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形成于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微博而造成的心理创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豪华的居室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父母就不应该仅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动都决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观地讲,抚养人对被抚养者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是怎么来的?就可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譬如,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上网影响了学习,被妈妈训斥后居然选择了自杀。这位母亲后悔不迭,但她不知道,孩子的这种选择,并不是因为此次的管教,而在于她以往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由于母亲的一贯宠爱,使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判断:既然你如此爱我,现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应我,否则我就用死来回应你。这一错误是谁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在孩子3-5岁时就应该找机会给孩子一次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当然,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三、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曾有一位父亲,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长大了的儿子一身坏毛病,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专家,居然拍出10万元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10万元!”当时曾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不可推缷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抚养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所以,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就读的学校将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是一种严重的认识偏差。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成功者,或被人们敬佩与记住的人,一定具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责任感、同情心、博爱、自尊,等等。所以,父母不要为孩子的学习能力弱而训斥甚至羞辱孩子,而应该细心观察自己孩子的特长,帮助其找出优于其他人的能力,使其建立自信和自尊,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性格培养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因为任何人的成就都离不开社会活动,所以要教会孩子责任、博爱、合作、付出。

五、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由于孩子的弱小,由于孩子需要引导,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长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却不快乐,许多孩子虽获得高学历却以自杀了却一切。每当此时,痛不欲生的父母都会问:“这是为了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懂得自尊?又怎么会懂得尊重别人?我们给予孩子生命、满足孩子成长中所需的物质要求……但必须明白,“被给予者”也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也需要被尊重,需要理解和平等沟通。

六、改变孩子须先改变大人。

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首先反思自己,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许多家长都会急切地让孩子去见心理医生或专家,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有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应该先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过程,父母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这都是作为父母的成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男孩在接触网络后略有些“成瘾”,先后用作业本写了数本网络日记。家长发现后,不仅责骂了孩子,而且一古脑儿地烧掉了网络日记。孩子当时似乎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也表示不再去网吧,但在第二天却自杀了……这个案例说明,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有耐心、爱心,去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帮助他们化解苦恼。

相关阅读

视子如生的家教理念


6月14日下午,长安中心小学家长学堂本学期第二场活动如期举行,该校关工委主任麦穗蕃,就“父母如何当孩子的好老师”的话题,和现场的200多名家长进行了聊天式研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畅谈了对教育孩子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他的“视子如生”的家教理念,使现场的家长产生了共鸣。

麦穗蕃同志出生于我镇咸西社区,今年70多岁,196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分配在广州市,历任中学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84年调任深圳电视台编辑室副主任。退休后,继续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担任咸西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心小学关工委主任,由于成绩突出,今年初被评为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他认为,当一名好教师,要达到“爱生如子”的境界;当一名好父母,就要达到“视子如生”的境界。不能认为孩子是自己所生,一切都得听自己的,如有不从,就拳脚相见,缺乏教育的耐心。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改变简单粗暴的方法,就像老师对待学生那样,多教育、少打骂,否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麦穗蕃老师用自己经历过的案例,与家长们分享了他从教几十年和自己的家教经验。他说,要成为一名好父母、好老师,就要做到,一要关心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受到危险的威胁,让孩子学会遇到危险时,该如何正确处置;二要有正确的言行。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应该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三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即使父母和家长,也不可能不犯错误,问题是犯了错误后的态度和行动,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改正错误,这才是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四要有善意的谎言。家长教育孩子和教师教育学生是一样的,有时善意的谎言,比立刻告诉学生真相的教育作用还要大。

最后,黄大红副校长对本次家长学堂活动进行了小结。他特别欣赏麦穗蕃老师有关“视子如生”的家教理念,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新微博《中美父母观的不同》: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第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限责任;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全部包下来。

我的早教理念(二)


一是育儿理论的深刻理解上,育儿理论是否被装扮的过于“神秘”。比如蒙氏,目前很些早教或幼教机构言必称“我们是蒙氏的,我们有专门的蒙氏教室”……,但有几个蒙氏教具或拥有几个蒙氏证书并不代表着汲取到了蒙氏理论的核心。蒙氏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接近“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因为蒙氏教育最强调的就是一切从孩子出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自由地成长,把成长的权利交给孩子,把观察、思考、实践、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而教养人则是仔细地观察孩子,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孩子成长,所谓的“观察他,关注他,帮助他,鼓励他,等待他”,给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蒙氏教育中教具操作并不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一个蒙氏机构仅仅是扔几个木头教具给孩子摆弄,那它一定是个“蒙事儿”的机构。蒙氏非常尊重孩子,特别是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求。蒙氏的教具是蒙氏的精华,但不是他的核心。只重教具操作而忽视孩子内心需求其实与应试教育是一会事。蒙氏是一种教养的态度,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生命与心灵。而如果有自称蒙氏的教养机构并没有吃透理论的精髓,而用教具堆砌起来的一间蒙氏教室(甚至教具都沾满灰尘)来标注自己是蒙氏的,那么对蒙氏理论就是亵渎,而且,如果孩子真的接触这样的蒙氏教育,进蒙氏教室按教具操作法体现的关怀孩子的原则来体会,出蒙氏教室则被另一番对待,那么这样的孩子则慢慢会感受到在某些环境下得心应手,在某些环境下无所适从。

