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世界顶级的年轻钢琴大师,是很多学琴孩子或父母望子成龙的追棒偶像。郎朗出生在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刚刚3岁时他爸爸发现郎朗不仅有音乐天赋,还能吃苦,经过奋斗终成为钢琴大师。由此可见从小判断孩子在音乐上是否有天赋,这一点很重要,家长都希望早些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是否具有学习钢琴的天赋,是否有音乐的感知能力,那么有没有一些简单的办法,来帮助我们判断衡量呢?

相关专家提醒虽然没有绝对的方法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学习钢琴,但是可以通过从手、耳、记忆力这三方面来简单帮助判断,了解自己孩子的音乐潜质。

一、要求手不软不硬指长张得开

弹琴主要依靠的是我们的一双手。孩子四五岁时,虽然手还没有发育完全,但手形已经基本能看出来。家长观察孩子的手指是硬还是软,尤其是关节部分,这决定着孩子弹琴的力量够不够,太硬不行,太软也不好。最好是小手的骨头要有点硬硬的,但不是僵硬,不软绵绵的;而且各个手指之间离得够不够远,手张得越开以后弹琴越轻松。这要求经常被形容为手要松。

所谓松,是比较通俗的说法,指的是手指伸张的能力,例如大拇指和食指的伸开度。

能张开来的,弹琴的时会很舒服。手的长度怎么样算好?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些基本的指标。手指要求不要太短,小指的长度最好能到达无名指的最上面一个关节。手指的长度难以改变,手的松紧可以通过手指操等锻炼手法来改善。有些学生甚至在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就剩手指伸张不太好,还可以考虑通过手术来改善。

需要注意,太胖的手会有点困难,瘦点的小手更占优势。但量,随着孩子长大,婴儿肥也会逐渐消掉,因此也不必一看手胖就放弃。虽然最重要的,不是优秀的钢琴手形,够不到八度,可能难成为伟大的钢琴家,但也不能代表不可以享受钢琴带来的乐趣。

二、要求耳能听出音乐的节拍和感觉

弹琴琴依靠耳听感受乐感和节奏感。家长通过拍掌让小孩子跟着唱有节奏的儿歌,看他是否跟得上节拍,是否有本能的节奏感。或者放一个钢琴曲,观察孩子从钢琴曲能听出什么感觉。比如放一个快的曲子,观察孩子能否能用恰当的形容词来表达,如,说像放鞭炮,或者说是像爆米花的感觉。孩子也许对固定的音高没有概念,但至少他会有一个模仿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三、要求记忆力,能跟着曲唱歌

弹琴要求记忆力相对好的。家长唱一首歌,让孩子学着唱,让他跟着唱,可能孩子的五度唱得不准,但至少要知道调是往上还是往下的。常说“五音不全”的孩子,往往是调找不准的,要求往上唱,他往下唱,没有基本的音乐模仿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曲子放过以后,第二天再放一遍,观察孩子能否记得他昨天听过。或者放两个,一个和昨天一样,一个和昨天不一样,观察孩子能否分辨。

亲子早教网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家长通过简单方法帮助判断衡量孩子是否具有钢琴天赋和音乐潜质,让孩子建立在天赋的基础上加以学习,锤练,持之以恒,帮助成就孩子的音乐人生。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扩展阅读

怎样知道宝宝有没有说谎


幼儿头脑中经常产生出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我有一架真正会飞的飞机”,“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儿童想象力与现实分不清时

幼儿头脑中经常产生出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我有一架真正会飞的飞机”,“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儿童记忆有误时

幼儿的记忆力不够准确,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许多经历过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忆出来,而导致其“说谎”。如一个5岁的幼儿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她问其父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只好说谎来虚构那些不精确的部分。

儿童想实现某种愿望时

有的儿童说谎是想获得某种东西,如为了吃到巧克力,就说“我的胃不舒服”,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这是儿童因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用谎言加以填补的情况。父母可帮助他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其精神和物质的要求。如他想吃巧克力,可以提供给他适当的零花钱。

穷孩子的世界有没有春天?


《南方周末》一篇关于“寒门弟子没有春天”的报道在网友中被吵得沸沸扬扬。压倒性的声音在呼喊“穷孩子永无春天是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必然结果”。早在上世纪中后期,发展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广泛研究经济社会地位如何对个体发展带来影响的课题。单独的“环境决定论”或“个体决定论”已经不能再解释个体发展和代际相传的复杂性,只有从环境和个体的交互作用中才能理性看待人类发展的真实画面。

