姻规则,比如只要相爱的人才能结婚等。

14.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

孩子0~6岁的发展是一个人宏观发展的微观缩影,到了6岁他们就开始积极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比如选举班长,实现自我管理,监督上课的时候谁没有进教室,吃饭前谁没有洗手,哪个孩子没有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这些都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事情。

15.认识符号、书写符号的敏感期

孩子对认识符号、书写符号(文字、拼音、偏旁部首)产生兴趣。我们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特别强调使用实物教学,也就是用孩子认识的事物来认识相关的文字,比如孩子喜欢的食品、玩具等,把文字制作成字卡让孩子和实际的物品配对,这样,孩子就能够避免用记忆去死记硬背文字了。而让孩子通过实物配合文字的形式来学习,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将抽象的符号和现实的实物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就会有意义了。同样的道理,孩子在书写符号之前,一定要先触摸符号。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在毕业之前,就能够掌握符号的书写了。

16.数学逻辑的敏感期

数学逻辑的敏感期和数学概念的敏感期是有区别的。孩子们在完成了对数字、数名、数量的认识之后,开始对数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比如通过蒙特梭利的数学教具让孩子学习加减乘除法,这种方法学习的是数学的逻辑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17.动植物、科学实验、收集敏感期

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比我们想象得要强烈的多,孩子在六岁前,总是能保持好学、好奇的品质。

以上这样年龄段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所以敏感期在出现的时间上会有一些差别,这是正常的。

在整个的童年时期,有的敏感期出现后就过去了,而有些敏感期是一直伴随着孩子的发展的。这些敏感期就称为“螺旋状的敏感期”。所谓螺旋状,是指在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会出现,比如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自我认识、婚姻等等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在每一个年龄段又会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如绘画的敏感期,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够涂鸦了,到了3岁左右可以画出一个大体的形象,然后开始喜欢使用色彩,到了5岁左右是最突出的阶段,时常有大量的作品,等到了6岁左右时,有的孩子就能画简单的连环画了。再如,孩子的身体大动作的发展就带有明显的空间发展特征,从爬到走,从走到跑,从单腿跳到双腿跳,从垒高到攀爬,孩子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大动作发展的阶段,这不但使他们的身体认识了空间,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心理空间即安全感。

人类的童年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组成,而这些敏感期的特征又是如此的鲜明,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本质,让我们(父母、老师)可以观察到充满秘密的人类的童年,并通过这些去了解和帮助生命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