由此,好象学习早教的方法走了一个圈又走回了“顺其自然”的老路,但绝对不是浪费时间,越正确的理论越是普遍的真理,越是普遍的真理就往往越朴素,我们这些早教妈妈们探讨到目前的结论是,蒙氏体现的是一种从生命之初开始的对人的关怀,一种在幼儿教育上的人文主义,自然主义。而我们做妈妈的心灵,已经升华到了另一个自觉的境界。这是亲爱的宝贝通过早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另外,虽然这些理论都被冠以国外教育家的名字,但并不代表着全是舶来品。我们的民间育儿方法里有许多很好的教育方法,是和尊重孩子这个本质相通的;民间的育儿经验中有很多是很蒙氏的东西,是蒙氏精髓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没有用理论性的语言总结出来而已。于是我们这些认可蒙氏教育理论的妈妈,开始了我们自己的收集,有着中国痕迹的蒙氏家庭教养方法。

二是在早教的取材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程与早期教育的结合问题。这是我们目前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论题。在前面举蒙氏教育的例子里已经显示,早期教育理论不是全新的东西,和我们几千年培养孩子的传统方法有很多是相同的共性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早期教育更加自觉和有针对性。比如我曾为当当妈提供的几个手指谣的游戏,是我太姥姥教给我的,我姥姥教给虎娃的,古老的河北地区民谣,但是非常奥尔夫的,甚至好过很多英文的手指谣:因为除了手指谣部分,它还把指任及认知和感官教育融入进去,达到了综合教育的高度。而我们运用到了活动中的效果是,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欢并痴迷。(京豆妈妈这两天还在帖子里提到呢!)可惜,太姥姥的民谣还有曲调而姥姥只能把它说成儿歌了;可惜,姥姥已于去年底仙逝我失去了更多的收集和总结的机会。这使我们更加紧了对民间优秀的育儿经验的收集和整理,比如在2月3日,北京快乐疯妈早教会做了春节儿童音乐会主题,展示中国民间的优秀育儿传统和文化。以后我们也还会这样做下去。这部分的意义还不仅仅在此。

台湾的蒙氏教育、奥福教育(奥尔夫教育)比大陆开展早很多年,但他们目前还盛行一种教育方式:经典诵读教育(简称颂经教育),强调在儿童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比重,在教养现代化社会人的同时,永远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在大陆的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已经开展。甚至还有一些志愿者自己为孩子们开班颂经。关于颂经运动是否适合早期教育是一个待探讨的问题,但从这个运动中折射出在儿童教育中应该体现中华文明之光,我们的孩子不应该仅仅知道麦当劳和米老鼠,还应该融入民族文化。所以,在孩子的日常教养中,我们把很多中国文化的东西展示给孩子,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避免出现单一文化的现象。并首先通过父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把民族文化之美展示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化作他生命的一部分。写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倒不知是否是早期教育了,好象更象成年人在补习教育?也是拜宝宝所赐吧,再次感谢我的虎娃。当然,本着早期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长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一最重要的原则,大家也需要一起探讨早教理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比如前一段在坛子里有过的唐诗学习与早期教育论题。(转下文)

我的早教理念(三)

胎教理念传递“快乐”


胎教对于每位准妈妈来说都是很重视的,那从胎教中我们是怎样给宝宝传递快乐的?

清晨的问候

清晨,一缕阳光照在床上,柔柔地,好舒服。新的一天来了,真好!自从怀上了宝宝,我每天都这样渴望着新一天的到来。闭上眼睛,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隆起的肚子,开始与宝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从四个多月的第一次胎动开始,我每天早晨都与宝宝进行着“冥想”式的交流。我想象着宝宝就在我的怀里,心里默默地呼喊着宝宝的名字。母子连心真的是很神奇的感觉,当你这样在心里呼喊她的时候,她就会像一个刚睡醒的孩子,伸伸懒腰,和你打招呼!得到宝宝的回应之后,我才会用快乐的声音对宝宝说:“宝宝,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来,和妈妈一起加油吧!”起床后,我会打开录音机,里面有专业的胎教音乐:钢琴曲、儿歌、古诗等。我一边洗漱一边聆听,有时干脆跟着一起唱。

路上的交流

单位离家不远,我由原来的骑车改为步行。因为书上说,运动能使准妈妈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能有效缓解孕期的不适反应,对胎儿大有好处。上班路上,也是我和宝宝交流的时间,感觉就像和宝宝一起逛街,沿途有什么建筑,什么风景,碰到了什么人和事情,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情景,我都会一一地讲给宝宝听,这时的宝宝可安静了,一定是竖起耳朵在听我述说呢。宝宝也一定好想来到这个世界上,亲眼看看这个多彩的世界吧!

