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能力准备
2019-12-30 入学能力准备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 入学准备关键能力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
导语:学龄前也就是0-3岁时,是培养宝宝们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宝宝不合群并不可怕,但要意识到:或许通过家长的帮助,宝宝可以改善自己的交际能力,可以交到朋友。那么如何来打造我们的社交宝宝呢?这里倒是有三条锦囊妙计。
妙计一:多向幼儿园老师要情报通过和老师的交谈,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如果宝宝的老师认为他确实在学校不合群,那么,试着向老师建议:是不是能让宝宝在学习或是课外游戏时间,和其他小朋友结成对子,有意识得多安排他们一起活动。游戏是培养宝宝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手段,父母要多鼓励自己的宝宝参加游戏活动,让宝宝走进别的小朋友中间去玩。通过游戏,帮助宝宝逐步摆脱自我中心,融入到群体之中。
妙计二:邀请宝宝的朋友来家做客一旦宝宝有了朋友,哪怕只是一个,马上邀请他到家里来玩。趁着这个机会可以教宝宝学习待客,学习帮助别人,学习分享玩具。如果宝宝将好吃的食品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会大大激发宝宝与同伴长期友好相处的愿望。同时,父母还可以在家里开辟出一个游乐场,让宝宝和他的小朋友一起在里面玩。要注意的是: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宝宝的反应和心情,一旦他们发生摩擦、发脾气开始吵闹时,父母要给予制止和正确的引导,告诉宝宝在交友中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妙计三:给宝宝做好个好榜样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宝宝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里,家长应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宝宝也可以学习一些待人接物、交流合作的交际技能。有了父母良好的榜样,宝宝也会依样画葫芦,也会学着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的同伴。比如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在全家人去超市时,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有的父母认为宝宝还小,没有自己的思想,事事都为宝宝拿主意,做决定,其实不然。父母一定要尊重宝宝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从小就感觉到被尊重,这样,他自然而然会学着尊重他人,而这恰恰是交朋友的前提条件。
相关知识
玩耍,培养宝宝社交能力
有一年的春节,我们全家回新西兰奶奶家度假。北半球的隆冬,恰值南半球的盛夏,孩子们每天在户外奔跑游玩。一天下午,我们来到一处儿童游乐场,我的两个孩子和他们的朋友都去玩一种叫作“飞狐”的器械。那里已经聚集了五六个孩子,从两三岁到四五岁都有。那天好像是其中一个孩子的生日,他们的妈妈们带着蛋糕小吃饮料,举行一个小小的野餐会。这群孩子自发地组织起来,排队轮流登上“飞狐”飞驰下去,再荡回来。每个孩子都自觉地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再上去玩儿,玩儿过一次之后把“飞狐”拉回起始点,交给下一个孩子。
“飞狐”实在是太好玩了,一名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玩过一次之后,把住“飞狐”不交出去,还要趁机再玩一次。这时他的朋友们一拥而上,有的抓住“飞狐”手把,有的抱住他,大家纷纷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我们需要轮流,否则对大家不公平,请你下来,呆一会儿就又轮到你了。”在朋友的请求、说理和簇拥之下,那个“犯规”的小朋友乖乖地松了手,排到队伍最后边。
这些孩子的妈妈们,远远地坐在公园安置的木头桌子和长凳上,边喝咖啡边聊天,并不关注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我当时想,如果换到中国来,家长们恐怕会虎视眈眈地盯着孩子,亦步亦趋地跟着孩子,一旦出现任何矛盾和冲突,家长们一个箭步冲上前,评判、裁夺、批评、指正,“让着他!别打架!你怎么这么霸道!”诸如此类让孩子糊涂的指令脱口而出。
对于儿童来说,自由地玩耍,从来都是一项具有社会交往意义的活动。即便孩子独自玩耍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从社交经验中提取角色和象征符号,来进行活动。玩耍的内容和主题永远和孩子的社交与文化背景紧密关联,孩子们在玩耍当中,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自发建立规则,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相信孩子的智慧,放手让孩子自由地玩耍,让他们在玩耍中认知并建立规则,开发社会交往的能力,在矛盾和冲突当中,学会协调伙伴之间的关系,形成团体合作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的确,当我们放手让孩子跟小伙伴自由交往时,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机会,来觉察他人的感知与理解力,并且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这种时刻,如果他们希望玩耍继续进行,就必须学会商议、妥协和变通。
一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她正在院子里和要好的朋友林林荡秋千,林林去卫生间,托付我女儿帮助她看管秋千。这时另外一个小朋友过来要玩儿,我女儿对她说,“这是林林先拿到的秋千,她去卫生间了。”林林过来的时候,我女儿问她,“毛毛要玩儿秋千,你同意吗?”林林摇摇头,我女儿转脸对毛毛说,“她不同意,请你等待,好吧?”