环境决定论: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的起跑线

“寒门子弟有没有春天,那是社会的事儿!”环境决定论者如是说。没错,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不平等起跑线从婴儿一出生便已存在。密歇根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塔玛拉•哈利(TamaraHalle)等学者发现,早在出生第9个月,相比于那些高收入家庭的婴儿,低收入家庭的婴儿在探索物体、表达能力、早期问题解决能力、物体命名能力等多个认知发展方面都明显落后。而在2岁时,这两组婴儿之间的差异更是翻倍增长。更有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证明,儿童10岁时的家庭经济收入能够预测成年后的各种行为问题以及事业成功与否。

社会经济地位不是章鱼哥,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预测力?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兰德•康戈(RandD.Conger)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布兰特•唐纳兰(M.BrentDonnellan)两位学者提出了两大模型来剖析社会经济地位在儿童发展中的强大力量。

第一个模型是家庭压力模型。低收入、负债累累、入不敷出,这一系列的财政困难必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心理压力升高时,人往往会出现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加剧家庭矛盾,而处于高压下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过程中也更易怒、冷漠,表现出更少的温暖。经济困难对父母造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了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些教养行为作用在孩子身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另一个模型是家庭资本模型。低收入直接带来的是各种资源和资本的剥夺。婴儿时期,穷孩子没有益智玩具,没有图画书籍,没有机会学钢琴,没有机会去主题公园,这些资源的缺乏导致成长环境中有利刺激的减少,视听嗅触味觉刺激的缺乏放缓了大脑回路的形成,从而影响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而孩子随着进入正式的教育系统,家庭资本更直接带来教育机会的剥夺:被“超级中学”排斥在外,没有能力享受各种专业的辅导培训服务,而生活在落后闭塞地区的人们更无法与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沟通。这一模型更多地解释了寒家弟子无法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的无奈现实。

个体决定论:增强弹性,主动出击!

不过,人不是巴甫洛夫的狗,不只是单纯对环境做出反应,还能主动地选择环境和改变环境。个体决定论者认为,动机、努力、能力、身心健康、责任感都极大地影响了个体的成功和失败。这些因素都使个体在经济困难以及生活负面环境中起到保护作用,使个体具有更大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

这些弹性因素包括基本的生活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支持,积极的个人品质等。爱荷华大学管理与组织学院的提摩太•雅芝(TimothyA.Judge)等人发现,在控制了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后,在小学期间测试的人格测验结果能够预测成年后的收入水平,职业状态和失业率。那些责任心更高以及总体心理能力更强的儿童在成年后拥有更多的内在成就感,事业也更成功;而那些对负面情绪高度敏感的儿童则在成年后更不容易拥有成功的机会。

父母的个体特质及家庭教养行为也同样是一把挡住社会经济地位劣势影响的保护伞。康戈发现,面对同样的经济困难,那些更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生活事件的父母能够逐渐降低客观的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减少经济地位劣势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

到底是社会还是个体该为穷孩子远去的春天来买单?

父母一代的个体特质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个体决定论),而社会经济地位又直接影响子女的认知水平、社会发展和成年后的事业发展(社会决定论)。这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起跑线不公平,并不代表一定就输在终点线上。贫寒出身,一样可以自我提升,增强对外界环境的主动调节和适应能力,迎来自己的春天。没有富裕的物质条件也可以把优秀的个人特质通过抚养教育的过程代代传递,栽培下一个春天。

早教: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


“假如孩子弹琴弹得好就获得夸奖,弹不太好就会挨揍,那麼电子琴这一本来幸福的事儿在他的心灵深处便是瓦解而错乱的。”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

问:我的孩子5岁,从4岁刚开始弹琴。一开始的情况下还行,她练琴较为积极,大家也常夸奖她。可伴随着旋律的难度系数增加,她愈来愈不愿意练琴。要是跟他说练琴的时间到了,她就一副不高兴的模样。有时弹得不太好,要是我一说她,她就刚开始掉泪水,乃至果断也不弹了。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

为这件事情,大家打也打了,骂也骂过,哄也哄过,但都没有什么实际效果。问及周边的盆友,都说练琴是个苦事,基本上沒有哪一个孩子没由于练琴挨过骂的。我想问一下真的是那样吗?有哪些方式 能让孩子主动地坚持到底?

讲在前面的小故事

火圈的那里有鱼儿

海洋世界里的驯兽员在训炼海象钻火圈的情况下是那样做的:她们在海象前边摆一个火圈,用手上的教鞭敲击路面,指令海象往过跳。每一次当它飞过去时,就会给它一条小鱼吃。可是假如它跳不以往呢?驯兽员确实会打它吗?不打,几乎就不容易打!

驯兽员说,假定我由于叫它钻火圈而打过它,它就始终不容易跳了,怎么回事?由于假如挨了打,它就会把钻火圈这件事情和痛楚的感受连在一起。

一个是钻火圈有可能会挨揍,另一个是钻过火圈去就会吃到鱼,哪样状况会让它更想要去钻呢?自然是能吃到鱼儿的状况!