张弛有度的生活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有时会比较忙碌,我不想因为自己怀孕而变得慵懒,更不想成为一个“特殊人”,所以,我总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我的工作。我相信,我的蓬勃、乐观的态度一定能够感染腹中的宝贝。清闲的时候,我会和有经验的妈妈们一起讨论怀孕的感受,探讨怀孕知识。大家都认为:好的心情对于胎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宁静是最好的胎教。”我一改原来有些急躁的性格,尽量保持不急不躁,不郁不怒,心情愉悦的精神状态,以平和的心态来度过每一天。

三人世界的快乐时光

下班以后的时间,属于我们的“三人世界”。宝宝的爸爸会向我们“汇报”一天的工作,哈哈,妈妈当然不用汇报了,因为宝宝就是一个“小尾巴”,随时跟随着啊!宝宝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点肚皮的游戏。躺在床上,用手指轻轻地点一下肚皮,宝宝就会及时回应。你点到哪儿,她就会跟到哪儿,十分有趣。给宝宝讲故事、读童话也是我们每晚的活动之一。宝宝似乎对爸爸浑厚、低沉的声音反应更为积极,所以这个工作就由爸爸来完成了。

我的胎教理念就是“快乐”。把快乐传递给宝宝,用快乐去影响宝宝,这就是我的胎教方式。我也在快乐之中期盼着,宝宝会是一个身心健康且快乐着的人!

原来胎教可以给宝宝传递快乐,让每位准妈妈都用自己的快乐去影响宝宝。

我的早教理念(四)


女儿除了撕书也特别爱撕纸,主要是卷筒纸,特别爱把卷筒纸里的纸全都拉出来,撕成一小块,我一般也让她抽出来,但是接下来的事我是要制止的那就是把纸放到小嘴巴里,津津有味地嚼。

我一般给女儿看撕不破的识字小册子,还有辨认小动物、日常用品的书,(这些书是平常的彩页书)。

我一般边翻书边教女儿,“这是小鸭子,小鸭子呷呷呷。这是衣服,文笛穿的衣服。”

“这是耳朵!”

然后自己用手抓抓自己的耳朵,

“这是妈妈的耳朵”,

再用手捏捏女儿的耳朵

“这是文笛的耳朵”

可是我这样一遍一遍地教她,她对这一切都象是不感兴趣一样,就是特别要撕书,我想是应该改变一下做法了。谢谢domino的建议。按书上的说法,13个月的孩子,她现在应该会指出自己的五官了,可是我还是没法让她明白什么是眼睛,什么是鼻子。

domino的回复:

一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是正常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口腔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条途径。他们要体会一下把东西放到嘴里的感觉:是软的还是硬的,能不能嚼一嚼,嚼起来好不好吃等等。有人把这个阶段叫做口腔期。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的口腔肌肉也得到发展,对他以后发音吐字很有帮助。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的玩具、用品保持干净,而且,孩子的玩具不得小于3公分,以免孩子吞咽发生危险。至于你的孩子喜欢的卷筒纸,到真是有点麻烦。小孩子肯定喜欢看到咕噜噜一下子跑出来很多纸,而且卷纸软软的,象毛巾,孩子可能感觉很特别。一个办法,就是把卷纸放到他够不着的地方。另外我想,您可以给他准备纯木浆原生纸,真的吃到嘴里也无妨。孩子一旦把纸放到嘴里,您不要显得很紧张,您越是紧张,他越觉得有趣。可以玩笑地看着他,皱皱眉,说:不好吃吧,吐了吧。让他吐一吐,并帮助他清理干净。还可以在他开始“品尝”卷纸之前,及时地给他一个他喜欢玩的或喜欢吃的东西,也许可以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

另外,方便的时候,给孩子查一查锌。有些孩子缺锌就喜欢吃一些异物。但估计您的孩子不是这种情况。

小孩子认五官,真的不必照着书本认。您给他洗脸的时候,手到嘴到,可以帮助他认识五官。日常生活中手到嘴到,可以帮助孩子的认知、语言。

我的早教理念(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