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选择在宝宝小的时候就进行早教的锻炼,但是你知道早教也是有自由和纪律的么?所谓自由,是指要给宝宝发展的机会;记律是指要对宝宝的成长有所保护。

宝宝首先要有一个自由的发展环境,宝宝在不同的年龄,生理和心理上就会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父母要根据宝宝的需求提供适应的条件,只是做起来还是有很大困难的。

大多数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想去去规划自己的宝宝,在大人眼里宝宝只是个孩子,只喜欢玩,却缺乏鉴别能力。但是,其实宝宝是有很强的自我意图的,哪些工作他自己可以做,哪些需要大人的配合,他是知道的很清楚的。当父母不能够以真正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宝宝的时候,宝宝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宝宝也是需要纪律和规范的,人的发展是依赖于社会群体的,而很多时候为了保障自由与平等,就会制定很多的规范去让别人去服从,遵循规范,就能够获得安全与自由。相反,就是会失去安全与自由。所以,在道德规范里我们就必须去学会教育宝宝去遵守,比如说怎样过马路,怎么做斑马线等等。

在宝宝不听话的阶段,也就是他个体意识发展比较激烈的阶段。父母通常会在一岁多的时候发现宝宝开始我行我素,特别是在两岁的时候最为明显。大多数的父母出于习惯会强制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一方面是出于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是出于自我意识的狭隘,从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让宝宝服从于自己。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坦然的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的就用强势的惩罚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会让宝宝成为唯唯诺诺的人。

所以当冲突发生的时候,首先应该尊重宝宝;其次应该换位思考,商量解决矛盾的问题。

早教中,当宝宝的想法和大人相冲突了,但是本身的原则没有错的时候就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如果是原则性的错误,就要施加纪律了。所以说早期教育中要遵守纪律。

扩展阅读

早教知识:早期教育中的感觉教育也很重要


早期教育,有一种说法是给婴幼儿很多,更应该不要让婴幼儿丢失更多。早教老师表示,每个孩子都是以感觉学习的方式一步步发展成熟的,所以,科学而适宜地对孩子实施“感官刺激”,即让孩子接触更丰富的感觉信息,丰富孩子感觉—动作学习的机会,从而大大开发其脑潜力,为将来的学校学习奠 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把它叫做“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进行的越早,内容表现的越丰富,宝宝的神经系统成熟就会发育越快。三岁之前是儿童感觉教育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促进感知觉发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错过关键的敏感期,感知觉潜能就很难理想地发展起来,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达到他应达到的水平。 那么,怎样促进婴幼儿的脑发育,开发大脑呢?早教老师说,就是从0岁起通过对孩子的“感官刺激”,激发其“无意识探索”,可有效地促进脑发育,开发脑潜能。具体来说,可通过宝宝的视、听、嗅、味、触、重力感等感觉器官将环境中的大量信息传入孩子大脑,经过大脑的组织分析,加工处理,进行有效的取舍,并发出指令,致使产生相应的肢体动作。

由此无限的循环交替,就可以使宝宝在“无意识探索”里面,在开心的玩耍中了解空间知觉、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音乐艺术能力,进一步升华,促进想象、思维推理、语言表达等能力。一个处于动物阶段的不成熟的大脑—— 初生孩子的大脑,就是通过这样朴素自然的学习方式,迅速而健康地发育 成熟起来,并构建了多元智商的。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不笨,而且每一个都非常好学,只要爸爸妈妈们能给宝宝创造一个促使宝宝探索的丰富的感知学习环境,宝宝都会是学习的天才。问题的关键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宝宝失去了一些良好的学习机会。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宝贝降生,周围的关怀者都要向一对初为爸爸妈妈 的年轻人献上一些育儿“经验”。这个说:“不要竖抱,省得直肠子。” 那个说:“戴上手套省得吮手指不卫生”!还有的说:“把腿捆起来省得 罗圈腿”!年轻爸爸妈妈也不知谁的“经验”最正确,干脆来个全盘接纳。

不少爸爸妈妈将小宝宝包得严严实实的的,衣服外面还用绳子捆上,小手上也要套上手套,整天让宝宝躺在小床上,认为只有这样才“安全些”,脊柱和腿才能长得直,手也不会抓脸;婴幼儿大点该学习爬行了,又不让爬,怕爬会产生危险。岂不知,这种过度保护和限制不仅剥夺了婴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而且由于全身感官感觉—运动学习不足,尤其是触觉—动作学习不足,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比如出现多动、分心、学习能力低下等。

总结:科学而适宜地对孩子实施“感官刺激”,即让孩子接触更丰富的感觉信息,初生孩子的大脑,就是通过这样朴素自然的学习方式,迅速而健康地发育 成熟起来,并构建了多元智商的。只要爸爸妈妈们能给宝宝创造一个促使宝宝探索的丰富的感知学习环境,宝宝都会是学习的天才。

早教知识大全:宝宝早期教育“得法”效果才最好


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给孩子实施了早教,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真正的早期教育?怎样实施早教才算“得法”?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侧重哪些方面?针对家长在孩子早教中遇到的疑问,小编搜集了一些权威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给关注早教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我们所说的早期教育,指的是0~3岁的教育。0岁之前称为胎教,3岁以后则称学前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语就道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父母已经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教。确实0~3岁的早期教育是孩子今后一生教育的基础,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头三年当中,孩子的身心发育非常快,要上好几个台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长黄金期和关键期。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期中可能有的种种表现,例如语言方面,大动作的发育等,如果过了3岁之后,还有些基本能力达不到的话,孩子以后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限制或出现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拔苗助长”过于追求孩子能力超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忽视了人类的成长发育规律。因此父母应该知道早教的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身体运动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还有要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这些方面的能力,我们并不希望要超前,3岁的孩子能达到4岁孩子的能力水平确实很超前,但我们不追求,是3岁孩子该掌握的本领能非常熟练地掌握到手就行了,当然如果达不到也不要太焦虑,还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只要做好适时适量的引导,顺其自然相信孩子不久会达到应有的高度。