答复

要让一个孩子喜爱弹琴的唯一方法便是,当他弹琴的情况下,全部家中展现出共享、愉悦的氛围。能够告知孩子,如果你弹琴的情况下,父母非常高兴,你的钟声让我们产生了开心。

大家若要让孩子坚持不懈做某事,就一定要从这当中寻找积极主动的方面。例如想让孩子学习好,在他学习培训的情况下,就需要让全部家中展现出让人觉得舒适的气氛。想个办法,假如一个孩子去上学,教师经常指责他,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会如何?他会担心,进院校腿就发抖。可是,假如教师特喜爱他,把他当做一个宝,同学们也把他当做一个学习的榜样。他又会如何?他念书的情况下一定会箭步如飞。

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大家的父母,孩子学习培训的情况下,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会立在周围:“你坐摆正了!”“你的双眼为何斜着?”“你写字的姿势为什么不可以摆正一点儿?”“看着你,工作还没有写完就惦记着玩,你也就不可以专心致志一点儿?!”孩子在学习培训的情况下,不断的被爸爸妈妈说来说去,满耳朵里面灌的全是负面信息的点评,他是不太可能有一个喜爱学习培训、主动学习培训的好心态的。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

弹琴也一样,如果我们总去说你这里弹得不太好,那里弹得不对,你怎么一点儿进步都没有,孩子总是离电子琴越走越远。因而,大家不必老关心孩子弹得不太好的地区,而应当注重孩子弹琴给大伙儿产生的享有。

自然,说白了积极主动的心态,也不一定是多夸奖。没有理由的夸奖,只适用孩子五岁之前。我们可以随时对孩子说:“商品,你是世界最可爱的小小公主。”“看,我的孩子是天地最俊秀的帅小伙。”由于那个时候的孩子沒有是是非非察觉的工作能力,母亲说哪些便是哪些。这时的夸奖对激励孩子积极主动的个人行为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功效。可是孩子在长大了的全过程中,他要接纳社会发展定义的调节,更客观性地点评自身。此刻假如還是过多地夸奖,孩子会造成疑虑,假如再大一些,他乃至会辩驳你:“你乱说,我压根沒有很好!” 很多父母搞不懂这一点,认为夸奖是万能药,但事实上,这一招用着用着就不灵敏了。

实际上,让孩子有开心的感受,除开口头上的夸奖以外,大家还能够做许多 事,就算是给他们端去一杯牛奶。

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另一个必须注重的便是,夸奖的另一方并不一定相匹配着处罚。孩子每一次弹琴的情况下,大家主要表现得很开心,可是他不弹的情况下,大家也不必说些什么。总而言之,没有弹琴的难题上惩罚他。假如他弹得好,你也就夸奖他,弹不太好就打他,他心里就会造成错乱,电子琴在他心里边是瓦解的。那样,在弹琴的情况下,他的主动性和艺术创意就会被压抑感。

早教科普: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父母最大的愿望。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而感到学习上困难重重,进而引发厌学情绪的产生。为此,指导孩子学习就成了父母每天必须考虑的事情。然而,其盲目的不科学的指导甚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越俎代庖式:面对孩子做作业的苦思,见“难”就上,三下五除二,可谓“立竿见影”,孩子照搬结果抄到作业上,题是做对了,但为什么如此,孩子还是不知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不会。

二、加压式:好像是指导孩子学习,就是置孩子于题海中苦渡,抬手再出几道题,张口就说:“再做一遍。”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不切实际:即不顾及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自己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家长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孩子还是“不知者为不知”于是家长怪孩子“笨”,甚至怀疑孩子不是一个学习的材料。

四、简单式:只知道敦促孩子却学,却不管孩子怎么去学;遇到孩子提问题,要么是让孩子自己去想,要么是父亲推给母亲或者是母亲推给父亲,孩子一旦做错就大发雷霆等等。

其实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一种严重的错误,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该怎么教育才算是对的呢?该如何才能用科学的方法消除孩子厌学的心里呢?

一、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桌椅高度不合适;灯光亮度和角度要适宜;孩子学习时不要大声谈话,不要看电视或听音乐。

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认真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先决条件,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敦促和鼓励的方式逐渐养成孩子认真的态度。

三、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要使孩子的学习由父母的敦促转化自觉的行动,其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去学习,届时孩子还不去学,应多用启发、提示的口气,少用训斥的口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自然形成。

四、复习和巩固孩子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口述或者演示当天在学校所学的内容。最初的叙述也许很零散,或者还要看书、看作业,但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熟练、流畅。

五、开拓孩子的思路:拓宽思路无疑是提高学习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基础,所以,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应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启发孩子从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结: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对孩子的辅导和学习中,父母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培养孩子多说,多动,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的厌学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自觉地走上学习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