看到这一幕,我感慨万千:即便成年人,恐怕也很难做到如此思路清晰、有理有礼有力吧?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应该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
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您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也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现代父母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完好的家。所以,父母们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引导孩子购物
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如何提升宝宝社交能力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提升宝宝社交能力》,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宝宝社交能力的培养在早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他人互动,宝宝能够培养出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并在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作为早教师,需要关注并积极引导宝宝的社交发展。以下是提升宝宝社交能力的一些建议。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宝宝社交能力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友好互动和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是宝宝社交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为宝宝创造一个温馨、安全和激励的家庭环境,鼓励家人之间的亲密互动,为宝宝提供正面的社交模式。
亲子互动是培养宝宝社交能力的关键。通过亲子游戏和互动,宝宝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拥有耐心等重要的社交技能。可以经常与宝宝进行亲子游戏,如模仿游戏、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等,从中培养宝宝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巧。
另外,外部社交环境的引入也对宝宝社交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带宝宝参加各种适龄儿童活动,如婴儿游泳课、亲子阅读会和儿童美术班等,能够为宝宝提供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宝宝可以结识新朋友,学习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享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宝宝主动与其他孩子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友谊。
通过让宝宝参与家庭和社区的义工活动,也可以提高宝宝的社交能力。当宝宝参与公益活动时,他们不仅能够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还能够培养感恩之心,学会关心他人和积极参与社会。可以带宝宝参观敬老院、动物保护机构等,并让他们参与一些适合的义工活动,从中培养宝宝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技能。
合理引导宝宝在使用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方面具备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虽然现代科技带来了便利和娱乐,但滥用电子产品对宝宝的社交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可以限制宝宝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鼓励他们与家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并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与他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沟通和互动。
亲子早教网小编认为,提升宝宝社交能力需要家庭、亲子、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积极引导和培养。以早教师的心态,应该注重宝宝的社交发展,为他们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并引导他们通过互动游戏、参与活动、义工体验等方式,全面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只有在一个积极、友好的社交环境中,宝宝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社交能力?
宝宝出生后,就在不断地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为了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和自我帮助的技巧,宝宝需要许多帮助和指导。当宝宝学会走路后,你可以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培养他良好的习惯,例如让他协助你摆桌子、扫扫地。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他会逐渐懂得责任与义务,懂得尊敬他人及他人的劳动成果。良好行为举止的习惯是生理成熟和重复训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宝宝表现出良好行为前,你应该反复地对他进行言传身教。最终,只要跟他说一两遍,他就可以回忆并再现学过的良好行为。
家长应该教育宝宝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告诉宝宝哪些行为会被社会接受。父母应给宝宝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并尝试建立友谊。同情是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够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种情感。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同情心。例如,当你的宝宝还是婴儿时,他在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时也会哭。当然。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随发展阶段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早期儿童来说,他会为其他人的疼痛而感到痛苦。所以,他会试图去主动帮助他人,此时他们普遍的反应是寻找自己的妈妈,并让妈妈去帮忙。2-3岁的宝宝,开始认识到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是与他没有联系的另一个人。到4、5岁时,宝宝会开始出现一种另外一种同情心,例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家长的责骂,他会为小朋友感到困窘,也能感受到朋友所经历的痛苦。通过让宝宝了解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你可以帮助宝宝发展同情心。在解决问题和危机的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作用。在给宝宝提供可依赖、可预知并充满爱意的环境的同时,也为宝宝发展信任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宝宝会在信任感的基础上,学习建立牢固的友谊。当然,也不要忘记告诉宝宝潜在的危险,比如应该怎样对待陌生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