所谓孩子能力的个体差异,很多家长都能理解,就像我们所说的3岁之前要把这个年龄段在身体、语言、动手、交往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语言方面,能说完整的句子,有思维能力,如果这时候没掌握好,可能孩子的大脑仍处在积蓄阶段,再等一两个月可能就能达到。当然如果孩子天生资质超常、非常优秀,那么父母也要保证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另外,孩子的早期教育尽量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不要刻意追求孩子把哪方面能力掌握到多么完美至极。0~3岁孩子能力的发展实际上是和大脑的发育密不可分的,从出生时的370克脑重,到3岁时的1200克,这期间长了800多克,大脑的发育在这时候基本完成,可以比较形象地解释成早期教育做什么活动,大脑就往哪个方面发展,是功能和结构的相互关系。所以这个阶段孩子各方面发展要全面,才能为以后学知识打下全面的基础。

总结:儿童早期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孩子在健康成长中,学会认识周围环境和事物,与人交往、生存的方式,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如果家长能够理解真正意义的早教,在孩子早期教育中能够“得法”,让孩子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相信孩子能顺利地度过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这三年,使早教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任重而道远的作用。

早期教育不是早期知识传授


有这样的两个镜头:在幼儿园门口,妈妈对两岁多的孩子说:“好好跟阿姨读书、写字。”另一个是姐弟俩每人带着一个大书包,姐姐约6岁,弟弟约3岁,他们的妈妈叮嘱说;“到幼儿园里好好写字,看谁写得好。”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读书、写字、算算术。因此,家长硬是让两、三岁的孩子背唐诗,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写字。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得好坏的评价就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几个数。其实,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就太简单和片面化了。因为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六大要素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系统,共同影响人的活动,所以,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偏重于单个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孩子的记忆力强弱作为衡量智力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能背几首唐诗,识二三个字就聪明,智力就好,从而不断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使孩子养成不动脑子的习惯。有的人知识虽不算多,但头脑灵活,智力水平也就较高,而有的人知识好像很多,但机械呆板,不会运用,智力水平也就不高。如大家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曹冲秤象等,他们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智力活动,做出令人赞叹的事。而像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他嗜书如命、终日背诵,藏书7万余卷,但一生毫无成就。

早期智力开发,应是通过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如引导孩子游戏、讲故事、听音乐、学动作、设计、劳动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习百科知识,如在吃饭时你可问问,馒头是怎么来的,并给孩子讲讲做成馒头需要多少工序,对孩子进行爱惜粮食,尊敬他人劳动的教育。也可扩展到哪些农作物是粮食,哪些是干果、水果等,它们离开水、空气、阳光就不能生存,也可和孩子一起做小实验。

在看到鸭子游水时,讲讲鸭子的生活习性和与人们的关系。当你烧水做饭时给孩子讲讲水蒸气,让孩子想想,利用水蒸气能干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计深浅、不求一次巩固的。

多数事例证明,对幼儿来说关键在于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伴有想象、创造的活动。至于识字、背唐诗、算算术也可以教,但要本着不强迫孩子学为原则,也不能小学化,“填鸭式。”而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点播式的提问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孩子自然而愉快地吸收,而不是灌输。这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是启蒙,而不是系统教育。

正确育儿,早期教育要“得法”


正确育儿,早期教育要“得法”

现在一般说早期教育,指的是0~3岁的教育,3岁以后叫学前教育,0岁之前叫胎教。0~3岁的教育非常受重视,而且很多的关注点都放在这里,因为这个教育是今后一生教育的基础。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有几个核心的问题。因为在这三年当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快,要上几个台阶,就是几个关键期。家长应该让孩子把每一个关键期的能力掌握到手,如果过了3岁之后,还有基本能力掌握不够的话,今后的发展就会出问题。

不追求超前从分类来讲,早教内容分几个方面,一个是身体运动的能力,一个是动手的能力,一个是语言的能力,一个是交往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要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这些方面,我们并不指望要超前,说2岁达到3岁,3岁达到4岁的水平,是有些超前,但我们不追求。是3岁该掌握的本领应该非常熟练地掌握到手就行了。

实际能力有差别举例说明。3岁之前要把基本的能力掌握到手,包括很多形成的习惯。比如语言,要掌握说完整的句子,有思维能力,如果这时候没掌握好,就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天生是超常的孩子,非常优秀的孩子,你别耽误他,要保证他有很好的发展。

发展尽量全面一般来讲,不要刻意追求他把能力很好地掌握到手。3岁之内的发展实际上是和大脑结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展要全面均衡。从出生时的370克脑重,到3岁时的1200克,这期间长了800多克,就可知这3岁是非常重要的,脑子的发育在这时候基本完成,这时候的发展是做什么活动,脑子就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功能和结构的相互关系。这时候发展要全面,才能为以后学知识打下全面的基础。

早教的根本在于过渡孩子在三年当中要学会和人交往、生存的方式,包括生存能力,即要教给他各种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方法,并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孩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要经过三年,就要走向社会了,要上幼儿园了,要遵循秩序了,这都是过渡。所以这是早期教育的根本。

评价早教看后期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好不好?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其后就有本能发展的冲动,他很爱学习,他的生活很有规律,这样就成功了。如果到后期的话,还有很多的问题,他不好好吃饭,出门胆小,不爱看书,别人对他有要求的话,他就反着来,所以这就需要解决了。

相关推荐